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練習八卦掌以「松腰」為重?

為什麼練習八卦掌以「松腰」為重?

2011-02-17 17:12

鬆開腰胯,是練習傳統武功尤其是內家拳的重要法則之一。筆者自初練時起,就一直聽諸位前輩們不斷講述著這一法則。可是,真的練起來,「松腰」還真是不容易。走了多年彎路,未得真諦。前幾年由於偶然的契機,自己方有了一些自身的體會,在此說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不對之處懇求武友賜教。

    腰是一身之主宰,腰部患病直接影響著腎臟功能,可以導致全身性的疾病。松腰能夠強壯「命門」、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致使「百病不生」。另外,四肢動作以腰為軸,腰是力量的樞紐。太極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又說:「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可見腰部的正常機能對於人體健康和人體力量傳導具有多麼重要的作用。八卦掌作為三大內家拳之一,與太極拳、形意拳一樣十分重視腰部運動。腰的活力帶動了身體和四肢,而腰部只有在各個關節都鬆開的情況下,才能展現出更大的力量和靈活性。

    八卦掌最講究松腰。其松腰運動體現在「轉圈功」和一切八卦掌功法、掌式中。以「轉圈功」來說,練的就是鬆開腰胯和膀子。走轉當中,身如研磨,直步橫行,胯以下為不動的磨盤,腰與上身為旋轉的磨盤。走圈時,里腳前行為「擰」,外腳前行為「旋」,一擰一旋之間,兩腳相交饒圈行走,兩胯面向圈線未動,而腰則是帶著上身與兩手始終往圓心旋轉不停。如同月亮饒地球,上身的旋轉是「自轉」,兩腳饒樹轉圈是「公轉」。功夫越深,腰向圓心旋轉的幅度就越大。這樣,腰胯也就逐步地松到了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練時絕不可急於求成,腰的旋轉是自然而然練出來的,當它還沒有自動里旋時,是你的功夫程度不夠,不可硬性往裡旋轉。否則,氣憋在胸前沉不下去,非出毛病不可。對於健身者來說,你只要按照初練時老師教的方法走圈,就能起到健身的效果。因為,走圈就是在松腰。腰的自動旋轉是在身體保持中正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地練出來,而要保持身體中正,就必須做好「順項提頂」。初練時,在「順項提頂」的狀態下走圈,就能使頸椎和脊椎一節節伸直拉開,尤其是帶動了腰椎伸直拉開,從而一步步鬆開了腰胯,令氣血暢通。此時,健身的目的即已達到。至於再往下練,使腰往圓心旋轉,純為健身而練走圈的人不必去強求。那是下一階段的功夫。如此,初學者首先要做的是:走轉時放鬆心態,對周圍環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通過心的放鬆帶動身體放鬆,再通過「功夫增長」把「心」真正地靜下來,使腰部和全身的關節也逐漸鬆開,從而一步步達到:身體中正,心定神嫻;兩手相合,中氣一團。這樣的轉圈而行就是「靜氣蓄神」,使身體吸收「氣」的能量大於體力的消耗。因而許多人練走圈每次走的時間很長也不覺得累。在這裡,松腰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比松腰更為緊要的東西,那就是前面所說的「順項提頂」,或曰:「頂頭懸」,它是身體中正和松腰的前提。此處暫且略去不講。 

    八卦掌的腰部運動,除了走圈功之外,在其拳法掌式中也處處顯現。以單換掌為例,其身體和四肢的動作無論「大小」,均以腰的旋轉拉伸為動力。在這裡,程式掌法的單換掌更是以其獨具特色的動作要領和動作規範,突出了一個「腰」字。比如,扣步轉身時以腰先行,轉身之間上手臂的撥推、里腳掰步180度變外腳落於圈線、另一腳前邁落於外腳前成丁字步、身體重心的轉移以及下手臂貼脊背轉腕前穿再貼胸部穿至上手臂腋下,這一系列動作不管是後腿的前邁或是手臂、手腕的細微運轉,也都是腰先旋、以腰為動力。程式單換掌的傳統練法,甚至要求當兩腿扣成丁字步的時候,兩胯面向圈線方向不能再左右移動,而胯以上身體的左旋右轉全由腰來帶動完成。最後,在兩手搭住不能鬆開的情況下以腰帶手往圈裡、身側旋身,此時兩胯仍然不動,而腰往身側、身後開得越大越好。在這裡,若想做到胯不動而純粹走腰,腰胯不鬆開是絕對不行的。而若想把腰胯真正松下來,就得多在「走圈功」上下功夫。這就是傳統練法有別於當今表演套路的地方。前者的練法是為了練出符合八卦掌特點的真功夫,加大了腰的訓練難度;而後者為了動作的美觀好看,忽略了訓練身腰的動作規範,降低了掌式演練的原始難度。目的不同,練法自然就不同。說起來,也不能說哪個對,哪個不對。各取所需罷了。還記得,有人曾在某些文章中說,八卦掌的旋腰轉掌是最最彆扭的姿勢。對此,筆者倒不覺得;反而認為腰胯鬆開之後,自動出來的「腰身旋轉」是最使人心情愉悅、氣血通暢的動作。再說了,當你把別人看著彆扭的姿勢練得自己不覺得彆扭的時候,對方就彆扭了,技擊上自然搶佔先機。腰胯鬆開之後的走掌旋腰,不憋氣,不彆扭,氣沉大地,自然覺得動作靈活,肢體能夠「隨心所欲」。當然,要做到這一步,需要功夫的積累。說難也不難,「久轉功自成」。

還有,程式掌法中最重視「大掰大扣」。按照本人師爺王文魁老先生流傳下來的傳統程式練法,所謂「大掰大扣」360度,要求:一腿扣步,順勢轉身,另一腿隨著轉身外掰180度,成掰步樁,兩腳尖沖外;此時動作絲毫不停繼續轉身,外掰之腿成為立樁,而另一腿隨著上身轉動360度扣步回到原位。這裡的難度在於:在360度扣步之腿的腳尖未落地(沾地)之前,另一立樁腿的腳尖、腳掌均不可碾地。這種練法又與表演套路中的「大掰大扣」不同。後者在表演中立樁之腳可隨著轉身動作以腳尖碾地,而另一腿就能很容易地「掄」過一周,如同別門拳法「掃趟腿」的勁頭兒一樣。但傳統程式掌法「大掰大扣」的練法自有它的道理:八卦掌以走轉為能,走中打,走中變,「大掰大扣」並不是一種「掃趟腿」似的360度轉身,它也是一種因勢利導、脫身換影的變身之法,扣步之腿在實戰中有時需要扣一周回原位,有時又不一定回到原位,也許中途就需改變招勢和步法,如果你的腿是「掄」過去的,立樁腳碾地,身體失重,必然缺少變化;而只有以腰帶腿,腰為動力,腰先行,立樁腳方能做到不碾地,確保身體不失重,從而掌控先機。在這裡,它的難度也在於「松腰」。合勁兒沒找出來,腰胯沒松到一定程度,「大掰大扣」就練不好。當然,這兩種練法各有各的用處,表演套路主要是練給外行人看的,可以不去摳功夫;而傳統練法是練給自己的,所以要按照老辦法去練。否則,就不能練出體現原始八卦掌特點的功夫。

        八卦掌的傳統練法總是以松腰胯為主,四肢未動腰先行,腰胯鬆了臂膀也松,氣血旺盛百脈皆通。因此,松腰不但是八卦掌技擊的訓練要求,也是八卦掌健身的必要手段。按照傳統方法去練功,只要求得明師,方法對頭,認真練功,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當然,傳統練法也是因人而異,不盡相同;但道理終歸一樣。傳統的掌式、套路,簡易質樸,好學好練,效果明顯。筆者認為,只要用「心」去練功,再有明師指點,傳統八卦掌功夫應該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長功太慢、耗費時間」;相反,她反而是一種「道理深奧卻簡單易學、練一分有一分收穫、百練不煩心情愉悅」的好功法。同樣,她也是迄今為止最為先進的練功方法之一。

許可權:公開   來自:labs
推薦閱讀:

(未完成)2018.04.NO.6(Note)
TensorFlow的未來?2018.03.NO.1(Note )
標準舞練習對女士的要求
古詩文默寫專題練習
~廣告設計練習~2017.10.01~10.12份

TAG: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