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由行十年:香港離我們更近了嗎?————————▲807《深度中國》中國新聞周刊2013

總第807期自由行十年:香港離我們更近了嗎?

導語:

內地開放香港自由行十年,去年到訪香港的內地人接近3500萬人次。自由行政策在為香港帶來龐大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導致香港酒店、交通、餐飲等資源緊張,舊式老店因租金高漲而凋零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而內地香港的奶粉爭奪更引發港人的不滿和抗議……[詳細] 自3月1日開始,香港對離境人士所攜帶出境的奶粉數量進行限制,每人不得超過兩罐(1.8千克),違者將被重罰。這一舉措無疑是針對這些年水客大量從香港攜帶奶粉到內地售賣現象的,港府此舉也引發了新一輪香港內地關係的討論。

  香港回歸後,經濟上與內地關係越來越密切,但同時兩地的矛盾也不時出現,去年針對雙非孕婦問題便爆發了「蝗蟲與狗」之爭。據觀察,過去的十至五年里,兩岸三地關係有個顯著的變化。五六年前,兩岸三地關係中最具挑戰性的話題是「台獨」問題。這幾年來,媒體上有關「台獨」的話題越來越少見,越來越不具有爆炸性。而在過去的兩年里,所謂的「港獨」說法倒意外浮現。當然,那只是極少數人的一種誇張情緒,但卻反映出香港內地在某些問題上的矛盾與分歧。

  內地開放香港自由行已經十周年了,2003年,中央政府為了幫助香港經濟復甦,首開自由行,當時香港各界都熱烈歡迎、衷心感謝。過去十年,自由行政策的確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經濟收益。2004年,內地人有1224萬人次訪港,2010年,自由行的城市大踏步擴張,達到2268萬人次。2011年比2010年又增長24%,達到2810萬人次,而去年到訪香港的內地人接近3500萬人次,占訪港旅客的72%,達到一個歷史高峰。據估計,內地遊客對香港GDP總量約貢獻了3%到4%。

  但另一方面,「自由行」帶動的商機,也導致香港遊客區的店鋪租金近年來呈幾何級數飆升,一家又一家小本經營的舊式老店因承受不了加租壓力,被迫結束營業、消失,中下檔餐館據報道在2011年倒閉了幾百家。大量訪客也令當地的公共空間、酒店住宿、交通、餐飲等資源緊張,造成當地居民苦不堪言。香港有個說法:賣十碗面,不如賣一件衣服;賣十件衣服,不如賣一個電器;賣十個電器,不如賣一隻名表名包……

  此外,從內地遊客中得到直接利益的,集中在與觀光業相連的零售、奢侈品、旅館、餐飲業、計程車等。但急劇增長的遊客給香港社會造成的全面壓力和代價,卻是由絕大部分不受益的香港居民來承受。以前,香港對內地的負面批評多是政治意識特彆強的人和團體。但近幾年,絕大部分都是香港平民對內地人的負面情緒上升。

  當然,香港的這些問題不單單是內地人造訪過多造成的,也很大程度上和香港的本身的政治經濟制度有關。例如香港的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大部份人無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樓價被炒到沒人有能力買房子;醫療教育福利不足等等。但內地人無疑成了港人發泄不滿的出氣包。

  其實,對香港而言,調整因內地訪客過多並不難,香港可以根據自己的容納能力,設立一個警戒線。

  對內地而言,當年鄧小平在聽了「大逃港」的彙報後說:「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產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決逃港問題。」深圳成為經濟特區後,逃港人群消失了。在談及大逃港時,習仲勛說:「千言萬語說得再多,都是沒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辦法。不然,人民只會用腳投票」。同理,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搞好了,制度改善了,雙非、奶粉問題都不會是問題。

十年自由行

香港自由行遇黃燈

內地於2003年推出「港澳自由行」政策,希望藉此拯救當時零售市道低迷的香港經濟。過去十年,自由行政策的確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經濟收益,創造就業,經濟急速起飛;但另一方面,「自由行」帶動的商機,也導致香港遊客區的店鋪租金近年來呈幾何級數飆升,一家又一家小本經營的舊式老店因承受不了加租壓力,被迫結束營業、消失……      今年1月中旬,香港著名購物景點銅鑼灣崇光百貨商場後方的利苑粥面專家(簡稱「利苑」),突然宣布訂在1月底結束營業。

  這家已有42年歷史的粥麵食店歇業的消息傳出後,大批新老顧客紛紛前往光顧,店外幾乎天天人山人海。熟客之一的許小姐憶述,小時候就已隨父母親到利苑吃面,這裡充滿了她的童年回憶。如今麵店走進歷史,她批評說:「都是陸客『自由行』(中國大陸稱「個人游」)政策所致,間接推高了利苑的租金,讓香港失去一家有本土特色的食店。看來以後在銅鑼灣吃飯,只能去連鎖餐廳了。」

  許小姐說的租金問題並非瞎扯。利苑老闆郭先生(62歲)受訪時表示,麵店原本租金只是30萬港元,麵店平均每日生意額3萬元(港元,下同)仍有盈利,但最近與業主商討續約時,對方竟獅子開大口,提出加租一倍到60萬元。

  他感慨地說:「即使麵店的生意天天爆滿,我們也沒法子彌補開支,只好關門大吉。」

  「自由行」為大陸救港經濟舉措

  中國大陸於2003年推出「港澳自由行」政策,希望藉此拯救當時零售市道低迷的香港經濟。過去十年,自由行政策的確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經濟收益,創造就業,經濟急速起飛;但另一方面,「自由行」帶動的商機,也導致香港遊客區的店鋪租金近年來呈幾何級數飆升,一家又一家小本經營的舊式老店因承受不了加租壓力,被迫結束營業、消失。

  「自由行」對香港社會的兩極衝擊,某種程度上折射出近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衍生的一些問題。

  過去十多年,中國國力增強,國民出境旅遊市場快速發展。2011年,儘管世界經濟不景氣,國際旅遊市場增長缺乏動力,但中國出境遊客仍然達到7025萬人次,位居世界第二;中國遊客境外消費超過726億美元(898億新元),僅次於美國和德國。根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了2020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將達到1億人次。 中國公民出境旅遊大軍給市場帶來的巨大潛力引起全世界注意。日本、德國、紐西蘭等先後降低簽證門檻,招徠中國遊客。即使被認為是「最難發出簽證」的美國,也有意縮短中國人赴美申請簽證的時間,以吸引陸客到訪。

  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到訪香港的陸客接近3500萬人次,占訪港旅客的72%;旅遊澳門的陸客約1700萬,佔澳門客源市場六成。數據反映了香港和澳門的旅遊業已向中國大陸傾斜。

  近年中國政府經常打旅遊外交牌,將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作為外交的一個籌碼,但「港澳自由行」政策推行至今卻反映了「陸客過多,給對方帶來許多不便」。以地方較小的港澳為例,「自由行」實施十年來,除了造成當地傳統店鋪紛紛倒閉,大量陸客到訪也令當地的公共空間、酒店住宿、交通、餐飲等資源緊張,造成當地居民苦不堪言。

  澳門接近「臨界點」

  資料顯示,目前澳門每個居民年均接待48名旅客,酒店房間日均接待3名旅客、平均553人爭搭一輛德士。有澳門學者指出,這些數字客觀公正地反映出,澳門承受壓力的程度已遠高於鄰近的香港,接近澳門社會的極限承載力。

  一個明顯的例子發生於大年初三(2月12日):澳門迎來了春節旅遊黃金周首個出入境人潮高峰,當晚7時過後,數以千計的陸客及澳門市民經關閘離境;由於人數太多,大批人被迫滯留在出入境大樓外,擠滿大半個關閘廣場,心急者不時發出鼓噪噓聲。澳門警方因應情況,不得不加派軍裝警員到場維持秩序,人流情況到晚上11時才恢復正常。

  2月15日的澳門《市民日報》,刊登了一名澳門居民的心聲,他在文章中憤怒地說:「大陸自由行旅客是來澳客源主體,大規模壓境已令不少本地市民苦不堪言,也使人們重新思考澳門的城市定位,避免把旅客的快樂建築在市民的痛苦身上。」

  搶購奶粉加劇港澳居民不滿

  與澳門只有一海之隔的香港,也遭遇同樣情況。每逢旺季大節,大批陸客總使到香港酒店爆滿、一房難求、通關大排人龍、景點和商場處處人滿為患,嚴重影響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香港網路討論區上,不少港人不滿地指出,今年新春,到處人潮洶湧;在尖沙咀、銅鑼灣等地區聽到的儘是普通話(華語),遊客似乎比居民還多,有港人「逃」到郊外躲避商場購物的擠迫感,卻發現南丫島沙灘上也輕易可見拖著行李的陸客。

  有銅鑼灣居民感慨,社區里的藥房比便利店還多,在晚上想買罐午餐肉都不容易。這是因為不少香港商人,緊抓陸客近年游港必搶購奶粉的商機,紛紛開設藥房售賣奶粉,賺取厚利。

  經營藥房數十年的老行尊說:「有藥房職員聽到客人講普通話就坐地起價,有些甚至待價而沽,只賣奶粉給出手闊綽的內地人,另以「捆綁配套」迫使買奶粉的在地人選購指定金額的其他貨品。

  飽受陸客搶購奶粉之類不文明行為干擾的港澳家長和居民,近年來都對炒貴奶粉的陸客非常不滿,連帶對大陸同胞的反感也與日俱增。

  雖然港澳特區政府先後出招,保證有足夠的奶粉供應,但因應「自由行」現況應做什麼調整、是否應設上限等課題,已引發社會反思。

  澳門全面檢討「自由行」 香港態度謹慎

  澳門特區政府政研室主任劉本立說,當局將就「自由行」的實施成效進行全面檢討分析,評估澳門承載能力和旅客接待能力,並探討「自由行」未來的發展方向。

  香港政府的態度則明顯較為謹慎。香港保安局長黎棟國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正檢討「自由行」政策,但認為難以一刀切為「自由行」人數設上限。

  事實上,為「自由行」人數設上限也面對不少阻力,尤其是來自商界的聲音。據悉,由香港九個主要旅遊景點及主題樂園成立的香港遊樂園及景點協會,稍後將聯合發表「支持自由行」的聲明。

  台灣考慮設陸客上限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交通部觀光局數據顯示,去年訪台的陸客較上一年飆升一倍至258萬人次。台灣各主要觀光景點同樣人滿為患,野柳地質公園、故宮及太魯閣國家公園等熱門景點於是實施分流計劃,限制遊客進入,減少衝突發生。

  據悉,鑒於大陸客去年訪台突破250萬人次,台灣當局也有意封頂,考慮將大陸客數目限制在每年約250萬人次,但目前暫未有定案。 陸客不文明行已成為政治問題

  香港亞太國際關係學會研究員陳振寧受訪時指出,發展出境旅遊是中國對外開放政策進一步深化的表現之一,其目的是通過組織公民走出國門,與目的地國家或地區人民開展交流,促進區域間多種形式的合作。但近年中國公民在境外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已引發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反感,甚至產生抵制情緒,嚴重損害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

  他認為,從港澳社會紛紛反思「自由行人數」應否設上限的情況來看,當前中國人在海外旅遊的行為已成為政治問題,中國政府有必要加強宣傳力度,例如編寫規勸手冊,對即將代表「國家形象」的外出公民進行相應的文明規勸。

  2003年,中國政府開綠燈施行『港澳自由行』,試點開放大陸公民以個人游形式旅遊港澳。

  落實至今已10年的政策既帶動了港澳經濟,也帶動了旅遊區店租一再飆升,

  大量陸客到訪則凸顯了公共空間、酒店住宿、交通、餐飲等資源的緊張,港澳居民生活不便的情緒積累最終具體為對陸客普遍不滿。

  在民怨與日俱增的大背景下,態度趨向謹慎的香港特區政府正檢討『自由行』的兩極衝擊。(摘自聯合早報)

搶購

香港變了?

1·港人自述:十年的變與不變

對於內地購物客來說,到香港購物,不僅僅是名牌,更多是日用品,嬰兒食品,柴米油鹽,甚至水果蔬菜。我不知道這種改變是從哪年開始的。之前,是香港人北上採購日用品,特別是食品。但是現在,一來內地物價飛漲,很多用品算下來,香港更加便宜;二來也實在對於食品安全問題不能放心。至少,香港有嚴格的產品安全檢測,即便是內地供港食品,也需要特供。

 北京的港式茶餐廳越來越多了,不是模仿港式的那種,而是香港人自己來開的。在這些餐廳裡面,周圍總是會響起粵語;很多時候,都可以聽到香港顧客在那裡談論內地人現在是多麼的有錢。

  這些地道的茶餐廳通常都不大,老闆們通常會親自坐鎮打理。我想起上海那家茶餐廳的老闆,那應該是兩年前,坐在他那家裝修的非常六十年代的餐廳裡面,他告訴我:在香港,像他這樣的餐廳已經做不下去了,因為租金太貴。尤其是大地產商名下的商場,(當然,沒有商場不是大地產商的),他們會連接租戶的電腦,根據租戶的營業狀況,來決定加租金的幅度,以及是否要把不賺錢或者賺錢不多的租戶趕走。

  這樣的後果就是,幾乎所有的商場,被連鎖店佔領,佔領的結果是壟斷,拿超市來說,雖然多了一些品牌,但是這些品牌只不過是同一集團下面的加強版,賣更貴的東西而已。而讓市民更無奈的是,這些加強版的超市,迅速地成為唯一的選擇。

  幾年前,新界的一些居民,在facebook上面發起過一個活動,抗議地產商把一家平價的百貨公司趕走,取而代之的是專門售賣比較昂貴貨品的百貨公司。這家新的百貨公司,雖然有著一個日本名字,但其實就是這家地產商名下的產業。地產商除了要大小通吃,還有一個打算,那就是為了分流自由行的內地遊客,因為在地鐵火車沿線的商場,已經有點不堪重負了,於是地產商甚至開始了這樣的服務:在廣州深圳等地提供直通巴士,把這些內地購物客帶到遠離火車沿線的商場。

  對於內地購物客來說,到香港購物,不僅僅是名牌,更多是日用品,嬰兒食品,柴米油鹽,甚至水果蔬菜。我不知道這種改變是從哪年開始的。之前,是香港人北上採購日用品,特別是食品。但是現在,一來內地物價飛漲,很多用品算下來,香港更加便宜;二來也實在對於食品安全問題不能放心。至少,香港有嚴格的產品安全檢測,即便是內地供港食品,也需要特供。 幾個月前去中環剪頭髮,已經幫襯那家店快十年了。坐在落地窗前,習慣性的望向窗外,就是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師傅感覺到我的疑惑,提醒我:「你沒有發現,那家健身中心不見了嗎?」我恍然大悟,窗外那些乘著午飯時間來健身的中環男女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銀行的服務中心。不過這是很奇怪的事情,因為銀行的鋪面,應該是在主街上,怎麼淪落到了這裡?師傅告訴我,現在,主街完全被金鋪佔據了,於是,銀行搬到了這裡。而這裡的小店,只能搬到更小的街道,或者變成樓上鋪,或者就乾脆結業。租金也因此而漲了很多。他都不知道,自己這家開了二十多年的店,還能夠堅持多久。

  這樣的改變,都是因為自由行。時代廣場的電影院被LV取代了——對於自由行來說,多了一個方便購物的地方,但對於香港本地民眾來說,則少了一個休閑的去處。

  最近一次回香港,鄰居告訴我,我們那裡的房價上漲了很多,因為一個旅遊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我住的地方本是香港郊區一個安靜的鄉村。但現在正在建或許是香港最高的觀音像,還會有人造沙灘。從我家的窗口望出去,正好對著觀音像的正面。也許對有的人來說,這是值錢的景觀,但是對於我來說,無法明白,為何要用人工的痕迹,來破壞原本自然的環境?我甚至可以想像,未來,一車車的大巴士會如何打破這裡的寧靜,狹窄的兩車道,勢必會變得擁擠不堪。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這是我們所要的生活嗎?我的鄰居是環保專業人士,他更加擔心,人造沙灘會污染現在清澈的海水。只是,環保團體的聲音,能夠和地產商抗衡嗎?

  回歸十五年,對於要建設一個怎樣的香港,每年特首的施政報告裡面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描述,現在回想起來,都不太記得了;提過中藥港,好像沒有太多的下文;至於數碼港,變成了又一個房地產項目而已。倒是前特首曾蔭權提出要建設向倫敦紐約看齊的國際大都會讓我記憶深刻。當時只有一個感想:是不是他北京去得太多,看到那樣快速的發展,於是沾染了同樣的毛病?

  CNN有一個報道,說香港的基尼係數已經超越了新加坡以及英國:最貧困的百分之十的人,每個月只有二百多美元的收入;而最富有的百分之十,月收入超過一萬七千美元。雖然在香港,公共醫療和公共教育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網,但是就連新當選的特首梁振英都公開承認,目前貧困人士的日常生活正在遭遇非常嚴重的問題。

  曾經在銅鑼灣街頭看過這樣一個展覽,看看低收入人士和家庭他們的居住環境以及一日三餐可以吃點什麽。對於生活富足的人來說,你可能無法想像,一家三口居住在只有兩平方米、被間隔出來的房間裡面;你也難以想像,有的人,一日三餐,就是依靠慈善組織的一頓飯,或者是好心的鄰居,掛在門口的一袋麵包店賣剩的麵包。 解決這樣的狀況,從來都是政府的責任。自由行帶來的表面經濟繁榮,最終受惠的依然是大財團。雖然也創造了就業機會,但是對於大部分香港民眾來說,承受的卻是這種繁榮帶來的物價上升、樓價上升、生活成本的上升,而收入的增幅,遠遠跟不上通脹。

  因為認為是政府的責任,也就可以理解社會上的不滿和怨氣,即便是「蝗蟲論」,在這樣的聲音後面,依然還是對於政府不作為的不滿。

  一些內地民眾批評香港,總是會用這樣的理由:英國人統治的時候,你們沒有民主,現在為何叫得那樣大聲?其實,這些人從來都沒有了解過香港。香港對於這些人來說,只有一個殖民地的標籤,卻看不到在殖民地的標籤下面,香港如何走到今天。香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香港對於法制和自由的堅守,所有的這些,都可以回溯到以前。他們也不了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於政府的要求,對於自己的權利,對於自己的義務,是如何一點點的認識,一點點的提高,一點點的要求。

  其實這些批評者只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或者自己身邊的人,就會理解,每個人都有要求更好的權利,一個社會才會向前,而不是停滯甚至倒退。

  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後的香港,城市的外表變化,當然比不上北京、上海,甚至比不上內地的一些地方。這也許讓一些執政者感到遺憾,但對我來說,香港的變化已經夠多了:新的政府總部,新的立法會,新的地標;天星碼頭沒有了,喜帖街沒有了,越來越多富有人情味的小店鋪,小街區沒有了;講普通話的人多了,會講普通話的人也多了。香港變得沒有以前乾淨了,香港人的服務,也沒有以前專業了,香港和內地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小了。  (作者閭丘露薇為香港鳳凰衛視記者、主持人)

2·「瘋狂的奶粉」會是終點嗎?

香港奶粉限購措施3月1日開始實施,成人出境限帶兩罐,違者一經定罪可罰50萬港元及監禁2年。2月28日,為了趕上限購的「末班車」,奶爸奶媽和水客一天內多次奔赴香港搶購奶粉,羅湖口岸更是聚集了上百名奶粉收購販。滿載奶粉而歸的市民直呼:「奶粉賣瘋了!」  香港奶粉限購措施3月1日開始實施,成人出境限帶兩罐,違者一經定罪可罰50萬港元及監禁2年。2月28日,為了趕上限購的「末班車」,奶爸奶媽和水客一天內多次奔赴香港搶購奶粉,羅湖口岸更是聚集了上百名奶粉收購販。滿載奶粉而歸的市民直呼:「奶粉賣瘋了!」

  瘋狂的奶粉水客

  從深圳羅湖口岸,搭乘東鐵,到香港上水站,只需要七八分鐘。跨過這道關口,就可以買到香港從各國進口的奶粉了。

  2008年前,香港奶粉主要消費者是香港本地人,但三聚氰胺事件後,消費者對內地生產的奶粉沒有信心,大家都涌到香港購買奶粉。香港的奶粉讓人放心不是沒有原因的,在香港即使某個品牌個別產品出現問題,該品牌全部商品就要全線下架。

  隨著赴港自由行更為便捷,人民幣升值,再加上同品牌的國外奶粉在香港售價比內地更便宜,在深圳、廣州,前往香港搶購進口奶粉成為不少內地家庭的首選。

  當時,有「水客」做了一下統計,平日每天經上水北上的奶粉約5000罐,深圳的買家紛紛追加訂單,北上的奶粉增至10000罐。生意好的「水客」(私運貨物過海關圖利者,包括陸客和港人),以往只需每天來回深港8次帶貨,後變成一個下午就要來回12次,帶的都是奶粉。

  從全港範圍看,靠近內地的新界和九龍地區由於方便購買並在深圳交貨,所以成為了重災區。在九龍旺角區,幾乎在每一家藥店均可看見來自中國內地的遊客或水貨客攜帶行李箱大量搶購嬰兒奶粉。在香港的萬寧、屈臣氏等零售店門前,天天清晨起就有人在門口排隊等待購買奶粉,在香港通往深圳的各陸路關口,時時可見有人拉著成箱的奶粉通關。

  這些人被稱為「奶粉水客」,他們是香港內地頻繁交往中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將奶粉從香港帶到內地後,放在內地供應,以賺取差價。在深圳或廣州街頭的嬰幼兒用品實體店,港版奶粉是最大的賣點,而內地買家,只能在淘寶上找貨。

  按中國海關規定,帶奶粉入境數量不能超過一箱(原裝箱),顯然一手推車已經明顯超過合理自用數量。為了在深圳一側逃避檢測,「水客」的帶頭人在香港通關後將迅速拆箱,把奶粉以兩三罐一批裝進多個手提袋中,然後分給同夥帶往內地。

  職業奶粉水客代購的活躍打通了內地和港澳渠道,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都能消費到港澳市場的奶粉。很多小區的嬰兒用品店越來越多,而這些店鋪也瞄準了市民對港版奶粉的需求,暗自銷售走私入境的港版奶粉。不僅是實體店,到香港代購奶粉的網店也越來越多。廣州有批發商專門聘請水客代購香港的奶粉,再分給小店銷售。 香港奶粉荒引發抗議

  奶粉水客到香港「倒奶粉」並非羅湖口岸的新鮮事,而每到春節前夕「倒奶粉」活動就會更趨活躍。這一時期,往往會造成一些品牌的嬰兒奶粉缺貨。事實上,每年春節前夕都會出現奶粉缺貨的情況。

  近半個月來,香港奶粉供應緊張,甚至出現奶粉荒,有香港商家分析稱,內地人喜歡在農曆春節以奶粉送禮,會多買一些;香港本地媽媽又擔心過年商店休息,為嬰兒「儲糧」;再加上超市及個人護理用品連鎖店實施「限買」;部分藥房更是只賣給願出高價的「水客」;因此造成了奶粉荒。

  截至2月2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接到的本地媽媽有關奶粉荒的投訴由前幾天的41宗急升至101宗,不僅市面上奶粉幾近斷貨,價錢也早已被炒高,有些牌子的奶粉已漲高至少一倍多,許多香港小朋友面臨無奶可喝的窘境,香港媽媽氣得跳腳大罵和投訴。有位香港媽媽聲稱,走遍全香港,買不到給小孩喝的奶粉;也有人因買不到奶粉,小女兒被迫斷奶,憤而投訴。市民要求政府採取措施,限制沒有香港身份證的人士購買大量奶粉。

  早在2011年3月就出現過內地奶粉水客與本港家庭為爭奪奶粉大打出手。當時,一內地家庭與本港家庭,在灣仔一間連鎖藥房排隊搶購奶粉期間,爆發衝突,5名男女發生混戰受傷,互擲奶粉,警員到場控制場面,將5人拘捕送院敷治後再帶署扣查。

  由於香港奶粉緊缺情況仍然嚴重,近日30多名香港市民發起「香港自治運動」行動,網上號召香港市民到旺角東港鐵站抗議水貨客。他們認為,長遠應該收緊內地自由行來港的次數,以確保香港人權益。

  1月27日,不少香港市民響應這一運動,他們舉起標語及高喊「還我奶粉」的口號並收集市民簽名,要求當局限制內地旅客購買奶粉,並拘捕水貨客。他們之後在水貨客集中地,包括東鐵沿線及售賣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繼續行動,示威者看見水客拖著手推車,就上前阻攔,雙方口角,要警員來調停。

  香港嚴打奶粉水客

  1月29日,香港特首梁振英表示關注嬰兒奶粉缺貨情況,並稱會優先照顧港人需要。 2月1日,香港政府出台打擊奶粉水客的措施,打擊奶粉水客措施集中表現在:當局將修訂進出口條例,初步規定每名成人不可攜帶超過兩罐奶粉出境,有關限制適用於香港居民;深圳海關會配合港方的做法,即日起加強對奶粉的嚴密監控,如果有旅客攜帶奶粉入境,會實施百分之百檢查;通往內地深圳市的鐵路將會減少旅客攜帶行李的重量,由以往的32公斤減少至23公斤,措施試行3個月。

  在打擊奶粉水客的方案出台後,香港入境處公布,他們已制定了「懷疑水貨客監察名單」,若他們來港的目的可疑,則會拒絕他們入境並即時遣送返回內地。1月31日,入境處在接近深圳的上水多個水貨黑點拘捕22名內地男女,確信他們涉嫌違反逗留條款,檢獲大批懷疑是水貨的紙尿片、奶粉和電子產品等。1月31日當天已有約200人被拒入境。自去年9月至今年1月為止,約有2000人次被懷疑為水貨客從而被拒絕入境。

  深港海關自2月1日起,進一步加強打擊水貨活動的力度,重點針對水貨客運奶粉的行為。香港海關口岸人員將密切監視水貨客活動,透過熱線,即時向深方口岸現場人員通報,由深方採取執法行動。香港海關會與深圳海關加強情報交流,以不同層面打擊奶粉水貨供應鏈。深圳海關會推行旅客入境監控系統,同時對旅客實施嚴查,當懷疑或發現旅客攜帶奶粉,會作百分之百的檢查。

  而此前,面對每天過關前往香港購買奶粉的內地居民,一位香港海關人員說:「只要表明是自用,我們通常會網開一面,帶兩箱過關的父母大有人在。」

  香港公布的這些措施讓不少習慣赴港購買奶粉的家庭十分無奈。有深圳媽媽表示,限購兩罐實在太少了,儘管如此,給孩子喝的奶粉還是必須去香港買。「以前是每個月去一趟香港,以後可能半個月就得跑一次。」

  對於有水貨客指新措施對他們不公平,亦有損香港作為自由港的地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表示,政府不應過分介入商業活動,但由於市場失效,政府被迫介入,限制帶奶粉出境是不得已的措施。(綜合法治周末、南方日報等報道)

3·「蝗蟲與狗」折射出的痛

去年6月,特首梁振英表態考慮立法禁止雙非孕婦來港生子 在香港並不豐富的資源和不斷涌港的內地孕婦之間,是錯綜複雜的婚姻、情感、二胎、居住權等等的拉鋸,這一切,成為了「雙非」嬰兒新生命的起點,也成了香港內地矛盾的病灶。  2012年4月,香港特區政府與香港私立醫院達成共識暫停接收「雙非」孕婦產子。6月,特首梁振英表態考慮立法禁止雙非孕婦來港生子 在香港並不豐富的資源和不斷涌港的內地孕婦之間,是錯綜複雜的婚姻、情感、二胎、居住權等等的拉鋸,這一切,成為了「雙非」嬰兒新生命的起點。

  「雙非」問題雖不是香港與內地矛盾升溫的導火索,但已迅速成為此次風波的焦點議題。「雙非」,是「雙非兒童」的簡稱,即在港出生、但父母均為內地人的兒童。

  2月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曾蔭權與廣東省省長朱小丹會晤,就「雙非」問題交換了意見,次日,曾蔭權出面回應如何解決「雙非」問題。

  但「雙非」問題在香港延伸的各方效應,及兩地人的誤解情緒很難就此消失。

  走,到香港生仔去!

  那是7年前的事。

  當年,林躍豪的女朋友並沒有「沖關」,因為去香港很容易。

  在深圳的一家高級餐廳,吃飽喝足的林躍豪四仰八叉,癱坐在餐桌旁的一張牛皮沙發里。他說要是到了香港,有那麼大空間撒野的餐廳又少又貴。

  林躍豪是深圳一家玩具工廠的老闆,為國際知名的玩具品牌代工。

  28年前,林躍豪只有18歲,不想讀書,一咬牙離開了山東老家,到深圳落戶創業,如今他身家早已過了千萬。

  2003年,他和浙江姑娘張錚談戀愛,很快,姑娘懷上了林躍豪的孩子。

  「那個時候,我沒有想結婚,我讓她打掉,以後再說,但是她不肯。」等到懷孕四五個月的時候,張錚對林躍豪提出要去香港產子,「因為她很小的時候,就移民了,有其他國家的國籍,所以她去香港生孩子很方便。」更重要的是,在香港,生孩子不需要提供結婚證和准生證。

  很快,林躍豪和張錚在香港找到一位私人醫生。做完一系列的檢查,確定了肚子里的孩子性別,私人醫生根據張錚的具體情況,確定了剖腹產的具體日期,並給他們開了一張「預約證」。

  在香港,私人醫生和醫院之間並沒有僱傭關係,所以執業的私人醫生,會在有了自己的「客戶」以後,預約醫院的產科病房。按理剖腹產的時間與正常分娩的時間越接近越好,但由於醫院的床位緊張,不少產婦不得不提前一周至半個月進行分娩手術。

  「這個證是香港醫院簽章授權的,有了這個證,每個月都可以到香港做一次產檢,並且不用操心孩子在出生時將會發生的問題。」林躍豪解釋說,決定在港生子後,就需要給私人醫生支付4萬多元的費用,包括醫生費用、三天四晚的病房、檢查、租用手術台、麻醉師和護士開支等所有費用。 由於在經濟上沒有太多壓力,林躍豪選擇的是香港私立的聖保祿醫院。「到了2004年張錚到醫院的時候,發現醫院裡待產的基本上都是內地人。」

  孩子剛出生,醫院便開具了出生證明,一式三份,其中一份由香港政府存檔,另外兩份由孩子父母保管。有了這一紙證明,便可以在半天內,為孩子辦好身份證、永久居民證、回港證等所有證件。

  在他們的孩子誕生以後,林躍豪和張錚才正式結婚,由於他們的情況不受一胎制戶籍政策的影響,婚後兩年,他們在香港的聖保祿醫院生下了第二個孩子,也是個男孩。

  「原本我也考慮在內地生老二。既然老大是香港戶籍,那老二也要跟哥哥一樣才公平。」

  但時隔三年,4萬多的產子費用,到2006年已經漲到了8萬港幣。

  香港的壓力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這是香港第一條填海工程而成的街市,但它的雙向還是只有四車道,從高處看,這些車道會被密密麻麻的高層建築遮掩,彷彿不存在。

  劉夢熊辦公的大樓,就在這條街上。

  劉夢熊是全國政協委員,也是香港特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的委員,在他背後,有一幅香港中國商會主席陳經緯為他寫的「萬事如意」條幅,條幅很小,不足兩尺,一如他空間逼仄的辦公室。

  劉夢熊每周要寫9篇文章,2月10日,他一邊咳嗽一邊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雙非」問題由來已久。

  據劉夢熊介紹,「雙非」問題從1999年的「吳嘉玲案」開始。

  根據香港教育局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師協會副主席梁偉傑在署名文章中回憶,吳嘉玲的父親是香港人,但吳嘉玲在內地出生,在香港回歸以前,香港各界傳言港府將對像吳這樣的孩子實行「特赦」,因此吳和不少在內地出生的港人子女紛紛「偷渡」回香港。

  1997年7月10日,吳嘉玲的父親稱其來港方式在法律修訂前並未違反偷渡罪行,但在基本法實施後,她的行為被後來的法律追溯為犯罪。

  此案在1999年1月末做出終審判決,判定香港特區政府敗訴。

  2001年,「庄豐源案」又浮出水面。庄豐源的父母都是內地居民,其父母在1997年持雙程證在香港探親時在香港產下庄豐源,但2001年香港政府入境處依據香港法例規定,決定將庄豐源遣返回父母原居住地。

  2001年7月20日,香港終審法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入境處處長上訴,判定庄豐源享有香港特區居留權。其依據是基本法第24條第一點對「香港公民」作出的定義為: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

  但實際上,在同年1月份,香港特區政府已經要求終審法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有關條款,但終審法院最終沒有提請人大釋法,而是依據自己對有關條款的解釋作出了終審判決。

  而據劉夢熊回憶,早在1996年特區籌委會上,已經提出「雙非」嬰兒沒有居留權,「但這一句話沒有最終寫進基本法,所以後來人大法工委提出,「庄豐源案的最後裁決,與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不盡一致』。」

  但港人沒有想到,2001年,全年的「雙非」嬰兒只有600名,自從庄豐源案落幕以後,赴港生子的熱潮就此拉開,並逐漸興盛。 根據劉夢熊統計,2011年,「雙非」涌港生子就有3.5萬宗,過去十年來,「雙非」嬰兒達到了17萬。

  「當時的特區政府的確存在判讀失誤和缺乏前瞻性。」劉夢熊解釋說,「按每年3.5萬的新生『雙非』嬰兒計算,香港的產房,母嬰服務,幼兒教育等,都成了香港的壓力,特別是從2011年末香港出生率回升以後,本地孕婦的床位都被擠佔了,所以就導致了資源分配不均,令赴港生子的話題沸沸揚揚。」

  港人不易做

  2011年中旬,香港就人口老齡化進行了長時間的探討,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在當時表示,「雙非」嬰兒有助於緩解香港的人口老齡化。

  當時,駁斥這一說法的人並不多。林躍豪也覺得這種說法符合邏輯。

  「十年來,香港的人口增長都很緩慢,所以香港需要吸收內地精英的基因,在香港繁衍發展。」這些年來,他認識了不少赴港生子的內地父母。

  「這些人在內地的經濟條件都是很好的,非富則貴,香港沒辦法說歡迎你來生孩子,但是香港確實需要有這樣的後進力量。」林躍豪掰開手指,說這些父母有當官的,有做生意的,有企業高管,有知識分子。

  但根據林躍豪的解釋,《中國新聞周刊》發現,決定赴港生子還有其他的背景。

  2007年,林躍豪在香港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同時來香港分娩的還有三位溫州的商人,其中一個已經離異,兒子也已上高中,商人的新女友年紀還小,她擔心沒有孩子不安全,因此執意要生孩子,最終她選擇了香港;而另外兩位則是已經生了兩個,要在香港生第三個。

  對此,林躍豪將赴港生子的分為幾類人,其一是為了躲避計劃生育,「這群人以福建、溫州、潮州、上海、東北為主,佔總數一半的,是男性37至60歲的群體,或婚姻失敗或找了第三者,女方為了維持關係,要孩子,但又不願將孩子生在內地的,這些男性通常都有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林躍豪說。

  另一部分是內地公務員或者是國企工作人員,「他們有經濟基礎,可第一胎是個女孩,決定要在香港生一個男孩」。

  他這一說法得到了劉夢熊的認可。他甚至輕鬆地說:這幾年香港私家醫院生意好得不得了,有很多是二奶,因為生孩子不用結婚證、准生證。

  但往往完美的算盤總有要付出代價的時候。

  林躍豪的大兒子現年7歲,6歲時在香港抽籤,抽進了香港最好的公立教會學校。上了一年小學,但他一進學校就不適應,愛哭愛鬧,老師不斷地與林躍豪聯繫,疑似孩子有多動症或者厭學症,「於是政府出資源,叫我們不斷地去檢查,後來發現孩子是因為不在我們身邊,又不懂英語和粵語,感覺很受委屈。」林躍豪又不得不將孩子帶回深圳讀書。「交了好幾萬的擇校費,他現在又變得不愛表達了。」 林躍豪甚至懷疑這與他們提前分娩有關,「大兒子早了20天,第二個也早了3周,如果你要在那待產,自然分娩,那個價格就會很高,我們住的病房一天就要1.5萬,更重要的是排期排不上。」林躍豪說。

  儘管如此,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他都做了細緻的布局。由於考慮到香港戶籍無法在內地從政和從軍,林躍豪在2010年,分別為兩個孩子在內地通過關係,以同音字為名,辦理了內地戶籍。

  「誰也說不準孩子以後會去做什麼,我需要為他鋪好路才行。」

  矛盾在慢慢化解

  2月10日,周末,深圳羅湖關口開通了跨境學童的檢查口,從香港到深圳,隊伍有十幾米長。

  這一天,香港有媒體的文章標題是:《雙非兒童擠爆香港學校 香港教育體系面臨壓力》。說的是香港最近展開了小學入學統一派位選校,數以萬計的「雙非」兒童有意迴流香港上學,所以新學年共缺少大約3000個名額,文章雖有牢騷,但這只是開始。

  和這篇文章一樣,香港私家醫院聯會主席劉國霖也有牢騷,但不是對於香港和內地的關係。他向《中國新聞周刊》說:醫院的醫療設備和人手真的很緊缺。

  現下,香港共有私家醫院10所,公立醫院8所。面對今年700萬港人可能發生的產子小高峰,劉國霖擔心的是接待不了。

  「居留權、『雙非』這些問題,都是政府和入境處需要考慮的,我們只關心病人。」劉國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對此,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在2月9日接受電台專訪時表示,應該先用行政措施處理「雙非」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才考慮尋求人大釋法或者修改基本法。

  曾蔭權說,行政措施已經逐漸有成效,內地孕婦沖急症室的個案由去年年底每星期近50人減至近期平均20多人。政府也已經向廣東省省長朱小丹提交一份內地中介公司名單,以及專門接載「雙非」孕婦來港車輛的資料,希望內地當局取締。

  但劉夢熊稱,行政、人大釋法、修改基本法這幾項措施都不明智。「因為行政手段會導致司法複核,一旦進入程序,很快會推翻行政決定;而在人大釋法方面,1999年人大就曾經做過解釋,但相關方面沒有執行。」劉夢熊說。他最擔心的是修改基本法,「修改基本法是最長遠的做法,但工程量太大,如果因為『雙非』而修改基本法,那以後遇到其他問題,又要修改,所以並不可行,因為基本法還是要保持相對的穩定。」

  2月13日,香港首次重判一名因協助內地孕婦來港「沖關」產子(即未經登記的「雙非」孕婦闖關入境分娩)的內地中介人徐莉,因其「違反逗留條件及向入境處作虛假申述」,將被監禁10個月。

  香港入境事務處首席入境事務主管黃然生說,在內地,像徐莉這樣的人還有40多人;在香港,也有20人。

  而在這60人的背後,是香港並不豐富的資源和不斷涌港的內地孕婦。在這二者之間,是錯綜複雜婚姻、情感、二胎、居住權等等

香港市民抗議水客

如何雙贏

自由行:香港內地可獲雙贏

香港可以根據自己的容納能力,設立一個警戒線。內地自由行遊客的總量從明年開始限制在2000萬人次,因為2009年內地訪港是1790萬人次。2010年猛增到2270萬,已經造成不少問題了。取個中間值較為合理。  香港社會近來有少許所謂「港獨」的聲音,內地高調堅決反對。如果兩邊都對此極度敏感,廣東則首當其中,因此必須儘快設法化解。據我觀察,決不能從字面上來看所謂的「港獨」,因為這在香港也不被認同。所謂的「港獨」情緒,涉及到一些具體的公共政策問題,首要的是內地自由行遊客量失控的趨勢,而調整的工具不難找到。

  內地遊客增長失控

  過去的十至五年里,兩岸三地關係有個顯著的變化。五六年前,兩岸三地關係中最具挑戰性的話題是所謂的「台獨」問題。這幾年來,媒體上有關「台獨」的話題越來越少見,越來越不具有爆炸性;也就是說,反映了客觀上這問題越來越可控。而在過去的兩年里,所謂的「港獨」說法倒是意外的浮現了。但那只是極少數人的一種情緒誇張。在香港,我不覺得任何一個負責的觀察家,不管是在政府還是在民間,會把所謂的「港獨」當成有實際意義的趨勢。

  不過,在這個很刺激的說法後面,有個問題是實實在在的。香港和內地的關係雖然在一些重要領域裡,有改進有發展,但也有深層的負面因素,一定要直面和儘快解決。

  據我多年的觀察,不受控制的內地遊客的增長,是內地與香港關係產生問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有幾組最近的香港統計數據可以提供有力證據。

  2003年SARS,使香港幾乎成為一個死港。中央政府為了幫助香港經濟景氣和信心復甦,首開自由行。當時香港各界都熱烈歡迎、衷心感謝,2004年就見到了效果,內地人有1224萬人次訪港,跟2003年比,增長了44.6%。2007年回歸10周年,比上一年增長14%,達到1548萬人次。2010年,自由行的城市大踏步擴張,年增長26%,達到2268萬人次。2011年比2010年又增長24%,達到2810萬人次。2012年前三季度,香港已經接待了內地遊客2533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4.2%。

  什麼概念?香港永久居民700萬人,2011年內地2810萬人次訪港,是香港總人口的四倍多。2012年,完全可能達到4.8倍。用4.8倍乘以13億人,相當於全世界63億人次到訪中國內地,而全球人口除中國內地的居民以外只有57億。一年之內,全世界的人都到內地來一次以上,你能承受得了嗎?香港本來就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現在真是擁擠得受不了啦! 誰受益?

  這種不受控制的遊客湧進,主要好處落在相關的商家。

  內地遊客在港消費分兩類:過夜遊客,不過夜的遊客。2011年的抽調數據:平均算來,一次來港花費5萬港幣以上的,只佔1.5%。每次訪港花5000港幣或以下的佔55%;花5000到1萬港幣的佔22%,花1-2萬的約佔23%。所以大部分都是中下等消費水平,但因為來人多,總量加起來不小。

  2012年的數字更精確。前三個季度,過夜旅客佔1109萬人次,比去年增長10.9%。過夜旅客人均消費8570港幣,比去年同期增長8.9%。不過夜旅客人均消費2500港幣,跟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內地遊客雖然人均消費不是很高,但總量大,給香港商界做出了顯著貢獻。從2003年到2011年年底,全部內地遊客的消費據測算約6000億港幣。對香港經濟增長有貢獻,尤其對就業的刺激,遠遠超過對GDP總量的刺激。工商界統計,2010-2011年年度,對香港就業增加了5萬人。最樂觀的學者估計,內地遊客對香港GDP總量約貢獻了3%到4%。

  要強調,2003年開放自由行非常及時和重要,對香港的經濟景氣和社會情緒有巨大的刺激作用,香港社會各界很感謝。問題是,近幾年遊客人數增加太多。這造成對香港居民點和內地遊客雙方都不公平的後果,導致一些港人和內地遊客發生摩擦,進而影響到兩地關係的大事。這既不值得,也不應該!

  內地遊客雖然對香港就業有較大刺激,對GDP也有所貢獻,但從內地遊客中得到直接利益的,集中在與觀光業相連的零售、奢侈品、旅館、餐飲業、計程車等。內地客訪港,帶來的好處集中在少數行業。但急劇增長的遊客給香港社會造成的全面壓力和代價,卻是由絕大部分不受益的香港居民來承受,他們的收入跟觀光業沒什麼關係,而他們卻被迫付成本。

  誰承擔成本?

  失控的遊客量對香港居民的負面作用決不可忽視。遊客太多,導致跟香港絕大部分居民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等多種商業服務,日益供不應求,價格飆漲。 比如,香港餐飲業以前絕大部分價格平,服務也不錯,因為香港社會極少公款招待,而商業招待是集中在高端商業區。普通港人吃飯、購物、打計程車等消費的區域,近年來因為內地來的巨大遊客量,價格被嚴重抬高。中下檔餐館據報道在2011年倒閉了幾百家,就是因為商鋪租金飆漲。有個說法:賣十碗面,不如賣一件衣服;賣十件衣服,不如賣一個電器;賣十個電器,不如賣一隻名表名包…… 超量的遊客把香港的商鋪租金推向世界最高。以前普通居民吃飯的餐廳要麼關閉,要麼價格飛漲幾倍。

  簡言之,每年幾千萬人次內地遊客的收入,給極少數的行業拿走,造成的巨大社會成本,卻多由普通居民承受。這太不公平,香港民怨於是轉而發向內地。

  公共服務也是一個問題。香港的許多公共服務免費,是因為港人繳了稅。有些內地遊客來了多次很熟悉香港,沒繳稅,卻來享受這類服務。這也導致香港居民對內地人的負面情緒。

  我1993年初首次到香港工作近3年,1999年又返港,以前也看到有些對內地的負面批評,但多是政治意識特彆強的人和團體,普通港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去專心批評內地。但近幾年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香港平民對內地人的負面情緒上升。

  對內地遊客也不公平

  這種遊客量失控情況非但對香港平民不公平,對內地遊客也很不公平。內地遊客里的富豪是極少數,絕大部分是工薪階層,來香港對他們算是一次夠奢侈的旅遊。很多人從沒出過境,全家為來港一游,要節省幾年的錢。來了,卻被迫經歷相對於高昂的價格而言質量低下的服務接待。香港好的那些旅遊服務項目,現在因為供不應求,價格飛漲到普通遊客享受不起。更有一些香港商家和的士司機,對內地遊客猛宰猛騙,其心態就是「不宰你們白不宰」。近來香港世面街頭髮生的衝突,跟這有關係。一旦被宰被騙,許多內地遊客對香港的印象也就變得極壞。

  對此,香港清醒和公正的人士屢有道理明白的言論。香港地鐵發生內地遊客和香港市民的罵架後,香港旅遊發展局主管田先生以個人名義對媒體發聲,大意是:拿全球主要旅遊城市的酒店年均住客率來比,香港已經屬於最高的檔次,大幅度盈利早就不成問題了。現在已有極豐沛的客源,再招客,僅酒店就供不應求。供不應求情況下,香港居然還在內地到處打廣告招遊客,但香港本地又難以提供足夠的相關設施。你使勁招攬內地客來,還有人叫他們是「蝗蟲」,是不公平的。這樣的內行話公道話一出來,馬上就有酒店業主管出來反駁,可見單個行業的利益驅動強烈到何等地步! 今年的內地遊客比去年又要增加24%左右。如此持續猛漲,港人的負面情緒就越來越強烈。這種對雙方都不公正的現象,只能歸因於政府管理部門的嚴重失責。我建議,兩地政府馬上採取新的管理模式,不能讓觀光旅遊業相關的少數行業,綁架整個香港社會,對內地遊客也越來越不公平。

  調整不難,有利於香港內地的整體利益

  調整起來不難。香港可以根據自己的容納能力,設立一個警戒線。內地遊客的總量從明年開始限制在2000萬人次,因為2009年內地訪港是1790萬人次。2010年猛增到2270萬,已經造成不少問題了。取個中間值較為合理。

  現在有非常先進的IT技術,請想到香港的內地遊客網上登記,只要在港內地遊客總量到達警戒線,網上登記的遊客就要排隊等待。

  對排隊的遊客採取分類優先的辦法。既照顧到香港的經濟,也對遊客不失公平。如,對第一次訪港的遊客優先,次數來得越多的越往後排。來過夜的遊客優先,來了當天就走的排在後面。第一次到香港和過夜的遊客,多半都消費較多,這也有利於當地經濟。對由於工作、商貿等公務原因來港或來港探親的,另設一套簽證優先程序。

  這是對香港負責也對內地負責的辦法,可以大大降低香港對內地的負面情緒。絕頂不能讓觀光業等極少數行業的利益衝擊香港全社會對內地的情緒和長遠關係。內地對香港的照顧,香港過去都很感謝。但這兩年這種氣氛越來越少了,很大程度上是內地遊客量失控,其負面效應衝擊了以前的友好氣氛。

  這件大事必須由雙方的政府機構協同快做。比如內地遊客來港過夜不過夜,內地就沒有詳細資料,香港有。廣東省應該率先實行這個政策,給其它省市提供經驗。只有這樣,才能造成雙方更公平的互動,逐漸消除雙方的負面情緒。不做,則是雙方公共部門的失職,受損的乃是香港與內地關係的整體大利益。(摘自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戴志勇主持 丁學良 口述)

香港奶粉

結語內地開放香港自由行已經十周年了,暴露出的問題、分歧和矛盾亟需雙方彌合和修補。


推薦閱讀:

為了我們每個人的權利 請不要把他們當作與風車作戰的唐吉訶德
高速增長的最後二十年--簡析2018年中國經濟的一些趨勢
中國新聲代第一季的班級成員?
第28、29顆衛星已發射,中國北斗能超越美國GPS嗎?
安倍為何突然改變了對華牽制戰略?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