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書講義》(上)——《三字經》(16)
《蒙書講義》(上)——《三字經》(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eshv.html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權閹肆,寇如林。至李闖,神器焚。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明太祖朱元璋像。共和國六十年閏五月李里繪。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幼時入皇覺寺為僧。後參加反元的紅巾軍,勢力逐漸強大,攻佔南京後吸納劉基、宋濂等讀書人為伍,採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在統治區內發展生產,並設置文武百官,建立統治機構,然後一一消滅反元割據勢力。1368年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定都南京(古稱金陵)。之所以叫明朝,是因為朱元璋參加過明教。明教即拜火教,由波斯人創立,五胡十六國時期由中亞傳入,一直在江南一帶流傳,其教崇拜光明,故朱元璋將其建立的朝代取名明朝。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里就記有朱元璋入明教的事。明朝從太祖朱元璋經惠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共16帝,276年。這就叫「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十六世,至崇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思宗年號崇禎,故曰「至崇禎」。朱元璋稱帝後的幾個月就滅了元朝。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廢除秦漢以來千餘年的宰相制度,使吏、戶、刑、兵、禮、工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殺戮功臣及株連者近5萬人;設立有特務性質的錦衣衛;封24個兒子及一個重孫為王,鞏固邊防,拱衛京師。從此皇權空前強化,朱元璋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皇帝。太祖在位時太子屢勸不要濫殺功臣,太祖不聽,太子憂鬱而死,故太祖駕崩後,由長孫朱允炆即位,是為惠宗,又稱建文帝。建文帝鑒於諸王勢力日大,與大臣齊泰、黃子澄商議削藩。勢力強大的燕王朱棣,從北京起兵,以誅齊、黃為名攻入南京,奪取帝位,是為明成祖,改號永樂。建文帝奔雲南出家。成祖稱帝後遷都北京,北京曾是戰國時燕國的舊地,故又稱燕京。這就是「迨成祖,遷燕京」。
成祖遷都北京後,正式修建紫禁城,削除諸王,進一步集權,並設置內閣大學士為顧問。開始內閣學士官品不高,到仁宗以後,以六部尚書及侍郎兼內閣學士,內閣遂成為皇帝之下、六部之上的特殊機構。成祖又命太監鄭和下西洋。鄭和在成祖、宣宗時七下西洋,到達南洋諸國,最遠到非洲東海岸紅海和麥加;將大量金、帛、貨送給沿途諸國,所到之處得到各國人民盛情接待;到達今天的馬來西亞時,還幫助當地的土族建立馬六甲王朝。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比義大利人哥倫布航海早了半個多世紀。且鄭和航海是和平友誼的象徵,它真正體現了我們中華文化協和萬邦的和平精神,與後來歐洲人航海時的侵略、殖民強盜行徑形成鮮明對比。鄭和的隨從馬歡著有《瀛涯勝覽》記航海見聞,另一隨從費信著有《星槎勝覽》記國外見聞,兩書為研究中外關係之重要材料。
明成祖南下攻打建文帝時,因宮裡的太監為成祖通風報信,成祖稱帝後重用太監,遂釀成明朝中期以後的宦官專權。明英宗時重用太監王振,武宗時重用劉瑾,熹宗重用魏忠賢,這些太監都氣焰囂張,貪污受賄,把持朝政,殘害忠良。搞得明朝烏煙瘴氣,黑暗不堪。成祖時設特務組織東廠,憲宗時又設西廠,武宗時又設內行廠,東廠、西廠、內行廠都由太監掌管。廠和錦衣衛合稱廠衛,廠衛特務組織遍布各地,監視各級官吏及百姓,他們還有辦案施刑的權力,刑罰極殘酷。除宦官專權外,邊患也甚嚴重。北有蒙古貴族的侵擾,東南沿海有倭寇的作亂。明初蒙古北逃以後,成祖五次親征蒙古,北疆才相對安寧。英宗時蒙古一度強大,進攻明朝。當時太監王振專權,他挾英宗率五十萬大軍冒險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被蒙古兵合圍,明軍大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標誌著明朝的中衰。土木堡之變舉朝震驚,兵部侍郎于謙擁代宗即位,堅決主戰,調各地軍隊來京迎戰蒙古軍,經五天激戰,打退蒙古軍,此即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後英宗被放回,稱太上皇,居城南宮,在太監曹吉祥幫助下,乘代宗病重,重新登基,史稱南宮復辟。英宗複位以謀逆罪捕殺于謙等人,大權又落於太監曹吉祥手中。
元末明初,東南沿海倭寇常來侵襲,掠奪財富,到明朝中後期益加猖獗。山東名將戚繼光招募浙江義烏礦工、農民組成戚家軍,訓練嚴格,勇敢善戰,與另一抗倭名將俞大猷一起,連續在浙江、福建、廣東大破倭寇,使東南倭患得以掃除。神宗時日本兩次大規模侵佔朝鮮,皆被出援的明朝軍隊擊敗,第二次戰於朝鮮南海海面,日軍遭全軍覆沒。由於明朝中期社會矛盾已十分尖銳,各地農民起義不斷,至神宗時遂有張居正變法。張居正為世宗朝進士,穆宗朝入內閣,神宗朝初為十年內閣首輔,遂進行改革,裁撤冗官,鞏固邊防,任用戚繼光主持防禦西北蒙古侵略。又與蒙古開展互市,保持二三十年無戰爭。重新丈量土地,清查出大地主隱瞞土地三百萬頃,增加了朝廷收入。實行稅收上的一條鞭法,即將各項稅役合併為一,按畝收銀。也就是除政府需要的米麥外,其餘皆摺合為銀錢收稅。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是中國賦役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勞役也可出錢替代,使農民對國家的依附關係減弱。張居正變法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但因觸動大官僚地主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張居正病死,新法逐漸破壞。明朝末年還出現了東林黨人對閹黨的鬥爭,閹黨即宦官太監集團。熹宗時宦官魏忠賢專權,魏忠賢本是河北二流子,因賭博輸錢被人追債,走投無路,只得自閹進宮做太監,大字不識,因與熹宗乳母容氏搭上關係,逐漸得勢,自稱九千歲,黨羽遍天下。而吏部侍郎顧憲成因得罪神宗,罷官回故鄉無錫,與好友於東林書院講學,評議國政,得到朝野人士支持。東林黨人要求改革朝廷,彈劾魏忠賢,挽救明王朝危機。魏忠賢藉機捕殺東林黨人,拆毀全國書院,禁止授徒講學。思宗崇禎皇帝即位後貶放魏忠賢往守明太祖陵墓,途中魏自殺。
明朝末年除宦官專權外,皇室也異常腐敗。總體上講,整個明朝的皇帝除太祖、成祖、崇禎帝以外都荒淫奢靡無道,到神宗時達到極致。神宗在位48年,長期幽居深宮,不問朝政,恣意揮霍,採辦珠寶一次就耗銀4400萬兩,宮內開支最小的一項宮女胭脂費,一年也要用銀40萬兩。還歷時6年修定陵,費銀800餘萬兩,相當於神宗時兩年的財政收入。另外土地兼并嚴重,思宗時又加派對女真作戰的遼餉、鎮壓起義的剿餉、訓練軍隊的練餉,三餉相加,近兩千萬兩,使民不聊生。在此情況下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陝西的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紛紛起義。高迎祥被俘犧牲,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李自成號闖王,於崇禎十六年(1644)佔領西安,建大順政權,造甲申歷,並開科取士。不久攻進北京,雖想有所作為的崇禎皇帝也無力回天,在景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這就叫「權閹肆,寇如林。至李闖,神器焚」。「權閹肆」即掌權的宦官閹黨很放肆。「寇如林」是指到處爆發起義,像林木一樣多。李闖即李自成,神器指帝位。「神器焚」指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
這裡還要談一下吳三桂降清的事。李自成進入北京後,逼明朝舊臣貴戚交出金銀財寶,又讓吳三桂父親寫信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未從,吳三桂父親被殺,吳三桂好不容易得到的秦淮名妓陳圓圓也被李自成部將霸佔。本來處於觀望中的吳三桂見狀大怒,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就在守軍中打出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令三軍披麻戴孝,投降清軍引清軍入關,清軍聯合吳三桂軍打敗親自東征的李自成軍于山海關附近,李自成退回北京匆忙登基,第二天即離開北京,輾轉敗逃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遇難,年僅39歲。
值得指出的是明朝商品經濟有較大發展,工商業繁榮,出現了北京、南京、成都、漢口、蘇州、杭州等十分繁榮的都市,還出現了徽商、晉商、閩商、粵商等人數多、資本雄厚的大商業團體。明朝是一個政治黑暗而經濟發達的朝代。
清太祖,膺景命。傳九帝,滿業沒。
清太祖,膺景命。傳九帝,滿業沒。清聖祖康熙大帝像。共和國六十年閏五月李里繪。清朝是東北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女真族的先民就是與南宋對立的金人。明初女真有三個部族: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到明神宗時建州女真貴族努爾哈赤統一三部,並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於遼寧稱帝,是為清太祖,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建立了兵民一體的八旗制度。所謂八旗即正黃、正紅、正白、正藍、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八種顏色的旗子,每一旗下統七千五百人,清朝建立以後中央專門設八旗都督衙門管理,分滿洲、蒙古、漢軍三種八旗。八旗軍為清朝軍隊的主體。八旗兵員世襲,在16歲以上八旗子弟中挑選。八旗兵平時生產,戰時出征,成了努爾哈赤強有力的軍事力量。到清朝後期,八旗子弟多成為遊手好閒、玩世不恭的紈絝(wánkù)子弟。
努爾哈赤稱帝後宣布與明朝有七大恨,進攻明朝。明朝派八萬八千人應戰,與努爾哈赤戰於遼寧薩爾滸,明軍幾乎被全殲。從此明軍力量大衰,轉攻為守。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改稱盛京。第二年攻戰山海關外寧遠,受到明軍將領袁崇煥頑強抵抗,被炮火擊傷而死。太子皇太極繼位,用計使崇禎皇帝殺了袁崇煥,山海關外要地盡失。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大清,改族名為滿族,滿族之名自此始。1643年皇太極病死,其子8歲的福臨繼位,年號順治,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644年,吳三桂投降,引清軍入關,從此清朝統一全國定都北京。從順治帝以後,清朝經過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9帝,共268年。清軍入關以前有2帝,入關後10帝,共12帝。
明朝政權被李自成推翻後,在南方還先後出現了幾個以明朝藩王為首的小朝廷,被稱為南明政權。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史稱弘光政權。這個政權腐敗不堪,雖有抗清名將史可法堅守揚州,但還是無力回天,最後史可法城破就義。第二年弘光政權即被清軍消滅。同年抗清名將張煌言又擁立魯王朱以海建立魯王政權於紹興。唐王朱聿鍵又在福州建立唐王政權。此兩政權亦腐敗,且相互為敵,第二年也被清軍消滅。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廣州肇慶建立桂王政權,桂王政權在李自成、張獻忠殘餘部隊支持下堅持到1662年滅亡,是南明政權中時間最長的。
清朝建立不久,便出了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康熙,他是順治的兒子,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16歲除掉專權大臣鰲拜,28歲平定吳三桂等三藩的叛亂,後又收復台灣。明朝中期以後,倭寇、葡萄牙人、荷蘭人相繼入侵台灣。荷蘭佔台灣36年之久,康熙五年(1661)南明將領鄭成功率數萬將士登陸台灣,與荷蘭人激戰八個月,第二年迫使荷蘭人投降,收復台灣。當年39歲的鄭成功病逝。而後台灣由鄭成功後人掌握,然內部矛盾重重,時常勾結三藩,互相攻殺,形成割據勢力。1683年,康熙攻取台灣,並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從康熙到乾隆的70年間又平定了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清朝初年蒙古族分為漢南蒙古、漠北蒙古與漠西蒙古。清軍入關後三部皆稱臣納貢。但不久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上層分子與沙俄勾結,數次叛亂,康熙、乾隆也幾次平亂。平定後,清廷設伊犁將軍、參贊大臣等管理西北邊防。乾隆年間還平定了維吾爾族首領大小和卓木的叛亂,平亂之後,其地區統歸伊犁將軍管理。
元朝時西藏已正式成為中國一部分,明朝也依元朝舊例,實行政教合一的管理。此期是宗喀巴大師創立的黃教掌權。宗喀巴大師圓寂後,其大弟子達賴管理前藏,二弟子班禪管理後藏。清初五世達賴到北京朝見順治皇帝,順治皇帝正式封其為達賴喇嘛,並賜金冊金印。後西藏叛亂分子勾結準噶爾部入藏,毀滅黃教,康熙皇帝派兵入藏平定叛亂。雍正五年,清廷又於西藏設駐藏大臣,分駐前藏後藏。乾隆年間尼泊爾在英國唆使下入侵西藏,清軍又入藏趕走入侵者。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廷頒布《欽定西藏章程》,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明確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平等,各級官員及管事喇嘛都歸駐藏大臣管理。同時設金瓶掣籤制度,以保證達賴、班禪轉世靈童挑選的公正。從此西藏納入清王朝嚴密規範的管理中。對於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清廷從雍正到乾隆年間實行改土歸流。改土歸流即將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土司制度改成流動官制度。乾隆年間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土司叛亂,乾隆皇帝兩次用兵,勞師多年,費銀7千萬兩,方平定叛亂,並實行改土歸流。清廷對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區的改土歸流清除了土司割據狀態,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康熙年間還打敗了沙俄在東北的侵略。沙俄古屬歐洲國家,本不與中國接壤,明神宗萬曆九年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後沙俄趁明清易代之際三次大規模入侵黑龍江流域,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後親自巡行東北,康熙二十四年(1685)後,兩次令大軍反擊,打敗俄軍。俄軍為解救被困人員,不得不在尼布楚與清朝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邊界。《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俄第一個邊境條約,也是中國外交史上的重大勝利。
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努力,清朝完成了元朝以來的又一次空前大統一。清朝的疆域在中國歷史上最大,超過元朝,多民族大統一的中華民族最後形成,這是清朝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清朝的統治機構基本沿襲明朝。雖有內閣,但其權力被軍機處取代。軍機處是雍正皇帝開始設置的,專門處理軍國要務,名額不限,由皇帝在滿族大學士及各部尚書、侍郎中挑選,入選者必是皇帝親信。內閣大學士設滿漢各二人,六部尚書、侍郎由滿漢兼任。清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專設管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理藩院。宮廷事務及宦官等設內務府掌管,總管大臣由滿族王公擔任,以防範太監亂政。清朝各代都沒有發生過宦官專權的現象,這可以說是歷朝以來的特例,也是清朝值得稱道的重要一點。在地方設省、府、縣。省設巡撫,二至三省設總督,總督略高於巡撫。巡撫、總督下設布政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財政;設按察使司,掌管一省的司法、刑獄、糾察。府設知府一人,縣設知縣一人。總督、巡撫滿漢各半,知府以下多用漢人。地方設保甲制。十戶為一牌,設牌頭;十牌為一甲,設甲長;十甲為一保,設保長。每戶發印牌,寫明姓名、職業、人數,出入遷徙要隨時報告。保甲制使地方也形成了嚴密的體系,對維護治安、防治民亂皆有積極作用,到民國保甲制仍在實行。
清軍入關以後採取了一系列贏得漢人好感的措施。首先禮葬崇禎皇帝,並令官民服喪三日,稱清朝是為明朝復仇,矛頭只指李自成而已。對明宗室投誠者,仍予祿養。在京官員照舊錄用。歸順的地方官各升一級。開科取士,給讀書人以仕進之途。免除明朝正稅外一切苛捐雜稅,宣布凡軍隊所經之地,免徵正稅一年;歸順州縣雖未有軍隊經過,也免徵一年三分之一稅。嚴明軍紀,實行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三勿政策,違者嚴懲。這些都為鞏固清朝統治、歸順民心起了重要作用。雖如此,清朝也實行了一些錯誤政策。一為剃髮令,即令漢人剃髮梳辮。剃髮令引起廣大漢人不滿,南方的江陰、嘉定兩城人民還發起了武裝反抗,引起與清軍的激戰。二為圈地令,即圈地為官莊,分配給皇室、王公、八旗官兵,叫做旗地。三是強迫漢人到滿族貴族莊園中勞動。這些做法不同程度地激化了各族人民與清政府的矛盾。
清代的法律仿《明律》制《大清律》。清朝的軍隊前期主要以八旗、綠營為主,綠營軍是清軍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及地方武裝,因用綠色軍旗故名。綠營軍長官由滿人擔任。中期以後,八旗、綠營皆腐敗,兵力則是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地主團練武裝;晚期則以袁世凱訓練的新軍為主。清朝科舉制度在歷朝基礎上達到完備。到光緒三十年(1905),延續了千餘年、為選拔官員作出巨大貢獻的科舉制度被廢除。在經濟方面清初獎勵墾荒,康熙年間停止圈地。從康熙五十一年(1712)開始,除康熙五十年宣布的全國人丁數外,以後增加之人口,概不收稅。另外康熙五十年所定人丁該收的稅全部攤入田賦中徵收,即攤丁入畝。從此千餘年的人頭稅取消,實行單一的土地稅收。這樣農民負擔減輕,有利於生產,也有利於人口統計。乾隆年間人口統計達2億多。
清朝皇帝的總體素質很好,尤其是清朝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文韜武略,經天緯地,勵精圖治,對漢文化推崇備至。康熙統治了61年,乾隆統治了60年,是秦漢以來統治得最長久的兩個皇帝。在康雍乾三朝,中國又出現了盛世的景象,史稱康乾之治。乾隆以後清朝逐漸衰敗,道光二十年(1840)的鴉片戰爭是清朝的大轉折點,從此西洋東洋侵略不斷。明朝時西洋出現了反教會統治的文藝復興運動,變禁慾為縱慾;清朝前期西洋又出現了工商業文明,將個人的縱慾變成國家的侵略擴張,其目的還是滿足人的罪惡的貪慾。在這個過程中先後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為掠奪財富而四處侵略。清朝以來英國又躋身其中,並成為強盜領袖。在和中國正常貿易情況下,洋貨總是賣不贏中國貨。洋人賺不到中國的錢,便把毒害人健康的鴉片賣給中國,造成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中國人民身體遭到嚴重傷害。自古以來中國輸送給世界的是香氣四溢的茶葉、精美的瓷器、柔軟美麗的綢緞,而洋人給我們的卻是毒品。在此情況下,道光十九年(1839),民族英雄林則徐毅然在廣州虎門銷毀英國商人的鴉片,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人民反毒品的決心。英寇藉機發動鴉片戰爭,開始了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侵略。英寇登上廣州,遭到廣州城北三元里一百零三鄉人民的堅決反抗,英寇慘敗。但其賊心不死,覺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侵略成果不大,過了16年,即咸豐六年(1856),英寇又聯合法國賊寇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他們闖入北京城,先搶後燒毀了中國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圓明園從康熙年間修到乾隆年間,整整修了150年,是中國也是世界建築園林藝術的瑰寶,其中陳列了各種國寶,就這樣被英法強盜殘暴蹂躪焚燒,大火燒了三天。這也充分顯示出現代所謂的西洋列強,只有強盜的貪婪與鄙俗,根本不懂得文化的意義和價值。他們用其強盜行徑為自己的所謂先進打了一記大耳光。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強盜更是趁火打劫,佔領黑龍江流域,通過各種條約強佔去中國東北西北1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久法寇又來犯我廣西,被68歲的老將馮子材將軍英勇擊敗,史稱鎮南關大捷。光緒二十年(1894),以西洋強盜為榜樣的東洋日本,也發起了對中國的侵略,攻毀了中國的北洋水師,劫獲了中國大量白銀,並掠去不少不平等權利。此年為農曆甲午年,也稱甲午之戰。罪惡的貪慾是永無止境的,西洋的物質富有伴隨著無恥殘忍地對世界其他民族的侵略。在前面數次侵略的基礎上,光緒二十六年(1900),西洋列強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及其徒弟東洋日本聯起手來對中國發動了總侵略,自稱八國聯軍。八國聯軍從天津到北京燒殺搶掠,姦淫欺侮,無惡不作,但也遭到中國人民反侵略組織義和團的堅決抵抗,死傷慘重。這年為農曆庚子年,史稱庚子之戰。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清廷及全體愛國的中國人民也在不斷尋找真正抵抗列強的辦法。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湖南讀書人魏源就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認為列強主要靠其洋槍洋炮逞威,我們雖愛好和平,不願大制槍炮,但在反侵略的情況下,我們也必須大造槍炮以對付敵人。咸豐元年(1851),廣東讀書人洪秀全認為要用和西方現代文明相對的宗教來反對西洋列強,就組織起效仿基督教的拜上帝會,並在廣西金田起義,建立男女平等的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於咸豐三年(1853)定都南京,改稱天京,開科取士,男女平等,轉戰18省,歷時14年。太平天國因反儒教,打倒孔子,又因內部腐敗,爭權激烈,最後被湖南讀書人曾國藩操練的湘軍平定下去。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年僅6歲的同治帝繼位,咸豐的皇后慈禧太后除掉咸豐皇帝臨終任命的以肅順為代表的輔政八大臣,宣布垂簾聽政,直到1908年駕崩,執掌晚清朝政48年。慈禧太后當政後任命咸豐皇帝六弟恭親王奕、平定太平天國有功的曾國藩及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與曾國藩同時的左宗棠、稍後的張之洞等發展近代工業,求強求富以抵制列強經濟侵略,史稱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建了一大批軍工廠和礦山、電報局、鐵廠、織布局等民用工業。最大的成果,一是左宗棠收復了被俄國支使的中亞浩罕國頭目佔領的新疆,一是李鴻章組建了全亞洲第一、全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師。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又標誌洋務運動的失敗。甲午之戰後,以廣東讀書人康有為為首,幾次三番鼓動光緒皇帝搞了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的年輕領導者們因操之過急,缺乏政治鬥爭經驗,未能爭取已有意變法的慈禧太后的支持,最後導致失敗,使本已親政並想有所作為的光緒皇帝喪失了統治權。新法只推行了三個月,一百天,故又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後,因洋人及洋教在中國欺人太甚,中國老百姓自發組成義和團,打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展開和列強的鬥爭。義和團又得到朝廷中諸愛國大臣如翰林院掌院大學士、理學家、八十高齡的徐桐,山東巡撫毓賢,直隸總督裕祿等的支持,聲勢更為浩大。列強為鎮壓義和團,八國聯手入侵我中華,史稱庚子事變。庚子事變以後,慈禧太后任用北洋大臣袁世凱操練新軍,推行新政,實行戊戌變法時提出的諸多新法。新政剛有起色,73歲的慈禧太后與38歲的光緒皇帝同時駕崩,3歲的宣統繼位。三年後,1912年,廣州醫學博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皇太后下詔將清朝禪讓給了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
推薦閱讀:
TAG:《三字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