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干支歷
一、六十甲子
干支歷,又稱甲子歷、節氣歷或中國陽曆。它是以60組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干支歷以立春為歲首,交節令為月首,年長為一回歸年,用十二個節令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由於干支歷採用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的60組干支標記年月日時,60組干支無限循環,所以這60組干支又叫60花甲子。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劍鋒金,甲戌乙亥山頭火;
丙子丁丑澗下水,戊寅己卯城牆土; 庚辰辛巳白臘金,壬午癸未楊柳木; 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靂火,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辰癸巳長流水,甲午乙未砂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巳佛燈火,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壬子癸丑桑松木,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二、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1、干支紀年:干支紀年以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為年分界線,用60組干支進行標註。從甲子年到癸亥年按順序排列,癸亥年結束後又從甲子年開始循環。紀年的該組干支稱為年柱。
2、干支紀月:干支紀月以十二節令劃分出一年中的12個月份。交立春為寅月,交驚蟄為卯月,交清明為辰月,交立夏為巳月,交芒種為午月,交小暑為未月,交立秋為申月,交白露為酉月,交寒露為戌月,交立冬為亥月,交大雪為子月,交小寒為丑月。
干支紀月十二地支在每個月是固定的,十天干是依次排列的。60組干支每5年完成一個循環周期。紀月的該組干支稱為月柱。根據年柱的天干與月柱的天干出現的規律,用年柱天干可以推導出該年寅月的天干,由此就順次知道了以後月份的天干。
五虎遁年起月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歲首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3、干支紀日:干支紀日用60組干支進行標註。從甲子到癸亥依次按順序紀日,到癸亥日結束後又從甲子日開始循環。紀日的該組干支稱為日柱。干支紀日以23點為兩日的分界點,即從23點為新的一天的開始。
4、干支紀時:一天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分為八刻,一晝夜為九十六刻。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一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每小時等於四刻,每刻等於十五分鐘。
子時: 23點至1點;丑時: 1點至3點;寅時: 3點至5點;卯時: 5點至7點;辰時: 7點至9點;巳時:9點至11點;午時: 11點至13點;未時: 13點至15點;申時: 15點至17點;酉時: 17點至19點;戌時:19點至21點;亥時: 21點至23點。
根據日柱的天干與時柱的天干出現的規律,用日柱天干可以推導出該日子時的天干,由此就順次知道了以後時辰的天干。
五鼠遁日起時訣: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覓,壬子是真途。
三、二十四節氣:
古人發現了太陽年位置的變化與農業氣候有著密切關係,在曆法中利用天文現象反映氣候的變化便於農事的安排,於是編製了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黃道(360°)分成二十四等分點,以春分點0點為起點,太陽每運行15°稱一節氣,位於等分點的瞬間就是交節氣時刻。每個節氣都有專用名,它們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等意義。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干支歷的歷史和發展:
中國出現干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年代各不相同。在古代,人們採用干支紀日或紀月時,開頭大概只是單一地使用干或支,以後才將干支配搭起來使用。干支紀日是現今歷史上最長的紀日法,據考證從伏羲氏開始創建,夏朝就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殷墟甲骨卜辭中,就載有大量用於紀日的干支記錄。完整的干支紀日是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開始起記載至今。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採用十二地支紀月。西漢開始用十二地支紀時、紀年。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註記,干支曆日趨完整。
干支歷不僅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也開始用來算命。唐朝李虛中根據人的出生年月日三柱干支推演人的富貴貧賤窮通壽夭。五代徐子平進一步完善了干支算命的模型,用人的生年生月生日加上生時,創立了完整的四柱八字算命術,從此八字算命術風靡天下。就連文學作品裡都有用八字算命的描寫。
明朝萬曆時期的《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九回:神仙道:「請先觀貴造,然後觀相尊容。」西門慶便說與八字:「屬虎的,二十九歲了,七月二十八日子時生。」這神仙暗暗掐指尋紋,良久說道:「官人貴造:丙寅年,辛酉月,壬午日,丙子時。七月二十三白露,已交八月算命......又命宮驛馬臨申,不過七月必見矣。」
清朝高鶚續書《紅樓夢》第九十五回「因訛成實元妃薨逝,以假混真寶玉瘋癲」中寫道:「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這裡更是明確地指出干支歷在紀年紀月時的轉換點。
《清實錄》是清代歷朝的官修編年體史料彙編。書中都採用干支歷記事,且干支紀年均以立春為分割點。
干支歷是中國特有的陽曆曆法體系。兩千年來,中國干支歷與曆法數序紀時(如現在的農曆)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自七十年代初正式承擔我國標準時間、標準頻率發播任務。在當代,特別是計算機、互聯網、雲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曆法的普及和運用起到了推動作用。大部分網上在線萬年曆均提供完整標準的干支歷。
自古以來,干支歷一直在天文、風水、命理、擇吉術和中醫等領域上得到運用,並為歷朝官方曆書(即黃曆)所記載。干支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干支歷與黃曆中的擇吉術:
中國歷代官方天文機構的職責除包括推算曆法和觀測天象外,還需負責處理擇吉事,如東漢時期天文官的職責就包括:「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此後在官方的天文機構中更出現一個專門負責此類事情的部門。在宋、元時,稱之為三式科。在清代則稱作漏刻科,此科在清初的職責為:「相看營建內外宮室、山陵風水,推合大婚,選擇吉期,調品壺漏,管理進樓,郊祀候時,兼鋪注奇門出師方向。」
從元代開始到清末,政府更在州縣廣設陰陽學,與儒學和醫學鼎足而立,以處理地方上有關「卜擇時日、相關面勢向背」之事。因官方的重視,擇吉術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很大。明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士商必要》、《便民圖纂》等民間編印的日用百科,以及御匠司和內醫院官員所出版的《魯班經》、《針灸擇日編集》等專門書籍中,即均可見到趨避內容。
中國傳統的擇吉術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相當成熟。當時《日書》中所記占候時日宜忌的內容,不僅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亦牽涉攻伐、出兵等軍國大事。唐代以後,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政府開始印製曆日(即黃曆)。在這些雕印的曆日之上有關行事宜忌的內容開始大量出現。
六、干支歷與公曆和農曆:
1、公曆:公曆是國際通用的曆法,又稱格列歷,在中國又叫國曆、西曆、新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公曆的紀元是從傳說的耶穌誕生那年算起。公曆每月有月大、月小和月平,月大為31天,月小為30天,月平只在2月,為28天(閏年29天)。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以公曆取代傳統的農曆,但年份不使用公元紀年,而是另設民國紀年,以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為元年。民國紀年是用公曆年號減去1911,例如1931年就是民國20年。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繼續使用公曆,但年份改為公元紀年。而中華民國退守台灣後仍在台灣地區使用民國紀年。
公曆閏年遵循的一般規律為: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閏日加在2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2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2月為29天。公曆是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
2、農曆:又稱舊曆、漢歷等,是根據月相的周期變化,並結合二十四節氣(即一年四季的變化)來制定的曆法。這是一種陰陽曆,是中國的傳統曆法之一。農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但是農曆常常與干支歷混用。而從漢朝至清朝都用皇帝年號紀年。
農曆的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二個普通月另加一個閏月,總共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閏年全年383-384天。由於12個朔望月為一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那麼每年的平均日數就接近365.2422日。置閏規則為以不含二十四節氣之中氣的月份為閏月。由於1回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0.368=368/1000=46/125,即125個回歸年的話正好余出46個朔望月,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置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複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產生19年7閏的規律。此外,附加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指導農業等事。所以,農曆既有陰曆又有陽曆的成分。
農曆又叫「夏曆」的原因是,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夏五月改為太初元年,以立春正月即夏正為歲首;除極短時期外,一直到清朝,約二千年間,都用夏正,因而一般叫做夏曆。農曆又叫「漢歷」的原因是,夏曆相傳創始於夏代,完善於漢代,加之主要是漢族人使用,以至於清朝剛建立時都把此歷稱為漢歷。清朝的時憲歷採用帝王年號紀年法,一帝一年號。
黃帝被稱為人文始祖,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祖先。因此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率先在公文中採用黃帝紀元,以宣統三年(1911)為黃帝紀元4609年,隨後各省革命軍政府的文告、勳章、錢幣都使用黃帝紀元。辛亥革命成功後,考慮到黃帝紀年不利於與國際通行的曆法相銜接,遂決定改用西曆。但干支紀年一直為黃曆中干支歷的部分,並以立春為歲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官方和民間產生了夏曆和干支歷的混淆現象。
七、干支歷與十二生肖: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十二生肖的記載以《詩經》最早。東漢王充的《論衡·物勢》對十二生肖的記載已齊備,且與現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屬完全相同。大約自宋代開始,在人們的觀念中又將生肖與一個人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形成了許多生肖禁忌。生肖禁忌主要表現在婚配方面,源於生肖所屬五行的相剋、相害。男女婚嫁必得先看庚帖,看二人命中是否相合。男女生肖禁忌還流傳有歌訣:「豬猴不到頭,白馬怕青牛;金雞怕玉犬,龍兔淚交流;蛇虎一刀錯,羊鼠一旦休。」
屬相生肖當以立春為界。很多人卻誤以為「過了除夕換生肖屬相」,這是在傳統天文曆法認知上的錯誤,導致把農曆與干支歷相混淆。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存在著──對應的關係,那麼,生肖的屬相當然也應該以干支歷的干支紀年為準。而干支紀年的分割點就在立春,所以,生肖屬相也當以立春為界。黃曆在古時由官方計算頒發,我們翻開任何一本皇曆都能看到干支年份的變更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建寅之日。
中國玄學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所以長久以來「立春」在術數界中都被看作新一年的開始。至於正月初一,只是12個農曆月份中的第一天。
推薦閱讀:
※干支旺衰
※《滴天髓》(6--7)干支總論 彭氏註解
※干支的會合刑沖破害
※《巾箱秘術斷命集錦》 干支秘斷摘選
※四柱干支字碰字秘斷(一)
TAG:干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