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引力
http://www.eeo.com.cn/2014/0512/260374.shtml
香江引力
2014年05月09日22:22 來源:經濟觀察報
Yane
五一小長假的夜晚,香港華燈初上。名牌店內顧客稀落、接近打烊。白天街上有針對內地遊客的抗議活動,名店林立的尖沙咀廣東道等地方生意闌珊。海港城附近一家日本餐廳的店員洪敬學(音譯),望著警方正在店外製止人群的推搡和對罵,感嘆「雖是公眾假期,生意反倒減少」。
本地商家預估的消費熱潮並沒有在今年五一到來,街上雖仍然熙熙攘攘,但卻「旺丁不旺財」。根據香港入境處數據,今年五一前兩天共有28.8萬人次內地旅客入境,較去年的30.1萬人次下跌4.5%;假期首天人次較去年同期下跌近12%。零售業一洗以往佳績。九龍表行的董事總經理黃錦成在接受港媒採訪時表示,「初步統計五一期間全線門店的生意大跌近三成」。
自2003年港澳自由行開放,在經歷了10年的高增長之後,內地遊客赴港旅遊的數字第一次出現下跌。對於見識過東京、巴黎、紐約、悉尼的內地遊客,香港漸漸失去了光環。加之近年來發生在香港社會的不友好事件的影響,原本為購物而來的遊客群體正在慢慢發生改變。現在,香港的吸引力是什麼?
人氣
中環的一家藥房店外,霓虹燈閃爍耀眼,店內奶粉、紙尿布、藥品與進口食材佔滿了局促的空間,店員蹩腳的普通話招呼聲此起彼伏。「一隻Prada的mini殺手包在香港賣14,500港幣,在韓國免稅店買,摺合人民幣不到一萬塊,所以這幾年我很少來香港買奢侈品。」北京遊客沈媛媛說,「但是香港的日用品很有吸引力,物美價廉,還有中文標識,這次來香港旅遊反倒開始研究超市的宣傳單。」
商家反映,內地旅客的消費內容正在發生改變。隨著如沈媛媛這類中產階層的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加之多個國家願意放寬簽證吸引遊客,內地遊客的旅行目的地正在從香港的奢侈品店轉向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和紐約的第五大道。短假期間,他們也願意前往服務業更周到的日本、韓國等地。除了在奢侈品價格上缺少競爭力以外,五一期間香港各大商場,僅有少量持港澳通行證可以享有的優惠,並無真正有誘惑力的促銷活動。熟悉香港每年折扣季的內地旅客,已經開始學會錯峰出行。
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公開數字顯示,2013年內地訪港旅客總數為4070萬人次,是香港總人口(715萬)的數倍之多。洪水般的遊客曾經為香港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並帶動了酒店業、零售業和餐飲業的發展。但是,普通香港居民卻需要承受自由行帶來的負面影響——日常生活中的排隊、缺貨以及擁擠,這是香港居民反感遊客的原因之一。
「買奶粉時問了問保質期,吃飯時指指菜單上的圖片,刷卡時回答『刷銀聯』。我在香港三天,其實沒有和當地人真正說過一句話。」沈媛媛回憶。她所到之處,銅鑼灣、尖沙咀、旺角、海洋公園,均是內地遊客與本地居民摩肩接踵的擁擠場所,「我能夠區分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大陸遊客,他們共同走在狹窄的路上,卻像是平行世界的人群,毫無交集。」
理解
在1997年之前的老港劇中,彼時港人到上海、廣州探親,通通叫做「返鄉下」。自由行開放初期,許多內地遊客自小受到TVB連續劇和香港流行音樂的浸染,親眼見到維多利亞港的繁華與太平山頂的夜景,在海洋公園和杜莎夫人照相館留影,都像是圓夢一般。
但如今,原本強勢的香港城市文化正在遭到內地遊客的衝擊。「香港人越來越自覺要捍衛一些東西,但其中暗藏著排外主義危險。當我們討論香港精神或本土意識時,不能是一種高高在上,失去對話能力的自我封閉狀態。」在內地孩童當街便溺的新聞之後,很多香港輿論指責視頻中的港人反應過激,香港媒體人柴子文在一篇名為《我們都是受害者》的文章中如是寫道。
就當這則新聞引發了內地和香港討論新高潮的時候,北京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胡泳在其個人的社交賬號上說,「我們在微博上罵,香港人在Facebook上喊,連交集都沒有,更談不上各自『設身處地』地分析」。
自由行開展十餘年,內地與香港期待的是消費之外的交流。「香港民眾大多能夠依靠媒體說出自己的想法,香港媒體左中右都有的,繁衍出各種各樣的話語。但是香港是怎麼樣了解內地的呢?」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對經濟觀察報說,「內地民眾也沒有辦法了解香港民眾是怎麼樣想的,大多是官方轉載,或者道聽途說,間接來了解一些。」「新聞媒體的任務基本上是製造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從事兩岸三地傳媒觀察的羅文輝教授說,「港媒第一個任務是監督政府,然後報道社會上的爭議問題。例如內地孩童當街便溺的新聞,港媒就會將其擴大,變成非常聳動的新聞。」「港人被夾在中間,上下兩難。」曾任香港《號外》(City Magazine)雜誌副主編的張潔平認為,「打個比方,在香港有兩個地方常常可以聽到普通話,一個是中環:內地出身的海歸精英在香港的銀行、企業負責中國業務,因此你會看到在很多高級中產的樓盤社區,普通話和英語成了最常見的語言;另一個是社會底層人民所居住的天水圍,很多新移民來港十幾年,以綜援為生。香港本地人往往夾在兩者之間,階層流動的空間縮小了。在日常生活里,內地移民與香港居民的生活,也大多是割裂的。」
心態
之前一篇《大陸遊客應該如何在香港人面前表現得完美?》的調侃文章在網上流傳甚廣,其中包括講英文等等。到目前為止,語言依舊是港人判斷外來者身份最重要的標籤。說普通話,則一定會被打上標籤。這個標籤有可能是「多金」、「闊氣」,也可能是「粗魯」或者「無禮」。
「中國人的地域觀念很強。香港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因此香港人有強烈的本土意識,以及優越感。」羅文輝教授對經濟觀察報說。羅文輝來自台灣,2009年來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以第三者的身份看內地與香港,也曾因講標準國語而被誤以為是大陸人。「事實上,香港人並不是用語言來判斷身份,而是判斷親疏,判斷我跟他是不是同一類人、同一族人,」羅文輝補充。
陳韜文教授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的時候,也坦陳內地與香港之間似有「互相看不起」的情緒。「一方面因為香港無法改變當前格局,想保護自己,對『外人』採取排外、敵愾的狀態;內地遊客方面也有點財大氣粗,因此沒有設身處地為港人考慮。」陳韜文談道。
「無論事業上取得怎麼樣的成績,始終會有一種夾著尾巴做人的感覺。」數年前在香港讀書,現在在香港社會福利組織工作的湖南姑娘劉菁對記者說,「『港漂』也會埋怨大陸遊客,你們在這兒待幾天就走了,但因為你們的舉止惹起了港人的反感,這股情緒會轉嫁到我們的頭上,我們生活在這裡,就要一直承受這些。但換個角度想,是不是因為我們這些『港漂』在這裡,讓香港人感到了危機,他們才將這種反感轉移到遊客的身上?」
轉變
從深圳過海關到香港即開始血拚日用品的遊客沈媛媛告訴記者,採購任務完成之後,她就會「開始毫無負擔地體驗香港生活了」。
沈媛媛的體驗包括去深水埗吃地道美食、到淺水灣游泳、去港大尋找張愛玲的故居,以及遊覽「傳說中距離中環不遠卻『大隱隱於市』的香港動植物園」,感受香港多元化的一面。「有位在港公幹的北京朋友約我去本地人喜歡的麥理浩徑徒步,聽說沿途風景優美,我也很想去挑戰一下。」沈媛媛說。
尋求轉變的香港在以另一種姿態接納不同類型的旅行者,將他們吸引到濕地公園、離島以及散落港島各處的海灘。例如獨立旅行組織「香港秘境」(Secret Tour HK),正在小規模地招攬志同道合的遊客,避開老套的購物景點,去探訪例如油尖旺地帶的老粵劇班子、新界區帶圍籬的村莊、「快活谷」跑馬地等香港鮮為人知的一面。
香港愈加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也令內地遊客大開眼界。以今年的香港藝術節為例,共有138場演出,包括了歌劇、舞蹈、戲劇和話劇等世界級表演團體和藝術家的陣容,非香港觀眾佔到約15%,內地觀眾群體漸成規模。在香港藝術節的官網上,有跨境訂票服務的頁面,用信用卡付款,另付50元港幣,內地各個省市的觀眾便可以享受送票上門。
諸如LadyGaGa、Justin Bieber、Blur等炙手可熱的歐美大牌,也通常將亞洲演唱會的場地選在香港,明星效應不僅輻射至東南亞,也吸引了很多內地粉絲。「在香港看一場好的演唱會票價並不高,況且這種高品質的演出在內地幾年也趕不上一回,」上海遊客劉磊正在計劃購買格萊美得獎樂隊Daft Punk今年七月在香港演唱會的門票,「約上兩三個好友飛過來看演唱會度周末,順便吃港式小吃,買買東西,也是不錯的選擇。」
媒體人柴子文在其文章中提到,「香港作為消化和融入現代制度和高國際化程度的特區,能為內地的城市、內地的改革提供的借鑒非常多,非常實用方便,而這方面的學習和對接其實一直在起作用。」事實上,內地遊客來到香港一方土地,所能感受的絕對不是僅有物質文明一樣東西。消費之外,香江引力仍在。
(實習生車佳楠對本文亦有貢獻)
推薦閱讀:
※引力或者時空彎曲效應會使光線色散嗎?
※兩個星系碰撞,會發生什麼,對於星系中的生命來說是一種什麼體驗?
※引力的速度是多少?
※新研究表明:暗物質可能不會與引力互相作用
※現在黑洞熱力學有哪些未解決的問題?
TAG: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