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康熙來了》停播,台灣綜藝節目還有前途嗎?|商周專欄

撰文:廖信忠(台灣作家,著有《我們台灣這些年》、《台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

大陸對《康熙來了》停播的反應比台灣更大

05年時,《康熙來了》百無禁忌,口無遮攔的無厘頭談話方式讓人耳目一新

大慨是2006、07年那會,台灣人到大陸,被問的問題,尤其是被年輕人問最多的問題,大概就是「你有沒有看過《康熙來了》?」作為台灣首檔「純談話性」綜藝節目,《康熙來了》不僅在2005年開播一年就得到了電視節目最高榮譽的金鐘獎,沒想到竟然意外地也火遍大陸年輕人的圈子。

一個陪伴大家12年後停播自然引起不少人惋惜,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在台灣,對於停播普遍的反應是「也該停播了」、「反正有其他節目可以取代」;而在大陸,反應比台灣更大,像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一樣,這恐怕是節目製作方當初始料未及的。

《康熙來了》能夠火遍大陸,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則跟05年左右資源下載論壇的流行有關,熱心網友將台灣綜藝及各種節目資源上傳,很快就散布出去;另一更重要原因是,當時大陸的綜藝節目仍顯古板,就算是談話節目,也是正經八百地教條意味十足,像「康熙來了」這種百無禁忌,口無遮攔的無厘頭談話方式,有種心靈逃逸的樂趣,擊中了年輕人的內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假設一個年輕人,上了大學之後在同學口耳相傳之下看了這樣的節目,一發不可收拾,大家都在聊這個節目,播了12年,一周五集,當初收看的觀眾也許現在都三十好幾,《康熙來了》自然會成為青春的回憶之一。它同時也算是當年許多年輕人認識台灣的窗口,成為台灣的文化符號之一。

當然不可諱言的是,《康熙來了》在台灣是個爭議比較大的節目,許多人批評該節目傳遞了如窺私炫富、族群歧視、對他人短處的嘲笑等負麵價值觀,這也讓以講話沒有分寸、肆意博取笑點的主持人小S(徐熙娣)為自己的失言多次出面道歉。

《康熙來了》對台灣綜藝的負面影響恐怕比這還大得多,因為這種新型的談話性節目大獲成功,讓許多電視製作人見到「以小博大」的機會。

不少台灣人對現在大陸的綜藝節目印象深刻,尤其第一次看到大陸」春晚」的台灣人,很少不被那誇張的排場,華麗的舞台效果給震撼,並開始感嘆台灣的格局太小,搞不出這種大型晚會,就連像《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這類格局的節目,現在台灣都沒有。年年看春晚,已把春晚當作雞肋的大陸觀眾也許很難想像那種震撼,畢竟台灣的電視上已經太久沒有這種超大型晚會。

2013年BTV春節聯歡晚會

大約80年代初期,台灣還只有三個電視台,也曾經常有這樣的大型文藝晚會,這些晚會經常是在如雙十節、元旦、蔣介石誕辰等日子播出,晚會常冠以如「四海同心晚會」之類的名稱,請來許多一流歌星演唱。當時三個電視台往往會傾盡全力辦大事,將所有資源都投入;每當這些晚會播出時,觀眾往往看得目不暇接,主題是什麼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一次看到那麼多大牌名星的串燒演唱。

自從台灣民主化之後,電視台的政府色彩越來越淡,代之以商業化市場化的經營模式,這類大型文藝晚會,花的人力物力成本實在太高,在政治上也沒有太大必要,所以也逐漸少辦;另外一個台灣電視台搞不起大型綜藝節目的重要原因是,台灣的節目無法像大陸節目那樣「冠名播出」,限制企業商業贊助,而台灣的市場有限,卻又無法賣到對岸大陸播出,大部份的盈收只能靠廣告,自然也沒有太多經費籌辦大型活綜藝節目。

所以《康熙來了》獲得大成功,對於台灣綜藝節目來說是新的一條生路,如何用最節約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收視效益,比如《康熙來了》,開播12年來只換過三次布景,成本大約只有人民幣20萬左右,恐怕還不到中國好聲音一期的人事費,談話性節目可以說成本最小。從《康熙來了》熱播之後,台灣一窩蜂都去製作談話性綜藝節目,但這也導致許多節目為了博眼球追求收視率,放任嘉賓或主持人的言論極端化。

長期的成本壓力還導致台灣綜藝節目的弱化,今年台灣第50屆金鐘獎入圍名單公布後,這現象的後遺症及爭議終於登上檯面:金鐘獎評審直指台灣綜藝節目積弱不振多時,相較韓國綜藝節目的創新度,台灣方面顯得一成不變和質量低落,最後勉強才選出3個音樂節目入圍。

面對評審的批評,開了第一槍的是「綜藝天王」吳宗憲,他透過臉書(facebook)表達心中強烈的憤慨:「台灣目前的綜藝環境還需我們來說明嗎?會說韓國的綜藝節目贏過台灣?就代表你夠外行!」他認為綜藝節目確實需要靠錢堆砌,但台灣的綜藝節目製作人已經用最少的成本做出最好的效果。

吳宗憲無奈指出了台灣綜藝環境的現況,其實這種成本壓力、「cost down」的思維不僅僅在電視界存在,也常見於台灣各行各業中。奇妙的是,台灣人還真有辦法一邊抱怨表達不滿一邊拿出性價比超高的產品。可預見的是,在沒有更多投資收益有限的情況下,談話性綜藝節目仍然會是主流,反倒是自認有本事,想要更大舞台展現身手的電視人,自然會往大陸跑;這無形中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台灣的綜藝節目越做越小。

最近也有不少人說台灣的談話性綜藝節目似乎沒以前那麼好看,言下之意就是以前什麼都敢說,現在似乎多有收斂,綁手綁腳的樣子。這倒不是有什麼新法規出台,這些節目的收視群本來是針對台灣年輕人,只不過現在許多製作人發現,對岸也有大量觀眾利用網路收看節目視頻,為了照顧一下大陸觀眾的情感,免得又爆發一次」茶葉蛋」事件,又或者他們對節目賣給大陸仍有些期待,所以對於選題的方向,來賓的言論尺度,製作人自然就要想辦法進行掌握。然而結果就是本來台灣的談話節目就只還剩各種百無禁忌的話題能吸引觀眾,現在又更無聊了。

推薦閱讀:

台專家建議蔡英文改穿裙裝 稱將「施政如有神助」,裙裝真的會影響蔡英文施政效果嗎?
九二共識形成的背景是什麼?
這座充滿人情味的小島,教會我吃與住原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
古早味的台灣(六)——空翻多嗎?
蔡英文回應「籌碼說」 妄稱台灣不算一個「小國」,你怎麼看?

TAG: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