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三大投資誤區故事:小盤股漲60%賣不掉
05-25
滬港通三大投資誤區故事:小盤股漲60%賣不掉
時間:2014年06月03日 09:11:26 中財網 |
滬港通箭在弦上。近幾天,港交所和上交所都在催促願意參加滬港通的券商儘速提交申請。按照目前的進度,滬港通很有可能在規定的6個月內,也就是今年10月成行。
提起滬港通,不少投資者立刻想到7年前的港股直通車,當時,在消息出台後的短短三個月內,恆指飆升超過1萬點,不少個股獲得2倍乃至5倍的升幅。不過,港股直通車宣布暫緩後,股指一落千丈,1年後,又恰逢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恆指最低曾跌至11000點左右,整體市值蒸發超過50%。 筆者經歷過港股直通車時的瘋狂,也經歷過金融危機時的慘痛,不免對滬港通有更「直白」的體味。竊以為,滬港通,尤其是港股通,對初入香港市場的內地投資者來說,無疑是操盤習慣、投資理念的大改變。其中,有三大誤區不可不防。
誤區一:港股通覆蓋所有AH股 港交所數據顯示,目前香港市場上40%的投資者來自歐美,接近40%的投資者來自內地,其餘的則是香港本地和其他地區的投資者。內地投資者有個特點,非常喜歡操作AH股。這是因為,AH股之間往往存在溢價或折價,內地的資金有潛在的套利空間。 2007年年中,是AH股套利最瘋狂的時候,當時,由於不少A股股價遠遠高於H股,一些上市公司便採取在內地市場上定向增發,同時在香港市場上爭持的方式套利,對於上市公司的母公司而言,總持股比例不變,又能多賺些錢,何樂而不為。以上的各種套利方式姑且不細述,先談談究竟有多少AH股被納入了此次港股通。
據筆者統計,截止5月30日,香港一共有85隻AH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AH股都可以參與港股通。A股在深交所市的就不行,這樣的AH股有16隻,分別是濰柴動力、鞍鋼股份、中聯重科、中興通訊、中集集團、海信科龍、麗珠集團、金風科技、東江環保、比亞迪、晨鳴紙業、經緯紡機、新華製藥、東北電氣、山東墨龍和浙江世寶。 有意思的是,H股與A股折價率最高的5隻個股,竟有3隻是在深交所上市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其實內地的不少投資者已意識到這些AH股是享受不到滬港通的好處的。而在前期,滬港通的總額度高達5500億元人民幣。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參照以往港股直通車時個股的表現,儘管不在滬港通指定範圍,但受憧憬預期,這些折價高的個股預計也有上升的空間。 通過港股通,內地投資者其實能買到不少未在內地上市的中資股,被納入港股通範圍的個股還包括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分股和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成份股。其中,在內地也小有名氣的長實、匯控、中海油、蒙牛、北京控股都是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的成分股。誤區二:用操作A股的方式操作港股
不少內地投資者初入香港時都交了學費,即使是內地的私募也不例外。 先談一個發生在筆者身邊的故事。2007年,一位在內地小有名氣的私募基金經理第一次在香港操盤,買入了一隻小盤股,沒想到,僅僅幾百萬港元的資金就把這隻股票一天之內拉升了60%。但是,由於沒有後續資金追買,該私募後來花了差不多1個月才陸續把貨出完,最後一結算,竟然沒有賺到錢。 事實上,港股和A股存在很多不同,僅從交易制度和時間安排上,就有明顯的差異。 A股實行T+1,今天買的股票明天才能賣,而港股實行T+0,理論上當天可以無限次買賣。當然,並沒有多少一般投資者會頻繁交易,但是,充斥香港市場的高頻交易除外。這些交易,千分之一秒內,指令就可從香港發至倫敦,別忘了,恆指成分股滙豐控股可是在世界上5個地方上市。港股的T+0可以在出現利空時讓投資者當場出逃,但A股不行。
AH股中H股的交易靈活性也遠遠大於A股。當A股停牌時,不少H股仍可交易。筆者曾見過一隻AH股,H股在A股停牌期間大幅波動,振幅竟然高達40%,如此一來,向用A股套利的投資者豈不賠了夫人又折兵。 港股的交易時間遠比A股長,A股早盤11:30休市後,港股仍繼續交易到12:00,而A股下午15:00點休市後,港股也繼續交易到16:00。根據筆者多年的觀察,11:30和15:00之後,是最容易變盤和受大戶舞弄的時段。以最近的熱門股綠城中國為例,周五的變盤就發生在15:00之後,那時,可是海外投行的天下。 更關鍵的是,A股有漲跌停限制,而港股沒有。A股中的非ST股,每天最大漲幅和最大跌幅僅為10%,而筆者見過不少港股,每天可以漲幾倍。如果遇有重大利空,有時一天也可以跌去90%,即使是體量大如滙豐控股的藍籌,也可以暴跌。香港不少投資者依舊記得2009年3月的一天,匯控曾在一天內暴跌24%,收報14年的最低位33港元,當時,香港知名股評師青姐竟在鏡頭前痛哭。為此,港交所還修改了交易規則,將下午休市後的集合競價時段調整至早上開盤之前。誤區三:資金雄厚即可舞弄市場
筆者在圈內,不止一次聽到內地赴香港投資的私募基金經理的慨嘆,原以為帶夠銀兩,就可以舞弄市場,但是卻損手損腳。 事實上,需要提醒內地投資者的是,香港市場上股票的定價原理遠比內地複雜。僅以權證為例,就可以說明衍生工具對正股的價格影響有多大。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權證市場,除了指數有牛熊證外,個股也有認購證和認沽證。以滙豐控股為例,截止6月1日,該股有129隻認購證,40隻認沽證,以中國石油為例,該股現在也有82隻認購證和14隻認沽證。 在香港發行權證,發行商也被稱為做市商,它是需要坐莊的,發行認購證的做市商需要在市場上按照一定的比例買入正股,如果權證的流通量不足,做市商還需要維持流通量。幾年前,海外投行德意志曾一度退出香港的權證市場,原因就是競爭太激烈,利潤非常微薄。 換句話說,投行每發行一隻權證,就意味著它在市場上有相應的買入正股行動。這還不包括各類其他的ETF,需要在市場上買入或賣出與指數成分相同比例的股票。 有時,這個定價體系還會延伸到海外,以滙豐控股為例,它的定價體系甚至還包括倫敦、紐約、百慕大的投資者。 權證的最大特點是,有時僅用很小的資金,就可以撥動投資者的預期,影響正股的價格。(.理.財.周.報)推薦閱讀:
※新規出台,投資者不能再「閉著眼睛」買理財了!
※再過3個月,P2P賺錢的風險會降到歷史最低
※如何鑒別優質P2P平台
※解屌絲逆襲的毒
※知乎完成D輪1億美元融資,你怎麼看?
TAG: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