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民性的面子與世界性的里子

——論《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的時代價值文/馬慶雲

歷史系博士張宏傑用治史與講故事相結合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中國國民性的演變歷程問題。他在書的後記裡邊說了這樣的話:這本書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只是我的野狐禪式的自圓其說。相對於嚴肅的學術著作,裡邊也許有太多的感性,太多的個人化感受,太多的大而化之,也許有很多不嚴謹、不準確、泥沙俱下之處。這本書的獨特價值,也正在於作者張宏傑將平生所學轉化為個人感受著書成說,他的這些大而化之,實乃是站在眾多先輩學術成果的肩膀之上從而看的更遠一些造成的結果。為歷史走向與大趨勢把脈,雖然工於考據,但依舊難免大膽假設的影子,所以,作者將《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一書與嚴肅的學術著作區分開來,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學說尋找一種散文化而非學術化的出路。當然,研究一國一民的精神心態的演變歷程問題,至今看來,也很難用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考據來完成。藉助自身的閱讀積累和閱讀積累培養起來的讀史眼光來重新發酵「歷史走向」問題,也是民國以來的學人們最常用的一種學術研究方法。古語中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以,張宏傑的該著作,更似寫意,寫精神,寫自我對文化流程的感知。因此,以考據腔調去苛責該書中的個別例證觀點,是以偏概全的,因為中國歷史內容之博大,是可以任意組合一些資料來論證任何想證明之真相的。所以,對該書的解讀,不妨以其編章為分段法,逐個討論一下。第一編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該編一言以貫之:源頭的中國人,品格清澈;唐宋時的中國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國人的品質卻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無創造力。作者自言該書缺少學術的嚴謹性,缺少論證,卻是自謙的話。與一般大話歷史不同,張宏傑是在歷史資料的考據上下了一定功夫的,且為其論點服務的論據都是架得住學術推敲的。當然,我們可以用中國歷史駁雜,任何有意圖的資料收集組合,都可以得出為自身論點服務的論證過程為解說詞進行分析。張宏傑先生的論點,當然是,「專制制度的演進導致國民性格大倒退」。越發專制,越發製造出適合專制的順民,以自由、民主意志來瞭望,這些順民自然屬於性格大倒退行列的。該書第一編,有致敬孔子的意思。孔先生認為,一切都是西周好,當下不好。張先生也認為,一切都是古的好,越近處越惡劣起來。這種個人化的認知,在張宏傑先生嚴密的論證過程中,顯得頗具學術價值。但是,根據該書所羅列的史料論據來觀察,筆者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越古老時代的史料越缺少對真正底層民眾的記載,相反,倒是歷史指針滑到明清最污穢不堪的時代之後,底層史料突然猛增起來。這種史料數量上的變化,是否會造成一種歷史的錯覺——古代人是好的,近代人越發惡劣起來。基於自身的閱讀經歷與怪異的思考方式,我有一種更值得商榷的看法:如果用權貴與底層兩個並不嚴格的人民劃分法來區別一下的話,越古老年代的歷史記載,越是權貴寫權貴的,權利貴族自然要加大篇幅體現自身的貴族意志,反而離我們越近,底層民眾掌握記錄歷史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更有機會記錄數量上更多的底層真實。換言之,我們認為的春秋之禮,不過是貴族之間的,根本不涉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是否也可以這麼認為,中國曆來專制無比,古老年代的好,不過是因為「壞」(底層)的那幫人還根本沒有抒寫自己歷史的能力,造成了我們閱讀上的錯覺呢?以底層民眾為絕大多數的中國國民,在民族性格上,是否根本就從未變化過,一直都是明清一代的「麻木懦弱」呢?在該編中,張宏傑先生用自己獨到的歷史解讀法來梳理中國民族性格的演變歷程問題,是有觀點碰撞上的學術價值的。張先生很多觀點,上承民國一代的史學大家。如崖山之後無中華之說,則已為眾多國人所認可。在很多觀點早已取得民眾認可的前提下,張宏傑先生通過該書做了系統的梳理工作,未嘗不是有資料價值的。毫不誇大地說,《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是對民國以來形成的對國民性格演變歷程觀點的一種書面定型。可惜的,是張先生該著作,因為出版問題,不得不遺棄明清之後的一些章節,大約一萬字上下。歷史由近,難免紛繁,遺棄了也未嘗不是好事。第二編中國國民性探源與第一編的體例不同,前者重在梳理歷史,後者,則更注重源頭思想的分析了。該編最大亮點也正在於,一邊分析中國源頭歷史,一邊對照古希臘歷史文明。中國的封閉內陸文明造就專制體制,而古希臘的航海文明,則造就民主體制。前者尊重「父親」從而衍生出皇權在上,後者瓦解「父親」權威從而生髮「兄弟」間的民主協商。在這個民國一代史學家便已生成的歷史觀點中,張宏傑先生又做了系統的學理考據。這種系統性,未嘗不是對前人觀點的書面定型。第二編,對第一編一度構成否定狀態。第一編給讀者一種閱讀假象:古時候好,近代了壞。在第二編中,作者通過對中國古代專制源頭的梳理,論證出一個更為現代化的觀點——中國古代也不好,不如古希臘的航海文明醞釀的民主自由精神好。這個頗具現代意味的觀點,實乃是自清末以來,中國眾多思想家一直在努力實踐的結果。清朝末年,內陸封閉文明的中國,必然要走向海洋文明。民主自由意志,是與海洋文明相匹配的。中國急需實現一種現代意義上的「世界化」,按照海洋文明的「自由、民主、憲政」的契約精神來進行體制構建。這種時代需要,自然催生我們對古希臘文化之所以生髮原始民主的好奇心理與學習借鑒心態。整個民族的思考心態,凝聚到書面文字觀點中,自然是對古希臘文明的認可與對當代西方文明的借鑒。《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的時代意義,也正在於此處。在肯定「民主、憲政」是中國要實現世界化走向的必然趨勢的前提下,筆者生髮出一種僅作為學術思考的觀點:如果數年之後,人類科學技術並未幫人類打開地球文明之外的新鮮文明體的話,地球上先進的航海文明,是否又重新面對一種如中國古代大陸一樣的封閉文明體制呢?如果真有這種封閉存在,變異的專制制度是否會再次替代民主制度,一如黑暗時期的歐洲消亡了古希臘一般?換言之,科技文明是否是帶動制度文明的第一動力呢?該書第二編,攜帶著巨大的觀點啟迪性與碰撞性,對生髮更多的哲學思考,有促進價值。第三編中國國民性改造史如果說前兩編是指出問題的話,那第三編則是以民國學人之口,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所在。作者張宏傑以分析解讀梁啟超、魯迅和胡適之先生思想的方式,最終認定國民性改造的優秀路徑問題。深受胡適之學說影響的台灣當局,業已實現「民主、憲政」之路,以「專製造成民眾性格退化」觀點來看,憲政制度,無疑解開了這種退化的生命鎖具。在第三編中,作者也提出一個很值得注意的觀點,已經開蒙的國人思想者,不可在中國世界化的道路上過分著急,不可再似康梁維新一樣,「三個月便實現強國」夢。將中國的世界化看為一種需要緩慢推進的過程,在中國的學術界或以達成共識。於這種大的歷史驅動力下,未來中國,「民主制度勢必造成國民性格的大進步」。套用電影《一代宗師》裡邊關於面子和里子的話來說,《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一書,正是國民性的面子,與中國要實現世界化的裡邊。以「面子」來攻「里子」,正是其時代價值。更多老馬精彩評論,歡迎繼續點擊觀看:


推薦閱讀:

歐洲、南海、韓國風雲四起,美國將徹底輸掉新冷戰!
假設有一群數量足夠多的蚊子,除了攜帶傳染病病毒的情況,如果它們只叮咬一個人,受襲者會不會被「咬死」?
世界語系能分為哪幾類?
知乎上的撕逼,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中國大概還要多久會全面超過美國?

TAG: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