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中卷:總釋經題——第一部分:釋經題:第三篇:依五重釋題(之二)

《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中卷:總釋經題——第一部分:釋經題:第三篇:依五重釋題(之二)

第二節:顯體:

所謂的「顯體」,就是顯示經體,顯示法要,顯示真理。顯是顯示,體是性體、主體等等的意思。也就是顯示一經的真理。釋名是假名如賓,為能詮。顯體是實義如主,為所詮。經的題目就象人的姓名一樣,經的實義就象人的身體一樣,經文的文字無非是方便的語言,它的意義就是能夠使人循名得體。如果要是逐名迷體,雖然能夠覽遍所有佛教中的經典,也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故此,釋名之後,必須顯體。一切經論分為大小兩乘,小乘經論是以「三法印」為體,大乘經論是以「一法印」為體。「一法印」就是實相,「三法印」就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磐寂靜,這是攏統的說法,如果據實研究起來,每部經都各自有自己的特具的理體。《華嚴經》是以一真法界為體,《楞嚴經》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佛說阿彌陀經》是以常樂我凈四德為體,《金剛經》則是以生實相為體。

大乘佛教經論都是以實相為體,所謂的「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哲學家把「實相」,稱為「本體」。佛在大乘經論中,從體上來解釋說叫做「無相」。

實相即是無相,可是又無所不相。因為無相,故此說為真空。又因為無所不相,即說為妙有。一切相都是實相,所以實相就是無相,就是無所不相。也就是沒有一個相,或者無相,兩者都不執著。也就是說,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即是空。

佛說:「萬有的本體是心,天地萬物都是由這個心變現出來的,能變的是一個,所變的是無量無邊。」這就大乘經典中所講的真如本體。所謂的「本體」,就是宇宙萬法生成的根源。宇宙萬法是如何生成的呢?動植物是如何而有的呢?等等的來源,這種生成宇宙萬法的根源,就叫做「本體」。在《楞嚴經》中,阿難找真心,找了七個地方,找到了七個真心。佛說不對,這個真心是沒有形象,沒有色彩,又並不在過去、現在、未來,更不在色、聲、香、味、觸、法中。但是這個真心,是確實存在的,是確實有的,並不是不存在的,而佛法常用一個「空」字來形容它,「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心經》中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講現象,是講宇宙萬事萬物。「空」是講本體,是講宇宙萬法生成的根源。「空」是能變,「色」是所變。我們在作夢的時候,夢中的境界一定有一個能顯現夢境的東西,我們把這個能顯現夢境的東西,比作為心性,夢中所顯現的境界都是色相,都是由這個能顯現的體所現出來的,色相是假的,能變的是真的,所以我們把這個心叫做「真心」,把性叫做「本性」。相是假的,是會變的,而能變的是真的,而所變現的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所變現出來的。禪宗有一句禪語:「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若人遇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我們凡夫眾生一天到晚,都是生活在迷惑顛倒的胡思亂想之中,造作惡業,感受六道輪迴的苦報,這一切都是我們凡夫眾生的自心,所變現出來的,離開這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一念是本性,如果是二念,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之念,如果能夠把這一念保持住,那就是成佛了。因為一念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一念對於外面的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邪正,沒有真妄,沒有利害,等等的分別執著妄想都沒有,佛教把這個境界叫做一真法界。第二念一生起,就引起貪嗔痴慢疑。我們凡夫眾生沒有開悟,沒有智慧,遇到境界就起心動念,保持不住這一念心不變。所以迷惑顛倒,輪轉在六道之中無有出期。

佛教的根本理論,所講的是相會變,體不會變,心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是佛教的道理。我們凡夫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心深重,妄念就象流水一樣,永不停息,一個接著一個,永無休止。因此,所見到的境相都是虛妄相。如果我們真正的得到了一心,並且能夠守持住這一心,就能夠見到實相。所謂的「實相」,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也就是佛經中所稱為的「無生法忍」。

學佛修行就是要把功夫達到一心,大乘佛法的修學中心,就是把修行的功夫達到一心,也就是禪宗所稱為的「禪定」。而凈土宗念佛法門稱為「一心不亂」,一心就是禪定,也就是實相、真如、本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與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我們凡夫眾生是用生滅心來看待一切事物,所以看一切法都有生滅。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諸佛菩薩是用不生不滅的心來看待一切事物的,所以看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滅的。我們凡夫眾生的最大毛病就是執著,放下執著是在修行中最困難的大事。佛說法四十九年,而在《金剛經》上說,他一句法都沒有說,他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頭,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沒有執著就不生迷惑顛倒,一執著了,就迷惑顛倒了,就造惡業了,就感受六道輪迴的果報。佛在《華嚴經》中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我們凡夫眾生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一真法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證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證得到了佛果了。所以說,佛法就是破執,就是破我們的執著。我執破除了,就證到了小乘阿羅漢果位。大乘破除了法執,就圓滿成佛了。故此,成佛就是破二執,即是破除我執和法執。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源,破除了我執,見思煩惱障就斷除了,斷了見思煩惱,就超出了六道輪迴。法執是無明煩惱障的根源,斷了無明煩惱障,就證得到了佛果。佛教的理論方法,就是幫助人們破執與明心見性的。凈土宗念佛法門是以自身稱念彌陀聖號的真實功夫,再加上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力的攝受加持力量,來幫助我們念佛人放下分別執著,開悟證果的。

凡夫眾生執著有,二乘聖人執著空。執著有就是輪轉六道,執著空就不能夠明心見性。惟有大乘菩薩知道事實真相,知道境界不可得,心性不可得。所以,大乘菩薩即不執著有,又不執著空。我們這個身體,以及一切萬法,都是剎那生滅變化的,無有一法可得。《心經》說:「無智亦無得」,不但五陰、六入、十八界不可得,就連能夠證得到的智,和所證得到菩提涅磐的道果,也都是不可得的。因為心性是空的,能變的不可得,所變的就更不可得了。心性不可得,境界也不可得,不可得是真的。古德修行都是先從根本智下手,來求清凈心,必勉有思想見解,生緣慮,起分別,都是離一切語言文字諸相的,都能夠使心長時在定的境界。如果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思想,有見解,生緣慮心,起分別心,學佛學的再好,只能夠稱為「大佛學家」,而不能夠斷煩惱,得清凈心,不能夠了生脫死,出三界超凡入聖,更不能夠成佛作祖。

目前學佛大多數都是求名聞利養,你若是說學佛必須要放下名聞利養,那就很少有人來學佛了。佛法本來就是叫人離苦得樂的,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來求取稱心滿意的名聞利養,這並不違背佛法。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樣樣都能夠求得到。我們凡夫眾生都是用情感來作事,這是因為凡夫眾生沒有智慧,整天生活在迷惑顛倒的夢昧之中。迷惑都是因為感情作用,我們凡夫眾生都是用感情作事,情感越深,迷的就越重。情是由迷妄中生出來的,所以這種情感都是虛情假意,都是不實的,都是會變的。只有從理智中生出來的情感,才是真情,才是永遠不變的。佛菩薩不用這種迷情,而是用另外一個名詞,叫做慈悲。佛菩薩對待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對待自己。因為虛空法界與自己是一體的,所以佛菩薩對待一切眾生一律平等對待。也就是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凡夫眾生不明白這個道理,羅漢辟支佛和權教菩薩,也都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圓教的初住菩薩,是破了一品無明,是證得到了一分法身的親證事實真相的菩薩,是已經「入佛知見」的菩薩,像這樣菩薩的思想見解,想法看法,都與諸佛如來沒有什麼兩樣。由此可知,「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牽掛、憂慮等等,都統統地放下,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隨緣度日,才是真正的得大自,才是真正的幸福。

佛陀住世八十載,說法四十九年,都是方便說,要由方便說中去悟入真實。佛說真心、妄心,都是方便說。若真實說,則不開口。所以,我們不可以執著佛所講說的名相。故此,我們聽經一定要用清凈心去聽,心裡不能夠胡思亂想,一想就把悟門關閉了。如果把佛法當作世間法來學習,佛法就變成佛學了,就不是學佛了,也不是作佛了。只有成佛,才能夠作佛。佛是人修成的,不是人用學問來研究出來的。學佛是斷掉妄想分別執著,是學開悟,是學明心見性,是要學清凈心。學佛首先要明白理論教法,然後再把理論教法落實在事相上,去身體力行,親身體悟親證。

所謂「顯體」的「體」,就是實相,即心性。依報是他受用的生活環境,正報是自受用的身體。法身是不生不滅,是遍十方處無所不在的。法身是自性,報身是自性所變現的,是屬於自受用之身。而化身也是自性所變現的,但是化身是屬於他受用身。

所有一切大乘經典,悉皆是以諸法實相為體。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無非就是講說人生宇宙和真實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過日子的環境。所以說,佛法就是講說我們自己生活過日子的方式方法,佛教即是生活過日子的教育。佛法即是生活過日子的方式方法,佛教即是過生活日子的教育。而此部《金剛經》則是以生實相為體,則是以金剛來比喻文字般若與觀照般若,能夠真正的徹底斷除掉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能夠真正的離一切相,能夠真正的降伏我執與法執,能夠真正的斷除掉煩惱惑業,從而真正的生真實相。

第一段:明體義:

所謂的體,即是主體,也稱作為性體與本體,以及也稱作為本性。所謂的體者,即是一部經典的主要之處,也即是重要的理體現事相等等。每一部經典都有各自的主體,每一部經典都有各自的歸趣所在之處。也就是說,每一部經典都有各自的主體,也亦是各自的歸趣所在之處。這個主體,這個歸趣,就是我們常常講說的中心思想,也稱作為核心,以及也稱作為綱宗要旨等等。每一部經典所彰顯出來的主體,則是稱作為經體。但是佛法所彰顯出來的主體,則是稱作為性體。也就是說,性體則是屬於通名,而經體則是屬於別名。而於此部《金剛經》之中,金剛般若波羅蜜則是屬於別名,也稱作為別體、異體等等,即是有別於其它所有一切經典之主體。而經則是屬於通名,也稱作通體,即是通用於所有一切經典的主體。

第二段:辨異同:

所謂的經體即是一部經典的重要之處,也亦是一部經典主要所彰顯出來的主體。所謂的性體,所有一切經典的主體,所有一切經典所彰顯出來的主體,則是稱作為性體。所以說,所謂的性體,即是諸佛如來出興於世,悉皆是為了開示所有一切眾生悟入佛知佛見這一大事因緣,即是開示所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大智慧覺性這一大事因緣。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善巧方便開設了八萬四千種種法門,其本懷悉皆是開示所有一切眾生本具如來大智慧德相,悉皆是開示所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主體。從而得知,所有一切三藏十二部經典,悉皆是開顯性體的。也就是說,經體則是開顯性體的。所有一切經典,悉皆是開顯性體的,悉皆是彰顯佛性的。雖然經典的各種旨趣不相同,有的重在於斷除掉業障,有的重在於修福積慧,有的則是重在於講因說果等等。但是由於凡夫眾生的根機亦有千差萬別,故此佛陀講經說法也亦有千差萬別。並非所有一切經典都是直接直指性體,從而亦是經體與性體之差別。也就是說,經體不能夠真正的完全代表性體,但是經體則是闡發性體的。所謂的經體,則是屬於一部經典的主體,而性體則是屬於本性之主體。性體也稱作為如來、真如、實相、法界、性凈明體、圓覺、自性清凈心、法身等等。

經典的經題雖然亦有不同,但是其性體悉皆是直指性體,也亦是直指所有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直指所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直指所有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也就是說,雖然所有一切經典的主體亦有種種的差別,但是於經題之中的通名,即是性體則是完全一致的。雖然於所有一切經典的別名不相同,但是其通名的性體則是一致的,悉皆教令所有一切眾生捨棄生死苦厄圓證大涅槃。雖然所有一切經典悉皆是屬於文字般若,但是歸趣所指悉皆是實相般若。也就是說,雖然經題的通名則是屬於經體,則是屬於一部經典的經體,則是屬於一部經典的主體,但是悉皆是屬於開啟實相般若的主體。所有一切大乘經典,悉皆是以實相為性體,悉皆是以實相為體。而所有一切經典悉皆是屬於文字般若,悉皆是以文字般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中的別名,也就是主體、經體,則是金剛般若波羅蜜,也亦是所謂的生實相。而經字則是屬於通名,也亦是屬於性體。所以說,每一部經典之中,悉皆是具足主體,也亦是具有經體,以及也悉皆是具有性體。別名即是屬於經體,能夠即是屬於性體。故此可知,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七個字,則是主要彰顯本經的主體。而經字則是主要彰顯所有一切經典的性體,也亦是彰顯佛法的性體。

第三段:正顯體:

經題之通名則是彰顯性體,經題之別名則是彰顯一部經典的主體,也即是彰顯一部經典之經體。《金剛經》註解流通比較廣泛者,亦有兩種,一者則是天台宗智者大師的註解,二者則是蕅益大師的《破空論》。蕅益大師則是把此部《金剛經》的經體,判釋為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主體。蕅益大師則是把此部《金剛經》主體,判釋為實相常住。但是江味農則是把此部《金剛經》的經體,判釋為生實相為主體。以及謗閑法師則是於《金剛經新疏》之中,而把《金剛經》的主體判釋為第一義空。雖然講說的名詞亦有種種的差別,但是理體並沒有差別,悉皆是判釋為實相,也亦是判釋為諸法實相為主體。佛教之中的所有一切大乘經典,悉皆是以諸法實相為體。而此部《金剛經》,也亦是以生實相為主體。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所謂的實相,即是無相無不相,也亦是真如法身,以及即是離一切諸相,空有不著。即是《金剛經》之中所講說的:「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離一切諸相,才能夠真正的彰顯出來真實相。離一切諸相,即是清凈心,也亦是真實相。又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謂的無所住,即是離一切諸相。所謂的生其心,即是生清凈心,也亦是生實相。從而得知,離一切相即是諸法實相,清凈心即是真實相,也亦是所有一切眾生自性的相狀,本來如是,真實如是。所謂的離,即是無住,也亦是不取不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即是諸法實相。但是文字般若則是詮釋此真實相,而觀照般若則是觀此真實相。也唯有實相般若彰顯出來,才能夠真正的徹底的斷除掉我執與法執,才能夠真正的徹底的降伏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惑業,才能夠真正的離撱一切諸相,才能夠真正的生起來真實相。能夠真正的徹底的斷除掉了一分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才能夠真正的彰顯一分的清凈心,才能夠真正的離一分諸相,才能夠真正的生一分實相。所以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是以金剛來比喻文字般若與觀照般若,即是比喻能斷所有一切煩惱惑業,能夠真正的生真實相。從而得知,生實相則是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主要經體,也亦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經體。


推薦閱讀:

金剛經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講師: 林老師 記錄: 競予
雲中的世界
試解《金剛經》(中)
【引用】金剛經的十大要義
《金剛經》原文+白話通俗直譯 --2

TAG: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