標籤:

讀史學做人 凄風苦雨讀《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年少時,家裡貧困,自身又無超出常人的才能,因此不得被推舉為官員(人啊,一定要有安身立命的根本,或才能,或道德)。又不能做生意賺錢,因此韓信常常到朋友家混飯吃(臉皮挺厚),朋友都很討厭他,一次他到亭長里混飯吃,一住就是幾個月(臉皮真厚),亭長的內人有些煩他,就在早上提前做飯、然後一家人在被窩裡吃飯,當韓信來吃飯的時候,飯已經沒了,韓信很生氣,頭也不回就走了(有些過分,人家畢竟供你吃了幾個月的飯,你居然一點感激都沒有,做人不能太絕情。再說你在吃了幾個月的飯,你每天都出去做什麼了?虛度時日啊)。離了亭長家,韓信一個人到城外釣魚,估計也沒釣到魚,餓得半死,(太不務正業了)這時有幾個婦女在河邊洗衣服,其中一個見韓信餓得不行了,就給他飯吃,而韓信則為這個婦女洗了幾十天的衣服,韓信對現狀很滿意,高興地對洗衣婦說,「我將來一定會重重地報答您的。」洗衣婦生氣地說,「你作為大丈夫,居然不能自謀生路,要憑我一個洗衣婦來供養,可恥呀!」(丟人呀,一個大老爺們兒,不去做大事,居然高高興興地做起了女工活,估計韓信此後也有了些感悟,萌生了做大事的想法)

當地有個少年,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人高馬大,又喜歡隨身帶著刀劍,但在我看來,你的內心是很膽怯的。你真要膽大不怕死,就當眾把我殺了;你要想活命,不敢殺我,那就從我胯下鑽過吧!」韓信思索良久,匍匐著從少年的胯下鑽過,受了胯下之辱。(也許此時,韓信內心已經醒悟,有了做大事的想法,不願因為一時氣憤殺了少年,進而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搭進去,他要留下性命做大事,他要把自己的一條賤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也許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生命只有一次,有的人昏昏噩噩、耗費終生,因為他不把自己的生命當回事、破罐破摔;有些人珍惜生命、充分利用生命、把自己的一生做得璀燦奪目。)街上的人都笑韓信,以為他很膽怯。(套用陳勝那句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街上的人只知好勇鬥狠,只知把自己的性命用在個人爭鬥上,他們都是「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他們哪裡知道,此時的韓信已經幡然醒悟,他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他要把自己的生命用在「殺萬人」而不是「殺一人」,從此他要做大事啦!)  

韓信先後跟隨項梁和項羽,但一直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名氣(做什麼事都要有個過程,必須學會隱忍待時,必須忍受「我吃野菜別人吃肉」的煎熬,韓信跟隨項氏叔侄從軍打仗,雖然未獲重用,但這段戎馬經歷,對他這個原本的市井無賴絕對是一次增長見識、增長才幹的好機會,也許他通過南征北戰,見識了不少山川地理、結識了不少英雄好傑、增長了不少軍事才華,這段默默無聞的經歷,正如冬日裡麥苗的向下生長,一時的無聞,都是為了未來的崛起,做人不要急,要學會隱忍待時)。

劉邦受封為漢王入蜀的時候,韓信離開了項羽、投奔了劉邦(此時韓信的眼光確實很厲害,也許他已經看到項羽不足成名,而劉邦將是未來的英雄。做人要相機、相時而動。)因為犯法要被處斬,已經斬了十三人(此人心高膽大,這樣犯死罪的事都敢做,果真英難也、豪傑也!是英雄就要敢為天下先、是英雄就要敢於打破(開創)規則、是英雄就要做凡人不敢做的事,唯唯諾諾、瞻前顧後、拘謹於條條框框之內的人,是成不了大氣的!學習。和韓信一起赴刑場的一共有十三人,可見英雄做事從來不是單打獨鬥,英雄總能領導、團結一批捨命相從的人,做人也要這樣,不能關起門來埋頭苦幹,必須要學會贏得人心),

該斬韓信的時候,恰好遇見了了劉邦的好朋友夏侯嬰巡視,於是韓信抬起頭,大聲喊:「大王不是要稱雄天下嗎?為何還要斬殺壯士?!」夏侯嬰聽他語言雄奇、看他相貌雄壯,就把他救了下來,通過交談,發現他是個人才,就把他推薦給了劉邦,劉邦起初不是很重視他,讓韓信管理糧草工作。

(韓信的惜命在刑場上又一次表現了出來,大丈夫壯志未酬,怎可輕易喪命?!不甘心呀!韓信向夏侯嬰「推銷」自己的手段值得學習,短短几句話,就抓住了夏侯嬰的心!酒香還怕巷子深,做人必須要學會展示自己。林肯說,「男人過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相貌負責」,確實,經過數年的浴血殺戮、軍旅轉戰,此時韓信的言語、相貌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外在變化,實際上反映的是內在變化,想必此時的韓信,已與在河邊洗衣的韓信、已與受胯下之辱的韓信有了絕然的不同。胸藏百萬兵的韓信,即此將拉開璀燦人生的序幕。) 

韓信多次找機會與蕭何攀談,進而給蕭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軍中很多將領因為思念家鄉而逃亡,韓信以為蕭何已把自己推薦給了劉邦,而劉邦也不重用他,於是也逃亡了。(書中聊聊十幾個字,卻大有文章:一、韓信主動找蕭何攀談,而且攀談是多次的,體現了他敢於展示、推銷自己;二、韓信找和蕭何談話,不是為了從蕭何那裡得到一官半職,而是為了通過蕭何,使劉邦認識自己,進而成為劉邦的左膀右臂,志向高遠、心思縝密!)此後發生了我們眾所周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八字身旺印旺不做「寒儒」的兩種格局 – 楊易德算命史記

TAG: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