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坐擁赫赫權勢、世襲罔替的「十二大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他們功勛卓絕,屬於功封。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清王朝建立之初,確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
功封8位: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duó)、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穎親王薩哈廉(追封的,後由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世襲)
恩封4位: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對於功封8位鐵帽子王輩分不同將其按輩分高低分配如下:
和碩禮親王——代善(1583年8 月19 日-1648年11月25日),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領滿洲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清初"四大貝勒"之一,為四大貝勒之首,以序稱大貝勒。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
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
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逝世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擁戴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2月)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
濟爾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努爾哈赤的宮中,與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關係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這樣他才會在父兄反叛後依舊受到信任和重用。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成為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封其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剝奪封號。乾隆時多爾袞的後人得到世襲罔替親王的許可,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一共傳了八代十三位睿親王。此外,有五位被追封為睿親王。
豫親王——多鐸(duó)(1614年—1649年),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與阿濟格、多爾袞為同母兄弟,鑲白旗主﹐時人通稱十王。
崇德元年封豫親王。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
豪格初封為貝勒,天聰六年(1632年)七月,晉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碩塞(1628年-1654年),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克勤郡王——岳托(1599年-1639年),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之長子,滿洲鑲紅旗人。
岳托先被封為台極、貝勒,後因軍功被封為親王,主管兵部。因其性情耿直,引起皇太極的不滿,屢遭貶斥至貝勒。1638年(清崇德三年)病逝於濟南。皇太極念其功績追封他為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1619-1652),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四位親王:
怡親王——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弟兄間,惟與雍親王關係最密。胤禛繼位,即封為和碩怡親王,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死後令享太廟,上謚號為「賢」,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滿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恭親王——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欣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咸豐帝過世,奕欣支持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垂簾聽政後,被授予議政王之銜。光緒二十四年奕欣病逝。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奕譞(xuān)(1840年10月1日6-1891年1年1日),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母為庄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
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的有力支持者,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其子載灃襲爵。
慶親王——奕劻(kuāng)(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8日), 清高宗乾隆帝的曾孫,乾隆帝第十七子慶僖親王永璘之孫,不入八分輔國公愛新覺羅·綿性子。
光緒二十年(1894年),被慈禧封為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成為鐵帽子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與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鐵帽子王是好是壞,我們應當在特定的時代去客觀看待,針對清朝統治來講,世襲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樹立中央權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結果,其必然性無可厚非。
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範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然而,這種封爵制度畢竟是以保證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特權為目的的,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民國肇建,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推薦閱讀:
TAG:滿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