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4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劃分的?

24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劃分的?

地球儀上有一條和24節氣相關的紅線、是怎麼會事啊?在天文學中也經常有到24節氣的.我覺得它好象是世界性的啊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問者自己選擇,並不代表愛問知識人的觀點 [大師]

 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曆推算的。它是一年中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的總稱,是在—個回歸年(用陽曆計算的年)中,太陽行經黃道上二十四個特定位置的日期。中國過去長期使用的是農曆(也叫陰曆、古歷、舊曆)是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其長度和回歸年大約相差十一天。用十九年置七個閏月,使其周期和回歸年相符。因此,農曆的月份與實際季節可能有半個月左右的差異,不利於指導農業生產。為此,中國古代的天文工作者,將太陽在黃道上的二十四個具有季節意義位置的日期,給以有關季節、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名稱,用來反映季節氣候和指導農時。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其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開始,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為四季的—半。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相間安排。為便於記憶人們把二十四節在一年中出現的順序編成順口溜:

春兩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為了說明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曆安排的,特列表對照如下:

━━━━━━━━━━━━━━━━━━━━━━━━━━━━━━━━━━

節氣名稱 立 春 雨 水 驚 蟄 春 分 清 明 谷 兩

(正月節氣)(正月中氣)(二月節氣)(二月中氣)(三月節氣)(三月中氣)

節氣日期 2 月 2 月 3 月 3 月 4 月 4 月

4日或5日 19日或20日 5日或6日 20日或21日 4日或5日 20日或21日

太陽黃經(度)315 330 345 0 15 30

──────────────────────────────────

節氣名稱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四月節氣)(四月中氣)(五月節氣)(五月中氣)(六月節氣)(六月中氣)

節氣日期 5 月 5 月 6 月 6 月 7 月 7 月

5日或6日 2!日或22日 5日或6日 21日或22日 7日或8日 23日或24日

太陽黃經(度)45 60 75 90 105 120

──────────────────────────────────

節氣名稱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七月節氣)(七月中氣)(八月節氣)(八月中氣)(九月節氣)(九月中氣)

節氣日期 8 月 8 月 9 月 9 月 10 月 10 月

7日或8日 23日或24日 7日或8日 23日或24日 8日或9日 23日或24日

太陽黃經(度)135 150 165 !80 !95 210

──────────────────────────────────

節氣名稱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十月節氣)(十月中氣)(11月節氣)(11月中氣)(12月節氣)(12月中氣)

節氣日期 11 月 11 月 12 月 12 月 l 月 1 月

7日或8日 22日或23日 7日或8日 21日或22日 5日或6日 20日或21日

太陽黃經度225 240 255 270 285 300  

是從黃經黃道0開始算的 當然是農曆拉 ━━━━━━━━━━━━━━━━━━━━━━━━━━━━━━━━━━

上表充分說明,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太陽到達黃經的度數確定的,而不是根據陰曆或月亮推算的。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不是任何人想像出來的。求知就要求真知,就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一直弄清楚為止。

回答:2005-09-22 20:56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文曲星]

當然是農曆了。

陽曆是洋人造的。 [學長]

  樓上的兩位說的太絕對了,不了解中國的國情了吧?呵呵。

  現在知道的最早的中國曆法,所謂「夏曆」的,是純陰曆,即根據月亮運行的規律來制定的曆法。可是後來發現純陰曆與由於地球繞日運行所形成的四季有差異,所以要改革。到元朝的時候吸收了伊斯蘭的日月混合曆法。清代,順治年間,負責曆法的欽天監一度由外國傳教士擔任長官,曆法也就進一步地受外國曆法的影響,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陰曆。

  因而現在的陰曆也是日月混合曆。二十四節氣中,有幾個節氣就是固定日期的,比如: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劃分的.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學妹]

樓上的回答是正確地,再補充一下,二十四節氣是按太陽黃道確定的,在晴天傍晚太陽剛下山時有一條黃色光暈(拋物線形的)就是黃道,早上太陽出來之前也有但不明顯.另外秦漢前各地節氣很不統一,也有三十六的,最初出現的只有四個,四季即由此而來. [學弟]

是按農曆劃分的。但是它的日期和陽曆的日子有規律可循。在上半年的每一個節氣是在陽曆的6日和21日,下半年是在8日和23日。相差不過2天 回答:2005-09-22 19:43[學長]

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我開始認為是農曆,但是比如說每年的處暑這個節氣都是在8月22日或23日,這個按照農曆說就不是這麼確定了。

肯定是按農曆,因為這個是咱們的祖先定的。

但現在是按照陽曆來看比較好記。 [聖人]

24節氣是天文、氣候與農業生產實踐三者結合的簡要而明確的農事歷,在我國曆法中佔有重要地位。24節氣來源於黃河流域,是我國勞動人民創立於秦漢時代。隨後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結合各地農業生產實踐不斷創造了適合各地農事活動的24節氣諺語,並賦予節氣以新的含義。它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所積累的豐富和寶貴的農業氣象經驗的總結。

24節氣是從一年中地球繞太陽公轉所在黃道大圓上的相對位置推算出來的。將黃道大圓均分24孤段,每一孤段的始端稱交一節氣,並賦予特定的名稱。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需時約365.25天,公轉軌道(黃道大圓)為360°分別除以24。地球每跨過間隔15°即交一節氣。由於一年的天數不是24的整倍數,而且黃道為一橢圓,地球公轉快慢並不均勻,交相鄰兩節氣的間隔時間約15天。近日點附近的節氣,每節氣少於15天,遠日點附近的節氣,每節氣多於15天。因為24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劃分的,所以各節氣在陽曆中日期大體是不變的(圖2-3)。一般來說,上半年每月兩個節氣交在6月和21日左右,下半年每月兩個節氣交在8日和23日左右。又由於陽曆年的閏年與平年相差1天,所以不同年份,可相差1-2天(表7-8)。我國的農曆閏年比平年多一個月,所以24節氣在農曆中就沒有固定的日期,要知道某年某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需根據陽曆進行推算或查算天文年曆來確定。24節氣的排列順序和在陽曆中的日期,可用民間流傳的歌謠表述如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艹一,下半年延八艹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至多相差一兩天。

所以曆法專家認為:陽曆才是真正農曆 ,24節氣是以陽曆來劃分的。

[學長]

是按農曆來分的,15天為一個節氣。節氣對農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慢慢淡忘了,但節氣我們還是要記住的,它可以讓我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添衣加被。很多東西可以丟掉,但民族傳統我們應該盡量保留!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來劃分的。我同意樓上幾位的意見,補充一下:

從表面上看,二十四節氣與現在使用的陽曆日期相吻合,彷彿是按陽曆來劃分的,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三字經》中有語: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

  赤道大家現在都知道了,是地球的緯度零線,基本位於地球的南北分界經上,故名當中權(註:權解釋為現在的比例,例如現在常用**權重,暨**的比例是多少);黃道就是剛才六樓所說的,不過因為當時的計時是按照十二時辰來劃分的,午時是指正午太陽投影為一線時,子時正好與午時相反,"躔"是當時的一種祭祀器皿,與其它祭祀器具一同使用,當太陽落山與"躔"成一條直線時,謂之黃道。

因為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太陽黃道來劃分的,所以將每年黃道與午時間隔最長稱為夏至,黃道與午時間隔最短稱為冬至;因為每年有兩次黃道與午時時間間隔相同,為區分冬夏,又因為這兩天黃道平分了午時至子時的中間點,故名為春分、秋分。

因為上述原因,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太陽黃道劃分,而現行的陽曆正是按照地球繞太陽的公轉來確定的,所以二十四節氣與現行陽曆相吻合;並由此不難看出,我們的祖先在天文及曆法中做出的傑出貢獻。 回[先知]

先摘一段本人資料<時間與曆法>

曆法可分陽曆,陰曆及陰陽曆。基於以地球繞太陽一周計為一年的曆法稱陽曆,基於以月球(太陰)繞地球一周計為一月的曆法稱陰曆,同時採用以上兩個基準的稱陰陽曆。

陰曆 每月以朔為始,晦為終,望為月之中

我國自夏代起就採用陰曆計月,並設節氣的陰陽曆。一年設十二個月依次為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冬,臘。節氣是表示地球運行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自春分起算,每十五度為一節氣,一回歸年共二十四個節氣。

以上許多人說節氣是按農曆劃分的,是對的,因為農曆包含陽曆,其陽曆成分就是廿四個節氣.

但更正確的說,是按陽曆劃分的,所以,我們的節氣,與公曆的日期很吻合.

再想說明一下,格里曆(公曆),農曆(夏曆,舊曆)是曆法的名稱,而陰曆,陽曆,陰陽曆,是對曆法的科學分類名稱.

懂得曆法知識的人都知,「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24個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集天文、氣候季節、農業生產活動於一體的獨特曆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測定出日影的長短,從而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時間,經過不斷演進和補充,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就完成了曆法改革,制定出太初曆,一直沿用至今,那時就已經有與現代完全相同的24個節氣了。不過,我們現在是根據陽曆來定24個節氣的時間的,是根據地球在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所處的位置來劃分的。地球繞太陽1周為360度,計365天,以春分為0度,以後每隔15度為1個節氣,也即每隔15.2天為1個節氣。因此,按陽曆來劃分節氣,每月有兩個,其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例如立春,2004年是2月4日,2005年也是2月4日,2006年還是2月4日。但陰曆則不同,因為陰曆是按照月亮的盈虧來確定的

,其盈虧的周期,也即月球繞地球1周的時間為1個月,而月球繞地球1周只有29.5天,因此陰曆小月為29天,大月為30天,1年12個月就比陽曆要少十幾天,兩年下來要少近1個月的時間,因此陰曆每二三年就要增加1個閏月(陰曆甲申2004年就有一個閏二月),才能符合地球繞太陽1周365天的周期規律。這樣一來,陰曆節氣的日期就不是固定的,同樣,春節(正月初一)也不是固定的,對應於陽曆,正月初一最早可在1月21日(陰曆甲申2004年的春節是1月22日),最遲可在2月20日(陰曆丙子1996年的春節為2月19日),相差30天,當然就會有半數的年份正月初一在立春(2月4日)之後,據筆者從1987年至2005年最近這個19年周期統計,春節(正月初一)在立春之後的竟高達11次之多,很是平常,不足為怪! [神機真人]

24節氣應該是以陽曆劃分的,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分為24等分為24個節氣。那種認為陽曆是洋人搞的說法並沒有根據,我國祖先早就會觀測天文和推算曆法。把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陽曆一年,365又四分之一天。把月球繞地球轉一周為陰曆一月,29天多一點。同時結合耕作習慣謀些節氣不能跨過一定的月份,所以在陰曆中引入閏月,陰曆閏月就是重複一個月。比如閏八月就是接著八月後再來個八月,這後一個八月就叫閏八月。通過這樣又把陽曆年和陰曆年大致的統一起來了。 [新手]

中國人自己的東東,肯定是我們自己的曆法---農曆了! [學者]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所處位置劃定的,屬於陽曆的範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360度,以春分時為0度,清明時為15度,以後每隔15度為一個節氣,其日期在陽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的獨創,是我國古代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之一。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二十四節氣中大部分是反映氣候的,如表示溫度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氣凝結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其他的節氣則是反映物候現象和農事活動的。如「驚蟄」表示地下的小動物開始出土活動。「清明」表示草木繁茂,天氣晴朗。「小滿」表示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未成熟。「芒種」表示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時節。

推薦閱讀:

驚蟄丨春天,唯有愛你和春困掩飾不住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食之穀雨
尋著季節的腳步,她記錄下24節氣的滋味,把都市生活過成了現實版《小森林》
端午節,黃米粽,以及關於外婆所有的一切

TAG: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