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創視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4 離相寂滅】(講經通俗版)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4 離相寂滅】【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14離相寂滅】「離相」即是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能到達「寂滅」的境界。「寂滅」就是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要達到這個境界,要依次渡過六度,這一節講的是六度中「由忍辱波羅蜜 到達般若波羅蜜過程」的方法與竅門。請大家注意,這一節是金剛經的重點與難點,也是六度的中心內容,只要你對佛的話深信不疑,那你將會儘早地打開般若之門,進入禪境。學到這裡,我們已經度到「苦海」的中央了,這裡有激流、有旋窩、深不可測,想渡過這一段,幾乎是不可能,但是,眾多的佛子們,就是要揚起風帆,挑戰不可能,沖向涅槃的彼岸,化不可能為可能!【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爾時」,這時候,就是須菩提聽了【13如法受持】的講解之後。 「深解義趣」,很深刻的理解了,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悟,分成兩個階段,一是解悟,二是證悟。解悟即是身心馬上有一種脫滯感的感受,這是解悟的一種境界。「義」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趣」並不是興趣的趣,而是趨向的「趨」,就是向那個方向,在那個路上,成佛目標的趨向,已經到達這個境界,已經進入了這種狀態。請注意,深解義趣是一件事實,一種感受,不是空洞的讚歎名辭。涕淚悲泣,是喜極而泣,始終追求未得,突然降臨,興奮到了極點,會流淚的;這個淚,既是無上的歡喜,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啊! 您現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我從昔來所得慧眼」,須菩提是佛弟子中有名的談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說,自從我有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沒有聽到過道理上如此深刻究竟的經典。【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他說:世尊,假定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經,聽到佛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信心清凈,即生實相。」這是 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要的法門。也可以說你進入了般若之門,建立了學佛的基礎了。這八個字是這一品重點的中心,信心清凈有兩種意義,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的;先懂得理論以後,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到達信心清凈。清凈有程度的不同,所以,菩薩有階級地位、修學程度深淺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達不到這個程度,與成佛的距離還很遠;達到了這個程度,即進入了般若之門,建立了學佛的基礎。真正的信仰並不是迷信。因為把道理徹底地了解後來學佛,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假定說佛學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嚴格的說,還屬於盲目迷信的階段。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凈,自然達到清凈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實相。實相般若就是道,就是真實的宇宙觀,就是明心見性。所謂正信,要信什麼呢?信我們此心,信一切眾生皆是佛,心即是佛。凡夫之心與佛心有什麼樣的區別,回答是:只隔了一層紙,蒙住了,方為凡夫。就是說,凡夫跟佛很近,近到只隔一張紙,當這張紙的厚度從100到0時,就見到了自己的心性,此心就無比的清凈。【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個人,研究這部經典,而到達這個程度,他說,這個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誰?我們在本經前面已經看到,須菩提讚歎佛:「希有世尊」。換句話說,這個人學佛就可以到達佛境界,因為這個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這個道理我們先要把握住。【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這個實相,即是無相,即是非相。我們應該還記得,前面在金剛經中佛也說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不著一切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無佛相,也無非佛相,一切相皆不著,連不著相的想法也不著了。所謂實相,就是真實的宇宙,就是一切無相。在無相的這個成就中,佛勉強給他一個名稱,叫做如來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世尊:我現在於佛在世的時候,能親自跟著佛,能親耳聽到這個道理,「信解受持」,信得過了,解悟了,再經常領受這個實相境界,隨時隨地在這個境界里,以此悟後起修,是不稀奇的。【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將來,正法時代過去了,有人在像法、末法時代,看了這個經,研究了這個經,也能達到了信解受持,他說這個人就是第一希有。「信解受持」,是四個修行的階段,也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經的所有的教理信得過了。「解」,解悟到佛學的各種義理。「受持」,悟道了以後起修,修行以後證果,——教理行果。還有一個說法,叫做信解行證。自心 信這個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後修行,修行以後最後證到佛的道果。【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什麼原因呢?在佛及大弟子們都不在世的時代,有人研究這個經典,這個人當然已經進入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的境界。四相皆離,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經到達了。【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兩句話千萬注意!據說,這是參加佛學考試,一定會考到的知識點。「所以者何」,這是什麼理由?所謂我相,本來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假相。佛學說的這個「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之身,骨頭呀,肉呀,這些東西湊攏來而成的暫時的我,這一點,你在修鍊中會體會到,靜到一定程度,你的感覺只有一口氣在動,其他都沒有了。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認假為真了。 「我」都尚且非我,那裡還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無相。萬有的相是因緣湊合,是假合的虛妄相,不是真實。但是,虛妄不是沒有,只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廣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剛經使我們同時認清,不要被虛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暫時現象,騙去了自己的智慧,騙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真性的情感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呀?有問題!真性怎麼會有情感,真性不是沒有情感嗎?所謂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虛妄相;但是,如果佛沒有情感,佛不會發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過,佛的情感不是痴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沒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當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總之,非相是絕對的,相是相對的。【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也許你會說,我們在大殿上就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嘛。相是虛妄,因為禮拜這個虛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誠懇,發起了真實的誠敬,那就是「信心清凈」,就可以「能生實相」。這個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切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禮佛,就是一念之間,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的一念之間,就已經頂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反過來說,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盧遮那佛,中心一念誠敬,十方三世諸佛皆在眼前。怎麼樣在眼前?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這個道理必須要搞清楚。前面都是須菩提在與佛講自己的感受,他講的對不對呢?接著佛來印證了。【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佛說,是的,就是這樣,你講得很對。未來世的眾生,有人聽到金剛經的道理,沒有被嚇住,那就是一個希有的人。驚是嚇住了,怖是精神恐慌,畏是害怕很長時間。事實上有沒有又驚又怖又畏的人呢?這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就看到了。我們很多人學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來,反而嚇住了。為什麼呢?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夠,功德的功力不夠,就有驚、怖、畏的現象。將來的時代,有人成就金剛般若這個法門,不驚、不怖、不畏,佛說,這個人,真是非常難得了。非常希有,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聖。所以說,我們修行佛法,就是在挑戰不可能。【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什麼理由呢?金剛經的特點,是使我們知道無住、無相、無願,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隨時無住,隨時不著相,隨時隨地的無願。你說要我們發大願,怎麼無願呢?大慈悲當然是願力,慈悲過了就不住,沒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裡哭啊!過了就不住,所以說願而無願。第一波羅蜜是般若,是般若里的實相般若,就是見道體,是大智慧成就,大徹大悟,成佛,般若實相本來無住,本來無相,本來無願。無願,就是一切大慈悲,用過了便空,無住。因此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學佛的一個次序。前面講的最後一個是「般若」,也就是要得到般若境界,必須按照六度的次序來修行。1、 學佛要先學布施,布施就是能夠舍;舍並不是叫你光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而是一切的習氣都要舍掉,改變,丟掉,把整個人生轉化。放下也是舍,萬緣放下就是布施,這是內布施。2、 真布施了,此心清凈,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凈的持戒,那是小乘的持戒,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凈,念念清凈,不需要持戒了,因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此心念念在清凈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3、 接下來便是忍辱,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為那是最難最難的。也因為這個的緣故,大乘菩薩必須進入無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薩地。什麼是無生法忍:「無生」即一切雜念不起、信心清凈。「法忍」即切斷一切萬緣,法忍就是忍辱的意思。辱:從文字上看,受人侮辱叫做辱。在佛法上講,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能「包容」一切。所謂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忍到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自然而清凈,這才是忍辱到達了波羅蜜成就的程度。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譬如我們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來自己許多煩惱,也帶給別人許多煩惱。這樣的辱,這樣的難以堪忍。所以,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難以堪忍,沒有一樣事情是圓滿的,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眾生卻能堪忍,受得了;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正因為如此,這個娑婆世界上的眾生,才最能夠成佛。因為,生在天堂沒有痛苦,沒有刺激,天天在享福,眾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而生在地獄裡,受苦受難,沒有時間學習佛法。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樂,有善有惡,各有一半,所以,能夠刺激你發生解脫的智慧,這就是成佛的動力與捷徑。忍辱並不是完全講侮辱,大家不要搞錯了,一切的痛苦能夠忍的都是辱。譬如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做生意的,創業的,乃至發財的,你問他這個日子好不好過?他一定會說不好過。受得了嗎?有什麼辦法呢?反正能夠忍得住 就這樣忍下去;所以說娑婆世界的眾生堪忍,都能夠忍受。佛與須菩提對話。突然,中間來一個忍辱波羅蜜,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請大家注意,這一部經會把六度波羅蜜都講完了的,那為什麼現在提出這個忍辱波羅蜜呢?我們要想學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難做到的,譬如打坐修定,為什麼定不住啊?兩個腿痛,就忍不住了,這個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當然硬忍是很難的,但是,如果你理通了,就好得多了。譬如,你知道此身兩腿兩手,四大皆空,就輕鬆得多了。否則,這六度的忍辱度,你就過不了,過不了就一切皆是空談。所以,把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剛經的中心。這是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經驗告訴給我們,做個榜樣。所以佛說,真正智慧徹底悟道的人,才曉得忍辱波羅蜜本身沒有個忍。如果有堅忍的念和感受,就已經不是波羅蜜,就已經沒有到彼岸,也沒有成就。現在,我們再反回去理解燃指供佛的感受,就容易得多了吧?【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什麼理由呢?佛在這裡給須菩提舉一個自己切身忍辱的例子,如從前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事;以證實忍辱威力的真實性與必要性。歌利王是過去印度一位有名的國王,這位王非常殘暴,那個時候,釋迦牟尼是個修道的人,相當有成就,到達菩薩地了;雖然是緣覺身,(無佛出世 自己也會悟道),後來歌利王因鬧意見要殺釋迦。他說,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殺你,你會不會嗔恨?釋迦牟尼說:此心絕對清凈,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後,我就不能復元,結果歌利王一節一節把他肢解了。釋迦牟尼沒有喊一聲痛,心裡頭也沒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之後,歌利王要求釋迦牟尼證明,釋迦牟尼說,假使一個菩薩的慈悲心是真的話,我的身體就馬上復原,結果他立刻復原了,又活過來。這個故事比耶穌的復活厲害多了,所以佛說,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在當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說給我們修行的人做個榜樣;其實,讓你規規矩矩作人,老老實實做事,這個就是忍辱與禪定、般若的道理;只因為智慧不夠,悟道並沒有透徹,所以你就受不了。剛才講到忍辱波羅蜜,我們再提起注意,所謂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自然而清凈,這才是忍辱到達波羅蜜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說,當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說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首先他沒有覺得這個生命是屬於「我」的,這一句話特別注意啊!我們這個身體是屬於我們暫時所有,是暫時附屬於我,並不是我真正永遠的佔有,因為此身本來不是我。要把這個道理,不僅理解清楚,還要實際上證到,才信心清凈,才有希望證得般若實相,這是真正的功夫。但是,功夫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從般若見地而來。智慧不透徹,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智慧的境界,並不是功夫的境界,這個悟是清朗的,是由智慧來破除一切陰影的過程。【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和壽者相,應生嗔恨。】說到這裡,先要有一個認識,佛現在所告訴我們的,不是假想,是一個實際的修持。無我相、無人相是智慧的解脫。禪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師,有偈子說:理極忘情謂,如何有喻齊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理極,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領悟、理解、感悟到達了極點;忘情,這些妄念的情沒有了。這個境界是沒有辦法描寫的,沒有辦法講,沒有辦法說,理到了極點,智慧到了極點就是理極忘情謂。後面幾句是描寫無我相、無人相等等的境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像佛說的身體被人家殘害,而只有慈悲心,不動嗔念,到達忍受沒有痛苦的境界,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譬如西方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最後被人家謀害,拿到一杯毒藥,朋友們勸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藥,笑笑,仍然談笑風生,最後喝下去死掉。——這是解脫。又如印度禪宗的祖師 師子尊者,也是還債,頭砍下來沒有血,脖子里衝出來像牛奶一樣的白色液體。這證明經過修持,色身已經轉化,再進一步白血化掉,他身體變成空的,殺頭也殺不了啦!到達沒有痛的感覺,那是功夫境界,不能說是忍辱波羅蜜的功德。請注意!忍辱的時候有痛的感覺,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轉化成慈悲,這才是忍辱波羅蜜。極痛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當場就可以把五蘊里的受蘊與想蘊,都拿開而解脫了;學佛也是要學解脫,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加以說明。所以菩薩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煩惱是煩惱;能夠把煩惱、痛苦觀空而轉化了,就是道德的行為,心理上的心性,這才是菩薩的功德。因此我們學佛的人要注意了!別人態度不好,或一句話不中聽,馬上就起計較心,乃至起嗔恨心,那樣,你所有的功夫、修道,就在瞬間都垮掉了。但要,不要聽了金剛經講忍辱,就萬事不做,自以為那是忍辱,那是躲避,不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薩道的基本精神。菩薩是積極的,不管自我,只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煩惱的。要處處犧牲自我,必須要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菩薩道的忍辱精神。譬如說,佛為什麼讓人家砍他的身體?他是為了證明給世人看,修證佛法確有其事。【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又給須菩提講了一個自身的故事,回想過去五百生以前,專修忍辱。他說那一生的修行,專修忍辱功夫,的確達到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著相。所以他強調一句話,怎麼樣來學佛?【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就是學佛的精神,換句話說,不要被一切現象騙了,或迷惑了。有個廟子,有個房子,有件衣服,有個地方,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財產、或名譽所迷戀了。所以,前面曾說,要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大乘菩薩走大乘的路,應該離一切相,發起求大徹大悟菩提之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學佛做功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在做功夫學佛,好像就在這色、聲、香、味、觸、法六樣裡面滾,就在這六根六塵之中打轉。你千萬記住,「不應住色生心」,一切境界,一切現象都不是,那是我們後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的幻化。「不應住聲生心」,聽到聲音,以為是成佛菩薩對你說話,耳朵里最容易發起聲音,走上這個路子,佛都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時,很多走上這個路子,佛只好放棄。所以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句話就是重點。要學佛的人,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種東西上,或住在某一種習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已經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進中國時是「磨」字,意思是磨性,如同有很多梭角的石頭,經過千百年在河水中沖刷,最後變成鵝卵石一樣的圓滑。後來齊梁時代改成魔鬼的魔,因為講魔鬼大家會害怕小心一些,所以千萬千萬注意,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有磨性是一件好事。【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大家做觀心的功夫,做靜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個清凈在,你心住在清凈,已經是不清凈了;這就是心住相;著相,著在一個空的相上,也是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錯誤的,錯誤的空觀,錯誤的住心法門。如果心中挂念著什麼,就是沒有守護好心念!【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所以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就是不應著相,住色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用白話文來講,就是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要把它放掉,萬緣放下,就是不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佛再三的告訴須菩提,佛法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有所作為,一切一切的作為,都是處處犧牲自我,成就他人;應如是布施,應萬緣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為什麼人放不下呢?因為不肯真正布施,因為眾生著相。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不但無我,也無人,也無眾生。一切眾生皆是佛,每個眾生都是自性自度。【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一共五種語:1、真語。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樣子。2、實語,實話。3、如語。閉口不言,其聲如雷,這個就是如語。如者如同實相般若,生命的本來畢竟清凈,清凈到無言語可說,就是如語,所以佛是如語者。他說法四十九年,一個字都沒有說,這就是如語,是不可說不可說。有人說,如語的意思是愛打比喻的意思,這樣理解是不是太浮淺了?4、不誑語。不打誑語,5、不異語。沒有說過兩樣的話。佛為什麼要像賭咒一樣,讓人們相信,他所說過的話呢?一是他講過的法確實很玄奧,人們有不信的可能,二是這些知識又確實是學佛的必經之路,沒有虛言,所以,教我們信心清凈,要切實相信佛法,。那這個佛法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呢?【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是無實無虛之法。是心物一元之法。真正的佛法就是這一句話,佛把底都交給我們了。無實,沒有個東西;無虛,不是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這就是金剛經的中心重點,。六度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訴你真正佛法的修持,無住、不著相、不執著,放下萬緣。放下就對了嗎?放下的也不對!所以馬祖告訴弟子們,放不下就提起來!提起來,心有所住;心有住,即為非住,提也提不起來。真懂得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懂得了無實無虛,換句話說,到這個時候,要提起就用,不提起就放下。「此法無實無虛」,這句話很嚴重,佛為了講這一句好嚴重的話!他先向我們賭了一個咒:「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才畫龍點睛告訴我們,信不信由你了。【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倘若菩薩心中執著於佛法而來布施,就好比一個人走進了黑暗之處,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倘若菩薩的心中不執著於佛法而來布施,就好比人有眼睛,明明亮亮如同陽光照耀,能看清一切。」他進一步告訴須菩提,修菩薩道的人,心執著一個佛法可得,一個佛法可修,執著了佛法的一種法就錯了。菩薩心住於法而行,這個人永遠不會見道。【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將來的時代,功德、智慧有成就的男男女女,能夠接受這部經典的般若要義,照此修行,甚至深入義趣的讀誦,真能夠這樣,即相同於佛的道行;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這樣的人,了解他對於金剛經般若智慧如此透徹,這樣的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即是佛。但是佛的話,為什麼講的那麼客氣?那麼嚴重?這是有道理的,我們引用楞嚴經兩句話就可以了解,「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大智慧的成就,理解到、證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發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修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茫茫苦海中,作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此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下面我們共同學習南懷瑾老師為這一品作的總結偈頌:優曇花發實還無,塵剎今吾非故吾笑指白蓮閑處看,污泥香里養靈珠「優曇花發實還無」,優曇花就是曇花,佛經上經常引用。曇花,色、香都好,但卻非常短暫,所謂曇花一現。當曇花開到最香的時候,就是它凋落的時候,所以佛經經常用曇花來形容。站在宇宙看人類的歷史,幾千萬億年的時間,也只是曇花一現。大家活了幾十年,回頭一看,幾十年像曇花一現,非實非虛,非真非假,即空即有,要從這個角度去體會。修持佛法有沒有真成就的?絕對有!但是不能著相,非實非虛。所以,像優曇花開了,當時是有嘛!又好看又好香;馬上沒有了,又是空了。但是你說空了是沒有嗎?不是沒有!「塵剎今吾非故吾」,塵塵剎剎,這是用佛學名辭,物質世間就是塵,剎代表一切土地。這個物質世間現在的我,不是以前那個我,不是前生的我,也不是來生的我,這個我是假我,今吾非故吾,不是我生命本來的那個生命。離開這個現在的我,才可以找到本來常樂我凈的那個真我。生命的真我在哪裡找呢?「笑指白蓮閑處看」,所以佛經上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佛尤其看重白色的蓮花,八葉巨蓮。蓮花不在好的地方成長,成長在愈臟愈爛的泥巴里,蓮花就愈開得茂盛。「污泥香里養靈珠」,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爛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跑到高山,跑到清涼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信心清凈佛心栽,佛法精華中道來,色相皆空提亦放,蓮花自性悟中開。六度中心忍辱難,娑婆世界滿風寒。理極忘我無傷痛,見性明心智慧還。無生法忍在娑婆,捷徑成佛忍痛磨。堪忍世間修忍辱,離相寂滅遠蹉跎。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祝大家在修行的路上,努力得到大智慧,通過忍辱法門,早日明心見性。
推薦閱讀:

怎麼樣做短視頻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wwe夏日狂潮2017》完整視頻中,你最看好誰?
借道愛奇藝入華,一文看懂Netflix的崛起之路 | 愛分析調研
全球最受歡迎的YouTube視頻遭到黑客入侵

TAG: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