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的側影-------漢高祖招誰惹誰了-九段道場-搜狐空間

如果要問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人是哪一個,漢高祖劉邦肯定會被高頻率的選中。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人們對劉邦人品的反感,應該是普遍存在的。那麼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漢高祖究竟犯下了何等彌天大罪,時間都過去兩千多年了,這種反感怎麼還是那麼強烈呢?因了這種反感,人們對鴻門宴上沒殺了劉邦,真是痛心疾首,也不知有多少人恨不得能早生個幾千年,那就可以衝到鴻門宴上親手宰了劉邦。菜九不禁要疑惑,漢高祖招誰惹誰了,怎麼結下了如此深的梁子啊?是啊,他到底招誰惹誰了?應該說,漢高祖沒招誰也沒惹誰。但長期以來,漢高祖的形象之差也是前無古人的,似乎只要一想到什麼壞事,都能讓人一下子就與漢高祖拉上關係。

漢高祖沒招誰惹誰,跟今天的人更沒什麼瓜葛,怎麼把印象搞得這麼差啊?可能人們會說啦,我們之所以討厭劉邦,都是史書上寫的。什麼史書啊?司馬遷的書。那菜九就更覺得奇怪了,司馬遷對劉邦的推崇可不是一般二般的高啊好啊。到底是司馬遷的水平太臭,還是後世人們的水平太差,恐怕還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的上來呢。說後世無數的人水平太差吧,人們肯定不幹,一個人搞錯倒也罷了,總不能世世代代無數的人都搞錯了吧?說司馬遷水平太臭吧,恐怕也說不通,世世代代的人不讀司馬遷的書不行啊。如果讓人們開出中國的必讀書目,菜九敢斷言,無論怎麼開,司馬遷的書總會排進前十名。那麼,司馬遷的水平如何,人們應該非常清楚,應該用不著菜九再來饒舌了。只不過如此之多的人,與司馬遷的看法相左,評判起來是不是頗為困難啊?其實一點也不困難,與司馬遷的看法相左的人再多,還不是由一個一個個體所組成,在史學鼻祖司馬遷面前,這些個體不過是阿貓阿狗之類角色,一點也不值得認真對待。因此,在司馬遷這堵泰山面前,即使這些阿貓阿狗成千上萬成群結隊蜂擁而來,不過是一地雞毛而已,何足道哉。甚至放在天平上稱,這些成千累萬累億的阿貓阿狗加在一塊,應該也不足司馬遷的斤兩。菜九的話說得一點都不中聽,但這是事實。歷史上對司馬遷說三道四的人多了去了,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最終人們不還是要讀司馬遷的書嗎?既然司馬遷的書人人要讀,那些阿貓阿狗之類角色的瞎嚷嚷,也就沒有必要去理會了。但這些瞎嚷嚷成天在耳邊聒噪,也非常煩人,所以還是要予以痛詆,即使不能讓他們住口,不能讓他們改弦更張,至少也可以宣洩一下長期以來聽夠了這些混賬話的閑氣;至少可以讓人知道,與司馬遷的結論唱反調,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

前兩年,有個陳瑞紅君因不憤漢高祖被搞得名聲那麼差,發奮立志要寫一本真實的劉邦,以還漢高祖的本來面目,他通過網路知道到菜九也發過一些誇讚劉邦的文字,便輾轉找到菜九,想一起寫寫漢高祖,也順便讓菜九發一筆橫財。菜九見財起意,便答應了下來。後來見其稿件的基礎不如意,便抽身退出。但為劉邦正名一事,並不因此而放下來。劉邦名聲的好壞,實在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因為這個名聲很壞的古人,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祖先。這可不是菜九說的,而是司馬遷的意思。這就讓我們重溫司馬遷的評價:

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秦楚之際月表序》

聽聽這個口氣,簡直是推崇備至、傾倒不已的口氣。司馬遷推崇劉邦,人們推崇司馬遷,但又非常討厭劉邦,這種關係怎麼那麼彆扭啊,怎麼看怎麼不對勁。菜九對司馬遷是要搞兩個凡是的,以為凡是撇開司馬遷的說法另搞一套的作法,不是淺薄無知,就是痴人說夢;凡是對司馬遷結論說三道四、指指點點,不是信口雌黃,就是沒事找抽。那麼,對劉邦的憎恨即使普遍存在,因其與司馬遷的看法相反,也應該屬於淺薄無知、沒事找抽的行為。當然,人們會說其憎恨劉邦的理由是劉邦人品太差,這又讓人感到莫名其妙了。難道司馬遷不如你們這些阿貓阿狗,居然把一個人品奇差的人封為大聖。可能人們以為司馬遷是漢朝的臣子,對老皇爺說點吹捧之辭也很正常,如果真有誰持這種認識,不免栽入菜九所說的最不認真的坑裡去了。須知,司馬遷是漢政權的受害者,是劉邦的子孫讓司馬遷受了腐刑。司馬遷並沒打算將其著作公之於世,他完全可以在他的地下寫作中狠狠地醜化抹黑漢武帝的列祖列宗。但他沒有這麼干,這就是司馬遷的偉大之處。也正因為這樣,才會有偉大的作品問世。因此,對劉邦的認識評價,關係到一個民族的是非觀問題,絕對不能輕易放過。差不多人人都以為劉邦是個大壞蛋,這也應該是一樁千古奇冤了。問題是,這個評價本身是既沒有定案,也沒有誰為這件事負責,相當於一個全民的選擇。這裡可能又用得著菜九的那塊鮮亮招牌了,中國人就最不講認真嘛。因為不認真,所以免不了愛非其愛,恨非其恨,沒有是非,最終顛倒黑白,鑄成大錯。看看,不要以為不認真是小事,一個不認真,真不知要耽誤多少事。

比如司馬遷的書,世世代代都受推重,那肯定是一本好書,一本好經。既然是好書好經,那麼總應該認真看吧。但就因為普遍存在的不認真,中國讀書人就表現出把好書讀錯、好經念歪的超強能力,這些人動不動就把司馬遷的見解拋到一邊,另搞一套,還越搞越來勁。

像那個非常有名,被選入高中課本的元人睢景臣的《高祖還鄉》,就是把好書念錯、把好經念歪的典範。這個名聲顯赫的作品,可能自打問世以來就好評如潮,說穿了,也就是說上一些插科打諢的俏皮話,將一個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貶得一錢不值。真是滅了大人物的威風,長了小人物的志氣。要說有多少藝術性,菜九水平菜,實在看不出來。至於真實性,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其出發點似乎是一個普通的村民對原先也是自己一撥子的人,一傢伙當上了皇帝,感覺非常不爽,於是將早年的一些糗事抖露抖露出來,一出胸中那口惡氣。只是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實在提不上筷子。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幾百年前的惡搞片段:

〔二煞〕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庄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犋扶鋤。

〔一煞〕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秤,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有甚胡突處?明標著冊歷,現放著文書。

〔尾〕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准除。只道劉三、誰肯把你揪撮住,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大家看清楚了,劉邦被此名作羞辱的元素也就這麼多,犯得上讓天下洶洶,群情鼎沸,人人口誅筆伐嗎?

睢景臣的文字雖然俏皮,但還不是對劉邦形象影響最大者。對劉邦形象損害最大的,當屬魏晉時人阮籍。阮籍過廣武戰場有言: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這可能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罵劉邦的語言,也是開了罵劉邦之先河,打響了對劉邦發難的第一槍。這在當時以及稍後的歷史時期內,幾乎成了讓人恥笑的話柄。

李太白登臨廣武戰場,寫下了《登古戰場》的詩篇,與阮籍所言就很有針鋒相的意思。其詩云,沈湎呼豎子,狂言非至公。直斥阮籍之語為狂言。

對此,蘇東坡以為阮籍所稱豎子,非指沛公,而是指他同時代的達官貴人。他在《廣武嘆》中說:

昔先友史經臣彥輔謂余,阮籍登廣武而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豈謂沛公豎子乎?余曰:非也,傷時無劉項也。豎子,指魏晉間人耳。其後,余聞潤州甘露寺有孔明、孫權、梁武、李德裕之遺迹,余感之賦詩。其略曰:四雄皆龍虎,遺迹儼未刓。方其盛壯時,爭奪肯少安。廢興屬造化,遷逝誰控摶。況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難。聊與廣武嘆,不得雍門彈。則猶此意也。

蘇東坡至此仍意猶未盡,又評論李太白的廣武戰場歌,曰:

乃知太白亦誤認嗣宗語,與先友之意無異也。嗣宗雖放蕩,本有意於世。以魏晉間多故,故一放於酒,何以至以沛公為豎子乎?

按蘇東坡的意思,阮籍對劉邦也是了解的,不會辱罵的。後人是否就對阮的話信以為真了呢?有可能。因為劉邦被李宗吾先生直斥為又黑又厚,他能是好人嗎?故毛澤東給江青的一封信出來後,或再也沒有以劉邦為好人者了。因為毛澤東在信中就引用阮的話,其用意應該和蘇東坡理解的阮氏狂言相同,只因在傳達解釋中,沒有指出阮籍此言對否,故一般人都以為阮說得對。

蘇東坡兄弟對劉邦的推崇也不是一般二般的高,因而其將心比心,以為阮籍也絕不會存心輕慢劉邦。應該說,蘇東坡對阮籍的開脫是出於寬容之心,實際上與《高祖還鄉》的作者一樣,阮籍可能還真的不以劉邦為然呢。何以這麼說呢?看不懂《史記》、曲解《史記》的事情實在是太普遍了。像後世的李宗吾《厚黑學》就把劉邦當了靶子猛潑污水,也可以說其此舉是出於對當世人物的不屑,但更多的是沒看懂《史記》、沒看懂劉邦。如果看懂了《史記》,如果對劉邦的歷史功績哪怕有一丁點兒尊重的話,就會對劉邦有敬畏尊崇之心,斷不至說上一大堆不三不四的俏皮話,更不會把劉邦作為靶子狂貶。因為以他們的才華,並非不將劉邦作為靶子就做不起文章,就使他們在狂貶那些他們看不上眼的人物時發不出力道。

菜九是頗看重語言的魔力的,以為語言對人的控制,其力道之大,非常人所能設想。這裡的控制力是不分好話還是壞話的。不要以為只有好話才有力量,混賬話同樣有力量,很多歪理邪說大行其道,就從某種意義上證明了菜九的看法絕非無稽之談。因此,不要小看阮籍的劉邦評價,只有區區九個字,但其殺傷力真是非同小可。而在這區區九個字里真正起作用的實際上只有兩個字,豎子。正是豎子這兩個字,就硬生生地把顛秦躓楚的大英雄漢高祖,從神壇上拉了下來。《現代漢語詞典》對豎子的解釋是,小子。其中的貶義非常明顯,應該含有不值得認真對待,不是玩藝兒,不是東西,等等元素。那麼,後世對漢高祖的痛恨,多多少少與這個用詞有絕大關係。一個大英雄轉眼之間變成了豎子,對於廣大讀者、廣大歷史看客來說,可能也是一種思想解放。豎子這兩個字,如同給所有的人免費發放了一副有色眼鏡,人們透過這副有色眼鏡去打量劉邦,確實怎麼看怎麼像一個痞子,一個無賴。而無賴這個詞,也正是從劉邦嘴裡說出來、為自己未發達前定性用的。只是當時的無賴,與我們今天的無賴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其真實含義是,沒有生活來源,劉邦即以此形容自己當年一介無業游民、待業中年的窘境。到了我們不認真的後人這裡,就認了今天的真,這可是你劉邦自己說的自己承認的,不是我們強加給你的。你已經是無賴了,那麼順理成章也就是流氓了。無賴加流氓,還能是什麼好東西?往你頭上潑點污水,加點仇恨仇視,再正常不過了。

菜九在這個段子里已n次說到不認真了,那些與菜九觀點相左者難免要心中不爽,覺得委屈。其實菜九還有更進一層的發現,即越是不認真的人,越是以為自己特認真,而且一聽說菜九的不認真之論,立即就會跳起來破口大罵。唉呀呀,中國人何止是不認真,還會在不該認真的地方瞎認真。比如對號入座的勁頭特別認真,這一點菜九也是要承認的。只不過看上去像是皮球掉進湯鍋里——說它是渾蛋,它還一肚子氣。比如持劉邦是個大壞蛋觀點的人們可能會說啦:我可不是隨便罵的啊,都是司馬遷的書里寫了劉邦狗屁倒灶的事,所以才罵的。那麼司馬遷評劉邦為大聖,人們據司馬遷之書罵劉邦,用司馬遷提供的材料,反對司馬遷作出的結論,真有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架式,打著紅旗反紅旗,還有點高明啊。這樣的做法是否會陷司馬遷的結論於矛盾之中呢?菜九以為根本不可能。因為司馬遷提供的對劉邦形象不利的材料,如果不是偏執地看問題,就根本動搖不了司馬遷的結論。但那些不知道認真為何物的讀書人哪管這些,由著性子信口雌黃向劉邦潑污。近期田秉鍔兄告訴我說,有一個菜九的本家,據說頗有名望的歷史家周予同曲解司馬遷強加於司馬遷的原話:劉邦,據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所描寫,他是一位十足的流氓。一般的人也沒看過《史記》,以為這些專家學者的話大概錯不了,於是就讓這些所謂的知識分子給忽悠了。孔夫子說,惡紫,恐其亂朱也。紫朱之辨,就是以假亂真,似是而非。周予同之類的讀書人就是用這種似是而非的看法向社會灌輸其錯誤理念的。司馬遷的書里確實寫過劉邦的一些不上路子的表現,但這些表現是否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能用來給劉邦定性上流氓罪名,恐怕還是很成問題的。現在互聯網很方便,網友劉長奇將這些描寫匯總了一下,讓菜九省了點勁:

仔細分析一下,說劉邦是「流氓無賴」,不外乎以下幾條理由:一是劉邦「生有異象」。據說,劉邦的母親曾經在一個大水湖的旁邊休息,夢與神龍交合生下劉邦。二是劉邦少小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喜歡遊手好閒,結交社會閑散朋友,且好酒及色。三是說劉邦「棄子拋父」。一為楚漢相爭時,劉邦彭城兵敗,隻身逃走,由於後面楚軍追趕急迫,劉邦嫌車重太慢將兩個孩子推下車去。二為一次項羽為了要挾劉邦,將劉邦的父親抓去做人質,兩軍陣中項羽將劉父推至陣前,說:「你若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親烹吃了,劉邦不為所動。四是說劉邦臉皮厚,喜好大言不慚。一次沛縣縣令好友呂公,為避仇攜帶家眷來到沛縣投考朋友,城裡眾官吏前往祝賀,劉邦身無分文卻在自己的賀柬上手書「賀錢萬」,並不謙讓,做了宴會的第一嘉賓。五是說劉邦為人倨傲,輕侮儒生。據可知的事例來看主要有他「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史記?高祖本紀》)再就是書生酈食其求見劉邦時,劉邦的侍衛對酈食其說:「(劉邦)不喜歡儒生,許多頭戴儒生帽子的人來見他,他就當眾把這些儒生的帽子摘下來,往帽子里撒尿。」待酈食其獲見劉邦時,「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史記?高祖本紀》) 

除了以上可見的劉邦的所謂幾處「無賴」做派之外,其餘再也很難找到劉邦的「無賴」之處了。如果據此就武斷地說劉邦是「無賴之徒,流氓天子」,實在也不值得一駁。

當然,這樣的歸納並不完全,還可以增加幾樁,但性質上並沒有多少變化。比如欠賬不還,比如勝利後得意忘形,比如騎在臣子頭上撒野。這其中有幾分率性而為,有幾分不得已,似乎都不牽涉到品質問題。比如漢高祖欠債不還錢的主要原因是還不起錢,而非有錢不還。這是漢高祖仗義疏財的秉性決定了的,明明沒有錢,還要充老大周濟接交他人。好在古人不同於今人,當時沒有文化的人也知道愛惜人才。那些沒有多少文化的村姑村婦也知道劉邦的欠錢不還,決非存心賴賬,而是實在還不起。劉邦的平素為人大概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無形資產,那些沒有多少文化的村姑村婦私下裡清理掉劉邦的欠賬,又繼續對其賒賬。與那些無知無識的村婦相比,我們今天的讀書人實在是沒臉見人。那些村婦本身就不寬裕,但知道為社會愛惜人才,即使自己的真金白銀消失於無形,也沒有怨言。而我們今天的讀書人倒好,漢高祖可沒欠你一分一文啊,居然恨不得把人家給宰了,真不知是中了哪門子邪噢。

司馬遷記錄在案的劉邦的那些「不良記錄」,是他長期以來收集到的,想來在劉邦生前,這樣的「不良記錄」應該更多,更廣為人知。但為什麼有這樣不良記錄的人還有這麼多人願意追隨他幹事業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與劉邦的數不勝數的良好記錄相比,這些區區不良記錄實在算不上什麼。再說了,人的一生當中,誰沒幾件不光彩的事呢?誰又沒幾件非常出彩的事呢?如果只看出彩的事,則肯定個個都是聖人;相反,如果只看這些不光彩,那麼全世界基本上就沒什麼好人了。世界哪能都是由壞人構成的呢?劉邦踢子女下車的記錄確實不好,攤到其他人身上就一定能做得很好嗎?當今社會,歹徒敢於在大庭廣眾之下調戲婦女甚至調戲人們自己的親友,也沒什麼人敢於出面制止,就很能說明問題嘛。不過就是怕挨歹徒的老拳嘛,基本上還不牽涉送命呢。劉邦為逃命扔下子女不管,也是一種人之常情啊。他如果能捨命相救當然更好,如果做不到也很正常。如果說劉邦不夠英雄,應該沒有一點問題。如果因此說劉邦卑鄙無恥,就有點過了。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本性,這樣說沒什麼不好意思。能捨生取義的人永遠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為了能活下去,比劉邦逃命更嚴重的事都幹得出來,比如***年代的易子而食。誰想這麼干,還不是沒辦法嗎?在生死問題上,人可以做的選擇非常少。只要不是捨生取義,一般都會表現得非常齷齪,做人難,難做人,在這裡得到強烈的體現。除非你不想活,想活就得齷齪。人生的尷尬莫過於此。劉邦最不光彩的事就是逃命,換了其他人會怎麼做,恐怕差別不會太大。正因為如此,他同時代的人並不會因此背他而去。

因此,劉邦那些被我們今天的人深惡痛絕、銘記心底的不良記錄,在其生前沒有產生任何負面影響。並且,與我們今天對劉邦的看法奇差正相反,劉邦生前的口碑可是好到不能再好了。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一開篇的那些好印象,應該是來自於劉邦同時代的人。其曰:「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總體來說,取得最終成功前的劉邦是個老少皆宜的人,鄉下人對他印象好,城裡人對他印象好;基層幹部對他印象好,楚國的高級幹部對他印象好;自己的部下對他印象好,敵人陣營里的人對他印象也好;簡直就是個萬人迷。難道這些與劉邦相處的人都不如我們今天根本沒見過劉邦、卻潑口謾罵劉邦的人有見識?沒準那些罵慣了劉邦的人還真的這麼認為的呢。順便說一下,那些罵慣了劉邦的人通常以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好的人,完全有資格罵任何人。當然,這也只是他們個人的定位,這種定位,他們相互之間也是不認可的,而且也是很容易相互謾罵的。

為什麼大家都對劉邦印象如此之好呢?因為劉邦一貫以來的所作所為,為其贏得了一個長者的名頭。長者就是厚道老實,與我們今天的評價差距實在太大了。劉邦當時擁有的這個長者名頭,聽起來很一般,但這可是劉邦的金字招牌,也是對後世不懂事的人的錯誤觀點的最有力批判。司馬遷也是這樣給劉邦定性的,他在《高祖本紀贊》中這樣說:「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孟子說:君子之德如風,小民之德如草。劉邦一個人的作風,就開創了一個時代的風氣。劉邦是什麼作風?肯定不是現在人所認為的流氓作風、無賴作風,而是一種長者之風。什麼是長者之風?當然少不了「仁而愛人,喜施」等特點,也少不了大度,公正,仗義,敢擔戴等特質,少不了一有可能就讓大家受益的稟性。早年劉邦欠了一大堆酒債,基本上就是充大爺請客用的,目的在於施惠於人。這種做法固然有慷他人之慨的嫌疑,但他不是惡意的。一旦出了紕漏,劉邦是勇於承擔責任的;一旦捅了婁子,劉邦是很願意自責的。像押運民工進京勞役,一出發就發生了大批逃亡,劉邦就把剩下來沒跑的也給放了,自己跟他們一道逃亡了。起義之初,沒有人敢於出頭干沛縣反秦武裝的首腦,劉邦也就勉為其難接受了這一重任。錯誤地處罰了蕭何,劉邦立即向全國人民謝罪。估計劉邦生前,像這類事件非常多,如果將其一一記錄在案,那是很容易就能做成漢高祖先進事迹彙編的。楚懷王心主持戰秦大局時,就看中了劉邦的長者素質,讓他收集陳勝、項梁殘部扶義而西。看來,楚懷王也看出秦政之暴虐,需要用仁厚來糾正。他選擇了劉邦,正是選擇對了人。

從記錄來看,劉邦絕對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但他又具備從善如流的品質。別人只要有一點可取之處,立即就能得到劉邦的重視重用,再加上劉邦戰勝予人功,得地予人利,你有一點功勞,就被他牢牢記住,並設法在日後報答,所以在劉邦手下做事非常爽。難怪群雄肯為之驅馳,原因就在於劉邦能為大家提供最好的施展自己才華的舞台。結果,仁者效其仁,勇者效其勇,智者效其智,力者使其力,這樣一來,劉邦的勝利就一點也不奇怪了。老子曾說過:「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的這些主張,似乎也可以看作是為長者的定性,而劉邦對老子的主張,應該是實踐得最好的。在司馬遷看來,劉邦所為就是「忠」,《史記正義》為此「忠」字加註說:「漢人承秦苛法,約法三章。反其忠政,使民不倦,得天統矣。故太史公引禮文為此贊者,美高祖能變易秦敝,使百姓安寧。」司馬遷對劉邦的評價是撥亂反正,開創了歷史的新局面。撥亂反正,原本是孟子加之於孔子的,只是孔夫子的撥亂反正是紙上作業,而漢高祖的實踐,才是對社會、對時代、對人民的真正造福。歷史家司馬遷可能就是基於這些考量,才封劉邦為大聖的。是啊,劉邦的撥亂反正,使社會生活走上正常軌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過上了好日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非常符合三個代表精神。哪三個代表啊?無非是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代表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三個代表,兩個率先,這些我們今天非常推崇的執政理念,兩千年前漢人的老祖宗劉邦就提前實踐了,而且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可能人們會說啦,劉邦殺韓信、誅彭越,也是其人生污點,這話應該沒大錯。但在家天下的時代,這樣的做法正是一種正常的做法,聖明如劉邦,也不能超越時代嘛。

想不到撥亂反正為民造福的漢高祖,在兩千多年後,還要由菜九為其名聲做撥亂反正的工作,這應該是我們不爭氣的後人造的孽。人們固然可以說,對劉邦的印象之壞,是司馬遷的書上,劉邦的那些負面形象白紙黑字地記著呢。而深究評估一下其社會影響,這些負面形象不過是幹了一些醜事,還遠遠談不上是壞事。這些醜事,除了殺韓信、彭越屬於損害他人,基本上都是於己有損、於人無害的,自己給自己抹黑臉,是用來娛樂大眾與後人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們對劉邦的憎恨,實在是有點來歷不正、莫名其妙了。

凡是給老百姓好處的人,後人都會紀念他。故直到元代,劉邦的廟中香火始終很盛。田秉鍔先生告我,元以前的皇帝通常都要供奉八個先人,他們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加上劉邦。前七人的具體記載不多,最可參照者,劉邦而已。歷代統治者,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劉為參照為楷模,來難驗證自己的統治是否得人心。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供奉劉邦一事本身就很有說服力。劉邦又不是他們的老祖宗,憑什麼要供奉他?原因很簡單,因為劉邦所做的事,那些善舉,對人民與社會的貢獻,是歷代統治者想做而未必能做到的事,所以他們要以他為楷模。因此,劉邦的存在相當於樹立了一個標杆,衡量著當皇帝合格與否的尺度。由此可以看出,漢高祖的名望在終封建之世,始終是相當高的。這就是劉邦,是豎子嗎?

菜九是老中醫出身,最喜歡乾的事就是下診斷。在菜九看來,人們對劉邦的這種無比憎恨應該算是一種病態,菜九就忍不住要對這種病態下個診斷,看看這個病是怎麼生起來的。

對劉邦深惡痛絕的首要原因肯定要歸咎於中國人一貫以來的不認真。因為不認真,所以在看書時沒抓住要害,以偏概全,只看小節,不看大節。而即使是劉邦的小節,也是以長者風範為主的,只不過這些良好小節,那些不認真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願意看的。當然,造成劉邦人人喊打的根源,不應該由全體不認真的人來承擔,而只能讓文化程度較高的讀書人來承擔。普通老百姓很少會去讀《史記》,那麼普通老百姓對劉邦的認知是從哪裡來的?當然是知識分子影響的。馬克思說過,人最可以原諒的弱點是輕信。輕信當然也是不認真。但普通老百姓不輕信知識分子怎麼行呢,總不能人人都去研究司馬遷的書吧?當然,知識分子也不是一邊倒地全是罵劉派,像某些有真知灼見的知識分子如蘇東坡兄弟就是典型的擁劉派。但這些人數量較少,又沿用司馬遷的推崇,沒啥新意,而且講一遍就算。倒劉派則不然,常常花樣翻新、怪話連篇,頗聚人氣,且不依不饒、不死不休。於是,久而久之,影響深遠,大行其道,深入人心。又真知灼見者永遠是少數,而俗儒陋儒滿世界都是,且代有傳人。難怪劉邦一見這些人就忍不住要下他的帽子,大尿一泡,實在是太可惡了。

天下的讀書人差不多齊刷刷地討厭劉邦,難道都是不認真?這個問題深究起來,話就長了,一旦扯開懶婆娘的裹腳布,難免又臭又長。但不扯開,就不能識得小腳的真面目。於是,菜九就儘可能選擇較短的那條裹腳布,試著把它抖落開來,看看除了不認真之外,人們討厭劉邦的內涵還有哪些。

讀書人中存在的對劉邦的普遍厭惡情緒,可能還牽涉到同氣相求的問題。因為劉邦有往腐儒帽子里撒尿的記錄,人們往往會以為劉邦從骨子裡厭惡知識或知識分子。既然你對我等不仁,休怪我等對你不義。何況人們還以為劉邦是個大老粗,不是讀書人的自己人。加上唐人章碣作了一首《焚書坑》的詩頗有名氣,更使人恍然大悟,怪不得劉邦要這樣對待讀書人,原來整個一個沒文化。《焚書坑》曰:「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其實本詩的立意不是在貶抑劉邦、項羽,而是在譏諷秦始皇焚書坑儒沒達到目的。菜九沒什麼鑒賞力,沒看出此詩有什麼好。自忖其之所以出名,恐怕是在其結句「劉項原來不讀書」上。「劉項原來不讀書」的句子深入人心,劉項不讀書的名聲大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劣跡反而被人忽略過去了,如果章詩人地下有知,可能也要哭笑不得了。可能正因為這個因素,在一般人看來,劉項二人沒受什麼教育,沒教養,是老粗。這裡肯定有極大的誤會,很難想像一兩個老粗能打平天下。記得兒時正在鬧文革,沒書可看,也不知從哪裡弄來了一冊台灣的高中國語課本,其一開篇就是項羽的《垓下歌》,接下來就是劉邦的《大風歌》,並且評價極高,是不是還有什麼詩歌之祖之類的評語。如此成就,又豈是不讀書的人所能達到?

所以,說此二人不讀書,如果是誤會,肯定是天大的誤會;如果是誤解,則是深入人心的誤解。應該說,劉項原來都讀書,只不過都不以學問見長。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就與幾個大儒是幼時同學,劉邦的教育當然也不會太差,這方面只有與盧綰是同學的記載。即使他所受的教育不如劉交,但以其天資聰穎,其所得或不會在劉交之下。而項羽未出道之前,就有學書學劍學兵法的記載。這三件事除學劍外,少不了要多讀書。因此,這兩個人不僅有政治家、軍事家、權術家的身份,同時也有文人的身份。既然是文人,就脫不了文人相輕的特點。而有了這個特點,就難免得罪人,得罪了當時的人也就算了,但物傷其類,後世的讀書人就很不是滋味,會有什麼後果就用不著說了。一般來說,真正的老粗反而不會看不起知識分子。你會的他不會,他怎麼會看不起你,只會敬重你。所以凡是看不起知識分子的,往往都是知識分子。因為在他看來,你會的他都會,憑什麼要看得起你?所以他要看輕你看低你看扁你不是很正常的事嗎?而劉項既然都讀書,他們有看不起知識分子的劣跡,又有什麼奇怪呢?

相比較而言,劉邦輕視知識分子在面子上,而項羽輕視知識分子是在骨子裡。劉邦大罵儒生為腐儒,歷史留下了他遇儒生,「輒解其冠,溲溺其中」;罵陸賈「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等等不良記載。這裡的情況可能要探討一下,劉的這些無禮舉動,可能與那些頂著知識分子稱號的人沒有真才實學有關,像那些大罵劉邦為流氓無賴的讀書人,劉邦肯定是看不上眼的。只是劉邦往人家帽子里撒尿之舉,也太酷了,太有個性了,怎麼會想得出這麼一招呢?菜九以為,可能那些不懂事的讀書人特別能煩人,他們提供不了什麼有益的知識也就罷了,卻會一個勁地自說自話,盡說一些聽起來很在理、實際上行不通的鬼話,不僅耽誤工夫,還損害腦細胞。劉邦的時間何等寶貴,哪能讓這幫沒眼色的傢伙瞎耽擱,而一旦給他們纏上了,就沒完沒了。劉邦可能也給他們逼急了,只好出此絕招,讓他們知難而退。於是乎,劉邦一看到這些人就有氣,這些人一看到劉邦就開罵,兩不虧欠,非常公平嘛。知識分子尤其好個面子,劉邦如此不給面子,就難免給人留下「慢而少禮」的印象,於是,「士廉節者不來」矣(陳平語)。只是這陳平的這個話要修正一下,是那些見識不高、肚量不大的讀書人不陪劉邦玩了。而那些水平高,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還是很願意陪劉邦玩的,反過來,劉邦也是很買賬的。比如張良、蕭何、陳平、陸賈、酈食其、叔孫通等知識分子,劉邦怎麼也不會對他們的帽子里撒尿啊。劉邦的這副德性,菜九就很理解。早年菜九寫過歪詩,自以為頗有氣象;在古籍出版社幹了十幾年,自以為能讀懂點古書;打熬黨史一生,自以為尚屬精通之輩。所以菜九一看到有人說他會寫詩,菜九就等著說你那兩下還好意思說是什麼詩;一見到老中醫自承熟讀經史,就準備看他出醜;一聽有人講述中國革命史,就等著看他出錯。其情狀就如《笑傲江湖》里,江南四友中的丹青生,一聽說令狐沖會使劍就一臉的不相信。看來有點所謂道行的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傾向。以己度人,劉邦的情況大致如此。而一旦你講出些有道理的話,他也就會另眼相待。最典型的還是陸賈,他說馬上得之,不能馬上治之。劉邦一聽,立即就收斂起原先的傲慢態度,讓陸某將前朝失敗的教訓總結出來。這表明,如果你有真本事,劉邦還是認賬的,況且從善如流也是他的招牌式特點嘛。但菜九就沒有漢高祖的那個肚量了,如果看到哪個大牌人物說了無知無恥的話,哪怕他在別的方面很有特長、非常正確,菜九也是忍不住要往他頭上撒尿的。只不過,這些人也照不到面,就只好在網上刻薄他們啦。

既然說到項羽,劉邦遭人厭惡的原因與項羽關係也不小。因為愛項羽的人實在太多了,而且人們有多愛項羽,就會有多恨劉邦。只不過這個對項羽的愛與對劉邦的恨,基本上都文不對題,屬於自說自話、強加於人的愛與恨。

在痛恨劉邦的病態上,與不認真因素相鄰相關的因素就更多了。

菜九以為,劉邦遭後世人痛恨的原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人性中的自視甚高元素在起作用。人總是自以為是的,總是老子天下第一的,總是以為自己是最重要的、最牛的,對別人的突出總是心懷不滿的。諺語說,鳥惡其網,民惡其上。這個其上並不僅僅是說管著人們的那個上,而是包括了所有地位高出於人們的那個上。有了那個上,人們的感覺就會不爽,因為人們總是以為自己才是普天之下、古往今來最了不起、最正確的,而那些個上的存在,就嚴重破壞了人們的良好感覺。即使聖明如司馬遷,人們的心裡也是非常不願意買賬的,只不過不方便罵上門去罷了。那麼,司馬遷筆下的劉邦,似乎是為了滿足人們犯上衝動而出現的。所以人們一看到劉邦這個漢高祖的這個高,心裡就有氣。就憑你那些個不入流的德性,跟高又如何能拉扯上關係,應該是漢低祖才對啊。這樣一來,又啟動了人的好罵人之天性,不罵人難過啊。而一旦罵起人來,當然是來頭越大越好,越過癮越解氣。像劉邦這樣一個顯赫人物,一眼望去似乎處在一個道德可疑的位置,這就給了一向平凡的人一個好機會,可以彰顯自己的所謂崇高或高明了。於是乎,一下子就群情振奮,蜂擁而上,以己之長,較人之短。至於自己是否有這個長,別人是否就是那麼短,不在考慮也。因為人所具有的嚴於律人、寬於律己的天性,決定了人總是對他人要求很嚴,而對自己要求很松。別人的錯是罪不容誅,自己的錯是理所當然。人性中還隱藏著小泥鰍掀大浪的原始衝動。小泥鰍掀不了大浪是一句古話,實際上,只要有可能,小泥鰍就要掀大浪。與劉邦等聲名顯赫人物相比,我等芸芸眾生實在是微不足道,但一旦抓住或自以為抓住他們的錯誤,即使是疑似錯誤或偶爾出錯,那可是機會難得,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傢伙就來勁了,撲過去又撕又咬的,形同發瘋,何其暢快。

與自視甚高元素關聯最密切者,當屬人性中的不服氣元素,不服氣的普遍存在,又強化了對劉邦的痛恨。劉邦起義之前,社會地位微不足道;起義之後的歷年戰事中,看上去也不像有多大本事,居然把整個天下打了下來。這不免要讓人們犯了紅眼病,醋罈子一打翻,什麼污言穢語都剎不住車地奔涌而出。何況大文學家阮籍說世無英雄什麼的,那麼劉邦不是英雄就肯定無疑了;那麼他這個得天下就是走了狗屎運。這麼一樁大便宜讓一個豎子得去,不罵這個豎子,又將去罵誰呢?

當然,除了阮籍的豎子評價之外,人們不服氣漢高祖的原因,有相當一部分是劉邦自己造成的。因為他的那個對漢三傑點評太經典了,經典得太深入人心了,給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劉邦自己都下了套了。劉邦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看了劉邦的這個評價,人們就很自然地會以為漢高祖屁本事也沒有,人們就會以為漢高祖的成功也太過容易了,文靠張良,武靠韓信,再加上蕭何等人的幫襯,是個人就能成功。顯然不認真的因素在這裡又開始起作用了。問題在於,如果你沒兩下子,人家能讓你靠嗎?如果你就是那個有本事的人,願意讓無能的人靠嗎?幫襯一件兩件事還問題不大,但要全心身地幫那個沒本事的人,恐怕任誰也沒那個雅興。當然,腦子壞了的人除外。只是張良、韓信、蕭何等人,怎麼看也不像是腦子壞了的人啊。張良說過一句話,可能注意的人不多,或者說咂出味來的人不多。張良說:沛公殆天授。此話很有分量,也能解釋很多東西。所謂天授,也就是原本沒有什麼基礎,但一經點撥,就很有氣象,表現得水平不是一般二般,非常人所能及,就像一直以來就很在行一樣。什麼叫水平,這就叫水平;什麼叫才能,這就叫才能;什麼叫天賦,這就叫天賦。劉邦就是這樣一個水平、才能、天分都極高的人,從不會到會再到精,這個過程非常之短,還常常一舉超過老師。但漢高祖也因為他那個永垂不朽的漢三傑點評,被後人罵為低能無用,只是這些罵人者罵錯了對象,罵漢高祖幹什麼,乾脆罵張良、韓信、蕭何等人是一點眼色也沒有的蠢蛋更好。

劉邦與項羽作戰的成績實在太差,可能也強化了人們對劉邦無能的認同感,尤其是項羽也是常常被後人認為弱智的。你連弱智都打不過,你就只能更弱智了。實際上,項羽根本不是弱智,其才華之高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劉邦打不過項羽,實在是因為項羽的才氣,為劉所不及。但放眼當時,也只有劉能與項抗一膀子,其他人還都不夠這個斤兩。因為劉邦的最後勝利,使人忘記了項羽的才華,這也是劉邦之所以被低估的原因。儘管劉邦的本事不如項羽大,但也不是輕易就可以被打發的。當時有句行話叫做智勇俱困,說的就是劉項相持不下,形成僵局。這個智指的就是劉邦。本來劉邦的聰明才智是在項羽之下的,只是項羽的勇力太出色了,只好把這個智的特色讓給劉邦了,何況劉邦說過,寧鬥智不鬥力。項羽智過劉邦,勇過劉邦,勢力還大過劉邦,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將劉邦拾掇下來,劉邦的這個本事之大,實在用不著多說什麼了。

看人挑擔不吃力,事非經過不知難。沒打過天下的人,評價打天下的人,很難說到點子上去。劉邦的問題也是這樣。後趙高祖石勒的一席話可能會對如何理解漢高祖的水平有幫助。大概是石勒的臣子將石勒比作軒轅黃帝一般聖明,石勒知道自己重幾斤幾兩,與軒轅黃帝沒啥可比性,只自認其資質處於兩漢開國皇帝之間。其笑曰:「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擬乎?」嘿嘿,這個敢與韓信、彭越爭勇鬥狠的傢伙,還非常願意在劉邦面前低下其高傲的頭顱。這個打天下的英雄的評價,較之根本不知道打天下為何物的人的評價更值得重視。原因很簡單,打天下不是玩嘴,也不能事後諸葛亮。不打天下而只會事後諸葛亮的人,無論怎樣胡說八道,都不必負任何責任;而打天下則不然,那可是稍有閃失,就可能滿盤皆輸。所以,劉邦的成功,豈容易哉?有了石勒的這個評價作為參照,不認真、不懂行、連紙上談兵也談不好卻非常喜歡說三道四的人的那些屁話,可以休矣。

關於痛恨劉邦的這個毛病,菜九可以開出的診斷大致如此。總病根是不認真,其他相鄰相關的種種癥狀基本上都可以歸咎到這個總病根上。換言之,不認真是綱,其餘都是目。一般的人可能會認為,不認真是小節,算不上什麼大的過錯。其實不認真這種品質是非常誤事的,一個不認真,就將拯民於水火的漢高祖弄得人不人鬼不鬼。即使那些真正犯下了彌天大罪的人,可能也不會落到像劉邦這樣遭人恨的地步。而人們也絕非僅僅在劉邦問題上不認真,如果一一清點,那個損失可就不敢想嘍。看啊,一個不認真,耽誤多少事喲。回到劉邦問題上來,病根找出來了,治療就非常簡單。最簡單的方法,司馬遷怎麼說,你就跟著怎麼說,千萬不要別出心裁。費事一點的方法,如果對司馬遷的界定還不敢放心大膽接受,只消把司馬遷的書再看一看,盤點一下,劉邦的那些劣跡究竟損害了誰;與劉邦對社會的貢獻相比,那些劣跡佔到什麼比例。這樣一來,基本上可以得到持平之論。其實,在轉變觀念方面,人們最看不上眼的劉邦正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劉邦自我感覺一向最好,也最有主見,但別人只要有一點長處,他就認可;別人的建議只要比他高明,他立即就能放棄自己的原有主張,擇善而從。蘇東坡說漢高祖是「聖人無我」,豈虛言哉?當然,人們已經老子天下第一慣了,連司馬遷都不放在眼裡,連司馬遷的話都當了耳旁風,菜九的這番私得管見,又如何能聽得進去?菜九可不管人們能否聽得進,只管把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說出來,也算是對司馬遷、對漢高祖盡到一份心意。

最近,田秉鍔先生向我出示新作一篇,既可以充分說明劉邦的當下意義,也表明菜九為劉邦的聲名不懈地做漂白工作,絕非只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很有現實意義。田先生的文章題目是《漢高祖劉邦的「遺產」點擊》,為劉邦梳理出近二十條當代積極意義。這個段子即以此作結,以志我與田先生多年來致力於劉邦這個課題的努力。這近二十條當代積極意義具體如下:

第一,漢高祖劉邦給華夏族群留下一個「漢」的文化符號。「漢」,原為地域符號,如漢江、漢中。劉邦由「漢王」而「漢皇」,讓「漢」的符號突破空間意義而具有了國號、族號的政治意義和文化意義。臣下勸「漢王」登基稱帝,「漢王」三讓,不得已,乃曰:「諸君以為便,便國家。」(《史記?高祖本紀》)「便國家」三字,最終使「漢」的符號獲得國家級、民族級升華。

第二,他留給中國人一面大紅旗。秦二世元年九月,劉邦應陳勝號召於沛縣起義,稱「沛公」,「祭蚩尤於庭,而釁鼓旗,幟皆赤。」(《史記?高祖本紀》)又據《史記?封禪書》,漢高祖微時,曾斬蛇(白帝子),故被稱為「赤帝子」。漢元年十月入關滅秦,「因以十月為歲首,而色尚赤」。漢朝建,服制雖有尚黑、尚黃之變,但至漢文帝時,服又尚赤,旗幟則一直紅到底。

第三,他給中國人留下「五星」吉照。如果給「五星」以紅旗背景,說「五星紅旗」不為無據。漢元年十月,沛公西征軍攻入關中,「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五星同色,天下偃兵」,「五星合,是為易行,有德受慶,改立大人,奄有四方」。(《史記?天官書》)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新**疆古精絕王國漢錦出土,上織「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字,是為「五星紅旗」的前兆伏筆。

第四,他留給中國一個「一國兩制」的政治模式。據《漢書?地理志》,漢代「郡」領「縣」1432個,約佔全國91%;封「國」領「縣」142個,約佔全國9%。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不悖,相互依存,垂延為歷代不變的政治分權模式。

第五,他留給後世一個祭孔尊儒的政教傳統。漢十二年十月,平英布之亂後,劉邦回沛縣宴父老鄉親,此後又帶傷北上曲阜,以「太牢」(祭天)之禮祭孔子,開後世帝王祭孔及封爵孔氏之先河。至漢武帝,「獨尊儒術」,而尊儒始作俑者,實為劉邦。重用叔孫通、陸賈等即為顯例。

第六,他留給中國一個民族和親政策。漢八年,劉敬獻和親政策,建議漢朝廷選皇室公主遠嫁匈奴,以利胡漢和好。漢九年,漢高祖選皇室女嫁匈奴單于,民族和親政策正式啟動。(《史記?劉敬列傳》)而在漢七年當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征平城、被匈奴主圍困之時,陳平的計謀里已經有和親政策的雛形。

第七,他留給國人一個重農政策。楚漢戰爭一結束,劉邦即罷兵歸田,後又推出一系列鼓勵農耕政策。(菜九按,曾經有一個時期,我國的治國口號是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農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第八,他留給國人一個低稅制。從漢初的十一之稅、十五一之稅,到漢文帝、漢景帝時的三十一之稅,創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稅制低谷。低稅制藏富於民,是為善政。

第九,他的後代創造了一個「退稅制」、「免稅制」。據《漢書?食貨志》載,文帝時,朝廷接受晁錯進言,「令民入粟授爵,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這證明,文帝時代既有退半稅政策,又有免稅政策。「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看來,「退半稅」是文景之治的經濟德政。

第十,他留下一個「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國策。漢高祖稱帝後,聽太公家令言,尊父親為「太上皇」,以彰顯孝道。後來,漢朝皇帝皆以「孝」字追謚,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

第十一,他創了一個「三公」分權的文官政府。漢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權鼎立,各有分工,承擔了行政、軍事、司法等政府綜合職能。皇帝垂拱而治,相對反而輕鬆。(菜九按,菜九的老鄉唐德綱先生對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相當推崇,以為除了西方現代文明政府之外,這是一個最好的制度。)

第十二,他留下一個「五行」生克的命相哲學。「五行」學說,雖起於戰國鄒衍,但秦滅六國後,兵戎極煩,「五行」之說復又沉淪。漢王劉邦在兵出三秦後,見秦人只祭四帝,便以「北畤」(黑帝)自任。這標誌「五行」正借「五帝」而復甦。後來,五德終始之說大倡,實由漢高祖劉邦推動。

第十三,他留下一個軍功封爵制。漢高帝六年,洛陽分封群臣,主要看軍功,故漢初將相文化水平不高,但戰功卓著,都是老革命。文景後,老革命先後辭世,朝廷這才通過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而組建了文官政府。

第十四,他留下一個採風、采詩的「信訪制」,「漢樂府」藉此而生。菜九按,漢高祖與戚夫人的楚歌楚舞,場面感人,漢高祖本人應該也是創作演藝界的行家。他不僅僅停留在自娛自樂上,典型的與民同樂啊。

第十五,他留下一個平民變革自身命運的夢想。漢高祖劉邦為布衣帝王。反秦起義前,為秦泗水郡沛縣泗水亭長,四十八歲,副科級幹部,放在今天已不能提拔正科級。七年反秦滅楚的戰爭實踐,讓他做了皇帝。蕭何、曹參、周勃、王陵等為布衣將相。在反秦起義前,或為平民百姓,或為「股級」幹部;七年征戰,他們出將入相,為後世一切有志者樹立了建大功、立大業的人生榜樣。

第十六,漢朝留下一個人口大國。漢初,中國人口一千萬多一點,經二百年休養生息,至西漢末漢平帝時,中國人口第一次超過五千萬。漢朝將中國締造成一個人口大國,漢高祖劉邦功莫大焉。

第十七,他留下一首千古絕唱的《大風歌》,留下一座歌風台,留下一座泗水亭。(菜九按,漢高祖的這首《大風歌》,與項羽的垓下歌齊名,也是上了台灣的高中課本的,排在《垓下歌》之後。好像也上了各種中國古代文學資料。)

第十八,他留下一幅手提三尺劍、馬上取天下的英雄畫像。人們習慣於將他與項羽比,好像少了些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武;其實,縱看兩千年,在皇帝群體中他是親臨戰爭第一線次數最多、受傷最重而又從不輕言退卻的馬上帝王。去世前半年,他以六十二歲的傷殘之軀,親征悍將英布,再次於兩軍陣前受傷,帶傷看鄉親,帶傷祭孔子,都是千里跋涉。這樣的英雄氣概,歷史上絕無僅有。

第十九,他留下帝王的「龍圖騰」。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他是母親感龍而生的,又屢屢寫到他身上的龍雲、龍象、龍氣。此後,二十四史每寫帝王生平,都少不了要交代「龍」的背景,故知這一切皆取法乎漢高祖模式。中國正史,第一位「龍的傳人」,就是劉邦。

當然,十九之後還可以列上若干條,「九」為大,不再詳述。即以「遺囑」而論,在帝王圈子裡,他的遺囑也是最明智的。先預言蕭何為相,再預言蕭何死而曹參繼為相,復預言曹參死而王陵、陳平共同為相。驗之歷史,分毫不爽。呂后等再問王、陳二人後安排,劉邦發脾氣,說自己也不知道。這是何等的清醒。(菜九按,這麼多遺產出自一個人人以為其無賴、流氓之人,其本身就足以駭人心目。)

這麼豐厚的一份「遺產」,要全面認識,要理性把握,要照單接下,要平心處置,可以作鏡鑒,可以再評析,唯戒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以「大批判」態度當洗腳水一潑了之。

 

推薦閱讀:

598.讀歷史25~童貫
南京安徽有哪些名人?
國家中心城市究竟是什麼?國家中心城市與國之命脈的關係是什麼?
舊日本海軍航母(十九):大鳳 遲遲而來的重型航母
五分鐘帶你了解攝影史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