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看客》第330期:到香港去

知心論壇轉載

查看圖片來源

查看圖片來源在移民香港的方式之中,投資移民是成本最高但難度較低的一種。圖為2013年4月29日,上海五一假日房展會上,第八屆海外置業投資移民展同期開展,吸引了大量意向者前往諮詢洽談,其中不乏年輕人。 周俊祥/

查看圖片來源而赴港就讀就業是屬於成本中等但難度較高的方式。2012年香港高校招收約16000名內地學生,這數字是10年前的10倍。包括在香港高校就讀的時間在 內,這些學生如果留港工作3到6年,即可自動成為香港永久居民。而他們的家人則可以通過單程證渠道,也在數年後移民香港。圖為2011年6月28日,香港科技大學在北京舉行內地招生面試。 CFP

查看圖片來源香港的居住人口,經歷了3次內地移民潮。第一次在抗戰時期,58萬人從內地移民香港,當時的香港人口只有九十九萬,這批人帶來了資金以及中原文化。圖為1938年11月21日,逃往香港的難民坐在草堆里休息。 AP Photo

查看圖片來源第二次為1945年到49年,大約130萬人移民香港,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勞工,香港的紡織,印刷,航運等行業開始興起,也因此為之後內地偷渡來港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而那些偷渡客也為香港提供了足夠的廉價勞動力。圖為1949年11月29日,難民正在等待獲准進入香港。 AFP

查看圖片來源在目前可以查閱到的文件里顯示,從1955年開始出現逃港現象起,總共有過4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計56萬人(次);參與者來自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廣西等全國12個省、62個市(縣)。圖為1955年颱風之後,香港市民為逃港者送粥。 Three Lions/Getty Images

查看圖片來源30多年裡,近百萬內地人在香港落地生根。他們大多居住在木質棚戶里,從社會最底層做起,慢慢融入主流社會。圖為1958年,香港棚戶區,遠處是政府為安置逃港者修築的七層公寓。Three Lions/Getty Images

查看圖片來源逃港者多為農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學生、知識青年、工人,甚至軍人。有一份來自深圳市的數據表明,至1978年,全市幹部中參與逃港者共有557人,逃出183人;市直機關有40名副科級以上幹部外逃。圖為1960年的羅湖火車站。排隊等候過境的人。 Roger Viollet/Getty Images

查看圖片來源1962年,廣東出現嚴重饑荒,大量居民逃往香港。在寶安縣由東至西百餘里長的公路上,偷渡者成群結隊,每人持一根4尺多長的木棒。帶頭的偷渡者公開說: 「誰阻撓我們,我們就用木棍和他們搏鬥,衝過去,就算開槍也不後退!」圖為1962年5月,被香港警察護送回境的偷渡者們。 Larry Burrows//Time Life Pictures/Getty

查看圖片來源1962年5月1日,有3萬多名逃港者聚集在香港市區附近的一座名為華山的小山上。港府調集數千名軍警,開始大規模的驅趕與抓捕。與此同時,先後有十餘萬 名香港市民,帶著食品和飲水趕到華山,保護這些逃港者。根據事後的統計,大約有一半的逃港者,在市民們的掩護下逃入市區。當晚,香港幾乎所有的娛樂場所都 自動熄燈閉門,以示抗議。第二天,數百名香港市民擋住汽車,掩護近千名逃港者逃離現場。圖為1962年5月1日,香港警察在遣返逃港者之前分發食物。 Larry Burrows/Getty

查看圖片來源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種。按路線,則有東線、中線、西線之別。當時對偷渡者的打擊異常嚴厲。凡不經合法手續前往香港者,都被視為「叛國投敵」,抓到就處以收容。圖為1967年6月22日,香港水警在公海檢查漁船。 Y. J. IshiZAki/AP Photo

查看圖片來源1974年11月,香港政府實行抵壘政策,也就是偷渡者只要成功進入市區,聯繫到香港的親人,就可以合法居留,如果在邊境被抓,就會被遣返。圖為1979年11月1日,被抓到的逃港者等待遣返。 William Albert Allard/Getty Images

查看圖片來源逃港潮在客觀上推動了經濟的開放和繁榮。1980年8月26日,在逃港的橋頭堡深圳,率先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而在來到香港事業有成的逃港者里,幾乎每個人都經歷相似的艱難時刻。圖為1989年11月,香港九龍街頭送鮮豬肉的人。 Jodi Cobb/Getty Images

查看圖片來源在1980年10月抵壘政策取消之後,香港政府和內地政府確定了單程證制度,由內地公安部門審批簽發,目前由回歸前的75個改為每天150個名額,主要給 那些家庭分隔兩地的申請人。圖為1992年7月12日,要求妻子入港的示威者和警察發生衝突,剛剛上任的彭定康親自介入,衝突導致14人受傷。 AFP

查看圖片來源1997年香港回歸後,偷渡基本絕跡。圖為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歸前夕,香港一家美國化妝品連鎖店懸掛國旗,店員佩戴紅領巾。 Forrest Anderson/Time & Life Pictures/Getty

查看圖片來源1997年5月11日,一名女孩手持條幅參加抗議,身後的標牌上寫著:我要媽媽。由於單程證名額的問題,很多香港人在內地的妻子無法入港,而拿到單程證的 申請人,就要放棄內地的戶口以及中國護照,但是在香港居住不夠七年,還沒有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前,他們也無法申請特區護照,只能夠拿著一本香港政府發出的」 身份證明文件「。 Bobby Yip / Reuters

查看圖片來源1999年7月8日,內地移民在香港立法會大樓外排隊等待註冊信息。居港權問題從香港特區一成立就開始困擾政府。行政區成立後,根據《基本法》第24條, 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者在香港以外所生的中國籍子女,也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此前港人在外生育的子女身份問題,尤其是非婚生子女的身份問題變得尖銳起來。 AP Photo

查看圖片來源1999年1月29日,香港終審法院裁決,居永久身份的港人在大陸出生子女具在港永久居留權。判決令香港人在內地所生的非婚生子女同樣享有居港權。 1999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做出解釋:只有香港人在內地所生的婚生子女才享有居港權,同年10月,大批聲稱擁有居港權的內地人在天主教神 父甘浩望支持下衝擊政府總部,引發嚴重衝突。圖為2000年6月25日,抗議者聚集要求重新解釋《基本法》,認為違背常理,阻礙了一家團圓。 Frederic J. BROWN/AFP PHOTO

查看圖片來源內地改革開放後進入香港的人被統稱為「新移民」。香港社會已經無法為這些新移民提供足夠的崗位,變成了要和香港的那些從新移民變成老移民的基層居民進行競 爭,而政府不願意在福利方面投入更多,也使得社會公共服務不足。圖為2006年3月1日,陳先生和因懷孕從內地過來的妻子還有大女兒住在深水埗一間不到 10平米的小房子里。 Olivier CHOUCHANA/Getty Images

查看圖片來源自2003年開放自由行開始,越來越多內地孕婦到香港生孩子,以期能夠讓孩子有一個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圖為2006年11月30日,約30名香港本地孕婦因內地孕婦大量赴港生產,公立醫院產房緊缺,上街遊行。

查看圖片來源據統計,2001年,港產內地嬰兒只有620人;2008年,這一數字達25268人。目前,港產內地嬰兒總共超過10萬人。內地孕婦的大量湧入,一些醫 院出現了「床位危機」。許多香港人認為內地夫婦搶佔了屬於本地孕婦的醫療資源。2007年5月18日,在羅湖關口,一名剛在香港生完孩子的媽媽站在出口。 CFP

查看圖片來源對於很多准媽媽來說,赴港生子僅僅是為了中介機構推銷業務時所說的「香港優勢」:可以享受12年免費教育福利;他們持有香港護照,到全球130多個國家都 可以免簽證;他們可以在60歲之後領取香港的養老金,這就相當於買了一份終身保險。圖為2009年12月24日,香港旺角街頭,專辦大陸居民來港生子廣 告。 張小禹/CFP

查看圖片來源2012年2月1日,香港一家報紙出現一則題為「香港人,忍夠了」的大幅廣告,表達反內地孕婦赴港的立場。資料顯示,2001年「雙非兒童」有620 人,2010為3.2萬人。由於內地孕婦日增,香港醫療機構不堪重負,香港孕婦無床位產子,引發尖銳的矛盾。而港府採取優先照顧本地孕婦等措施後,內地孕 婦開始沖關、衝擊醫院急診室。去年外地孕婦經香港公立醫院急症室分娩的就有1600多起,較前一年增兩倍之多。 AFP

查看圖片來源2013年12月19日,坐在校車上穿越邊境回到深圳的學生。每天有近兩萬名學生跨越深港邊境,往返要花2-4個小時,其中大部分是「雙非」兒童,過去 10年,共有17萬「雙非」兒童出生,部分選擇赴港讀書,使得跨境學童數量不斷上升,從1997年前的500人增加到2012年的1.6萬餘人,15年來 增加30餘倍。抱著對生活的種種期待,內地人努力讓自己或是孩子擠進香港,然而在付出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之後,才發現,想像和生活有很大差距。

知心網轉載自網易新聞圖片庫

上一篇:何懷宏:中國不易出現追根究底的思想家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香港機場第三條跑道事件?
為什麼在日文中「香港」寫作漢字,「澳門」卻寫作假名「マカオ」?
香港為什麼能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澳門、香港稱中國為內地是什麼原因?
香港公立和私立醫院明年全面停收「雙非」孕婦

TAG: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