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再見,《康熙來了》

十二年來,出彩的是小 S,而奠定基調的是蔡康永。因為這位「讀書人」,我們理直氣壯地愛這檔八卦綜藝,也能夠在當年那段信息和娛樂都貧瘠的青春中,學到一些自由新鮮的人生觀。

10 月 16 日下午 3 時,蔡康永發布了一條告別微博。「我要和「康熙來了」道別啦...十二年來,有笑淚,有陰晴,相伴一場,人來人往,只是日常...這段奇妙旅程,我會永記在心...」

而小 S 也在這條微博發出 7 分鐘後迅速做出了回應,稱「康熙沒有了康永哥就不完整了!所以,親愛的,我們就共進退咯!」

節目製作人王偉忠在今天凌晨發表微博,感謝了兩位主持人的付出。並在結尾處說道:「康熙精神,必有來人;娛樂精神,後會有期!」

王牌主持人的離開,製作人告別式的話,這也就意味著,陪伴我們十二年的《康熙來了》,多半是要離開了。

這檔娛樂節目對於很多內地 80 後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它不僅是我們的娛樂啟蒙,也教會了我們很多課本和家長不會說的事。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天性放得開的小 S,還是溫和傳遞價值的蔡康永,他們都為我們起到了某種人生示範的作用。

這個節目的首要宗旨,就是不管馬英九還是劉德華,來了都要「說人話」

2004 年 1 月 5 日康熙首播,名字叫做《奇怪十點鐘之康熙來了》——大概是怕只叫《康熙來了》觀眾會莫名其妙吧。

最早定位是人物訪談。有蔡康永坐鎮,節目邀請了幾位重量級嘉賓,第一期是李敖,接著有連戰、馬英九、劉德華。這幾集在台灣引發關注,是因為口味夠重夠俗,夠好看。

李敖被小 S 坐大腿,順便吐槽前妻胡因夢便秘。小 S 問:「你看見我,有沒有覺得想跟我有男女上面的交往嗎?」 李敖:「會」。

連戰聊的是內褲。

小S:「戰哥啊,請問您平常在家穿什麼型的內褲?」

連戰:「我在家、在外面都穿一樣的內褲。」

小S:「我知道,是不是四角的?」

連戰:「BOXER ……」

小S:「會比較高腰一點嗎?」

連戰:「蠻高的。」

台灣《商業周刊》總結康熙在內地爆紅的原因,首先便是「什麼都敢講,什麼都不奇怪」的自由氣氛:「讓連戰聊家事、讓小 S 摸周杰倫肌肉、聽 S.H.E 聊閨房情趣,百無禁忌。」

用一句流行語解釋,就是「說人話」。不管哪個領域,怎樣大牌,走進小 S 和蔡康永的「氣場」,都會卸下偶像/正經包袱,聊些普羅大眾聽的進去的內容。

很多內地觀眾都是 2005 年之後,慢慢接觸到這個節目,很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當年湖南台已經有了《快樂大本營》,也很火,但風格就完全不同。何炅跟李湘都是和事老型,即使要找梗,也要暗地裡籌謀,明面上客氣。歐美綜藝那時候又沒有普及。是《康熙來了》讓我們意識到,哇,原來對話還可以這樣進行!

閨蜜和gay 蜜的八卦局,就像小 S 唱的,「姐妹們的聚會好happy」

今年關注度最高的一集《康熙來了》,是小 S 跟黃子佼的世紀大和解。事實上,所有觀眾對於這對情侶的故事,就像是對鄰家情侶一般熟悉。小 S 2000年跟黃子佼分手,在電視上哭著念分手信。如今,當了媽的小 S 又面對鏡頭釋懷流淚。電視機前的我們感嘆著「活久見」。

蔡康永說,小 S 把觀眾當閨蜜,發泄自己的傾訴欲,觀眾也就把她當自家人了。

《康熙來了》有明確的觀眾定位,是 16 歲到 40 歲的女性——作為一檔八卦聊天電視欄目,這也是必然的事。節目就像是一場自家姐妹的八卦局,目的就像大小 S 跟范曉萱歌里唱的,「姐妹們的聚會好 happy」。小 S 是女王閨蜜,蔡康永是書生 gay 蜜。他們邀請來各式各樣的人,美的丑的,大牌的陌生的,聊最俗最雞毛蒜皮的話題。而那些受歡迎的固定單元,女明星來卸妝、兩性調查局,也都是順應這種口味而生。

「讀書人」和「性情女」最配,啊,別忘了「特約小二」漢典

最早,是王偉忠欣賞蔡康永這位「讀書人」,邀請他做一檔電視節目。蔡康永提出喜歡徐熙娣,一個 hold 的住,一個放的開,正好互補,不如一起搭檔。

蔡康永是 1962 年生人,「世家子弟」,爸爸是造出太平輪的船運公司老闆。他在美國念電影碩士。他寫書、做過台灣版《GO》主編。他是國內娛樂圈唯一出櫃的 gay。

而小 S ,比蔡康永小 16 歲。她家裡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從小就要當明星,先唱歌,賣過衣服,主持,結婚生子,最愛問小鮮肉「看的出我是三個娃的媽嗎?」

十二年來,《康熙來了》火,風頭往往出在小 S 身上。她撲了馬英九,親過吳彥祖,剪下了費翔的一撮胸毛。王偉忠說她當年是「單身女孩,毫無顧忌」。

但看多了節目,不難發現蔡康永才是主心骨。每期他來講開場白和收尾,在提問嘉賓的時候控制節奏和方向。他說:「你如果看《康熙》就知道,我才是那個挑撥的人,所以小S是咄咄逼人地挑撥,我是溫良恭儉讓地挑撥。如果你看穿了《康熙》,就會知道我是在後面催促小S去做一些事情的人,或者是讓來賓彼此感覺到敵意,給觀眾營造看戲的樂趣。」

事實上,內地的《快樂大本營》,也造就了這樣一對「爸爸和瘋丫頭」的搭檔,何炅和謝娜。

我們喜歡這種組合,不僅是因為他們站在一起很配,同時也是因為他們那種彼此成就的「靈魂伴侶」的關係。有愛,說的就是這種。

啊,別忘了。《康熙來了》後期還有一位「特約小二」陳漢典同學。他是馬戲團里的小丑,有才華的「奇葩」。我們也很愛他。

有一種藝人,叫做經常上康熙的人

對於大陸觀眾,有一種藝人,叫做經常上康熙的人。《爸爸去哪兒 3》邀請的夏克立。可愛的曲老師。火爆的羅妹妹。Drama Queen曹西平。追到女神的 KID。最好笑的趙正平、沈玉琳。

說起來很奇怪——這些人別的什麼都沒做,上康熙聊天居然就走紅了。實際上,因為主持人是真正的明星,所以我們願意聽他們和陌生嘉賓的對話。如果這個陌生人足夠有趣,我們便會迅速接納 TA。

更何況,他們都和小 S 一樣愛聊私事,每次來都傾訴一遍自己的人生,用生命提供八卦笑料。

我們就是愛八卦/沒營養/奇葩,但康永哥都說了,這就是愉快的人生、開放的社會

王偉忠說:「華人社會裡面永遠需要一個康熙精神,總要有一個家,裡面嘻嘻哈哈快快樂樂,沒有什麼複雜的事情,但有基本的倫理,又親切、不端著。」

一個很多人會問的問題,台灣有那麼多檔綜藝節目,也不乏毒舌重口的風格,為什麼只有《康熙來了》火到如此?就像王偉忠所說,康熙的確是有「精神」的,並且在娛樂之外,不僅還有「基本的倫理」,還有一些很高明的東西。

這仍舊和兩位主持人的氣質有關。小 S 把自己全部展現出來,夠瘋,也夠真。歐美也是如此。有人會批評小 S 其實根本時時表現夫家為大的理念,哪裡算得「先進女性」。但其實,她的「先進表率」並不主要在兩性關係上,而是她的行為模式。她不僅鼓勵了性,在當時某種程度上也示範了「人性」。所以大家才那麼愛她,她是如此特殊——即使後來她捲入「麵包門」,觀眾生氣後,仍然忍不住原諒她,就像自家姐妹犯了錯。

而蔡康永則不同,作為「文化人」,他的價值觀能夠影響人。他的表達方式很紳士,但看久了你會發現,他總在溫和地傳遞著自己的觀念,自由,人和人之間互相尊重但互不干涉,父母和孩子之間保持平等,瓦解權威,諸如此類。

他曾經誇讚高曉松:「我覺得他是難得的不用咄咄逼人的方法,而是舒緩地跟觀眾講一些他想要傳遞的訊息的人。」這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他自己。

如果去看看蔡康永在節目之外說的話,你會發現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康熙在做什麼。

他解釋關於電視:「聽說有人在電視里找深度,我好詫異。電視很方便,但很膚淺,在電視裡面找深度,太看得起電視了,太看不起電視沒出現前的文明史了。何苦看電視找深度呢?為什麼不去看書呢?」

他解釋關於深刻和淺薄:「從小,我所認識的所謂深刻的人,都讓我感到陰森,我並不覺得這很愉快。我自己覺得,人生是深度跟淺薄各半,你不能假裝人一直都在追求深度跟文明,拆穿了一些事情之後,人大部分時間做的事情跟動物的選擇是一樣的。」

他解釋了關於奇葩和社會進步:「我自己也被很多人當成是奇葩,所以我覺得奇葩數量,跟藝人跟地點沒有關係,應該跟整個社會的開放氣氛是否會讓更多的奇葩勇於做自己有關係。」

他甚至幫我們理解小 S:「她不怕我也是其中一點,我知道在演藝圈裡,有很多人是很怕我的,她跟我相處,從第一集開始,就沒有在怕。這樣才能夠綻放自己。很多人在我面前表現不好,常常是因為怕。她這種渾然天成的勇氣、瀟洒的人生態度是我沒有的。」

如果說小 S 負責讓節目出彩。而蔡康永負責的就是框架,以及價值判斷。因為他,我們理直氣壯地愛八卦綜藝《康熙來了》,愛它嘻嘻哈哈「講人話」,同時又真誠、善良,一點不 low。

再見《康熙來了》,再見台灣流行高地,再見80後貧瘠的青春

大 S比小 S 先紅,因為 2001年的偶像劇《流星花園》。少女和高富帥的故事如今看來是偶像劇標配,但在當年,卻是禁忌誘惑。中學女生們熬夜看碟。而廣大家長卻聯名抵制,不準宣傳早戀!

那是台灣流行文化最後的最好時光。2000 年代,台灣偶像劇、周杰倫、SHE……在那段內地娛樂跟著《快樂大本營》、《超級女聲》、《還珠格格》一道起步的時間,台灣流行文化維持了最後一段高地輸出狀態。

蔡康永離開康熙做什麼?首先可以肯定的,他會繼續做《奇葩說》第三季。

2010 年以後,大陸綜藝節目風生水起。當經濟環境改變後,人口僅有二千多萬的台灣,無法跟內地的市場量級比。《康熙來了》每集10 萬元製作費。而《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這些綜藝節目都達到每集千萬級別。《奇葩說》里有一集的段子,說陶晶瑩回到台灣說製作費少說了一個零,「還令台灣業界嘩然」。創造力也今非昔比。台灣開始購買《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的版權。如今,當我們提及台灣,「港台明星」已經是過去式,留下的是「台灣小清新」。

當周杰倫婚了,大家說,新娘請照顧好我們的青春。如今《康熙來了》即將停播,大家又可以提及青春這個字眼。

對於很多 80 後,在那段娛樂和信息貧瘠的青春中,《康熙來了》作為一檔展現日常生活狀態的綜藝節目,擁有某種特別的意義。在漫長的中學階段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父母不跟你講性知識,下了課就上自習。而當他們開始看著《康熙來了》下飯,看到種種新鮮自由的東西,從小 S和蔡康永身上,可以說是獲得了一些知識習得,接受了一些啟蒙。

這其實不需要,也不應該是一檔綜藝節目做的事情。但當時當地,它做到了。王偉忠說:時勢造英雄。

是這樣的。是時候說再見了。有點感傷,但沒有遺憾。

「雙 11」一到,這一年電商的熱鬧也就快結束了

所謂「時裝周」到底從何而來,四大城市的歷史可以映照出上海的未來嗎?

Jordan 迎來三十周年紀念,它如何成為最成功的球鞋品牌?

 


推薦閱讀:

紀念康熙來了

TAG:康熙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