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韓信:國士無雙,亢龍有悔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從一個市井浪子成為攻無不克的一代戰神,為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大漢帝國分封天下之際,韓信卻被兔死狗烹夷滅三族。千古之下,無數後人為韓信的故事唏噓感嘆,當然也有人說韓信不會做人,咎由自取,從現代人的角度,韓信的死到底冤不冤呢?

 

一、韓信是怎樣的人?

史書上說他很貧窮,既不能種田養家也不能經營謀生,所以只能飢一頓飽一頓地四處蹭飯吃。後來遇到一個漂母,一連幾十天地接濟他,他非常感激,表示日後發達一定重報。漂母說,我哪指望你報答啊,不過看你像落魄王孫,不忍見你挨餓罷了。

後來韓信果然兌現承諾,這就是成語「一飯之恩」的由來。早年韓信的另一個故事則是「胯下之辱」,一個無賴對他說,你整天背著把劍有什麼用,有種你就刺死我,不敢你就從我胯下鑽過去。結果韓信忍辱負重地鑽過去了,不過後來韓信並不報復此人,反送他一個小官。

顯然,這兩個故事很容易得到推論,韓信是一個重信義、大胸懷的人,不過我必須指出故事後面的潛台詞:韓信這麼窮,為什麼有劍呢?他對生活一無是處,為什麼讀過那麼多兵書呢?顯然,他確實是沒落王孫,只是身世不詳罷了。

後來項梁、項羽起義,韓信投軍,不為所用,又投奔劉邦,也不得用,於是又走。蕭何發現後,拚命追回,並全力推薦給劉邦。用蕭何的話說,若想得天下,一定要重用韓信,因為韓信「國士無雙」。於是,劉邦就選擇良辰吉日登壇拜將。

 

二、韓信的功勞到底有多大?

韓信出場時,大局是這樣的:秦朝已滅,項羽名震天下,自號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為了限制劉邦,將其封到巴蜀漢中一帶,並讓章邯等秦降將鎮守關中。劉邦為了迷惑項羽,在張良的建議下,燒掉巴蜀的棧道,表示與東部諸侯隔絕。

所以,此時韓信就為劉邦獻上堪比隆中對的大戰略。在對比劉邦和項羽的強弱之後,韓信指出項羽有兩大致命弱點——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所以似強實弱,劉邦雖然困於蜀中,但關中一代百姓並不服章邯等人,所以只要先定關中,再以富饒的巴蜀和關中為基本,就可以進圖天下。

可以說,這是非常有遠見的戰略。秦國就是靠著關中的「天下糧倉」逐步強大的,後來劉秀、李淵等也是從關中起家的,諸葛亮為劉備的規劃也是占巴蜀,搶關中。

接下來劉邦就將軍權交給韓信,韓信開啟了一連串的蓋世奇功,為了更好地看清這些功勞有多大,我們同時對比劉邦、項羽分別在做些什麼。

第一功:定三秦。劉邦全軍暗度陳倉,以截流水攻之法滅章邯。此時項羽正在攻齊,無暇西顧。

第二功:平河內,降服司馬卬。此時項羽仍然困身齊地,無暇救河內。

第三功:以「木罌渡軍」平魏。劉邦剛在彭城被項羽打敗,差點全軍覆沒,此時楚漢兩軍在滎陽對峙。

破魏以後,從關中向中原的通道全部打開,此時韓信提出了更宏大的戰略構想,北上平趙,從趙入燕,從燕入齊,從齊南下會同劉邦一起滅楚,於是:

第四功:平代,擒夏說。

第五功:以「背水之戰」平趙,斬陳余。

第六功:勸降燕王。此時項羽全力攻擊滎陽,劉邦抵擋不住,棄城而走。

第七功:平齊,又勝項羽二十萬援軍,斬龍且。此時項羽攻擊成皋,劉邦不戰而走,後又會戰於廣武,項羽差點射死劉邦。

這段時間,劉項對峙,但劉邦敗多勝少,幸好蕭何從關中不斷支持糧餉,勉力支撐。此時劉邦唯一的期待就是韓信平定北方,南下攻楚。終於,從蜀中轉戰大半個中國的韓信與項羽正面交鋒了。

第八功:以「十面埋伏」滅項羽。

滅項羽後,天下承平。韓信百戰百勝,從未失手,然而就在他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時,劉邦第一時間將兵符繳走了。

 

三、韓信是怎麼死的?

韓信平齊後,跟劉邦申請做假齊王。本來劉邦是大發其火的,但經張良陳平提醒,馬上改口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齊王,還讓張良送了印章過去。滅項羽後,劉邦立即改封韓信為楚王——表面上是衣錦還鄉,實際上韓信在楚地沒有什麼威望。

接著身為楚王的韓信幹了一件落人口實的蠢事。當時劉邦為了防止對手們死灰復燃,對項羽故將們下了誅殺令,就在這個背景下,韓信收留了項羽故將鍾離昧。得知消息的劉邦寢食難安,終於在陳平的安排下,炮製了一條「偽游雲夢」的妙計,以「造反」為口實,一舉拿下了韓信。此時韓信複製了文種大夫的千古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韓信被抓到京城,降為淮陰侯。此時大漢帝國論功行賞,蕭何、曹參等人排名至上,征服天下的韓信反而只能與樊噲等人為伍,心中更是苦悶不平。後來代地的陳豨造反,韓信竟然表示願為內應,卻又被告發。雖然劉邦已御駕親征,但在呂后的主持下,韓信被蕭何騙入宮中,就地處死,三族夷滅。

 

四、韓信的齊王該不該封?

一般人們認為,韓信與劉邦的不和是從韓信想當齊王開始的,那麼他到底該不該封齊王呢?

首先,秦朝的天下只有十幾年,戰國七雄數百年的故事深植人心,所以秦亡之後,大家都想復國,強人都想稱王。事實上,自陳勝吳廣起,武將帶兵攻克一地,往往就自稱為王,與原來的主公幾乎平起平坐。項羽破秦後,一高興就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這既是獎賞部下,也是因為項羽自身控制力不夠,只能暫時採取「聯邦制」。

劉邦出關之後一路掃平諸侯,然而打下的江山誰來守呢?戰爭年代當然是獨裁的諸侯王最為便捷。事實上,韓信、張耳平趙後,韓信就上表請求封張耳為趙王,劉邦立刻同意了,所以,韓信說齊地複雜多變,請求自封為齊王,絕非無理。

更主要的是,封王封地是劉邦們唯一能夠籠絡部下和強援的辦法。劉邦數敗於項羽,無計可施,只好表示願將關中的土地分給韓信、英布、彭越,如此才得到三人的支持。即便是最後圍攻項羽時,韓信、彭越仍然要等到劉邦明確地划出封地,才欣然帶兵會盟。所以,封王是符合實情和邏輯也非常正常的情況。

然而問題在於,和平年代和戰爭年代的概念完全不一樣。我們之前已經多次分析過封建制與郡縣制的優劣,誰都看得出來諸侯王是大一統國家最不穩定的因素,更何況韓信、彭越、英布都是雄霸之才,劉邦靠著他們打下了天下,難道還得將天下分給他們重新再打過一遍不成?他們又怎能妄想戰爭結束以後手握重兵,高興就獨霸一方,不高興就逐鹿中原呢?

所謂功高不賞,不是不肯賞,而是沒法賞。功勞如張良、蕭何封侯就到頂了,封王,尤其是像戰國時代的諸侯王,對於韓信等人來說,絕對是無法兌現的空中樓閣。

 

五、韓信後悔什麼?

韓信臨死之時,曾「亢龍有悔」——早知今日,當初恨不聽蒯徹的建議啊。

蒯徹是這樣說的,韓信你現在是齊王,幫助劉邦則項羽要亡,幫助項羽則劉邦要亡,最好就是兩不相幫,三足鼎立,將來趁機吞併群雄,可以成就雄霸事業。反過來說,即使不獨立,可你如此厲害,難道他們放心得下你嗎。所以無論進退,你就只剩下這條路了。

平心而論,蒯徹的建議完全合理。然而韓信感謝劉邦厚遇,不忍背叛,認為自己功高,總不至於被殺,可事實證明,他徹底想錯了。按司馬光的說法,以功行賞本是市井規則,酬功報德卻是君子之風,韓信自己以市井規則行事,卻希望別人恪守君子之風,這怎麼可能呢?

當然,功勞太大,封無可封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韓信的能力實在太強了。對於劉邦來說,絕不願意麵對這樣的對手;對於呂后來說,劉邦年紀大了,天下遲早是太子的,年輕的皇帝顯然更不是韓信們的對手;對於張良、陳平來說,皇帝的憂慮就是他們的工作,要想安享富貴或者太平,任何一個隱患都應該消除。君不見——

「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

這一躡一附,十足小人姿態,並非軍功甚大理應封王,而是不能「禁」他所以封王。在他們心裡,如此厲害的韓信遲早必須除掉,於是就有了後面奪兵權、游雲夢等一連串「奇計」……

六、結論

政治是殘酷的。韓信手握重兵時不肯背叛劉邦,失去兵權卻被誣陷造反;韓信自負天下無敵的帥才,樊噲尚且不屑為伍,卻被認定與陳豨這樣的庸人勾結;曹參一生軍功無數,排名僅次蕭何,然則他的軍功皆因跟隨韓信而得,廟堂之上,蕭規曹隨,黃泉之下,英魂凄凄。

人們總認為,假如韓信在齊獨立,鼎足而三,那歷史很可能徹底改寫。然而我想,縱使再讓韓信選一次,他依然不會背叛劉邦,更不肯自污以苟且求全,因為他本質上是一個守信義、有胸懷的貴族王孫。或許他真正值得後悔的是,在失去兵權的那一瞬間,就應該橫下決心,掛冠隱退。

韓信是不完美的,正如項羽有許多缺點。太史公在《史記》里隨處可見對韓信的讚歎與惋惜,對於我們來說,韓信悲情英雄的結局反而充滿了審美的意味,從文種、白起,再到後來的岳飛、袁崇煥,歷史為他們留下了血色的足跡,也為後人留下不盡的慨嘆……


推薦閱讀:

韓信大起大落
韓信受辱
翦除異姓王后,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廢除分封制?
那個虐死西楚霸王項羽的少年(三)月下追信

TAG:韓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