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涉外禮儀

  

  內容簡介

  禮儀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行為科學,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由於地區和歷史的原因,各地區、各民族對於禮儀的認識各有差異。在長期的國際往來中,逐步形成了外事禮儀規範,也叫涉外禮儀。涉外禮儀就是人們參與國際交往所要遵守的慣例,是約定俗成的做法。它強調交往中的規範性、對象性、技巧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腳步的加快,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外事交往增多。了解涉外禮儀的內容和要求,掌握與外國人交往的技巧則顯得尤為重要。在本講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系主任金振坤教授,從政務、商務和日常生活三個方面,為我們詳細闡述和分析了中外禮儀的差別和涉外禮儀的一些常識和要求。他認為,人和人之間有接觸才有了解,有了解才能溝通,有溝通才會互動,這是三個重要的程序。

  接觸是前提。接觸了之後才會了解,逐漸了解之後才容易溝通。所謂溝通是雙向了解,我理解你,你也理解我。那麼從國際交往的角度來看,宏觀上涉外禮儀有三個基本要求:第一個要求尊重為本,要強調自尊自愛,要尊重自己的職業,要尊重自己的單位。第二個方面的理念就是要善於表達。在國際交往中,接待外國客人,要強調接待三聲:「來有迎聲,問有答聲,去有送聲」;金正昆教授結合結合日常交往和社交活動、公務活動的一些內容,具體介紹了自我介紹、介紹他人、名片的製作和使用、與外國朋友交換禮物、宴請外國朋友等等需要使用的一些常規的禮儀。從而在衣食住行訪談送,等方面,使觀眾對涉外禮儀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他認為,與人交往要尊重為先,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發現別人的優點,實際上就等於肯定自我,那說明你寬容,說明你謙虛,說明你好學。所以在國際交往中,要善於發現別人的所長。

  5月30日,《百家講壇》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系主任,金振坤教授為我們指點涉外禮儀的技巧和要領,敬請關注。

  全文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非常高興地來跟各位談一談涉外禮儀。那麼主要想跟各位在今天這個講壇之中,講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想講一講涉外禮儀的基本理念,總的要求;另外想講一講涉外禮儀可操作性的一些重點和難點。那麼我們首先呢,想從一個案例導入。那我請了一個同學來跟我合作一下,那麼這位同學呢,他將作為大學生志願者到一個國際會議去做輔助性工作,他專門去買了一身西裝,或者說借了一身西裝,那他現在等候出發。請各位注意他,發現他身上有哪些問題不符合涉外交往的要求呢?請

  好,謝謝,我想我們在座的各位應該是火眼金睛,那麼他呢?現在從國際交往的角度來看,他穿西裝是符合要求的,但是他的西裝上應該有比較大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想大家一目了然,就是穿了白襪子。在比較重要的場合穿西裝的話,最佳的要求是襪子跟皮鞋一個顏色,至少是深色,絕對不是白色,除非是白皮鞋,否則將產生巨大的反差。在很多國家深色西裝是正裝,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間夾雙白襪子他們稱為「驢蹄子」,反差太大了。另外他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錯誤,它就是袖子上的商標沒有拆。我們現在買來的西裝都會有一個比較醒目的商標,但是實際上那是西裝的封條,按照慣例你買來西裝之後,服務生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替你把商標拆掉,啟封了,開始用了。很遺憾我們國內很多服務生對此不是很了解,也有人知道了不幹,久而久之,害得我們不少弟兄,誤認為袖子上有一橫是名牌的標誌。君不見經常有人走路時,有意做屈臂挺進狀,要露一手,那麼此點是不合慣例的。好我這個案例就到這裡了。

  那麼我剛才要講的這個案例是要說明什麼呢?我是想跟各位講,什麼是涉外禮儀?涉外禮儀實際上就是我們參與國際交往所要遵守的慣例,是約定俗成的做法。換而言之,它是講規範,規範就是標準。你講不講規範,是你這個人懂不懂規範的問題;你講不講規範,是你這個單位有沒有規範的問題。這個在國際交往中是很強調的。比如在大庭廣眾之前,一個男人一個女人著裝,他有規範性的說法,兩句話:「女人看頭,男人看腰」。女人看頭是看什麼呢?看髮型,比如染不染色,長度如何等等。像我們服務行業,政府機關一般公務員是不染彩色發的,除非把花白的頭髮染黑。另外頭髮不宜過長,作為女性,一般工作崗位上不長於肩部。有同志講了,長於肩部如何?長於肩部要做技術性處理,盤起來、挽起來、梳起來,不能隨意披散開來。道理很簡單,年輕姑娘的一頭飄逸的長髮是很有一些魅力的,你這兒一甩,沒準附近的每一個人就暈了。「男人看腰」,看什麼呢?不是看我們腰粗不粗,也不是看腰帶是什麼品牌,而是看這樣一個細節,腰上掛不掛東西。我們說句涉外交往中的行話,一個有社會地位的人,一個有層次的人,在大庭廣眾之前腰上是不掛任何東西的。你見過普京總統腰上掛手機嗎?你見過安南腰上有一串鑰匙嗎?所以我剛才想講的這是涉外禮儀的一個特點,就是規範性。

  那麼實際上從比較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講的涉外禮儀,國際交往中要遵守的國際慣例,和我國傳統禮儀還是有一些差異的。我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明,有五千年的禮儀文化,我們都在這個良好的氛圍中繼任成長,那麼我們大家應該說是學識源遠流長,但是,從國際交往的角度來看,中外禮儀是有一些差異的。譬如國際禮儀它是強調關心有度,換而言之,不得打探或者涉及個人隱私問題。而我國傳統禮儀,強調親密無間。這個恐怕在國際交往中,此點不了解就麻煩了,按照我們的規範性說法,國際交往中不宜隨便探討對方、請教對方的問題有五,我們叫涉外交往五不問:第一不問收入問題,第二不問年紀大小,第三不問婚姻家庭,第四不問健康狀態,第五不問個人經歷。第二個特徵講對象性,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內外有別,自己人你該問還是問,但是外人你不問還是比較好。比如在國際交往中,每個人的健康被視為私人的資本,你身體不好,人家做生意會跟你合作?那缺乏可靠程度嘛,但是說實話,這個問題是我們很多人比較愛問的。

  那天一個老兄就問我了,說「老金你怎麼臉色不大好?」我說我最近比較累,晚上經常熬夜。「你是不是胃不行?吸收不好胃一般不好,臉色就不好。」我說我胃還行,比較能吃。「那你肝呢?」他不把你整死他難受,但是我也知道此人並無惡意。但是因為他在對外交往中,或者跟陌生、不大熟悉的人打交道時,他要不講規矩,就容易引起歧義、誤會。我們講了一個規範性,講了個對象性,還要講一個溝通。

  人和人之間有接觸才有了解,有了解才能溝通,有溝通才會互動,這是三個重要的程序。接觸是第一樣,前提。接觸了之後才會了解,逐漸了解之後知己知彼才容易溝通。所謂溝通是雙向了解,我理解你,你也理解我。但是這個有難度,不同地方人有不同的招呼。老北京的習慣,就是要問,五十歲以上的人起碼要問吃過沒有。我們聽眾大家外語沒得說,我不知道你怎麼翻譯?但是我一般告訴我的學生,老北京問外國朋友吃過沒有,最準確的翻譯是:「你好」。千萬不要直譯,因為大多數外國兄弟聽不懂。我個人就遇到這種情況,有一次一個活動,我們一個同志沒話說,就問外國朋友,說你們吃過沒有,他們很實在,「我們都沒吃,你請吧。」誰讓你問了?那外國人也有個習慣,他喜歡恭維異性,見男士會說你很帥很酷,見女孩子會說你很漂亮,甚至會說你很性感,很有魅力。但是我相信我們大家都見多識廣,當別人說我們說小姐你很漂亮,我們一定會落落大方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說一聲謝謝。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這實際是傳遞了兩個信息:第一咱見多識廣,第二誰怕誰,兩軍相逢勇者勝,充滿自信的人、臨陣不慌的人容易得到尊重。

  那麼從國際交往的角度來看,那麼涉外禮儀有什麼基本要求呢?宏觀上來講有三個基本要求:第一個要求尊重為本,這個尊重二字,應該是禮儀之本,也是待人接物之道的根基之所在。你不管是坐、請坐、請上坐也好,茶、上茶、上好茶也好,關鍵是要通過這種形式,向別人傳遞出尊重對方的信息,這恐怕是要點。但是尊重在國際交往中,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不能夠偏袒於一方。第一個方面的要求就是要自尊為本,要強調自尊自愛。一個人在國際交往中,不講自尊,就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你自己要把你當回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舉止大方。有同志這方面差點勁了,往人家對面一站,或者一坐,也不管對方是熟人是生人是同性是異性,比較洒脫,比如腿伸出去,男同志,順手把褲管往上一拉,露出一條飛毛腿。但是此種人,那麼在國際交往中,在比較重要的場合,怎麼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呢?所以要尊重自我。其次要尊重自己的職業。工作你分工不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真正被人家尊重的人,是有實力的人,是學有所長的人,是專業方面有本事的人。所以要愛崗敬業,這樣的人才會贏得尊重,各國皆然。最後,第三個方面要尊重自己的單位。大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小到我們現在供職的地方,那在國際交往中,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維護它的尊嚴和形象。其次我們強調要尊重交往的對象,不僅要自尊,而且要對交往對象表示尊重。我們一般要講五句話:「尊重上級是一種天職,尊重同事是一種本份,尊重下級是一種美德,尊重客戶是一種常識,尊重所有人是一種教養。」這五個方面,涉及到我們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要尊重,要全方位的尊重,不能失禮於人,尊重為本。但是,光講尊重為本,在國際交往中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第二個方面的理念的要求,就是要善於表達。

  你要把你對對方的尊重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你不表現他怎麼會知道你尊重他呢?它有個表現程式的問題。比如我們在國際交往中,接待外國客人,我們強調接待三聲:「來有迎聲,問有答聲,去有送聲」,是吧?來了話你要先說個歡迎光臨,然後再說事。我在我們保衛處的同志講過課,我跟他講,「那要來了客人的話,你首先要問先生你好,然後再說事,你不能上來問,找誰,人家是犯罪嫌疑人嗎?」你打電話也是,拿起話筒第一句話,「你好中國人民大學」,然後再說事,不能上來就喂喂喂,再問「有人嗎?」那人家不是人嗎?那你這是基本禮貌,你這個「三聲」沒有,你算什麼?

  那我下面呢,想結合我們日常交往和社交活動、公務活動,來跟各位談一談日常交往中和公務交往中,需要使用的一些常規的禮儀。首先我想跟各位講一講公務活動中會遇到的幾個禮儀。第一、公務交往中的介紹的問題。你人和人見了面你要介紹,你有時候不介紹就很麻煩了。我也遇到這種人,他對你很客氣,跟你說了半天話你不知道他是誰,你就沒辦法跟他溝通。介紹有兩種:第一種介紹----自我介紹,第二種介紹----介紹他人。那兩者你都需要了解,他有規矩。自我介紹一般有四個要點需要注意。第一個要點,最好是先遞名片再介紹。其實你交換名片時有個時機的問題,你說我要走了,都把事跟你談完了,你才給我留名片,是不是才信任我,以前都不信任我?其實有經驗的話,我們一見面就把名片遞過去,什麼頭銜、什麼職務都不用說了,頂多把名字重複一下,省得你念錯了,省很多事。所以有經驗的人他是先遞名片再介紹,這是第一個點。第二個點自我介紹時間要簡短,愈短愈好。你問我「先生怎麼稱呼?」「我叫金振坤」「您在什麼地方高就」「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系」。你就直截了當,說了就算了,不要在那兒連篇累牘地大說廢話。一般自我介紹半分鐘以內就完全可以結束了,訓練有素。

  第三條要注意,內容要全面。自我介紹一般的內容要四個要素:單位、部門、職務、姓名。比如我,比如正規場合我要介紹,我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系的教授,我叫金振坤。單位、部門、職務、姓名,一口氣全出來,別擠牙膏。「先生在哪兒高就?」「混」「什麼單位?」「一個破單位」「到底什麼單位?」「不值得一提的一個單位」。他也夠不值得一提了,提都提不起來。要訓練有素,一氣呵成。

  最後第四個點要注意,倘若你的單位和部門頭銜較長的話,這個名字較長的話,一定要注意第一次介紹的時候使用全稱,第二次才可以改簡稱。你別小看這裡,你比如我在這裡要給你講個詞,簡稱「南航」。恐怕大多數人就會想到南方航空公司,其實還有一個南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所以在國際交往中,用字母來做簡稱,或者以中文來做簡稱,一定要注意,先講全稱,再搞簡稱,否則很麻煩,南轅北轍。這是關於自我介紹。

  第二個方面我想介紹,就是介紹別人。介紹別人有兩個點是比較重要的:第一個點誰當介紹人?比如社交場合的慣例,介紹人一般應該是女主人。那麼在國際交往中,介紹人是誰呢?國際交往中介紹人一般是三種人。第一種人我們稱為專業對口人員。比如我請一個外國教授來給我們學生辦講座,那我就有義務把他跟校領導之間做介紹,我把他請來的,我倆對口,專業對口人士。第二是什麼呢?第二就是公關禮賓人員。外事辦公室的同志,辦公室的主任或者秘書,或者專門委託的接待陪同人員,各地的接待辦公室的同志,他是搞接待的。第三如果來了貴賓的話,禮儀上講身份對等,要講對等,就是我們在場的這些人里職務最高的。那麼這個是關於介紹。

  那我下面再講一講國際交往中名片的使用問題。在國際交往中,你要注意,我用的詞是國際交往中,不是學生,關於名片使用講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一個沒有名片的人,將被視為沒有社會地位的人。換而言之,國際交往中拿不出名片的人,人家懷疑你是真是假,有沒有地位可言。第二句話,一個不隨身攜帶名片的人,是不尊重別人的人。名片不僅要有,而且要帶著。說實在話,在外國的企業公司,員工這個名片放在什麼地方都有講究,一般放在專用名片包里,放在西裝上衣口袋裡,或者放在什麼什麼地方,不能亂放。比如白領的話,女孩子出去的話,一般在公文包的某一個部位放著呢,一伸手拿出來。我也見過有同志這方面稍遜一籌。我有一次跟女孩子交換名片,我把名片遞給她,「金教授我給你拿名片」,把包馬上拉開了。包也是個好包,很名貴,但是找不著名片,首先抓出一包話梅,接著發現一包瓜子,最後拉出半隻襪子,然後告訴我,忘帶了。

  那麼我下面講一講名片使用的幾個重要的禮儀。第一,名片製作上在國際交往中,講三個不準。第一個不準:名片不隨意塗改。我們經常有的同志,你要說好聽的,他節約了,電話改號了,神州行變成動感地帶了,就劃掉再寫;電話升位了,010改成020,或者什麼什麼的,到外地去了,這種事常有。但是在國際交往中,強調名片譬如臉面,臉面是不改的,大家理解我的意思,不能改,否則會貽笑大方。第二不提供私宅電話。剛才講了,涉外禮儀和我國傳統禮儀的一大區別,涉外禮儀是講究保護個人隱私,有教養、有身份的人不向別人索取電話號碼、私宅電話諸如此類。那麼在國際交往中,你要注意,他講公私有別,我因公跟你打交道的話,我給你的電話就是辦公室的電話,手機號碼不給你,私宅電話更不給你。我們國內同志有些人沒這個感覺,那天一個外國朋友給我們一個同志一張名片,這上面沒有私宅電話,我們那位就問,家裡有電話嗎?那位裝聽不懂。你家都沒裝電話,是不是很貴?互動出現問題。

  第三個點你要注意製作名片的話,一般不提供兩個以上的頭銜。名片上不出現兩個以上的頭銜,他講「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倘若一個名片上給的頭銜越多,有三心二意、用心不專、蒙人之嫌,所以很多外國客人,他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他身上會有好幾種名片,他是對不同的交往對象,強調自己不同身份的時候,使用的不同名片,這個要說一下。

  第二個點關於名片我想講講索取名片的問題。一般索要名片有這麼幾個點你要注意。第一個點盡量不要去索取名片,因為名片交換有一個講究,地位低的人首先把名片遞給地位高的人,所以你要去索取名片的話,是不馬上就出現地位方面的落差了?你說是不是?

  那麼第二個點你要注意,索要名片也最好不要採取直白的表達。那天一個同志就問我了,你有片子嗎?這個話有點糙。我們比較恰到好處地交換名片的方法大概有這麼幾個:

  第一種我們稱為交易法,這是最常用的方法。交換的方法,交易法,「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我想要史密斯先生名片,我把名片遞給他了,「史密斯先生這是我的名片」,他無論如何他要回我一張,他不至於告訴我「收到」。當然,你在國際交往中,有的人會有一些落差,有的人地位高的、身份高的,他明哲保身,你把名片遞給他,他跟你說聲謝謝,他沒下文了。這種情況存在,你要擔心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就是跟對方有較大落差的時候,你不妨採用第二個辦法,我們稱為激將法。「尊敬的威廉斯董事長,很高興認識你,不知道能不能有幸跟您交換一下名片?」這話跟他說清楚了,不知道能不能有幸跟你交換一下名片,他不想給你也得給你,他不至於告訴你,不換,就是不換。還可以採用第三個方式,我們稱為聯絡法。「史瑪爾小姐我認識你非常高興,以後到聯邦德國來希望還能夠見到你,不知道以後怎麼跟你聯絡比較方便?」以後如何跟你聯絡比較方便,這就是聯絡法,那就是暗示她,怎麼才能找到你?她一般會給,她不給,她也有恰到好處的退路,我跟你聯繫吧,其深刻含義就是這輩子不跟你聯繫,還是講互動。

  那麼名片我們還要講第三個點,就是接受別人的名片的注意事項。有來有往,接受名片的第一點要注意,就是要回敬對方,「來而不往非禮也」,你拿到人家名片一定要回。當然這個在我國就會出現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相當數量的同志,大概是沒有名片的,特別是做內勤的同志,沒有。這個在國際交往中,比較正規的場合,即便沒有一般也不說,採用委婉的表達,「不好意思名片用完了,抱歉今天沒有帶」。沒有帶或者用完了,其實是兩種可能。第一對方不願意給你,地位高,或者對你有猜忌之心,不知道你是誰。第二沒有。那你給人家退路下,「沒關係改日再補」。不要給他拆穿,「沒有就是沒有,少來這套。」那也不合適,第一個點。

  第二個點你要注意,那是更重要的一個點,接過名片一定要看,是否對人家尊重,是否待人友善,那這個點很重要的。接過名片一定要看,通讀一遍,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看。為什麼要看?看是對對方表示重視,看是要了解對方的確切身份。但是很遺憾,我們有人不看,不看有時候就會出現問題了。我有一天到一個單位去講學去了,我給那個主持活動的同志遞了一張名片,那位你也不知道他看了沒看,我人民大學金教授,他這麼介紹的:「各位非常高興地向你們介紹北大的高教授」。我趕快就找,我以為還有位老高,沒有啊,就我一個。你把調到北大還說得過去,是吧?說實話咱兩學校也是勢均力敵,誰也不比誰差哪裡去。但是你幹嘛讓我姓高?我姓金,你讓我改姓對不起俺爹呀。你把人家的名字和姓氏搞錯了,顯而易見怠慢對方這不可以的,所以在這點要注意。

  那麼在世界各國對此都有比較具體的規定,比如在東南亞一些國家,他要求接過名片不僅要看,而且要看一分鐘左右,因為看一分鐘會看三四遍,看三四遍就記得很清楚了。有些國家要求更高,他要求不僅要看,還要像我這樣嘴裡做默讀狀。有些國家要求更高,發現對方有重要頭銜,要朗誦讀出來,「董事長,這麼年輕就是董事長,看不出來。」你想想對方一聽是什麼感覺,爽,是吧?他沒白印呢。

  那麼第三個點在國際交往中,你需要注意的是什麼?稱呼的問題。在國際交往中,稱呼的問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習慣不一樣,稱呼上面就有一些差異。比如我們大家知道,在國際交往中,對行政職務、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我們可以用「閣下」這個稱呼,總統閣下、大使閣下這樣的稱呼。但有些國家不行,比如美國、聯邦德國、墨西哥這樣的國家不大喜歡講「閣下」這個詞。一般而論,在國際交往中,以下三種稱呼最為通用。

  其一,稱行政職務。這個一般是在正式的官方交往中使用的,「董事長先生」「尊敬的經理先生」「部長閣下」,那麼這是稱行政職務。第二,稱技術職稱。見了專家學者,或者學術方面比較有造詣的人士,稱學術職稱。第三個在國際交往中,你可用的稱呼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泛尊稱,廣泛的泛,泛尊稱,先生、小姐、夫人、女士,這樣的一些稱呼。

  那麼在國際交往中,比較重要的下一個問題,禮品贈送的問題。在國際交往中,贈送禮品實際上是有兩個方面的作用:第一紀念,紀念兩國人民,兩方人員的交往和友誼;第二宣傳,宣傳本國文化,宣傳企業形象,推廣民族特色。紀念性和宣傳性是國際交往中禮品的基本功能,但是,我們在選擇禮品的時候,恐怕有兩個點,是一定要考慮的,一定要注意有規範性,有對象性,還有溝通的問題。第一個點你要注意的是什麼呢?就是在向外方人員選擇禮品的時候,首先要迴避對方的禁忌,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當你和他溝通的時候,一定要避免類似的禁忌,不僅國際交往有這個問題,其實民族交往也有的時候會出現這個問題。

  有一次我跟一個西北方面一個少數民族打交道,他很客氣,他非要給我送個禮物。我跟他講我說,不要送了吧。他說不行,那我說你就送吧,你送我一頂小花帽算了。他們這個民族喜歡戴小帽子。這個老兄第二天給我拿了一頂帽子,這個從包里一拿出來,在場的人都用幸災樂禍的眼神看著我,他送我一頂綠帽子。人是好人,但是溝通上出現障礙,我們怎麼能戴綠帽子呢?「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你在國際交往中,贈送禮品一定要注意溝通的問題,不是我喜歡不喜歡,而是對方能不能接受。就是他認為這個東西是不是好東西,是不是感覺到尊重和尊嚴。另外一個點你要注意什麼呢?國際交往中贈送禮品其實更多強調的是形式,而不是內容。換而言之它比較注重包裝,是否做到認真的包裝,跟鄭重其事有關。同時接受對方禮品時,如果沒有特殊原因要打開看一看,表示欣賞,不看他的禮品,不打開看,意味著怠慢對方沒把他當回事。

  最後,我關於公務接待的話我想講講宴請的問題。「衣食住行訪談送」。這恐怕是國際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幾個問題,衣食住行訪談送,訪問談話贈送禮品,吃是個比較重要的問題。那麼在國際交往中,宴請外國友人的時候,或者是請客人吃飯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問題呢,我們一般講所謂的五M公則,五個M。第一個M,費用的問題。國際交往要強調節儉,要強調務實,要強調宴請的少而精,反對鋪張浪費,沒有必要每件必吃,大吃大喝。說實話人家不是到你這兒混飯的,大吃大喝,不僅浪費金錢,而且浪費時間,沒有必要。少而精,乾淨衛生,上檔次就足夠的。必要的時候,到我們職工食堂吃個工作套餐也可以,務實。第一個是講費用。第二個我們講的M講的是什麼呢?講菜單,就是講菜肴的安排,講內容。但是這個呢,我跟大家講一下,你要請外國客人吃飯的話,這個地方你要動動腦筋,吃什麼?這個有的時候需要表達。我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他不善於表達,他問你,你愛吃點什麼,你喜歡吃什麼,這個海鮮行不行。不要這樣問,有經驗的人其實要問,你不能吃什麼,這是比較重要的。我愛吃什麼,有時候不好意思跟你說,最重要的是我不愛吃的東西你不要給我,民族禁忌、宗教禁忌尤其不可觸犯,這個事你不了解就麻煩了。一般的西方人,我們以西方人為例,白人為例,他們一般不吃什麼?首先不吃動物內臟,什麼炒肝尖、溜腰花、鹵煮,你上一道他就暈了,他不吃中式動物內臟,當然西式的你也不會,法式鵝肝你會嗎?你又不會,我講的是不吃中式做的內臟。第二不吃動物的頭和腳。我國宴請客人都全雞全魚,那頭對著誰都有講究的,那外國人不行,那魚眼睛瞪著,雞嘴張著,恐怖主義,破壞食慾,你吃過肯德基鳳爪嗎?

  第三他不吃淡水魚。他們比較喜歡吃海魚,而且煎炸。他認為淡水魚土腥味重、刺多,所以你要讓他不爽,還有個小辦法,吃清蒸鯽魚,那傢伙土腥味少,但是刺多,基本上可以扎壞他,他抗不住。接著他們不吃的東西還有什麼?不喜歡吃無鱗無鰭的魚,就是蛇、鱔、白鱔、黃鱔、鰍、泥鰍、鯰,蛇鱔鰍鯰,這四種他不吃,無鱗無鰭的魚。再者,不吃寵物,貓和狗絕對不吃,在他們來看,狗是人類的一員,是朋友,怎麼能吃朋友呢?所以這個東西你要注意這個。宴請呢,第二個M講菜肴,吃什麼,不吃什麼,首先要把不吃的排掉,再討論吃的。其實說實話,宴請外國客人吃的東西,有的時候還是比較好解決,要少而精,要對象化。我經常請他們吃飯,一般的西方人不怎麼特別喜歡吃中餐,這跟我們中國人嘗西餐嘗嘗可以,堅決吃下去是不行的,一個道理。偶爾一試可以,人家跟你說好好吃,那是跟你客氣,別當真,老讓吃也整死他。但是有些東西你還是可以跟他溝通,我一般邀請外國朋友到家,二十塊錢可以搞定。我知道他愛吃什麼,比如糖拌西紅柿絕對可以。他比較喜歡吃這個,糖拌西紅柿,酸酸的、甜甜的、半生不熟的。你要覺得這個玩藝不上檔次,炸春卷,他喜歡吃麵食,愛吃帶餡的麵食,並且喜歡煎炸,這三者炸春卷全包括,當然你不要說炸春卷,他聽不懂,我把它包裝為chinese 派,一下就溝通了呀。你要覺得chinese 派不大過癮,還有個更省事的,山西的肉夾饃,燒餅切開,把肉餡剁碎了,啪一進去,chinese 漢堡。接下來他們吃的菜也比較簡單,你給他吃炒土豆絲他一般都歡迎,他愛吃土豆一般都是煎炸沒有炒,京醬肉絲、咕老肉、糖醋魚等等等等,獅子頭,這種酸酸的、甜甜的、粘粘的都可以,不過肉絲你要注意,最好弄大點,最好肉絲改肉片,因為外國人吃牛排長大,肉絲越細,刀功也好,他生氣,找不著,肉在哪裡肉在哪裡,他抗議。那麼外國人的習慣喜歡吃點飯後甜品,其實對付他甜品更容易。我一般給他們上烤白薯,我告知chinese 布丁。最後我還比較喜歡,如果不上chinese 布丁,給他吃點元宵之類,把它炸了,不要煮,煮的太燙他不喜歡,他們不喜歡滾燙的東西,愛吃冰冷的東西,炸了的元宵給他,他沒吃過這個元宵閉眼就,餡是怎麼放進去的,沒縫。吃文化說白了,宴請外國客人是吃文化,吃特色。第三個我們講環境,那麼實際上宴請客人從高層次來講,是講一個檔次,是講一個環境。我們曾經前一段流行吃憶苦思甜家常菜,其實也是類似的意思。我注意過誰去吃,大概是我這種年齡的人,四五十歲,盤腿坐在土炕上,背後掛著大豆、高粱,「憶往昔崢嶸歲月愁」。吃著熬小魚、貼餅子,其實忘了吃的東西,心裡回想那往昔的時光,往往念及過去的小芳,憶苦思甜去了。所以它這是有一個環境比較的問題,講特色,講環境。第四個M是講什麼?第四個M是講音樂。高檔的宴請,強調音樂伴宴,當然這個音樂你要注意了,比如有一個國家差異,你最好選擇交往對象民族音樂,交往對象個人偏好的那種樂曲,而且應該若有若無,環境優雅情況下的妙、慢的音樂,不要給他造進行曲,不要給他放迪廳的音樂,那還不練倒立呀?音樂有講究。最後要注意就是舉止。宴請的時候舉止,吃飯那個舉止。比如和客人吃飯的話,我們餐桌上講幾個忌諱,四個不準。第一讓菜不夾菜,你可以讓,嘗嘗,別夾,你不知道他愛不愛吃,你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蟲子,你夾了他就得吃,這有強迫服務之嫌。剛才講了關心有度,而且有的時候夾,你要是筷子不幹凈更麻煩。有的同志這樣處理一下再夾,整死他,不衛生,你給他八筷子不等於罰他八口唾沫嗎?讓菜不夾菜。第二祝酒不勸酒。你可以講,我們為兩國人民的友誼,我們為兩個單位的合作來乾杯,他愛喝不喝,不要強迫服務。第三不當眾整理服飾。別在人家面前拾掇自己。有的同志吃飯,系列化動作一氣呵成。首先解褲腰帶,然後拽下領帶,接著捲袖子,土匪下山。最後一個禁忌,宴請時在外人面前吃東西不發出聲音,特別在歐美西方國家人的面前吃東西不發出聲音。他們有個不大好的說法,說吃東西發出聲音是豬的基本特徵。國際交往是講慣例,這慣例有時候你不講就比較麻煩,所以我講外事禮儀,我是強調它的規範性、對象性、技巧性。

  最後作為總結,想跟各位講一講國際交往禮儀的一個基本原則——三A規則。第一個A接受對方。所謂接受對方就是你跟別人打交道時,如果不是原則問題,不是什麼國格、人格、黨紀、國法大是大非的問題,一般性溝通,要有這樣一個理念:客人永遠是正確的,客人沒有錯,不要尋釁滋事,找別人毛病。第二個A,重視對方。欣賞的重視,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賞的重視不是找人家毛病。有人也重視他找人家毛病。那天一個同志跟我講了,說金老師你挺精神,但你有個問題,你背比較駝。我說我沒辦法,我這出過車禍,我腰直不了。「那你牙比較黃。」把我氣壞了,我說「我又不咬你,關你甚事?」你不能讓人家不高興。我們這裡說的重視是欣賞,比如接過名片一定要看,為什麼欣賞?為什麼客人來了要「坐、請坐、請上坐」?欣賞,為什麼要使用尊稱?欣賞。第三個A是什麼,讚美對方。有一位著名的行為科學家,美國著名的學者喬治 枚奧先生說過,「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發現別人的優點,實際上就等於肯定自我,那說明你寬容,說明你謙虛,說明你好學」,他強調這個。所以我們在國際交往中,你在適當的情況下,要善於發現別人的所長。很高興能跟各位介紹了一下涉外禮儀,那我們就到這裡吧,謝謝各位,再見。
推薦閱讀:

社交禮儀
你真的不一定會吃西餐!最全用餐禮儀攻略,拿走不謝
鹽計劃裝腔指南|哪些餐桌細節會令人覺得「有教養」?
婚禮賓客到場率直線下降?那你可知道好友、淺交、同事…邀請方式各不同!
嘉靖朝大禮儀事件:荒謬爭執的背後

TAG: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