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性取向真的不能後天改變嗎?未必!

本文翻譯自the conversation.com(科學美國人內容合作方),作者Dylan Selterman是社會心理學家、馬里蘭大學講師、馬里蘭大學DREAM實驗室負責人,他的研究方向為親子關係、夢境對行為影響,性行為與愛情吸引力,以及人際關係的道德、倫理、規範與標準。

一個人到底被同性還是異性所吸引,並不是板上釘釘、一成不變的事,而是會隨時間發生變化——這通常由當時所處的環境所決定。這種現象被稱為性向流動(sexualfluidity)。例如,假如一個異性戀者在某一環境下只與同性的人相處,這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同性朋友對自己的性吸引力或情感誘惑力有所增加。同其它社會特質一樣,性偏好、態度、行為和身份認同在某種程度上是可變的。

性向塑造(erotic plasticity)是另一個相關概念。這是指人們性表現——即性態度、性傾向和性行為方面的改變。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性反應可以隨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會發生這種改變,並不是說男女的性向是"奇怪的",或是像我們在Slate網上討論過的那樣"令人困惑、謎一樣、過於複雜"。

科研人員對"性向流動"的研究使某些人感到不太高興,因為英語中的"可變性"是"飄忽嬗變"和"變幻無常"的同義詞,這些詞通常用來形容女性,並帶有性別歧視色彩。

但仔細閱讀科學文獻我們就會發現,當談論到性,男性並不比女性更簡單。

性向流動與雙性戀的區別

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有確定的性取向。但一個人的性向流動程度與其性取向是兩個並行的獨立變數,兩者屬性不同。一些人性向流動性高,其他人則相對較低。

性向流動可以發生在絕對的異性戀或同性戀者身上,但這隻代表一次變化的性反應而已。例如,你可能一直都喜歡柔弱一點的女性類型,但會突然發現一個能以一種新鮮的興奮方式刺激你的、完全不同的人。你也可能仍然和往常一樣喜歡有女人味的同性伴侶,但她可能帶有更多的"陽剛"屬性。

還有一種情況是,你渴望一種另類的性體驗。假想一個人通常只喜歡與一個性伴侶進行傳教士式體位的性活動,但他(她)後來換了一個不同的環境,那裡每個人都有多個性伴侶,他們的性活動也更為開放。他(她)被此吸引並想要參與其中,那麼這個人也經歷了性向塑造。

雙性戀是指男性或女性都對其有性吸引力或情感誘惑力。有些絕對的異性戀就算與同性發生了性行為,也並不能代表他們成為了"雙性戀者";但這能表明他們發生了性向流動。

在Lisa Diamond研究的一些案例中,一些生活中基本是"異性戀"的女人發現自己深深愛上了一個特定的女人,然而她們仍然聲稱自己是異性戀。這不意味著這些女人是雙性戀。她們只是對某一個個體產生迷戀,而這個個體碰巧是同性的。

縱向研究表明,人們有時會改變他們的性偏好。這一點十分關鍵,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不能一切都統稱為"雙性戀"。給他們都貼上"雙性戀"的標籤只會適得其反,因為這將阻礙對性取向的真實起源、可變性,以及性體驗與性表現等的科學研究。

同樣,情感聯結與性慾望有著根本的不同。用Diamond的話說,就是"一個人可以單純地墜入愛河而不產生性慾"。

男性VS女性

如果觀察數據,你就會發現,女性群體比男性群體更容易發生性向流動。例如,女同性戀者與異性發生性關係的可能性顯著高於男同性戀者。異性戀的女性在監獄中與獄友自願發生性關係的可能性顯著高於異性戀的男性。

當然,這些完全只是相對的統計學聯繫,並不能對所有的男性和女性加以定義。還有許多男性和女性完全沒有表現出性向流動的跡象。

最近有一些專門研究男性性向流動的課題,其中就包括2006年的一項研究,調查男性在過去12個月中的性經歷。結果顯示,在曾與同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中,異性戀所佔的比例高於同性戀,而且幾乎沒有人被認定為雙性戀。這可能是男性性向流動的又一例證。

性不應該是簡單而直白的。如果心理學家宣稱人們的內傾和神經質(introversion and neuroticism,五大人格特質中的兩個)會隨時間而有所波動,人們會覺得,這看起來是顯而易見並且無可爭議的。一旦話題中的變數變成了"性",一些人就會覺得它們不隨時間變化。但這並不科學。

內容來自ZAKER客戶端《IT之家》


微信zakerhd,微博@ZAKER

如果有點興趣您就關個注

如果不嫌麻煩您就點個贊

如果感到喜歡您點右上角再分個享

如果覺得不錯下個客戶端!


推薦閱讀:

人開車和性取向都是自由的,為什麼「開 QQ 的都是傻逼」不構成歧視,而「同性戀都是傻逼」就會構成歧視呢?
你討厭或者反對異性戀的原因是什麼?
身為雙性戀是怎樣的體驗?
青春期時對自己的性取向感到迷茫怎麼辦?
我是asexual還是雙性戀?

TAG:性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