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詩詞中的母愛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中華民族是奉行「孝」的民族,尊崇母愛刻在每個人的骨子裡,流在每個人的血脈中。翻開厚厚的詩書,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詩詞里,讚美母親、歌頌母愛的詩詞隨處可見,也將這最偉大的情感得以很好地傳承。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這是《詩經》里的詩句,也是流傳下來最早對母親的歌頌。詩句樸實無華,就像發自內心的母愛一樣令人讚歎。母親生養我們的辛勞永世難忘,贍養父母是我們報答他們的最好方式。但是母親的愛並不在於回報,漢代劉安就留下「慈母愛子,非為報也」的詩句,這是母愛的真諦,是一種無私的付出。《勸孝歌》中,「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以大白話的形式說出了感人至深的母愛,令人們將人類情感最高形式的母愛永遠記在心頭。

    母愛詩歌,最膾炙人口的要數唐代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遠離母親遠離故鄉的遊子,自然是母親永遠的牽掛,身上暖和的衣裳,那一針一線,無不包含著母親的深情,無不述說著對母親的思念。孔子曾說過,「父母在,不遠遊」,然而被生活所迫遠離父母的時候,只有把那一份感恩放在心裡,化深情為動力,才是對母親的最好報答。清代蔣士銓寫了一首《歲末到家》的詩,其中有「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同樣的深情包含其中,重逢的喜悅化作母親無盡的心疼,那份憐惜通過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留給人無盡的感動,也讓讀者不禁想起自己的母親。

    古代母愛的詩歌,大都通過離別和思念來表現,此刻心中情感的掙扎需要宣洩的通道,也才能夠寫出最深情的詩句。例如白居易的「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王冕的「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但也有直接對母愛的描寫和吟詠,例如司空圖的「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孟浩然的「十五綵衣年,承歡慈母前」。母愛的讚歌皆是最動人的聲音,最能引起人們的廣泛共鳴。 (張華梅)

推薦閱讀:

唐七絕評選(中)
論睜了眼看(魯迅)
仙鶴山棲春藁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