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中時辰的重要性和複雜性
順為先生 原創
命理學發展出包含年、月、日、時四柱干支在內的生辰八字論命法,必然是古人千百年的智慧結晶,絕不會是臆想和編造的,特別是時辰加入論命,大大提高了論命的準確性和參考價值,因為四柱八字的組合數就提高了成千上萬,四同八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判斷人的吉凶起落就更有針對性了。時辰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作為四柱之末柱,他提示了一個人的最終歸宿和福報,時柱主晚年,晚年過得好不好,就要看時柱,是否會晚節不保,聲名盡毀,也要看時柱,子女是否得力,是否盡孝,能否享受子女之福,也要看時柱,一個人格局的高低成敗,時柱也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點睛之妙。
現在我們有了鐘錶,計時比古代準確得多,那是不是論命就更方便了呢,答案卻意外的是否定的,因為我們讓時辰的認定更加複雜了,哪裡複雜了呢?
其一、我們使用了北京時間作為標準時間,而非地方時,那麼在論命之前,必須要推算真實的地方時,怎麼推算,就是根據與北京的經度差,來推算真太陽時,真太陽時相當於地方時間,是你正確的出生時間。首先查出你出生地的經度,如高於120度,每多一度,在你出生鐘錶時的基礎上加4分鐘;如低於120度,每少一度,在你出生鐘錶時的基礎上減4分鐘。如你出生在成都,成都的經度為104度,少於120度,少了16度,4分鐘乘以16等於64分鐘,所以你就要在你出生鐘錶時間基礎上減64分鐘,這個時間所對應的時辰才是你的正確時辰。
古人沒有鐘錶,但判斷時辰卻更加方便,為什麼?因為生活更加簡單,只須按照「半夜子時,雞鳴丑時,天亮寅時,日出卯時,早飯巳時,正午午時,餵豬未時,日鋪申時,日落酉時,關門戌時,人靜亥時。」的原則多半無誤。
其二、我們曾經階段性地使用過夏令時,就是人們為了工作、生活方便,將夏季原來的鐘錶時間人為的加一小時,即提前一小時。1919年,上海、天津短暫實行過一年。1941年4月1日至1979年10月21日(除開其中的1977年、1978年),香港實行過夏令時制。我們國內夏令時制實行時間是1986年至1991年,每年4月中旬第一個星期日凌晨2時起到9月中旬第一個星期日凌晨2時止。凡是出生在「夏令時間」內的人,如果其父母在確定孩子出生時間的時候未扣除一小時者,預測時還要將這一個小時減掉才對。
如果不小心忽略了夏令時,可能八字就搞錯了,預測也就難以準確了。而古人根本不用考慮這一因素。
其三、時辰並非總是精準地等於2個小時,春、秋季節白天和夜間時間基本差距不大,所以每個時辰基本上接近2小時;而夏、冬兩季,白天和夜間時間差距很大,那麼每個時辰的時間就不一樣,甚至差距也很大,論命的時候就要反覆推敲到底是哪個時辰。比如冬天的子時,有時候長達3個半小時之多,那麼其午時時間就相對減少,有時還不足一個小時;相反,夏天的午時,有時候長達3個多小時,而其夜間子時,則有時候不足一個小時。
其四、古人感慨「神仙難斷子時命」,也指出了子時出生的人,論命難度更大。因為子時系兩天交接,與上一日之亥時和下一日之丑時相接,論命時,很有可能要推敲是亥時八字,是子時八字,還是丑時八字,而且一直以來,關於是否應當按夜子時來排八字的爭議一直存在,又加入了一種八字命盤的可能,所以,子時生人,實際有可能有四種命盤需要推敲,特別是處於亥、子、丑時辰交界的,或是子正兩天交界的命局。
雖然在《淵海子平》、《神峰通考》和《三命通會》等經典命藉中沒有夜子時一說,也找不到夜子時的命例,但是在《三命通會》的作者萬育吾所編纂的另一本名著《星學大成》里,就早已提出了夜子時之說。後來清朝的沈義方等人,均贊成此說。當然,也有反對的,民國的韋千里先生就提出反對意見,並提供了一個例子。
順為對於夜子時一說,還是認可的,什麼是夜子時,就是夜裡11~12點之間叫做「夜子時」,其時柱則要套用明日子時的干支,如甲子日要用丙子時,乙丑日要用戊子時等等,等於就是說,生辰沒有過子正0時,則日柱還按這一天排,但子時按新的一天起。
順為認可夜子時,但對於夜子時嚴格按子正0時作分隔則是不認可的,因為這就沒有考慮晝夜長短因素,不是每天都以0時作為兩天實際分界的。八字論命,首重節氣,這就是為什麼命理不按公曆,也不按陰曆的原因,命理只以立春節氣作為新的一年開始,並把這一天作為寅月的第一天,同樣的,也在存在月份還只是農曆九月,但因為立冬節氣到了,所以月建要按亥月來排,基於節氣和五行的運行,命理干支才會發生變化,所以,時辰排定,也必然不可能一定是按23時排,或按0時來排,也不是絕對就是按今日干支排,或是按明日干支排。首先要看這個子時在什麼季節,是更長還是更短,然後要看子時23時和0時兩個小時內,什麼時候真正的算是進入了新的一天,所以子時生人論命,是要三個八字甚至四個八字全排出來,反覆比較並最後認定的。古人嘗試過按照兄弟姐妹個數和命主排行來進行推考,但是實踐這個方法也不是特別有效的。較為有效的是,根據八字中所描繪出的六親情況不同,性情不同,人生重要經歷不同來區別分辨。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TAG: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