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邊塞征戰詩借景抒情詩賞析

詩歌分類鑒賞十二講11:邊塞征戰詩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界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等詩人。主張以詩歌來反映邊塞的山川景物和風土人情;表現從軍邊塞、殺敵報國的意志;謳歌邊塞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鬥精神;抒發禦敵建功的願望和安邊定遠的思想;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諷刺並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在創作風格上多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盛唐邊塞詩派的出現,開拓了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個廣闊的領域,表現了盛唐時期激昂壯闊的時代風貌。

邊塞征戰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觸這類作品時,首先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應有所了解。

請看顯示作者鐵板鋼牙、激昂鬥志的一首七絕:

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凌煙閣:在長安,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在閣上畫開國功臣二十四人。

詩起句峻急,次句猶懸流飛瀑,從高處跌下,氣勢磅礴。一、二兩句十四字一氣呵成,節奏明快,與詩人那昂揚的意緒和緊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極富表現力,它不只構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強調了反詰的語氣,增強了詩句傳情達意的力量。聯繫現實,我們可讀出詩人面對烽火連天、戰亂不已的局面,焦急萬分,恨不得身佩寶刀,奔赴沙場,保衛家邦的複雜感情。「何不」云云,反躬自問,有勢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軍情和詩人焦慮不安的心境。此外,它還使人感受到詩人那沉鬱已久的憤懣情懷。

三、四兩句詩人不禁要問: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這裡不用陳述句,而用祈使句和設問句,牢騷的意味顯得更濃郁。看起來,詩人從反面襯托投筆從戎的必然性,但實際上,這裡是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鬱哀怨,既見出反襯的筆法,又見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回蕩之姿。就這樣,詩人把自己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在詩歌的節奏里,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感受。

鑒賞這類詩作還應注意,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每首詩歌還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點,我們應給予具體的分析。

如下詩: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對於這首詩,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應用低沉、傷感、悲涼、反戰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詞,另一種觀點以清人施補華為代表,他評論後兩句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便妙,在學人領悟」。

這裡,我們認為施補華的觀點很有道理。為什麼「作悲傷語讀便淺」呢?因為此詩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詠嘆。先來看詩中的歡宴場面:耳聽歡快、激越的琵琶聲,戰士們神采飛揚,暢飲正酣,一陣痛飲後,便醉態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鬆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麼,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三四兩句是席間的勸酒之語,而並不是悲傷之情,它雖本資料來自廣祥論壇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徵的「理由」。「醉卧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宴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躍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

在大量的邊塞征戰詩中,體現出的藝術風格是很不相同的,我們應對詩歌的字詞句進行細細地品味。以杜甫的《前出塞》為例:

前出塞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的前四句,很像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隊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並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如總結戰鬥經驗。

    從藝術構思上說,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的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器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利益。(洪方煜)

 

詩歌分類鑒賞十二講12:借景抒情詩

指的是寓情於景,藉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作。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於物,融情於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使感情附著於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無隔。

借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鑒賞借景抒情類詩歌,要掌握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會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人的特定情感服務。如下面這首唐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有人評論這首孟詩「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謁(求薦之意)之痕」。那麼,詩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薦之意表達出來的?

這首干謁詩(詩用於有所要求而拜見對方)是作者西遊長安時寫給丞相張九齡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錄用。

詩作前兩聯寫景,著力描繪洞庭湖汪洋浩蕩,一望無際,氣蒸荊楚、波撼岳陽的壯觀,氣勢雄偉,形象鮮明飛動,表現了詩人廣闊的胸襟。後兩聯由眼前景物的觸發轉向抒情。詩人面對浩淼無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願望,無人引薦,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無舟船一樣,希望張九齡援引。

這首干謁詩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與眼前的洞庭湖寫景結合起來,寫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極有藝術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與胸中情結合得極好的範例。

第二,要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雖然也抒寫羈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於傳統的抒寫離愁別恨的小令,詞作上片寫景,雖抒寫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寫的秋景闊遠綺麗,毫無衰颯情味。下片抒情,抒發了自己的羈旅愁緒、黯然凄愴的思鄉情懷。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於麗景與柔情的統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之境、綺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描寫的景色卻闊遠而綺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託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整個來說,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於傳統的詩。這說明,抒寫離情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局限於閨閣庭院。

第三,要注意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寫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觀察和描寫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等等。如下題:

閱讀下面這首詩,按題後要求答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此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望,且層次清晰,試作簡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評價首聯下句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能繼杜陵?」認為這句詩無人能繼,你怎麼看?

(3)後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義把此詩譽為「絕唱」,請就此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1)全詩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思想將來的登岳。首聯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接著自我作答。頷聯本資料來自廣祥論壇兩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頸聯兩句是寫細望,細望中蘊含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尾聯兩句寫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

(2)「齊魯青未了」是經過詩人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可謂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襯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寫出了地理特點,寫其它山嶽時不能移用。

    (3)後人把此詩稱為杜詩的絕唱,是由於此詩最後一聯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洪方煜)

推薦閱讀:

抒情詩:刻骨思念,永在心間【音畫】
古代情詩中最唯美,最感人,最氣吞山河的三句詩…

TAG:情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