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真的不一定會吃西餐!最全用餐禮儀攻略,拿走不謝


文|三度斜陽

不論你是否生活在美國,都可能會遇到去吃西餐,或者去美國家庭做客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了解西方用餐禮儀就非常重要了。畢竟,用餐也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得體的行為除了是一種對主人和他人的尊重,也會讓別人對自己有好的印象,從而事半功倍。當然,如果你覺得這些情況都不會發生,那麼了解一下不同的用餐文化,也是有意思的事。


飯前禮儀

在餐桌上都應該脫下帽子表示尊敬

正式的宴會邀請中,要注意女士優先原則。在女士坐下之前,男士要站在位置後面,顯示自己紳士的氣度。

可能你會遇到信奉教會的美國家庭,他們一般會在飯前禱告。作為客人的你,若是不介意宗教信仰,應該加入禱告。若是沒有這方面的信仰,請至少保持安靜以示尊敬。而作為邀請客人的主人,不應當在客人有不同信仰的情況下作太過深入的禱告儀式。

拿到食物是別先急著下口,看到每一個人都有了食物之後再開始享用你的大餐。

很多當地家庭也許會提供餐巾,餐巾是放在膝蓋上的,並且需要等到主人放好餐巾再把自己的放上。

如果遇到了你不喜歡吃或者說不能吃的食物,在與對方不是熟到如親人一般時,不應當要求主人為你添加一份你要吃的食物。


餐桌禮儀

在大部分美國家庭用餐中常常是把一盤菜傳到各位的面前,當然有時由主人親自把菜拿到客人面前,此時家中如果有傭人的話,他會把菜呈到客人面前。

如果是自己傳的話,你要按照其他盤子傳的同一個方向把菜傳給下一位。當你拿到傳過來的菜盤子,你可以從中取菜。

在取的時候,就算很喜歡吃也請記得不要取超過餐桌上人數比例的量,這樣的話每個人都能吃到你覺得很好吃的菜啦。

而如果你不想吃傳過來的菜,那就請不做作的把它遞給下一位,但是千萬記得不要解釋你為什麼不吃或者作什麼評論!!這是非常不禮貌的!

如果是有人把菜盤子端給你,他會問你是否需要,你可以簡單地回答「是的,請給一些(Yes, please.)」 或者「謝謝,我不需要(No,thanks.)」

當你想幫主人一些忙時,記得上菜要從進餐者的左邊放到他(她)的前

面;而撤盤子的時候,卻要從進餐者的右邊拿走。但是對於飲料,就沒有那麼多破規矩了,可以從左右的任何一方呈上和撤離。

盛湯的時候,切忌作餓狼撲食狀,儘可能在打湯時伸長手臂,而自己不要過於靠近湯碗。

喝湯的時候,最好不要把整個勺子放進嘴裡來喝湯,而是在勺子的邊上喝湯。如果發現湯碗里只剩一點兒湯了,實在喝不到了,你可以用另一隻不拿勺子的手把湯碗靠近你的一邊略略提起,如何緩緩的倒進勺子里喝完。

非常重要的一點,吃東西的時候注意嘴上的禮貌。不要在吃東西的時候發出聲音

嘴裡有食物的時候也不要講話;在吃的時候也不該有雜訊發出來。

人有三急!

當你需要離開餐桌的時候,只要說「對不起」或者「對不起,我得離開一下」就可以了。

不必費勁的解釋為什麼要離開的原因,但請千萬不要說「我要上廁所了」之類的話語

你可以把你手肘以下的部分放在餐桌上,但是不可把手肘放在餐桌上。這是一條基本的進餐禮貌!

現代人愛玩手機。

但是在餐桌上最好不要使用手機講話或者收發微信消息等等,也不該看書和聽隨身聽,這是非常不禮貌的。

只有在早餐的時候可以看看報紙。

有時候吃到菜里的沙子了,或者發現這菜不合你的口味。你必須按照:用什麼方式放入嘴的,也用同樣的方式拿出來。一般是用勺子。

只有魚刺可以用手拿出來。

在餐桌上不該打飽嗝兒、咳嗽、打哈欠和打噴嚏之類。不過人不可能啥事兒都忍得住,如果不小心做了這些,趕快向大家表示歉意,說「對不起」。(Excuse me)

在外用餐時只要把餐具平行放在盤子中央,餐具柄放在盤子的右側,叉子口向上,這就是你吃好了一道菜的標準,所以無論你是否吃完,服務員就會把這個盤子連餐具一起收走。千萬不要悲劇的被收走喜歡的菜啊。所以不要把用了的餐具放在餐桌上。

如果你被邀請在餐廳就餐或者參與一個正式的宴會,在家鄉那裡,結束的時候總會提出把剩餘的食物打包回家,畢竟是我們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但是在美國請不要提出打包的要求,雖然主人常常會客氣地請客人把剩餘的食物帶回家,而作為客人不可先提出要帶回家的要求。

如果有事中途要出去,把餐巾放在椅子上,是表示還要回來的意思。如果輕輕地把餐巾放在你主餐盤的左方,就表示你已經吃飽喝足,無需再用餐了。

END

華人生活網每日推送的乾貨文已經得到了讀者們的一致好評!為了更好的滿足讀者們的需求,更集中的為大家推送更有價值有信息量的文章,我們的新平台——美國華人生活指南誕生了!所有您想看的乾貨文都在這裡,內容涵蓋在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應俱全,每日推送乾貨餵飽你~

掃描二維碼,一定有你不知道的

美國華人生活指南

海外華人的百科全書

推薦閱讀:

史上最全中國餐桌禮儀。一定要學一學!
穿西裝的禮儀(男士必看)
問候與回應的禮儀
從G20著裝聊聊商務人士參加正式活動,該如何正確穿衣打扮?| 禮儀課
外國禮儀20種

TAG: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