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耳放血治療皮膚病
05-25
割耳放血治療皮膚病是一種在民間以家傳或口口相傳形式流傳的治療皮膚病的特效方法,鮮有文字記載。筆者近日訪問了一位擅長此術的民間人士,現將這種療法簡介如下。 術者簡介:筆者訪問的是河北景縣北留智鎮北坡村一位嚴姓農村婦女,53歲,其父親、舅舅都是民間醫生。據嚴女講,其父親是祖傳中醫外科,她的技術是家傳,她已從事此業10餘年。 治療病種:各種瘙癢、紅腫、脫屑、流水、疼痛的「癬」,不痛不癢的無效。經觀察,治療病種有銀屑病、神經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急慢性濕疹、蕁麻疹等多種以癢痛為主的皮膚病。
推薦閱讀:
治療方法:只進行割耳放血,不服用任何藥物,治療前服用的治療皮膚病的藥物全部停服。具體操作如下:割耳前術者先輕輕揉捏患者耳部5min以上,使耳部充血,以剃鬚刀片的一角(每個刀片可用4次)在耳輪背面邊緣處,從距上耳根約一指處下刀,沿耳輪背面向下割一弧線,長1.5-2cm,深1cm左右,不可深及軟骨,以衛生紙輕壓蘸血,反覆輕拭,至出血量極少時,以紙貼切口,血自止,切口1天左右癒合,不留瘢痕。每次兩耳都放血,每周1次,病重可每周2次。劃割部位相當於耳背降壓溝向上外平移至耳輪背面。出血量因病人年齡、體制而異,久病、年老者出血約1ml;新病、年輕者可達5ml以上,往往隨著病情好轉,出血量漸增多。
禁忌:施行割耳放血禁忌頗多。飲食忌所有葷腥和有異味的蔬菜(香椿、香菜、韭菜等),忌辛辣,食用油只用花生油和芝麻油,可吃豆腐、牛奶等,病情穩定後可吃少量瘦豬肉。忌聞干鍋(炒菜時熗鍋);洗浴忌用刺激性大的浴液、洗髮露;忌油漆、塗料、甲醛等化學性刺激物;忌汗出著風。病癒停止治療後還需禁忌3個月,此後可以恢復正常。 典型病例(略) 療效觀察:嚴姓婦女每周六、日割治病人,每個周末都有20多人前來治療,多是附近縣市經人介紹來求治,也有天津、德州、衡水等較遠地區開車前來就診者。患者中有初病者,也有多年患病,頑固難愈者,短者治療一兩個月,長者治療1年左右,最長一例是一位患病20多年的銀屑病患者,治療了近2年,痊癒後隨訪也已2年余。關於治癒率,據嚴婦講,只要能堅持治療,所有禁忌都能守住,90%以上都能治癒,家父觀察,十之八九能治癒。體會:割耳治療皮膚病是一種民間療法,雖道理不明,卻有奇效。自古就有「頑癬難治」的說法,對於銀屑病、慢性濕疹、慢性尋麻疹等頑固性皮膚病,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既然割治能取得實際的效果,希望能引起同行重視,有條件時觀察研究,探究機理,不致使這種民間奇術埋沒消失。
——————————————————————————————————————— 割耳放血治療皮膚病,在我地區早有流傳,據我所知,現農村仍有從事此業者。亦見於一些書籍記載,但少有此文介紹如此詳細的,故轉載介紹給大家。我也遇到過多位經此方法治癒的銀屑病患者,我本人也曾用這種方法治療過多例銀屑病患者(其他皮膚病沒有治療過),確有療效,但是由於不是專用此術,也沒有上文這麼多禁忌,患者多不重視,多半不能堅持,而此療法見效較慢,非長期堅持治療,不能收功。 下面我再將我收集的另外一些割治治療皮膚病的方法介紹給大家參考。 一、割治治療牛皮癬及神經性皮炎部位:兩耳的耳屏尖端處,對耳輪至耳舟處,對耳輪下腳處,耳郭后上小血管,陽溪穴,大椎穴,長強穴上一寸半處,足跟相當於跟平穴(位於內外踝連線交跟腱處)
藥物:麝香散:麝香五分,官粉一兩,白鬍椒一錢,冰片一錢,紅礬一錢,蒼耳子二錢(炒),共為細末,裝瓶備用。 方法:癬在身體上部由上至下割,癬在身體下部由下至上割。酒精棉球消毒劃割部位,用到劃割一二刀見血,撒上麝香散,並用艾柱灸之,有燒感去掉艾柱。隔日一次,五次為一療程。休息15天,再割第二療程。 療效:12年來割治牛皮癬和神經性皮炎630 多例。從1969年8月至1970年1月有登記的86名牛皮癬患者中,痊癒69例,好轉13例,無效4例。 體會:1,癬的面積大,發病時間短的療效高;癬的面積小,發病時間長的治療時間需要長。2,配合內服「烏蛇敗毒湯」和硫磺粉可促進療效。
病例(略) 附註:內服藥 1,硫磺粉,每次一錢半,一日三次,空腹白開水送下。2,烏蛇敗毒湯:烏蛇五錢,蜈蚣三條,蟬蛻三錢,白蘚皮三錢,苦參三錢,防風三錢,蒼耳子三錢,水煎服。
來源:武安縣陽邑衛生院 二、耳輪割治治療白癜風及瘙癢症 部位:耳輪 藥物:黑胡椒3-5分,紫皮蒜一錢,將兩葯共搗糊狀。 方法:取耳輪角局部消毒,用玻璃片縱行劃痕,皮膚有滲出液為宜,然後,取黃豆大糊劑塗抹劃痕處,用膠布固定即可。雙耳交替劃割,每隔四天一次。 禁忌:防止局部感染。 療效:治療白癜風7例,顯效6例,好轉1例。治療瘙癢症2例,均愈。 病例(略)推薦閱讀:
※「張建療法」治療魚鱗病的三大治療特色
※改善紅血絲的7件事
※對著電腦皮膚變黑?上班族不知道這些……
※一個配方師對25款抗氧化產品深度分析(下)
※教你如何開一家皮膚管理機構
TAG: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