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卻當不成皇帝的多爾袞
想當卻當不成皇帝的多爾袞李聲能
多爾袞像。
鑲白旗。 多爾袞是自努爾哈赤、皇太極之後大清第三代政權的核心人物,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16歲統兵,征蒙古,伐朝鮮,討大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33歲統兵入關,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統。他的後半生,一直處在皇權中心,也是距離大清皇位最近的人。他若想奪取皇位,易如反掌,可他卻像歷史上的曹操一樣,始終沒有邁出這一步。那麼,是他不想當皇帝呢?還是根本就當不成皇帝?年少時被弟弟壓了一頭明萬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天還沒亮,在赫圖阿拉城努爾哈赤的汗房裡,一個男孩呱呱墜地,這就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有個大他七歲的哥哥,叫阿濟格。兩年後,母親又生下弟弟多鐸。由於母親阿巴亥深得努爾哈赤的寵愛,多爾袞兄弟三人又是努爾哈赤的幼子,所以他們應該獲得父汗努爾哈赤的特別寵愛。但是,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多爾袞年少時並沒得到努爾哈赤的特別寵愛,至少不及他的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自幼好學、聰明機智、喜善騎射的多爾袞,怎麼不能如哥哥、弟弟那般獲得寵愛,這很令人費解,也是一個相當有趣、比較神秘的謎。天命五年(1620)九月二十八日,努爾哈赤「立阿敏台吉、莽古爾泰台吉、皇太極、德格類、岳托、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鐸多爾袞八貝勒為和碩額真」。細心人一看,這不是9人嗎,怎麼稱為「八貝勒」呢?查看《舊滿洲檔》原件,發現多鐸和多爾袞之間沒有隔點,原來努爾哈赤是把多鐸、多爾袞作為一個人來計算的,並且弟弟多鐸排在哥哥多爾袞的前面。當時,多爾袞8歲,而多鐸僅6歲,可以看出,多鐸在父汗心裡的地位,要高於多爾袞。天命九年(1624)正月初一的朝賀儀式,也顯示了多爾袞與哥哥阿濟格、弟弟多鐸身份、地位的不同。「辰時出御八角殿,大貝勒先叩頭,其次恩格德爾額駙率眾蒙古貝勒叩頭,第三阿敏貝勒,第四莽古爾泰貝勒,第五四貝勒,第六阿濟格阿哥,第七多鐸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岳托阿哥、碩托阿哥,第十撫順額駙、石烏禮額駙率眾朝鮮官員及漢官叩頭,第十一吳訥格巴克什率八旗眾蒙古官員叩頭。 」多爾袞不僅不能像阿濟格、多鐸那樣單獨叩賀,甚至連隨弟之後,並列叩首的資格都沒有。在這份叩賀名單中,還可以發現,當時只有身為旗主的貝勒才可以單獨叩賀。而不是旗主只擁有若干牛錄的「執政貝勒」,則排在旗主貝勒之後並列叩拜。在當時,阿濟格、多鐸、多爾袞與努爾哈赤同在兩黃旗,阿濟格已是旗主貝勒,多鐸雖然只有9歲多,也是旗主貝勒,而多爾袞甚至連「執政貝勒」都不是。在牛錄(滿族的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社會組織,每牛錄三百人)的分配上,兩黃旗六十牛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各十五牛錄,努爾哈赤自轄十五牛錄,死後給予多鐸。因此,多爾袞的政治地位要低於其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他充其量只是一個擁有十五牛錄的「閑散貝勒」。這種待遇,讓多爾袞自小就缺少「唯我獨尊」的底氣,少了些狂傲。至於為什麼不受寵愛,大概也只有努爾哈赤自己知道了。多爾袞繼位的遺命不可信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病逝。十二日黎明,「諸王以帝遺言告後」,令多爾袞生母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喪夫之日就是自己的死亡之期。諸王令阿巴亥殉葬,理由是阿巴亥「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 』」誰都知道,阿巴亥貴為大妃,是努爾哈赤之最愛,何來不悅一說?而且此時,多爾袞不足14歲,而多鐸僅12歲,努爾哈赤就不顧念幼子了嗎,怎能留遺詔讓他最愛的大妃殉葬呢?諸王必欲置阿巴亥於死地的真正原因有二。一是嫉妒。多爾袞三兄弟作為嫡出幼子,理應獲得相應的政治地位。但諸貝勒對阿巴亥的得寵及由此導致她三個兒子迅速崛起權勢顯赫而十分不滿。多爾袞三兄弟,除阿濟格略有戰功外,多爾袞、多鐸皆未成年,既無軍功,又無政績。僅僅因為母親的得寵,他們年紀雖幼卻擁有和兄長一樣的權力與地位。阿濟格和多鐸握有全旗,努爾哈赤還曾許諾再賜一旗,讓多爾袞也成為「全旗之主」。這樣的寵愛和罕有的殊恩,難免讓其他貝勒和阿哥們無法忍受。二是忌憚。多爾袞三兄弟擁有兩黃旗六十牛錄,實力已超過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與大貝勒代善不相上下。再加上阿巴亥位居大妃,很有心機,又是努爾哈赤死前召見的唯一一人。在推舉繼承人時,她很有可能力挺自己的兒子。即使她的兒子當不上新汗,無論誰繼承汗位後都會受到她的牽制,甚至有被取代的危險。所以,諸王達成共識,為了免除立汗的後患,阿巴亥必死。眾口一詞,失去了汗王這座靠山的阿巴亥只有服從了。在得到諸王保證她死後善待多爾袞和多鐸後,37歲的阿巴亥含怨自縊。隨後,代善等貝勒議立皇太極為汗位繼承人。有人認為,努爾哈赤去世前夕,曾遺命多爾袞繼位。如朝鮮史料《春坡堂日月錄》言,努爾哈赤臨終「謂代善曰:九王(多爾袞)當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崇德九年議定皇位繼承人時,多爾袞曾說過多鐸等名在「遺詔」,順治年間,多爾袞更說過「太宗(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的話。那麼,果真有遺命或遺詔嗎?這些說法,都值得商榷。實際上,努爾哈赤在代善之後並沒有設立太子,生前他已建立八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新汗要由八貝勒集議決定。努爾哈赤病危之時也只急召阿巴亥一人前往,如果要決定汗位繼承人,他不可能只召大妃一人。可見努爾哈赤召見阿巴亥,也就是託付身後幼子之事,應該沒有指定汗位繼承人的遺詔。至於多爾袞,他既未被父賜予全旗,成為旗主貝勒,也不如其弟多鐸那樣為父異常寵愛。因此,他不可能被指定為汗位繼承人,所謂努爾哈赤特別寵愛多爾袞,欲將汗位傳給他的說法是不可信的。跟隨殺母仇人建功立業按道理講,多爾袞有足夠的理由將皇太極作為最大的仇人,逼死母親,剝奪父汗承諾給予自己的旗主資格。但是,當時只有13歲零10個月的多爾袞,卻顯示了成年人的冷靜和老練。他知道,不能像哥哥阿濟格那樣魯莽,瞎打、硬拼、蠻幹都是無濟於事的,只有老實、順從,才能去掉皇太極的戒心。所以,對皇太極的繼位,他裝出很高興的樣子,史書記載,多爾袞喜曰:「善」。多爾袞把仇恨記在心裡,採取了緊跟皇太極的策略,不斷博取皇太極的歡心和信任,一步步向上攀登。而皇太極也想借重多爾袞兄弟手裡的兩白旗,以與其他權勢人物抗衡,所以,兩股政治力量走到了一起。天聰二年(1628)二月初八,多爾袞、多鐸兩兄弟隨天聰汗皇太極往攻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這是多爾袞第一次披掛上陣,雖然只有15歲半,但他表現得很英勇,立下了戰功。三月初七日,皇太極以多爾袞有功,賜名「墨爾根戴青」,「墨爾根」即滿語聰明機警多智之意。同年三月二十九日,多爾袞迎來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機遇。這一天,皇太極革去阿濟格的固山貝勒,換之以多爾袞。這樣,多爾袞就掌管了鑲白旗,成為一旗之主。天聰三年(1629)十月和天聰五年(1631)八月,多爾袞又兩次隨皇太極征明。多爾袞奮勇衝殺,多次敗敵,俘獲甚巨,不僅立了戰功,而且聲望大增。天聰五年(1631)七月,皇太極「建立六部衙門」,以多爾袞統攝吏部,位列六部貝勒之首,此時多爾袞還不到19歲。天聰六年(1632)四月,皇太極統軍往征蒙古察哈爾部,以多爾袞、岳托領右翼。是役,林丹汗死在青海大草原。天聰九年(1635)二月二十六日,皇太極以多爾袞、岳托、薩哈廉、豪格為統兵元帥,往收林丹汗之子額哲。這是多爾袞第一次作為主帥,多爾袞不僅降服了額哲,收取了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蘇泰太后,還獲取了元帝的傳國玉璽。這為斷絕額哲復國為帝,統一漠南蒙古,鞏固和擴大滿蒙聯盟,切斷明朝的右臂,增強後金軍力,都有重要意義。同時又為皇太極登上「寬溫仁聖皇帝」的寶座,建立大清帝國,提供了政治上的有利條件。多爾袞建立這樣的奇功殊勛,自然讓皇太極欣喜若狂,他親率眾貝勒、眾福晉、大臣等,迎接多爾袞凱旋。有了皇太極這個後台以及他的支持和提拔,多爾袞憑藉自己的軍功政績,勢力迅速增長,威望不斷提高。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由一個權小勢弱的幼小台吉,一躍而為名列第三的顯赫權貴,成為皇太極的左右臂。天聰十年(1636)正月初一的慶賀大禮,可以看出多爾袞地位的變化。這一天辰時,皇太極升殿,多爾袞先率多鐸、岳托、阿巴泰、阿濟格等貝勒行慶賀禮,然後領外藩蒙古諸貝勒和八旗官將叩賀。此時,多爾袞已成為率領諸貝勒叩拜的第一貝勒了,與12年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追奪攝政王多爾袞母子妻封典詔。 資料片
多爾袞處理日常旗務的正白旗亭。 資料片 想當皇帝但當不上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晚亥時(九點至十一點),皇太極在盛京皇宮清寧宮內「無疾端坐而崩」。初十日,「諸王大臣等迎梓宮奉安於崇政殿」,朝夕哭臨三日,舉哀七天。皇太極和他的父親努爾哈赤一樣,生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皇太極喪事未完,一場皇位爭奪戰就拉開了帷幕。豪格作為皇太極嫡長子,其軍功才能和文韜武略堪稱卓越,多年來在父親的麾下久戰沙場,聲望日著,在皇太極生前已位居和碩肅親王,掌戶部事,背後又有兩黃旗的支持,因此成為皇位爭奪的最大熱門人選。多爾袞雖然小豪格3歲,但在皇太極時期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處理軍政大事上也被認為是宗室中的最強者,可謂文武雙全。當時,身兼和碩睿親王、正白旗旗主並攝吏部事務數職的多爾袞,得到了兩白旗諸王大臣的一致擁戴,紅、藍、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支持他,使他成為豪格最有競爭力的對手。兩黃旗大臣們率先開始行動,他們堅決主張立皇子。「言欲立肅王為君」。就在兩黃旗大臣議立豪格的時候,兩白旗諸王大臣也在積極謀立多爾袞。「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皆跪」,「請即尊位」。認為「若立肅親王,我等俱無生理」。八月十四日,諸王大臣召開會議,決定皇位繼承人。會議由多爾袞主持。會議伊始,兩黃旗大臣索尼和鰲拜就明確表示一定要立皇子,但多爾袞命其暫退,由諸王發表意見。資歷最高的禮親王代善認為豪格作為「帝之長子」而「當承大統」,事先得到通知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表示出附和的態度。但莫名其妙的是,此前志在必得的肅親王豪格竟突然退卻了,聲稱自己「德小福薄,非所堪當」,說罷「固辭而罷去」。事後,豪格也曾表示後悔,他的不成熟的政治表現,為其後來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豪格的棄權,使得兩白旗諸王異常興奮,阿濟格和多鐸「勸睿親王即帝位」,但多爾袞比豪格成熟得多,他只是「猶豫未允」,卻沒有退席。此時,多鐸忍不住了,提出「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但多爾袞卻說:「肅親王亦有名,不獨王也」。多鐸見多爾袞不允,就提出:「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禮親王代善並不想攪進此局,立即表示:「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 」一提及立皇子,兩黃旗大臣再也按捺不住了,「佩劍而前曰:"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會場立刻緊張起來,代善率先說:「吾以帝兄,當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說罷起身離去,阿濟格也隨之而出,多鐸則沉默不語。面對此情此景,多爾袞深知自己已決無即位之希望。經過權衡利弊,多爾袞對與會諸王大臣說:「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豪格)既讓而出,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子(應為福臨)。而年歲幼稚,八高山軍兵吾與右真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多爾袞不愧為「倡謀出奇」的政治家,他這樣做,不僅化解了當時的危機,而且對他也頗為有利。後來的事實證明,多爾袞確實達到了目的,成為當時大清國實際的最高統治者。殺伐決斷不是皇帝的皇帝福臨自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盛京皇宮大政殿登基之後,多爾袞便開始了他的輔政王生涯。多爾袞雖然位居濟爾哈朗之下,但由於其才識謀略均遠勝於濟爾哈朗,因此,福臨繼位之初的軍國大事仍主要由多爾袞處理。當時,多爾袞出台了這樣一個規定:「刑政除外,大小國事,九王(多爾袞)專掌之。出兵等事,皆屬右真王(濟爾哈朗)。」這樣,濟爾哈朗就得不斷地出征,朝中事只好全交與多爾袞。多爾袞在大清的位置越來越顯著,漸漸凌駕於濟爾哈朗之上,處於支配地位。十二月十五日,在多爾袞的授意下,順治下旨,改輔政王為攝政王。此一字之改,多爾袞也邁出了他獨攬朝綱的第一步。他下令,從即日起,停止由諸王、貝勒管理部務,而由攝政二王總理大政。說:「國家開創之初,故令爾子弟輩暫理部務,俟大勛既集,即行停止。 」諸王貝勒被奪了權,雖心懷不滿,但懾於多爾袞的權勢,也只有遵從。順治元年正月二十日,看明白形勢的濟爾哈朗傳集內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堂官,諭告說「今後凡各衙門辦理事務,或有應白於我二王者,或有記檔者,皆先啟知睿親王,檔子書名,亦先書睿親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禮儀注,俱照前例行」。從此,多爾袞成為名正言順的第一攝政王,凌駕於所有諸王貝勒之上。濟爾哈朗的隱忍,並沒能免除多爾袞對他的打擊。入關後,濟爾哈朗被封為「信義輔政叔王」,由攝政王降為輔政王,級別已明顯低於多爾袞。順治四年正月前後,多爾袞令多鐸和濟爾哈朗共聽政務,再一次削弱了濟爾哈朗的權力。順治四年七月,多爾袞頒布詔諭,晉封多鐸為「輔政叔德豫親王」,與老資格的輔政叔王濟爾哈朗平起平坐了。不久,多爾袞又下令罷濟爾哈朗輔政之任,濟爾哈朗便被擠出決策機構。即使這樣,濟爾哈朗還是凡事推尊多爾袞。順治四年十二月,濟爾哈朗與多鐸等王公一道聯銜以多爾袞「體有風疾,不勝跪拜」為由,免去多爾袞對皇上的跪拜之禮。順治五年三月,濟爾哈朗受到侄子吞齊、尚善等告發,翻出陳年舊賬,說當年遷都北京途中,濟爾哈朗所領之鑲藍旗「原定後行」,卻私自「同上前行」,而且讓豪格的老婆走在多鐸、阿濟格等親王前面。多爾袞遂以悖亂之罪將濟爾哈郎降為郡王,奪三牛錄,罰銀五千兩。但多爾袞對濟爾哈朗還算網開一面,不久又恢復了他的親王爵位,並派他出征湖廣,直至順治七年正月才回到京城。對於另一個對手肅親王豪格,多爾袞則是毫不留情。豪格經常在背地裡詛咒多爾袞「非有福之人,乃有疾人也」,「豈能終攝政之事?」因此欲「手裂若輩之頸而殺之」。豪格之言被其手下大臣何洛會告發,多爾袞正等著這個機會。於是,多爾袞將豪格下獄。史料記載:「諸將欲殺虎口王(豪格),其帝(福臨)涕泣不食曰:"虎口我異母兄弟,故如是請殺耶?』諸王不敢復言,罰銀三千兩,許贖其罪,使之立功自效」。事實上,豪格此次被奪去七個牛錄,罰銀五千兩,廢為庶人,其死黨楊善等全部砍頭。順治三年,順治重新起用哥哥豪格。多爾袞派豪格率軍攻打張獻忠,豪格星夜兼程,征戰沙場,並斬殺張獻忠。但戰功並沒有挽救豪格的生命,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從四川返京,三月初六即被多爾袞下獄,被議定「出征四川,已及二年,地方全未平定」等罪,判處死。又是順治帝說情:「如此處分,誠為不忍,不準行。 」多爾袞只好「奪其所屬人口」,免死幽禁。不久,蒙受不白之冤的豪格在監禁中,含恨離開了人世。對豪格的遭遇,很多人,包括多爾袞的親弟弟多鐸在內,都深表同情。順治六年十二月,多爾袞元妃死後,次年正月納豪格王妃為己妃。能當皇帝偏不當順治元年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清軍入京,接受了「故明眾官俱拜伏呼萬歲」這一對皇帝才行的禮儀。按理說,多爾袞這時最有條件當皇帝。順治十二年正月,彭長庚就說:當時「睿王大權在握,於時皇上沖齡,遠在盛京,彼若肆然自帝,誰能御之?」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乾隆皇帝為多爾袞翻案時也說:「夫睿王果萌異志,則方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 」但是,多爾袞偏偏沒有這樣做。他進北京後,便力排眾議,決定「遷都於燕」,並親自安排福臨遷都事宜。八月二十日,順治帝自盛京啟程。九月十九日,福臨與兩宮皇太后抵達北京,「自正陽門入宮」。十月初一日,順治帝於北京祭天,「仍用大清國號,順治紀元」。十月初十日,順治帝再行登基大典,「上御皇極門,頒即位詔於天下,以多爾袞功多,加封為叔父攝政王,賜冊寶,並賜嵌十三顆珠頂黑狐帽一,黑狐裘一,金一萬兩,銀十萬兩,緞一萬匹,鞍馬十,馬九十,駱駝十」。此時,多爾袞若想自立,他就絕不會迎福臨入京。不僅如此,多爾袞還要求諸王大臣必須尊重皇帝。順治二年十二月,多爾袞召集王公大臣,遣人傳語曰:「今觀諸王、貝勒、大臣但知諂媚於予,未見有尊崇皇上者,予豈能容此! 」「今乃不敬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後,有盡忠皇上者,予用之、愛之;其不盡忠、不敬事皇上者,雖媚予,予不爾宥也。 」後來,乾隆皇帝也說:「王(多爾袞)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藎、感厚恩,深明君臣之義,尤為史冊所罕覯。 」可見,多爾袞還算忠心,他雖大權在握,但對福臨的君臣大禮卻未敢有忽,因此,他與歷史上曹操之流的權臣還是有區別的。順治五年十一月,多爾袞又被尊為「皇父攝政王」,「凡進呈本章旨意,俱書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成為大清國真正的最高統治者。由於多爾袞「素嬰風疾」,體弱多病,又無子嗣,他有意培養多鐸為接班人,並創造條件使多鐸逐漸取代濟爾哈朗,成為他之後的輔政王。然而,讓多爾袞沒有想到的是,順治六年三月,多鐸因出痘不幸早逝。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多爾袞病死在邊外喀喇城,享年38歲。 17天後,多爾袞被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他一生的榮譽也達到了最高峰。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清算,首先跳出來翻案的就是被壓抑7年之久的濟爾哈朗。順治八年二月,福臨以多爾袞9條罪狀,「將伊母子並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奪。」一代天驕多爾袞,也避免不了被清算的悲慘下場,誠如乾隆帝所言,皆因多爾袞「威福自專,不能恪盡臣節」所致。
電視劇中熱炒多爾袞和庄妃的戀情。 資料片 多爾袞是自努爾哈赤、皇太極之後大清第三代政權的核心人物,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16歲統兵,征蒙古,討大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33歲統兵入關,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統。他的後半生,一直處在皇權中心,也是距離大清皇位最近的人。他若想奪取皇位,易如反掌,可他卻像歷史上的曹操一樣,始終沒有邁出這一步。那麼,是他不想當皇帝呢?還是根本就當不成皇帝?多爾袞與孝庄永遠的謎多爾袞的感情生活,既沒有皇太極與宸妃海蘭珠那樣的千古愛情絕唱,也沒有福臨對董鄂妃的瘋狂愛戀,他留給後人最大的謎就是「太后下嫁」。太后指的是孝庄文皇后,「太后下嫁」就是孝庄文皇后下嫁多爾袞。孝庄文皇后原是皇太極的永福宮庄妃、福臨之母,她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2月,比多爾袞小4個月。皇太極逝世時,她年僅30歲。她與小叔多爾袞,一個年輕貌美,一個雄才偉略,本是「英雄美女」的搭配,又何況是多爾袞提出立她的幼子福臨為帝。於是,有的野史寫道:「多爾袞……出入宮禁,時與嫂侄居處,如家人父子。……而博爾濟古特氏且年盛,獨居寡歡,以為彼功多,且讓帝位而不居,非以身報之,曷足以極其功?以是遂通焉。 」這個「遂通焉」就把多爾袞與庄妃的關係定了性。還有人記載,范文程在順治六年12月多爾袞福晉死後,曾建議:「今聞王新悼亡,而我皇太后又寡居無偶,皇上既視王若父,今不可使父母異居,宜請王與皇太后同宮。 」於是福臨有恩詔宣示天下:「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后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 」更有人分析說,多爾袞大權在握,太后設計「羈縻」他,以保證福臨的帝位和她母子安全。太后許諾,若多爾袞為國赤心馳驅,衛其母子,天下統一之日,便是他們姻緣成就之時。說罷,二人相互盟誓,各寫血書互換,以為憑證。那麼,孝庄文皇后真的下嫁多爾袞了嗎?這一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疑案,但至今尚無確切證據。其實,在當時社會盛行兒子娶後母、侄娶叔嬸、叔娶侄媳、弟娶兄嫂、兄娶弟媳風俗的情形下,孝庄文皇后下嫁多爾袞是允許的,也是很平常的。當時及以前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這種情況頻繁發生。努爾哈赤的第二位嫡福晉富察氏,在嫁給努爾哈赤之前,曾是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的三哥索長阿之孫威準的福晉(即努爾哈赤堂兄之妻)。努爾哈赤第四女穆庫什先是被父汗作為政治聯姻的工具嫁給了烏拉貝勒布占泰,烏拉被滅後又嫁給了額亦都,額亦都死後,又依「收繼婚」的風俗再嫁額亦都八子圖爾格。皇太極五宮后妃中,東宮宸妃海蘭珠是永福宮庄妃之姐,她們又都是中宮孝端文皇后的親侄女,姑侄三人同出於蒙古科爾沁部,共同侍奉皇太極。天聰八年(1634),海蘭珠歸嫁皇太極時已26歲,在當時已屬「大齡」女子,雖然史料中沒有任何文字說明,但海蘭珠確有可能是喪夫再嫁。皇太極的另一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在與皇太極成婚後,曾為尊貴的東宮側福晉,並為皇太極生下皇六女和皇九女。但就在其生下次女不久,皇太極以不合汗意為名將其賞給了葉赫部德爾格爾台吉之子南褚(孟古姐姐的親侄孫),變成了皇太極的侄媳婦。天聰九年(1635)11月,莽古爾泰、德格類死後謀逆事發,皇太極又親自主持將二人妻妾分與諸貝勒。莽古爾泰之妻為其侄豪格、岳托各自收繼;德格類之妻為其弟阿濟格收繼。檔案記為「莽古爾泰、德格類作悖逆事,乃亂仇也,與諸貝勒商議,諸貝勒中有願者可娶之。於是,莽古爾泰貝勒之妻由岳托貝勒娶之,德格類貝勒之妻阿濟格貝勒娶之」。上文說過,多爾袞在元妃死後的第二個月,便納已故肅親王豪格的王妃(侄媳)為己妃。既然弟娶兄嫂等收繼婚俗在當時的滿族普遍而習以為常,那麼孝庄文皇后下嫁多爾袞也應該是正常的。奇怪的是,官史中怎麼沒有絲毫記載呢?太后下嫁理由不成立說到孝庄文皇后下嫁多爾袞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酬勞他立福臨為帝並牽制他自立為帝,其實也不盡然。多爾袞主張立福臨為帝,是因為兩黃旗大臣們的極力反對而使他繼位無望,他就退而求其次,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這是兩黃旗與兩白旗勢力妥協的結果。福臨能登上皇位,首先與其嫡子的身份有關,更重要的是,其身後是兩宮皇太后及其代表的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勢力。福臨之母庄妃是皇后哲哲的侄女,代表著蒙古科爾沁部族的利益。在遴選皇位繼承人時,代表科爾沁部的最高權力人物如和碩福妃(皇后之母)、賢妃(宸妃之母),和碩土謝圖親王巴達禮、和碩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多羅巴圖魯郡王滿朱習禮、固倫額駙巴雅思護朗、祁他特、弼爾塔噶爾、和碩額駙多爾濟等幾乎全部集結在盛京。兩黃旗大臣在謀立豪格為君時,曾提出「以上(指福臨)為太子」,即不立豪格之子為太子,而立福臨為太子,可以看出皇后、庄妃所代表的後宮勢力是不容忽視的。後來,兩黃旗大臣說的是立皇子,而不是立豪格,此種變化也應與當時後宮之主孝端文皇后和庄妃有關。有人說多爾袞立福臨為帝,是因為他與庄妃早有私情所致。現在看來,多爾袞與庄妃是否早有私情姑且不論,但他立福臨為帝則絕非這個原因。至於說到多爾袞入北京後沒有自立的原因,主要是他還沒有十足的把握。當時,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僅僅攻佔了北京及附近地區,李自成、張獻忠、南明政權還擁有重兵,他若自立為帝,不僅將遭到這些敵對勢力的圍攻,而且在兩宮皇太后的支持下,濟爾哈朗也將扶福臨在盛京自立。這樣,多爾袞將立陷險境,除兩白旗外的其他滿洲六旗,尤其是豪格和兩黃旗絕不會答應,至於蒙古八旗,更不會同意。因此,孝庄文皇后下嫁多爾袞的這些理由是不成立的。孝庄不僅沒有下嫁多爾袞,而且她也不能下嫁多爾袞,因為那樣,多爾袞就是福臨之父,他就更能名正言順地自立了。孝庄文皇后雖然沒有下嫁多爾袞,但她與多爾袞之間卻有著非同一般的親密關係。史載,多爾袞多次「親到皇宮內院」,並且終其一生,他也沒有與孝庄文皇后有過齷齪之語。 □李聲能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推薦閱讀:
※唐朝有一個皇后, 本有機會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古代的皇帝會不會很好奇自己死後會得到什麼謚號或廟號?
※宋朝歷代傳統是否「得國不正」?
※一考生捲入離奇「舞弊案」,調查組:沒發現問題,皇帝:往死里打
※為什麼中國許多王朝的皇帝有一個素質逐漸遞降的趨勢?
TAG: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