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閱讀記憶之80年代:卡式錄音機、迪斯科與卡拉ok[組圖]
05-25
60年閱讀記憶之80年代: 卡式錄音機、迪斯科與卡拉ok 2009年10月19日17:41 人民網 摘自《中國生活記憶》 編著:陳煜 系列鏈接: 60年閱讀記憶之50年代:小夥子要穿列寧裝 姑娘們愛上工裝褲[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錢和舉世罕見的「票證時代」[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50年代:全國遍地是鍊鋼鐵的土高爐 沒有鐵礦石就砸鍋[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50年代:城市交通基本靠走 第一代公車會發"噹噹"聲[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50年代:印450萬冊的《高玉寶》和夜半雞叫的「周扒皮」[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60年代:三年困難時期:開展大規模採集和製造代食品[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60年代:憑票供應和限量供應:造就中國市場排隊特色[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60年代:衣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60年代:從蕃瓜弄到「高幹樓」 生爐子要用蜂窩煤[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時互送紅寶書[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60年代:孩子的遊戲:賭糖紙、做彈弓、玩鬥雞[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70年代:「的確良」代表時髦前衛 穿喇叭褲感覺就像在裸奔[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70年代:住房筒子樓、地震棚和石庫門[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70年代:文化生活:八個樣板戲八億人看八年[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70年代:閱讀小人書和手抄本[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70年代:品牌「老三件」和上海貨[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70年代:恢復高考 政治局討論決定報名費收5毛[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80年代: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紅裙子[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80年代:獨生成時代「特產」: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80年代:國家逐漸放開私人購車的限制[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80年代:卡式錄音機、迪斯科與卡拉ok[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80年代:戴蛤蟆鏡不撕商標 「大哥大」 是絕對的身份象徵[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80年代:「萬元戶」成流行詞 掀開了中國人致富的潮流[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90年代:穿著牛仔褲、「一步裙」引領時尚風潮[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90年代:王朔式的「痞子文化」與萬人空巷的《渴望》[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90年代:川菜館與四川火鍋成大眾選擇[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90年代:自助餐流行,扶牆進,扶牆出的尷尬回憶[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90年代:「白骨精」首進公眾視線 「小資」言必稱張愛玲[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90年代:「丁克」流行,結婚不要孩子 傳統家庭觀念淡薄 [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新千年:「肚兜」上街與唐裝再現[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新千年:沒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新千年:第一個起訴性騷擾的人與新婚姻法[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新千年:總理與農民[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新千年:新千年怪事[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新千年:三鹿奶粉事件最後的黑手 原來就是草他媽[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新千年:非典,讓我們戴上口罩 [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新千年:我們都是汶川人[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新千年:「鳥巢」盛宴[組圖] 60年閱讀記憶之新千年:中國生活記憶之2009年[組圖] 開篇語:閱讀屬於我們自己的時代記憶 共和國成立以來的60年,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變遷,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豐富,無不折射出社會的進步。 《中國生活記憶》,著力於反映這樣的點滴進步。在結構上,自1949年共和國起始之年,至2009年,實行「計劃單列」,將其中的時光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開。每個年代的開篇,都有一個概括性的年代特徵和生活記憶關鍵詞;每個年代的結束,都有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語。這是為了給讀者提供閱讀便利。 書中選取的,都是那些能夠觸動人們記憶深處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寧裝」、「布拉吉」、糧票和上海弄堂里的給水站,60年代的「紅寶書」、彈弓、鬥雞,70年代的八個樣板戲、小人書、36條腿和「三轉一響」、爆米香、雞毛換糖和喇叭褲,80年代的紅裙子、假領子、迪斯科、鄧麗君和「大哥大」,90年代的「一步裙」、踏腳褲、「菜籃子工程」、生猛海鮮、股票、超市和甲A聯賽,新千年的「肚兜」、唐裝、房奴、「人造美女」、超級女聲和「動車組」??希望這些「雞毛蒜皮」的生活點滴,能讓經歷者感嘆,重新拾起對過去生活的記憶;能讓後來者了解,生活原來是這樣。
推薦閱讀:
謹以此書,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獻給勤勞勇敢、熱愛生活的中國人民。 打開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1980年全國每人平均消費糧食428斤;1980年全國平均每人用於購買穿著的零售額為42元。城鄉人民棉布消費雖未達到1957年水平,但穿著的質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達1.69億雙,比1957年增長8倍。 1980年全國平均每人用於購買日用商品的零售額為42.4元。購買自行車、手錶、縫紉機、電視機等佔用的零售額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80年代,始於這樣一個並不富裕的基礎。但改革開放,打開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卡式錄音機
80年代初,錄音機開始在我國興起。馬路上常見留著長發、穿著喇叭褲、拎著錄音機的「新青年」,他們是當時的時尚先鋒,也是改革開放以後最早的「追星族」。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錄音機進入千家萬戶。 1980年,在省會的公園、廣場、街頭等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露天舞會」,圍觀者成百上千,當時錄音機剛進來,但很少人有,大家就用口琴、笛子、吉他、二胡這些方便的樂器伴奏。只要有廣場的地方,不管坑窪與否,都有跳舞的人。 1980年6月14日,公安部、文化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取締營業性舞會和公共場所自發舞會的通知》,要求「公園、廣場、飯館、街巷等公共場所,禁止聚眾跳交際舞」。《通知》認為:「這類舞會給社會治安帶來了不少問題。有些人舞姿低級庸俗,醜態百出,傷風敗俗。舞場秩序混亂,流氓打架鬥毆、猥褻侮辱婦女、偷竊財物和擠死、摔死人的事件時有發生。人民群眾對此反映強烈,堅決要求政府予以取締。」 封殺令出來後,辦舞會的風向只有轉移。隨著卡式錄音機的增多,家庭舞會開始興起。街上跳的人少了,誰家寬敞,就到誰家裡去跳。鄧麗君的歌和一些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靡靡之音」被爭相翻錄。當時一般年輕人都在家裡跳,跳的是貼面舞、黑燈舞,年紀大一點的還有在街上跳的,就跳交誼舞。楊佳薇在《曾經首家舞廳經理被「請」進公安局》(載於2008年11月28日《燕趙都市報》)中記錄道:1983年前後,當時石家莊市獨樹一幟的高檔酒店燕春飯店後樓的三層,有個1000多平方米的大廳,準備辦一家經營性的歌舞廳但準備開業的那天下午,卻出了意外。飯店接到公安部門傳票,讓飯店的總經理到公安部門接受審查,追究開辦舞廳的責任,並要求不能開業。劉少泉總經理到公安部門做了解釋後一直在被看守著。當時公安部門也沒有處理過類似的情況,不知道該定為什麼性質,很多人在緊急地請示,被請示到的人也大都說拿不準。當請示到主管的市領導時,領導終於表態:有個場所大家在一起跳跳舞,活躍一下文化生活有什麼大不了的,注意搞好安全措施就可以了。接到這樣的答覆,公安部門才放下心來,隨即放人。1983年4月8日20時,燕春飯店經營性歌舞廳的首場舞會在鼓樂聲中準時開場。客人們翩翩起舞。
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像當年舞廳最火的時候是什麼場面,連早場都是人擠人,比坐公共汽車還擠,有時候擠到根本沒法放開腳步跳,人多得跟下餃子一樣。那時去舞廳跳舞的客人各個年齡層次的都有,一般來說,早、中場的客人是年齡偏大的,可一到晚上,舞廳就成了年輕人的天下:交友的、談戀愛的、圖新鮮的……很多小青年去舞廳都是為了結識女孩子。在舞廳里,跳出感情成夫妻的有,跳出婚外情引起家庭動蕩的也不少,所以舞廳里也經常會出現因為爭舞伴的打架事件。 不過,在那個年代,舞廳在市民的生活中仍然屬於高檔次的娛樂活動,去舞廳跳舞也是一件特別「時尚」的事。喇叭褲、流行歌曲、長頭髮……所有當時的流行元素,都可以在舞廳里看到。舞姿也成了舞會管理者關心的問題,全國數萬家舞廳做了這樣的規定:跳舞請勿貼面、貼胸、貼身。 80年代初,迪斯科開始流行於年輕人中間,勢如破竹。 迪斯科(英文Disco的譯音),來源於美國黑人民間舞蹈和爵士舞,特點是膝部隨節拍顫動,身體中段鬆弛,力量主要用在胯上和膝部的快速屈伸上。迪斯科自娛性強,形式多樣,比較自由奔放。可以單人跳,也可以雙人跳,沒有固定的模式。有人回憶,最初看到醒目的招牌「大富豪的士高」,還以為是「大富豪的——士高」,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上了高中,我的迪斯科時代正式開始。寢室里唯一擁有錄音機的劉偉同學為我們接觸先進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我至今仍認為我的迪斯科啟蒙者是同桌女生,沒有她的歌喉熏染,使我的心臟細胞活躍起來,迪斯科可能不會進入我的生活。「吼!吼!吼!跳個Disco Queen」「擺擺手,搖搖你的頭,所有煩惱都從你的腳下溜走。」「跳跳探戈,跳跳哈索,不如來跳迪斯科它花樣最多」……迪斯科從開始流行到最後衰敗,我都是一個忠實的迷戀者。(《從迪斯科開始》,2006年4月4日《就業時報·休閑周刊》) 1985年,印度電影《迪斯科舞星》熱映。蝙蝠衫、猩紅的嘴唇,誇張的塑料耳環也成為青年在迪廳中最流行的打扮。片中歌舞場面令人興奮;深得年輕人喜愛。「蹦迪」從那時起步。迪斯科獲得了主流的認可,伴隨著片中的那首歌: 吉米,來吧!讓我們手牽手,來跳跳迪斯科,
愛你在心裡頭,忘掉那憂和愁。 吉米,來吧! 青春時光多美妙,熱情奔放多歡笑, 隨著節奏擺擺搖,和我一起盡情跳。 1987年,中國引進了一部美國影片《霹靂舞》。當時的觀眾,立即被影片中這種不按人體正常規律旋轉的舞姿深深吸引,隨後在幾乎每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你都可以看到一個個少年戴露指皮手套,身著蝙蝠衫,頭裹綳布,腳踩高幫運動鞋,一遍遍模擬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動作的情景,片中人物「旋風」、「馬達」俘獲了更多青少年的心。 蝙蝠衫,絕對是那個年代的流行裝。蝙蝠衫,是一種在兩袖張開時彷彿蝙蝠翅膀的樣式。具體為領型多樣,袖與身為一體,袖窿無縫合線,下擺緊瘦。後又演變成蝙蝠式外套、蝙蝠式大衣和夾克等,袖子上端肥大,與衣身分開。 譚詠麟唱過一首歌曲: 不管笑與悲,卡拉永遠OK,傷心到半死,卡拉也會OK。 80年代後期,隨著國門打開,起源於日本的卡拉OK流入內地。一到夜間,一台電視、兩個音箱、幾個麥克風就擺上街頭,露天卡拉OK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市民自娛自樂方式,一元錢一首歌。在一段時間裡,露天卡拉OK,還成為陌生男女戀愛交流的方式。 1989年2月9日《文匯報》報道,當第一家黃樓「卡拉OK」夜總會半年前在上海市出現後,卡拉OK這一新穎的文化娛樂形式便很快受到群眾的喜愛,並迅速風靡起來。 1991年7月1日,廣州冒出了第一家夜總會——廣州金嗓子卡拉OK夜總會。 隨著經濟的發展,豪華卡拉OK廳也越來越多,露天卡拉OK逐漸退到城市邊緣地帶,消費人群也由城市青年變為外來打工者。 近兩三年,我國一些地方悄然興起了卡拉OK活動。 據文化部文化市場管理局副局長孟曉駟介紹,目前我國已有卡拉OK歌廳近萬家。3年前,北京幾乎還找不到卡拉OK歌廳,現在已有107家,有激光視盤放送機142台。 卡拉OK雖已闖進我們的文化娛樂市場,但我們的歌曲及其視盤錄像帶的數量、質量到現在都還不能適應需要。卡拉OK使用的激光視盤絕大部分也不是國產的。開展家庭卡拉OK活動也有一些限制:組合音響、錄像機,對大多數家庭來說仍然算是奢侈品:卡拉OK錄像帶約50元一盤,每個家庭擁有量有限。(1991年5月21日《人民日報》第5版) 1971年,卡拉OK之父井上大佑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卡拉OK機。美國《時代周刊》曾撰文指出「井上大佑改變了亞洲的夜晚」。 點擊進入更多精彩>>>推薦閱讀:
※在24小時書吧過夜是什麼感受?
※486.讀書21~《萬曆十五年》
※閱讀,必須遠離舒適區
※《繁花》金宇澄
※讀書到底有沒有卵用?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