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外國禮儀20種

NO.1  中外14種手勢含義大比拼

手是人身體上活動幅度最大、運用操作最自如的部分。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忘不了它。事事處處離不開它。即使在社交場合也要盡情發揮它的功能。於是五彩繽紛的手勢語也就應運而生。手勢語是人體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無聲語言。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人們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世界不同的國別或相異的民族,同一種手勢語表達的意思可能大體相同或相近,也可能截然相反。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手勢語:

  向上伸大拇指:這是中國人最常用的手勢,表示誇獎和讚許,意味著「好」、「妙」、「了不起」、「高明」、 「絕了」、「最佳」、「頂呱呱」、「蓋了帽了」、「登峰造極」。在奈及利亞,賓客來臨,要伸出大拇指,表示對來自遠方的友人的問候。在日本,這一手勢表示 「男人」、「您的父親」。在南朝鮮,表示「首級」、「父親」、「部長」和「隊長」。在美國、墨西哥、荷蘭、斯里蘭卡等國家,這一手勢表示祈禱幸運;在美國、印度;法國,則是在攔路搭車時橫向伸出大拇指表示要搭車。在印度尼西亞,伸出大拇指指東西。但在澳大利亞,豎大拇指則是一個粗野的動作。

  向下伸大拇指:世界有相當多的國家和地區都使用這一手勢,但含義不盡相同。在中國,把大拇指向下,意味著「向下」、「下面」。在英國、美國、菲律賓,大拇指朝下含有「不能接受」。「不同意」、「結束」之義,或表示「對方輸了」。墨西哥人、法國人則用這一手勢來表示「沒用」、「死了」或「運氣差」。在泰國、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拇指向下表示「失敗」。在澳大利亞,使用這一手勢表示譏笑和嘲諷。在突尼西亞,向下伸出大拇指,表示「倒水」和「停止」。

  向上伸食指:世界上使用這一手勢的民族也很多,但表示的意思不一樣。中國人向上伸食指,表示數目,可以指「 一」,也可指「一十」、「一百」、「一千」……等這樣的整數。在日本、南朝鮮、菲律賓、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等國,食指向上表示只有一個(次)的意思。在美國,讓對方稍等時,要使用這個手勢。在法國,學生在課堂上向上伸出食指,老師才會讓他回答問題。在新加坡,談話時伸出食指,表示所談的事最重要。在緬甸,請求別人幫忙或拜託某人某事時,都要使用這一手勢。在澳大利亞,在酒吧、飯店向上伸出食指,表示「請來一杯啤酒」。在墨西哥、緬甸、日本、馬來西亞,這一手勢表示順序上的第一。在中東,用食指指東西是不禮貌的。

向上伸中指:兩千多年來羅馬人一直稱中指為「輕浮的手指」。事實上,單獨伸出中指的手勢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意味著好事情,普遍用來表示「不贊同」、「不滿」或「詛咒」之意。在美國、澳大利亞、突尼西亞,這種手勢意味著:搞那種關係」,表示侮辱。在法國,表示行為下流齷齪。在沙烏地阿拉伯,表示惡劣行為。在新加坡,表示侮辱性行為。在菲律賓,表示詛咒、憤怒、憎恨和輕蔑。在中國,表示對方「胡扯」或對對方的侮辱。不過,在緬甸和奈及利亞,向上伸出中指表示「一」,在突尼西亞表示「中間」之意。  向上伸小指:在中國,這一手勢表示「小」、「微不足道」、「最差」、「最末名」、「倒數第一」,並且引伸而來表示「輕蔑」;在日本,表示「女人」、 「女孩」、 「戀人」。在南朝鮮,表示「妻」、「妄」、「女朋友」。在菲律賓,表示「小個子」、「年少者」、「無足輕重之人」。在美國,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賭 」。奈及利亞人伸出小手指,含「打賭」之意。但在泰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向對方伸出小手指,表示彼此是「朋友」,或者表示願意「交朋友」,在緬甸和印度,這一手勢表示「想去廁所。」

  伸出彎曲的食指:這一手勢是英美人慣常用的手勢,表示招呼某人過來。這個手勢在中國表示「9」;在緬甸表示 「5」;在斯里蘭卡表示「一半」;在墨西哥表示「錢」或「詢問價格」;在日本,表示「小偷」或「偷竊行為;在南朝鮮表示「有錯」、「度量小」;在印度尼西亞,表示「心腸壞」、「吝音」;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表示「死亡」。在新加坡,伸出彎曲的食指,還表示(拳擊比賽的)「擊倒」。

  大拇指和食指搭成圓圈:將大拇指和食指搭成一個圓圈,再伸直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這一手勢在美國和英國經常使用,相當於英語中的「ok」,一般用來徵求對方意見或回答對方所徵求的話,表示「同意」、「讚揚」、「允諾」、「順利」和「了不起」。在中國,這個手勢表示數目「o」或「3」。在法國,表示「零」和「一錢不值」。在泰國,表示「沒有問題」。在印度,表示「對」、「正確」。在荷蘭,表示「正在順利進行」、 「微妙」。在斯里蘭卡,表言談禮儀示「完整」、「圓滿」和「別生氣」。在日本、南朝鮮、緬甸,表示「金錢」。在菲律賓,表示「想得到錢」或「沒有錢」。在印度尼西亞,表示「一無所有」、「一事無成」、「啥也幹不了。」。在突尼西亞,表示「無用」、「傻瓜」。在希臘、獨聯體,這個手勢被認為是很不禮貌的舉止。另外,有些國家用這一手勢來表示「圓」、「洞」等。

伸出食指和中指:在歐洲絕大多數國家,人們在日常交往中常常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比劃作「V」形表示「勝利」,「V」是英語單詞Victory(勝利)的第一個字母。傳說,「V」字形手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一位名叫維克多·德拉維利的比利時人發明的。他在1940年底的一次廣播講話中,號召同胞們奮起抵抗德國侵略軍,並動員人們到處寫「V」字,以表示勝利的信心。從此「V」字手勢不脛而走。尤其要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一次遊行檢閱中使用了這一「V」形手勢,使這個手勢迅速地廣泛地流傳開來。不過,做這一手勢時務必記住把手心朝外、手指朝內,在英國尤其要注意這點,因為在歐洲大多數國家,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內的「V」形手勢是表示讓人「走開」,在英國則指傷風敗俗的事。在中國,「V」形手勢表示數目「2」、「第二」或「剪刀」。在非洲國家,「V」形手勢一般表示兩件事或兩個東西。  伸出食指和小指:在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們向前平伸胳膊,再伸出食指和小指做成牛角狀,用來表示要保護自己不受妖魔鬼怪的侵害。在非洲一些國家,這種手勢若指向某人,則意味著要讓那人倒霉。在拉丁美洲許多國家,把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手豎起來,則表示「交好運」。但在義大利,這一手勢表示自己的老婆有了外遇。

  中指和食指交叉相疊:在中國,中指和食指交叉相疊表示數目「10」和「加號」;在香港,這一手勢則表示「關係密切」。在英國、美國、法國、墨西哥、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這一手勢表示「祝願」、「祈禱幸運」。在澳大利亞,表示「期待」、「期盼」。在斯里蘭卡,表示「曲折」和「邪惡」。在印度,表示「結束」、「完成」。在荷蘭,表示「發誓」、「賭咒」,或指「對方撒謊」。在奈及利亞,表示東西或數字「相加 」。

  屈伸手指:在拉丁美洲、英國、美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突尼西亞以及亞洲、非洲部分地區,人們伸出下臂,稍微抬起,手心向上屈伸手指,表示「讓人走過來」。但這一手勢在中國是用作招呼動物或幼兒的。中國人招呼人的手勢是:將手臂前伸,手心向下,變動所有手指。然而這一手勢在英美等國又是招呼動物的。

  擺手:在歐洲,人們見面時習慣用「擺擺手」來打招呼。其具體作法是:向前伸出胳膊,手心向外,但胳膊不動,只是用手指上下擺動。如果歐洲人前後擺動整隻手,則表示「不」、「不對」、「不同意」或「沒有」。但是美國人打招呼時總是擺整隻手。在世界許多地方,擺手表示讓人走開。在希臘和奈及利亞,在別人臉前擺動整隻手意味著極大的侮辱,距離越近侮辱性越大。在秘魯,前後擺動整隻手則表示「到這兒來」。

  搓手:在歐美國家,摩搓雙掌,表示「完成了所作的事」。在非洲,人們常用「搓手」這一手勢來表明自己與某件事毫不相干、沒有關連。其具體搓法是:先用左手手心搓右手手背,從手腕一直搓到手指尖。

  雙手拇指相繞:在英美等國,雙手大拇指不停地有規律地互相旋繞,表示「無事可做」、「閑極無聊」之意。

NO.2 美國習俗禮儀:說話爽直不喜沉默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

  美國人在吃午餐和吃晚餐之前,通常要喝點雞尾酒,但在加利福尼亞州,人們大都喝葡萄酒。

  同時,在吃主食之前,一般都要吃一盤色拉。炸蘑菇和炸洋蔥圈可作為開胃食品,牛排、豬排和雞(腿)為主食,龍蝦、貝殼類動物以及各種魚類,甚至包括淡水魚被統稱為海鮮。炸土豆條則是深受人們喜愛且幾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食物。

  另外,應特別注意的一點,如有吃剩的食物,一定要打包帶回家,以免浪費。

  美國人在吃飯的時候是刀叉並用,而且他們的用餐方式也是很有講究的。因此,在應邀與美國朋友一起吃飯時,應特別注意他們的用餐習慣。一般情況下,餐桌上擺放有一幅餐刀和兩幅餐叉,外邊的餐叉供你吃色拉,裡邊的餐叉用於吃主食和其它點心食品,餐刀用來切肉食。如果你兩手並用,應左手握叉,右手握刀,而且一次握刀時間不能太長。

  美國人的早餐有:炒或煮雞蛋、香腸、油炸土豆片、薄煎餅、果子凍、烤麵包、鬆餅、桔子汁以及咖啡等。

  如果你是初到美國餐館用餐,那麼應該注意如下事項:

  1、選擇合適的餐館(如:家庭式餐館、特色餐館以及自助式餐館等);

  2、餐館營業時間(上午11:30開門營業,直到夜晚);

  3、一般都應事先預訂餐位:

  4、到達餐館後,不能徑直地到餐桌旁入桌,除非餐廳有「隨意就坐」的告示;

  5、付款時,別忘了留給服務員一定比例的小費(一般為實際總額的10%~15%)。

  隨著美國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快餐食品便應運而生。其快餐連鎖店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麥當勞快餐連鎖店。供應的快餐食品有:漢堡包、烤牛肉、牛排、火腿、三明治、肯德雞、油炸土豆片、烘餡餅、冰淇淋以及各種碳酸飲料等。

 

美國人請客吃飯的禮儀

  美國人性格外向,熱情直爽,不拘禮節,他們的風俗禮儀存在著許多與眾不同之處。美國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遲到是不禮貌的。同美國人約會聯繫簡單,打個電話,對方會很高興地同意在盡短的時間內見面。美國人也有禮尚往來的習慣,但他們忌諱接受過重的禮物,一則是美國人不看重禮品自身的價值,二來法律禁止送禮過重,從家鄉帶去的工藝品、藝術品、名酒等是美國人喜歡的禮物,除節假日外,應邀到美國人家中作客甚至吃飯一般不必送禮。美國社會有付小費的習慣,凡是服務性項目均需付小費,旅館門衛、客房服務等需付不低於l美元的小費,飯店吃飯在結帳時收15%小費。

  美國人請客吃飯,屬公務交往性質多安排在飯店、俱樂部進行,由所在公司支付費用,關係密切的親朋好友才邀請到家中赴宴。美國人的食物因地區、民族不同而種類繁多,口味各異,漢堡包、「熱狗」、餡餅、炸面圈以及肯德基炸雞等都是風靡世界的食品,但美國人待客的家宴則是經濟實惠、不擺闊氣、不拘泥形式的。通常的家宴是一張長桌子上擺著一大盤沙拉、一大盤烤雞或烤肉、各種冷盤、一盤炒飯、一盤麵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飲、酒類等。賓主圍桌而坐,主人說一聲「 請」,每個人端起一個盤子,取食自己所喜歡的菜飯,吃完後隨意添加,邊吃邊談,無拘無束。

  美國人將請客人吃頓飯、喝杯酒或到鄉間別墅共度周末作為一種交友方式,並不一定要求對方做出報答,如有機會請對方到自家吃飯就可以了。吃完飯後,客人應向主人特別是女主人表示特別感謝。

同美國人進行商務活動的注意問題

  同美國人進行商務活動, 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深入了解和掌握美國有關貿易進出口的法律法規和常規做法。如對哪些範圍限制與外國人合作,哪些範圍的商品必須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特別許可, 哪些商品市場有可能觸及反銷稅法,以及美國的反托拉斯,反行賄等等法規和商戶談判時要特別提及。此外,如商品的廣告及代理,批發和零售商,價格和包裝等常規做法和特別事項也要了解透一些,以免造成損失。

  (2)進行市場調查, 慎重選擇合作對象和合作領域。美國的市場經濟可以說歷史比較長, 如何在美國的商貿市場中贏得商機, 進行市場考察是必不可少的。考察時要重點突出,如紡織品的質地,花色圖案,設計樣式等,是否在市場受顧客歡迎,代理商的意向等是否明顯和迫切,都是要調查清楚的;

  (3)了解美國商戶的特點, 有針對性地進行洽談。美國商人在商務活動中總有一種富國強國的自信和自豪, 處處流露出優越感, 談吐較直率大方, 顯得輕鬆和好打交道。講究高效率,不願拖泥帶水, 談判時要直接了當, 時間安排要緊湊,所以在同美國人談生意時要針對這些特點開展工作;

  (4)注意聘請律師。同美國人做生意請懂行的律師做顧問是不可缺少的, 美國的律師事務所很多, 聘請適合自身需要的律師並不難;

  (5)講究談判技巧和效率。和美國人談判要注意談判的技巧性, 如直接進入話題, 不要拐彎抹角, 談判時間和地點, 要事先預定, 一般不必送禮品, 穿著最好是簡潔的西服。   美國人的生活禮儀

  從重視階級地位的國家來到美國的遊客,或許覺得美國並不特別尊敬顯要人物。美國人向人鞠躬致敬,不會因對方的身份地位不同而特別殷勤,會多鞠幾個躬。不論在家或搭乘汽車,美國人通常不會要求貴賓坐上特定的座位。禮讓的情形很少,你所能見到的禮讓情形,可能是請吃飯的時候,讓貴賓坐在主人或女主人的右面。在某些國家裡,汽車后座是上座。但在美國,私用汽車裡駕駛座旁邊的位子才是上座,一半是因為司機往往就是主人自己,另一半是因為坐上前面那個座位,可以清晰地看到車外的景象。

  體語

  你知道嗎?兩個人談話,彼此所站的距離,隨文化不同而異。在一些國家裡,人們交談時可能站得很近,談話下去,兩張面孔常常越來越貼近。根據研究所得,美國人談話如果跟他人站得太近,就覺得不舒服;他們最合意的距離是五十公分左右。另有一些國家的人,還喜歡站得比五十公分更遠一點交談。

  社會注意到美國人的另一個社交習慣,就是他們跟其他許多民族一樣,說話時往往做手勢。他們談天之際,可能拍拍對方的肩膀,以示友好,或者輕拍小孩的腦袋,以示親愛。依照其他國家某些民族風俗來說,這種表達法可能不受歡迎,尤其是用左手來表達。許多美國人都用慣左手;在美國左右手沒輕重之分,不論用左用右,都沒有什麼不敬。不過,在這一類的小事上,如果對方在社交場合中用雙手的用法令你不快的話,你只須略加猶豫,你的美國朋友往往就明白你的意思了。

  靜居獨處

  美國人無靜居獨處之念,往往是遊客難以了解的。美國人不是圍牆高築、重門深鎖的國民。他們的院子通常連在一起,連籬笆亦付闕如。他們通常不經邀請,也不先通個電話,就互相過訪;他們在辦公室工作,總是大門敞開。

  他們無靜居獨處的念頭,也許是本國歷史發展的結果。美國是個幅員廣闊的國家。美國從無築牆之城,美國人也用不著防犯鄰邦。美國在初期居民極少,所以鄰居非常重要,不能把他們摒諸門牆之外。鄰居在艱苦創業時會提供保護和幫忙,他們彼此守望相助。

  從美國早期歷史發展出來的這種不願獨處,只求坦然相對的願望,遊客可以從許多小的地方觀察到:美國家庭可能有幾間無門的房間或只有玻璃牆。假若你看見有人走出你的房間忘了關門,別認為他粗魯無禮。幫他們,讓他們知道你喜歡把門關上,要不然你就得適應新方式了。總之,你對於彼此間的不同,要忍耐。  

沉默

  美國人人都不喜歡沉默。他們會侃侃而談,以免談話中止,縱使片刻的停頓,亦非所願。假若你很久沒作聲,美國人就會盡量設法讓你加入談論。他們也許問你是不是身體不舒適,要不要他們幫忙。不過,美國人如果不同意你所說的話,可能默不作聲。他們不出聲,未必表示他們同意你的意見,而是表示他們認為同你繼續辯論下去是沒有禮貌的。

  說話爽直

  遊客到了美國,都發覺美國人不說「廢話」。這就是說,美國人答話的時候,往往簡單到只說「是」、「不是」、「當然」,或極普通的一個「對」字。但簡單的答語並不表示美國人怠慢、粗魯或腦筋簡單。美國人平時匆匆忙忙,跟你打招呼不外一個「嗨」。真的,你在美國居留期間,將一再聽到這個招呼,幾乎人人都說,不論地位、年齡、職業。不過,聽慣了比較長的、漂亮話的人,也許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對美國人的「坦言」不當一回事。

  美國人感到難為情時,就實話直說。遇到別人特別客氣的稱讚或道謝時,美國人可能難為情而不知道該答什麼話好。他們不是有意粗魯無禮,他們其實是喜歡別人稱讚他們的。除了特殊的假日,例如聖誕節,美國人通常不送禮。因此,你會發現美國人接到禮物的時候很難為情,他們如果沒有東西回禮,就更加如此。他們大體上是個熱情不拘禮節的民族。

  介紹

  美國社會風俗跟別國社會風俗大不相同的一點,就是名字的稱呼。美國人不重視「地位」,尤其是社會地位。大多數美國人都不願意自己因年齡或社會地位的關係而特別受人尊敬,這樣會令他們覺得不自在。許多美國人甚至覺得「先生」「太太」「小姐」的稱呼太客套了。不論年齡,大家都喜歡直呼其名。「別稱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薩莉好了。」稱呼名字,往往是表示友善親近。不過,你如果覺得直呼其名不好,盡可用比較客氣的稱呼。你可以向對方笑笑,說你已經習慣成自然,初與人見面的時候總是比較拘謹,過一陣就會直呼名字了。

  介紹的時候,往往是連名帶姓:「瑪麗·史密斯,這位是約翰·瓊思。」遇到這種情形,你可以自己決定該稱呼那位女士為「瑪麗」還是「史密斯小姐 」。有時你們兩人交談,開頭是稱呼對方的姓,但沒過多久,其中一人或彼此就直呼對方的名字了。你盡可自己選擇,假若你不願意一下子就直稱別人的頭字,而要依照你自己的習俗稱呼別人,誰也不會覺得你沒有禮貌。

  你可能會注意到,美國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幾乎從不提彼此的頭銜。如果你平時聽慣了不離頭銜的談話,就會覺得美國人說話不客氣,不近人情。你高興的話,盡可依你本國的習慣稱呼別人的名銜。美國人聽你這樣說話,只是覺得有趣,覺得特別。不過,假若他們談話時不稱頭銜,你可別不高興。

頭銜

  社會階級的差異,在美國是不受重視的,所以美國人沒有家庭世襲的頭銜,雖則他們對於用慣了頭銜的外來客也會以他的頭銜相稱。美國人反而有時用職業上的頭銜。這種頭銜有別於家庭頭銜,因為它是靠自己「掙來」的,而不是由祖先傳下的。有頭銜的職業,最常見的是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宗教領袖。這裡且舉幾個例子:哈利法官、史密斯參議員、克拉克將軍、布朗醫生、格林博士(教授)、懷特神父、科恩老師(對猶太人的尊稱用語)、格雷主教等。

  至於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則稱他為「先生」、「小姐」、「太太」(音密西斯)。「Ms.」(音密絲)對已婚和未婚的女士都可適用,近年來在美國已甚為通行。假若你跟一個美國人第一次碰面,不曉得他的頭銜,但又要對他表示尊敬,那麼可用「先生」或「夫人」稱呼。被你這樣稱呼的人也許會想到你不知道該用什麼稱呼,於是會把正確的名稱告訴你。不過,一個人除非是從事某種特殊職業,否則正式的頭銜是不常用的。美國人注重友好的、不拘禮節的關係,而不注重地位頭銜。美國人相信自己即使直稱一個人的名字,仍一樣可以對他表示尊敬。

  服務

  頭銜之外,美國生活中還有別的事情,是平時受女傭、司機、廚師侍候慣了的遊客,可能發覺和他在本國的情形大不相同。有的遊客也許想到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但在美國所受的待遇即跟普通人一樣,因此覺得自己被怠慢了。不過,美國是個「樣樣自己動手」的國家。一般美國人,不管是醫生、教授、商人、律師,都是自己煮飯、洗衣、上市場買東西或做其他工作。在美國,服務是要錢的;誰都可以「買」服務,只要付得起錢就成,地位是不相干的。一個人不管幹的是什麼職業,如果自己動手做家務,絕對不會被人認為有什麼不對。其實,許多美國人都花得起錢請廚師、司機,但他們不那麼做。他們寧願享受家庭寧靜,如果家裡有個請來的幫手,寧靜感可能多少就會喪失掉。也有人寧願把錢花在旅行或其他方面,而不願付出高昂的美國工資僱人幫忙料理家務。   找漱洗間

  一位新到美國的遊客,最近有人問他,在美國第一天最麻煩的事情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答:「找漱洗間。」

  有些國家在大街上有明顯可見或在小建築物裡面標誌明顯的公眾漱洗間,美國可沒有。在美國,公眾漱洗間均設於加油站(都是乾乾淨淨的,免費的,不過可能要向站員索取鑰匙)。機場、公共汽車站、火車站、餐館、圖書館、大商店、戲院,以及一切歡迎大眾光臨的場所,都有漱洗間,你還可以走進任何一家旅館借用「女漱洗間」或「男漱洗間」,即使你不是這家旅館的住客。

  不要被漱洗間門上的名稱弄糊塗了。有時上面寫著「男」或「女」以及「女士」或「夫人」,或乾脆叫「漱洗間」。有的在門上可能畫個圖形或其他標誌,以示男女之別,餐館尤其採用這種方式。女用漱洗間有時稱為「化妝間」。歐洲人使用的「方便處」或「W.C」,在美國是少用的,但一般人都明白是什麼意思。

  對你國家的認識

  你可能會遇到一些對貴國知之甚少的美國人。假若有這種情形,請容忍他們。很遺憾,美國學校很少教授他國的文化風俗。美國東西兩面是大洋,跟其他國家隔得很遠。結果,美國人對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和不同的工作方式都不大熟悉;這在其他國家也是常見的。假若美國人用你所不熟知的辦法來幫你的忙,假若他們把貴國誤認為是千里以外的另一個國家,請多包涵。跟別的國家相比,美國發展成為現代國家的時間極短,只有300年的光景。美國人一直忙於本土的成長,忙著修建公路,忙著建立城市,忙著為千百萬的孩子制定免費教育制度,忙著發明,忙著發現,忙著為全球的利益而發展。在這300年間,有大部分的時候全國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美國本身,而不在世界。直到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美國人才開始對世界其他地區發生興趣。   社會習俗

  美國人的祖先來自全球各地,所以在美國境內「認可的」社會習俗,比有些國家的社會習俗要多得多。因此,到美國旅遊的人如果要照自己國家的風俗習慣去做,也不必覺得難為情或有什麼不對。雖然美國人不拘禮節,但是,如果你願意在社交場合中穿著打扮得很正規,你儘管照你自己的方式做好了。你周圍的人一定會接受的。

  不過,你能夠對美國一般的習俗做詳盡的了解,也是有所裨益的。當然,這個題目範圍太廣,不能在這裡詳加探討,下面所談的,只是你訪問美國時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常見情形。

  有些私人問題,在甲國可以提出來談,但在乙國則不應該談。比方說,美國人可能會問你:「你在什麼地方工作?」「你有幾個孩子?」「你的房子有多大?」「你有沒有假期?」在美國人看來,這些問題不算是純粹的私人問題。他們往往問這些話,不外是要了解你與他之間的共同點,或作為交談的開始。請你明白,問這些話的本意都是友善的,問者是對你表示關心,不是對你無禮。

  美國人自己也是這樣相識的。由於美國人在美國時常搬遷,這類問題就是他們每年認識許多新朋友的常用辦法。

  有些國家的人們幾乎終生未離開過一個市鎮,所以社會風俗頗為不同。遊客到了這些國家,可能要過了許久,才會有人向他問起家庭、職業、居所等私人問題。但是在美國,樣樣事都快,美國人沒時間講究禮節。他們一定要在今天認識你,因為不久他們可能又要搬到遙遠的另一個市鎮去了。

  在一些國家裡,居民的社會關係需要長期慢慢地培養。習慣了這種情形的遊客一旦到了美國,可能覺得美國人的方式可怕,太注意私人問題和無禮。不過,美國人認為純粹是私人問題的一些事,在美國也是避而不提的,否則未免太無禮了。這些問題包括一個人的年齡,他有多少錢,他的衣服和財產一共值多少錢,他的宗教信仰,和他的私生活等等。

  假如有人向你提出什麼問題,而你覺得這純粹是私事,那麼你盡可不答。你可以說「不知道」,或說:「在我的國家裡,這個問題好怪。」再不然,你可以把話題一轉,談些不關私人的事情。你這樣做,美國人不會覺得你無禮,事實上,他多半會明白你是不想回答或不想繼續談論這些私人問題。    

NO.3 德國禮儀面面觀:舉止莊重講究風度

 儀態禮儀

  德國人對工作一絲不苟,在社交場合也舉止莊重,講究風度。德國婦女的特點是素,這不光是體現在穿著打扮上,也體現在言談舉止上。與德國人相處時,幾乎見不到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因為他們把這些動作視為對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養的表現。

  相見禮儀

  德國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在與客人打交道時,總樂於對方稱呼他們的頭銜,但他們並不喜歡聽恭維話。對剛相識者不宜直呼其名。

  商務禮儀

  德國人對工作嚴肅認真,思考總是深刻敏銳。德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因此,一旦約定時間,遲到或過早抵達都被視為不懂禮貌。他們在談判是態度明朗,談生意時一般使用商業名片。德國不但貨物品質好,服務質量也屬上乘。

  旅遊禮儀

  德國人有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不隨便停車,更不會闖紅燈,在列車上,大多有禁煙或可抽煙的標誌。每年5-10月是旅遊的旺季,首都柏林,現政治中心波恩,歷史文化和經濟名城漢堡、萊比錫等以其優美的風光迎送五洲四海的賓月。

 

德國的餐飲禮儀

  德國人是十分講究飲食的。

  在肉類方面,德國人最愛吃豬肉,其次才能輪到牛肉。以豬肉製成的各種香腸,令德國人百吃不厭。

  德國人一般胃口較大,喜食油膩之物,所以德國的胖人極多。

  在飲料方面,德國人最欣賞的是啤酒。

  德國人在用餐時,有以下幾條特殊的規矩。

  其一,吃魚用的刀叉不得用來吃肉或乳酪。

  其二,若同時飲用啤酒與葡萄酒,宜先飲啤酒,後飲葡萄酒,否則被視為有損健康。

  其三,食盤中不宜堆積過多的食物。

  其四,不得用餐巾扇風。

  其五,忌吃核桃德國習俗

  德國絕大多數都是德意志人。居民中信奉基督教約佔一半,另外有46%的人信奉天主教。

  德國人德國人紀律嚴明,講究信譽,極端自尊,待人熱情,十分注重感情。愛好音樂。

  重視稱呼,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對德國人稱呼不當,通常會令對方大為不快。

  一般情況下,切勿直呼德國人的名字。稱其全稱,或僅稱其姓,也可以。和德國人交談時,切勿疏忽對「您」與「你」這兩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熟人、朋友、同齡者,方可以「您」相稱。在德國,稱「您」表示尊重,稱「你」則表示地位平等、關係密切。

  德國人對髮型較為重視。在德國,男士不宜剃光頭,免得被人當作「新納粹」分子。德國少女的髮式多為短髮或披肩發,燙髮的婦女大半都是已婚者。

  德國人注意衣著打扮,外出時候必須穿戴整齊、清潔;見面打招呼必須稱頭銜,不直呼名字;約會準時,時間觀念強;待人熱情、好客、態度誠實可靠;宴席上,男子坐在婦女和地位高的人的左側,女士離開和返回飯桌時,男子要站起來以示禮貌;請德國人進餐,事先必須安排好。和他們交談最好談原野風光,個人的業餘愛好多為體育活動。接電話要首先告訴對方自己的姓名。

  德國人最愛吃豬肉,其次才能輪到牛肉。以豬肉製成的各種香腸,令德國人百吃不厭。忌諱吃核桃。

  如果同時喝啤酒和葡萄酒,要先喝啤酒,然後再喝葡萄酒,否則被視為有損健康。

  在公共場合竊竊私語,被認為是十分無禮的。

  在德國,薔薇專用於悼亡,不可以隨便送人。忌諱茶色、紅色、深藍色。

  服飾和其它商品包裝上忌用納粹標誌。 

NO.4 進入外國人辦公室或住所的禮節

到外國人辦公室或住所,均應預先約定、通知,並按時抵達。如無人迎候,進門先按鈴或敲門,經主人應允後方得進入。如無人應聲,可稍等片刻後再次按鈴或敲門(但按鈴時間不要過長)。無人或未經主人允許,則不得擅自進入。

  因事急或事先並無約定,但又須前往時,則應盡量避免在深夜打攪對方;如萬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時間約見對方時,則應見到約見人後立即先致歉意,說「對不起,打攪了」,並說明打攪的原因。

  經主人允許或應主人邀請,可進入室內。儘管有時洽談的事情所需時間很短,也應進入室內,不要站在門口進行談話。有時,主人未邀請進入室內,則可退到門外,在室外進行談話。

  進入室內,如說話所需時間較短,則可不必坐下,事畢也不要逗留;如所需時間較長,則要在主人邀請之下方可入座。在預先並沒有約定的情況下,談話的時間盡量不要過長。

  應邀到外國人家裡拜訪、作客,應按主人提議或同意的時間抵達,早到或遲到都是不禮貌的。如發生遲到的情況,應致歉意。進行拜訪,一般安排在上午十時或下午四時左右。西方習慣備有小吃和飲料招待,客人不要拒絕,應品嘗一下,接受的飲料應喝掉(但實在不習慣時,也不必勉強)。

  不經主人的邀請或沒有獲得主人的同意,不得要求參觀主人的庭院和住房。在主人的帶領下可參觀住宅,但即使是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觸動除書籍、花草以外的個人物品和室內的陳設。

  對主人家中的人都應問候,尤其應問候夫人(丈夫)和子女。有小孩在場,應主動與孩子握手、親抱表示喜歡。家中養有貓狗的,不應表示出害怕、討厭,不要去踢它轟它。

  離開時,應有禮貌地向主人告別,感謝主人的接待。

 

NO.5 國外送花禁忌:不同花代表不同感情

出國訪問,考察或旅遊,有時為表示感謝主人的盛情,送些鮮花以致謝意,但不能亂送,否則會犯忌,因為不同的花在不同的國家表示不同的感情。

  在國外,給中年人送花不要送小朵,意味著他們不成熟。 不要給年輕人送大朵大朵的鮮花。

  在印度和歐洲國家,玫瑰和白色百合花,是送死者的虔誠悼念品;

  與德國、瑞士人交往:送朋友妻子或普通異性朋友,不要送紅玫瑰給他們,因為紅玫瑰代表愛情,會使他們誤會。

  德國人視鬱金香為「無情之花」,送此花給他們代表絕交。

  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菊花像征著悲哀和痛苦,絕不能作為禮物相送。

  在俄羅斯、南斯拉夫等到國家若送鮮花的話,記住一定人要送單數,因雙數被視為不吉祥。

  在法國,黃色的花是不忠誠的表示;

  羅馬尼亞人什麼顏色的花都喜歡,但一般送花時,送單不送雙,過生日時則例外,如果您參加親朋的生日酒會,將兩枝鮮花放在餐桌上,那是最受歡迎的。

  百合花在英國人和加拿大人眼中代表著死亡,絕不能送。

NO.6 留學生必備餐桌禮儀:直接用手拿的食物 

 哪些食物可以用手指取食?

  1.生菜葉中包有食物者:如鴿松、蝦松、越南春卷...等等。如果不用手指取食反而更不方便,但需注意調味料以及沾醬等避免滴落桌上。

  2.蘆筍:可以手指輕巧拿住,再沾以沙拉或調味料直接送入口中,但是一次以一枝蘆筍為宜。

  3.培根肉:這裡指的是以油煎過,酥脆易碎者。若以刀叉取食將非常不方便,不但一切就碎,叉子更無法發揮功能,因此擅用你的手指罷!

  4.麵包:麵包一般都是用手撕著吃,一次最好別撕的太大,以一、兩口能吃完者為佳。國外鮮有人用刀叉切麵包來吃,正如同國內沒有人用筷子夾饅頭吃是同樣的道理。

  5.餅乾:無論什麼樣的餅乾,均可以大大方方的用手拿著吃,除非是你不小心把餅乾掉進了咖啡中,非得用湯匙不可。

 6.煮玉米:面對眼前整枝玉米時不用猶豫,可以自然的用手拿起,或許先抹上一些奶油,然後一排一排的將其食盡。

  7.炸雞、薯條、洋芋片、漢堡等:大家都知道這些所謂的速食類一定是用手抓著吃,除非是這些食物上已經淋了太多的調味汁。

  8.小肉卷、點心等:這類食物往往會在雞尾酒會中出現,要知道主人一定早就想到客人如果一手拿酒杯,剩下的另一之手能拿的下什麼樣的食物。

  9.三明治:沒想到吧?三明治也是用手拿著吃,除非是三明治中間包了太多的內容,或是內容汁液飽和,不斷滲出來。

  10.帶柄之水果:如櫻桃、葡萄、草莓等,可以用手指輕輕掐住葉柄,然後一口一顆,吃的優雅自然。

 

NO.7 和外國人談話時應注意的禮節

談話的表情要自然,語氣和氣親切,表達得體。說話時可適當做些手勢,但動作不要過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與人談話時,不宜與對方離得太遠,但也不要離得過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談話時不要唾沫四濺。

  參加別人談話要先打招呼,別人在個別談話,不要湊前旁聽。若有事需與某人說話,應待別人說完。有人與自己主動說話,應樂於交談。第三者參與說話,應以握手、點頭或微笑表示歡迎。發現有人慾與自己談話,可主動詢問。談話中遇有急事需要處理或需要離開,應向談話對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談話現場超過三人時,應不時地與在場的所有人攀談幾句。不要只與一、兩個人說話,不理會在場的其他人。也不要與個別人只談兩個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談問題不便讓旁人知道,則應另找場合。

  在交際場合,自己講話要給別人發表意見的機會,別人說話,也應適時發表個人看法。要善於聆聽對方談話,不輕易打斷別人的發言。一般不提與談話內容無關的問題。如對方談到一些不便談論的問題,不對此輕易表態,可轉移話題。在相互交談時,應目光注視對方,以示專心。對方發言時,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視別處,顯出不耐煩的樣子,也不要老看手錶,或做出伸懶腰、玩東西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談話的內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談一些荒誕離奇、聳人聽聞、黃色淫穢的事情。一般不詢問婦女的年齡、婚否,不徑直詢問對方履歷、工資收入、家庭財產、衣飾價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問題。與婦女談話不說婦女長的胖、身體壯、保養的好等語。對方不願回答的問題不要追問,不究根問底。對方反感的問題應表示歉意,或立即轉移話題。一般談話不批評長輩、身份高的人員,不議論當事國的內政。不譏笑、諷刺他人。也不要隨便議論宗教問題。

  男子一般不參與婦女圈內的議論,也不要與婦女無休止地攀談而引起旁人的反感側目。與婦女談話更要謙讓、謹慎,不與之開玩笑,爭論問題要有節制。

  談話中要使用禮貌語言,如:你好、請、謝謝、對不起、打攪了、再見……好嗎?等等。在我國人們相見習慣說「你吃飯了嗎?」「你到哪裡去?」等,有些國家不用這些話,甚至習慣上認為這樣說不禮貌。在西方,一般見面時先說「早安」、「晚安」、「你好」、「身體好嗎?」「最近如何?」「一切都順利嗎?」「好久不見了,你好嗎?」「夫人(丈夫)好嗎?」「孩子們都好嗎?」「最近休假去了嗎?」對新結識的人常問:「你這是第一次來我國嗎?」「到我國來多久了?」「這是你在國外第一次任職嗎?」「你喜歡這裡的氣候嗎?」「你喜歡我們的城市嗎?」分別時常說:「很高興與你相識,希望再有見面的機會。」「再見,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請向朋友們致意。」「請代問全家好!」等。

  在社交場合,還可談論涉及天氣、新聞、工作、業務等事情。

  在社交場合中談話,一般不過多糾纏,不高聲辯論,更不能惡語傷人,出言不遜,即便爭吵起來,也不要斥責,不譏諷辱罵,最後還要握手而別。

NO.8 非洲國家禁忌禮儀:用力握手錶善意

 1.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能行的招招呼方式——舉起右手、手掌向著對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並沒有握石頭。」顯然,它是在表明:「沒有武器。」這個習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採用,只不過樣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說是友好的象徵。

  2.Negro和black是禁句

  美國黑人對Black一詞並沒有抗拒心理。可是,一聽到有人呼他Negro(黑人之意,尤其指原藉非洲,被販賣到美國做奴隸的黑人及其子孫),就勃然大怒。

  非洲人對Negro、Black二詞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認它的含意。強調膚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稱呼非洲人,最好照他們的國籍來稱呼。非洲人一般說來國家意識相當強烈,直呼其國名,他們聽來就很受用。

  3.African的稱呼有特定對象

  稱非洲黑人為African可犯了嚴重的錯誤。在非洲,所謂的African並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那就是:南非共和國荷裔白人。因此,那些非洲土著,碰到別人稱他們為African,就露骨地表示厭惡。

  4.莫拍落後鏡頭

  任何國家都有骯髒透頂、窮人群集的地區,世界首富的美國,亦不例外。你若在那些髒亂地區興緻淋漓的拍照,跟你同行的當地人就會提出抗議,甚至不肯當你的嚮導。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最不喜歡自尊心受損,這是身為觀光客務必認請的事實。一見落後的景象就想拍照留念,這無異在找人家的渣兒,如此欠深慮的行為,還是不做為妙。

  5.莫瞪眼看對方

  古時候的埃塞俄比晉,侍者是背對主人(或客人)來服務的。衣索比亞有個迷信,那就是:有人瞪看時,被瞪看的人不是災禍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這個國家,跟當地人交談或碰面的時候,可不能目不轉睛地瞪看對方,這麼做,對方一定大感不悅。

  6.用力握手是善意的表示

  在非洲,握手時如果握得有氣無力,被稱為是「禮貌不周」。握手而有氣無力,表示虛與委蛇,毫無誠心,他們會生氣的。尤其在阿爾及利亞,握手是愈用力愈受尊敬。他們認為,用力的程度跟對方好意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最好握得他們手都感到麻木叫痛。

7.女性只限於逛店購物

  在阿爾及利亞,女性獨行被烈為禁例,唯有逛店購物的時候,才可以私自行動。他們認為,一個女人獨自亂走,是一種喪失「品格」的行為。身為淑女,絕不能幹這種事。當然,她們想獨自進入餐廳、戲院也是免談。

  8.從事狩獵旅行時要嚴守規定

  想要進行狩獵旅行(Safari),東非可說是最理想的地方。狩獵旅行的禁忌頗多:

  ①不能嘰嘰喳喳說話。因為,動物的聽覺敏銳異常。

  ②不能任意走出車外。你以為安全無慮,其實,旁邊就有猛獸在虎視耽耽,你卻看不出來。

  ③不能任意點火,有人曾經點了煙之後,把火柴隨意一丟,引起一場森林大火。

  9.留下一點點

  在奈及利亞的西部地方,有個特別的吃飯方式:不能吃得一物不剩,客人至少要留一片東西在碟子上。更怪的是,他們把那一片東西留到第二天,才將它丟入垃圾箱。他們相箱:聖靈會來吃那一片東西。在這個國家,旅客千萬不能為了菜的美味可口,把碟子上的肉或湯,吃得一乾二淨。

  10.斗逢、白衣可以避險

  在阿爾及利亞和幾內常,常常可以看到穿古時候那種白衣和斗逢的女性。這些白衣、斗篷,是貞節、純潔的象徵。這一身打扮的異性,無不敬重有加,也就是說,視她們為值得尊敬的女性。女性觀光客如果以這種打扮到處走動,保證暢行無阻,又不會遭到任何危險。

  11.鏡頭如槍口

  非洲人普遍認為相機對準某物,拍下鏡頭,某物的「精氣」就給吸收殆盡,此事自是非同小可。人、房屋、家畜一律不準拍攝。觀光客如想拍攝,之前最好向對方先打個招呼,獲得同意之後再行動,以免被投石、被吊或挨一頓揍。 

NO.9 韓國習俗禮儀:不會輕易流露感情

韓國是單一的民族朝鮮族,佛教徒佔全國人口的1/3。

  韓國人講究禮貌,待客熱情。見面時,一般用咖啡、不含酒精的飲料或大麥茶招待客人,有時候還加上適量的糖和淡奶。這些茶點客人必須接受。

  韓國人初次見面時,經常交換名片。韓國很多人養成了通報姓氏習慣,並和「先生」等敬稱聯用。韓國一半以上居民姓金、李、朴。韓國人業務洽談,往往在旅館的咖啡室或附近類似的地方舉行。大多數辦公室都有一套會客用的舒適的傢具,在建立密切的工作關係之前,舉止合乎禮儀是至關重要的。韓國人注重服飾,男子穿西服、系領帶。

  如果邀請去韓國人家裡做客,按習慣要帶一束鮮花或一份小禮物,用雙手奉上。不要當著贈送者的面把禮物打開。進到室內,要把鞋子脫掉留在門口。

  韓國的農曆節日和我國差不多,也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韓國人以米飯為主食,早餐也習慣吃米飯,不吃粥。還喜歡吃辣椒、泡菜,吃燒烤的時候要加辣椒、胡椒、大蒜等辛辣的調味品。湯是每餐必不可少的,有時候湯里放豬肉、牛肉、狗肉、雞肉燒煮,有時候也簡單地倒些醬油、加點豆芽。韓國人還對邊吃飯邊談話非常反感。

  韓國人不輕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公共場所不大聲說笑。特別是女性在笑的時候還用手帕捂著嘴,防止出聲失禮。在韓國,婦女十分尊重男子,雙方見面的時候,女性總會先向男性行鞠躬禮、致意問候。男女同座的時候,往往也是男性在上座,女性在下座。

  韓國人對「4」非常反感。許多樓房的編號嚴忌出現「4」字;醫院,軍隊絕不用「4」字編號。韓國人在喝茶或喝酒的時候,主人總是以1、3、5、7的數字單位來敬酒、敬茶、布菜,並忌諱力用雙數停杯罷盞。

 韓國的商務習俗禮儀

  1、隨著關稅總水平的降低,各種減免稅政策逐步減少或取消,但對自動化設備、存儲有高科技軟體的磁碟磁帶等還是保留了免稅政策。對用於高科技工業的機器和設備實行臨時免稅政策,對部分中小產業所需要的設備、機器和建築材料實行分期付款制度。這些減免稅政策措施,從1994後開始逐步減少或廢止。

  2、1998年前,韓國每年將降低高科技、船和飛機的使用等特殊行業的關稅稅率,同時逐步廢止這些行業的關稅減免政策。

  3、為符合WTO的規定,韓國將改變原先對特殊行業實行減免的做法,代之以對一些特殊職能實行減免關稅政策,如科研、自動化、環境污染、預防災害等主要的材料和設備實行關稅減免。

  4、加快通關速度,改革關稅清算制度。1990年以前,進口商在繳付關稅情況進行核查。核查完畢前,不允許貨物進口。從1991年起,進口商在繳付關稅後,即可得到進口許可,在貨物進口以後海關再複核關稅繳付情況。

  5、隨著經濟的增長進口量的增加,韓國已變成世界上一個主要的貿易國。自 1992年起,韓國已成為應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8款和關貿總協定第11款的國家之一,主要市場已經開放,幾乎全部商品都可自由進出口。關稅調整作為唯一正常貿易措施,其其地位將變得更加重要。今後韓國經濟將繼續外向型增長策略,追求經濟自由化、開放化、國際化。

  6、為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建立有相當優勢的經濟基礎,韓國關稅政策重點將放到工業保護和財政收入方面。工業保護的手段,將符合國際慣例和有關國際協約規定。

  7、繼續降低關稅稅率達到國家的關稅水平。適當調整關稅稅率,增加農產品進口的自由度。

  8、加強彈性關稅制度,改變經濟環境。韓國將充分運用符合WTO保護條款的緊急關稅和符合有關國際協約的關稅手段,使用國際協定的反傾銷稅、反補貼稅、防止不正當貿易的增長。運用關稅配額制度,穩定物價水平。 韓國財政經濟院海關關稅局由關稅制度課、產業關稅課、海關協力課組成。主要負責:

  1、關稅政策的計劃協調;2、起草和解釋有關關稅法律、法規;3、提出關稅稅率調整方案;4、多邊和雙邊談判;5、國際海關協定的實施及運用。

  1、「海關法」韓國在外貿方面有三個重要法律:「海關法」、「外匯管理法」和「外貿法」其中「海運法」於1949年11月23日頒布,是海關管理的基本法律。 「海關法」由11章243條組成、包括總則、估價和稅收、運輸設備、保稅區、海關運輸、海關清算、海關當局、弄事規定、調查與處理等內容。海關關稅稅率作為「海關法」的附件。

  2、「海關退稅特別法」為鼓勵出口、簡化通關手續,韓國對部分生產出口商品用的原材料實行退稅制度。「海關退稅特別法」頒布實施於1975年7月1 日。

  3、「海關社法」韓國有關海關經紀人的規定原設於「海關法」中,1996年7 月1日起,將有關內容人「海關法」中分離出來,頒布實施了「海關社法」

  4、其他相關法律:有關進口商品關稅減免的有「沽免關稅規定法」和「外資導向法」還有「自由出口區設施法」、「檢疫法」、「食品衛生保健法」、 「醫藥法」、「高壓氣體管理法」、「農產品檢驗法」、「產品檢驗法」等等。 

NO.10 日本留學:風俗習慣禮儀要注意

日本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禮節是日本人的習俗。平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並說「您好」,「再見」,「請多關照」等。

  日本人初次見面對互換名片極為重視。初次相會不帶名片,不僅失禮而且對方會認為你不好交往。互贈名片時,要先行鞠躬禮,並雙手遞接名片。接到對方名片後,要認真看閱,看清對方身份、職務、公司,用點頭動作表示已清楚對方的身份。日本人認為名片是一個人的代表,對待名片就像對待他們本人一樣。如果接過名片後,不加看閱就隨手放入口袋,便被視為失禮。如果你是去參加一個商業談判,你就必須向房間里的每一個人遞送名片,並接受他們的名片,不能遺漏任何一個人,儘管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但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種方式。東京湯島神社裡掛滿了學生升學祈願牌湯島神社類似中國的孔廟,祭奉著在日本素有「學問之神」之稱的菅原道真。圖為一名考生在掛祈願牌。新華社記者馮武勇攝

  到日本人家裡去作客,要預先和主人約定時間,進門前先按門鈴通報姓名。如果這家住宅未安裝門鈴,絕不要敲門,而是打開門上的拉門,問一聲:「借光,裡面有人嗎?」,進門後要主動脫衣脫帽,解去圍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氣炎熱,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腳,否則是失禮的行為),穿上備用的拖鞋,並把帶來的禮品送給主人。當你在屋內就坐時,背對著門坐是有禮貌的表現,只有在主人的勸說下,才可以移向尊貴位置(指擺著各種藝術品和裝飾品的壁龕前的座位,是專為貴賓準備的)。日本人不習慣讓客人參觀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處看看的請求。日本特別忌諱男子闖入廚房。上廁所也要徵得主人的同意。進餐時,如果不清楚某種飯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請教,夾菜時要把自己的筷子掉過頭來使用。告別時,要客人先提出,並向主人表示感謝。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電話告訴對方,表示已安全返回,並再次感謝。過一段時間後再遇到主人時,仍不要忘記表達感激之情。日本人設宴時,傳統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間放一隻裝滿清水的碗,並在每人面前放一塊乾淨的白紗布,斟酒前,主人先將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紗布吸干,再斟滿酒雙手遞給客人。客人飲完後,也同樣做,以示主賓之間的友誼和親密。

  日本人無論是訪親問友或是出席宴會都要帶去禮品,一個家庭每月要花費7.5%的收入用於送禮。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須帶上禮品。日本人認為送一件禮物,要比說一聲「謝謝」的意義大得多,因為它把感激之情用實際行動表達出來了。給日本人送禮要掌握好「價值分寸」,禮品既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若過重,他會認為你有求於他,從而推斷你的商品或服務不好;若過輕,則會認為你輕視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訪,帶上些包裝食品是比較合適的,但不要贈花,因為有些花是人們求愛時或辦喪事時使用的。日本人對禮品講究包裝,禮品要包上好幾層,再繫上一條漂亮的緞帶或紙繩。日本人認為,繩結之處有人的靈魂,標誌著送札人的誠意。接受禮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贈禮品。日本人不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因禮品的不適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禮品可以轉贈給別人,日本人對此並不介意。日本人送禮一般不用偶數,這是因為偶數中的「四」在日語中與「死」同音,為了避開晦氣,諸多場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乾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數了。他們愛送單數,尤其是三、五、七這三個單數。但「九」也要避免,因為「九」與「苦」在日語中發音相同。

日本人請客時的禮儀

  日本人一般不在家裡宴請客。如果應邀到日本人家中做客,在門廳要脫帽子、手套和鞋。走進房門男子坐的姿勢比較隨便,但最好是跪坐,上身要直;婦女要正跪坐或側跪坐,忌諱盤腿坐。告別時,離開房間後再穿外衣。

  到日本人家中做客通常要為女主人帶一束鮮花,同時也要帶一盒點心或糖果,最好用淺色紙包裝,外用彩色綢帶結紮。

  日本人接待至親好友時,使用傳統敬酒方式,主人在桌子中央擺放一隻裝滿清水的碗,並在每個人的水中涮一下,然後將杯口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杯子里的水珠被紗布吸干,這時主人斟滿酒,雙手遞給客人,觀看客人一飲而盡。飲完酒後,客人也將杯子在清水中涮一下,在紗布上吸干水珠,同樣斟滿一杯酒回敬給主人。這種敬酒方式表示賓主之間親密無間的友誼。

  日本人的斟酒也很能講究,酒杯不能拿在手裡,要放在桌子上,右手執壺,左手抵著壺底,千萬不要碰酒杯。

  主人斟的頭一杯酒一定要接受,否則是失禮的行為。第二杯酒可以拒絕,日本人一般不強迫人飲酒。 

NO.11 不可不知的海外禮儀:加拿大紳士文化

一、日常禮儀

  拉著打開的門,讓你後面的人先通過,這種禮儀會受人讚賞。

  向過路人或電梯里遇到的陌生人微笑和說聲「Hi」,表現友善的姿態。

  第一次見面,握手和互問一句「你好嗎?」(How are you?),通常這句慣用語不必真正去回答,只需說:「很好,謝謝。」("Fine, thanks.")

  談話完畢之後,通常會說一句:「祝你有一個愉快的一天/晚上/周末。」("have a nice day/evening/weekend")

  鄰居、同事及在會客室等候之際,常會作非正式的交談。甚至是在業務場合,於開會之初或會議之後,也會作非正式的交談。

  避免在公眾場所高聲談論或爭論。即使在公眾場所發生衝突,比如汽車意外等,都力求保持冷靜。

  在外族人面前用另一種語言交談,會被視為無禮所為。盯著人看也是極端無禮的。

  新移民對於加拿大人表現的態度,應該保持冷靜,不要作出過份的反應。許多看似是「種族歧視」的反應,可能只是出於不明白、好奇心或者是詫異。不要馬上便認為受到冒犯,或妄下種族歧視的結論。

二、吸煙

  在建築物、電梯、多數航機以至銀行、商店、餐廳和其他公眾場所,吸煙都是違法的。加拿大人認為吸煙是極之不禮貌的行為,除非在指定吸煙地區或是在私人住所內,並得到男主人或女主人的許可。吸煙之前,應該問一下你周圍的人是否介意你吸煙。如果他們介意,你便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

  三、吐痰

  加拿大人認為吐痰是極之失禮的行為。如果你想清一清喉嚨,應該去廁所或使用紙巾、餐巾。

  四、洗手間

  未滿六歲的兒童應由父親或母親陪同上洗手間。即使是嬰兒和兒童,在公眾場所小便都是違法的。

  五、哺母乳和換尿片

  許多加拿大人認為這是不應公開的行為,請到公眾場所洗手間內的哺乳室及嬰兒換尿片的地方。

 加拿大人的著裝文化

  不管是生活在加拿大的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絕大多數場合下,他們的穿著都非常隨便,不拘泥於形式。T恤、牛仔褲和運動鞋,可以說是最常見的搭配。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與工作環境的要求,休閑裝、休閑鞋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喜歡。人們的穿著的總原則是:舒適,美觀,大方。

  如今,在中國、日本、香港和歐洲等地,時常可以看到不少人穿著整齊,西裝、領帶加皮鞋。而在北美,這一裝扮只有在去教堂或參加婚禮、葬禮、畢業典禮等非常正式的場合才用得著。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外國人請客吃飯,一般情況下都重在交流感情,吃飯只是借口,極少有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氣勢。除非在正式的請帖上註明要穿禮服,否則就別穿得太整齊,以免大家都尷尬。

  所以,在加拿大擁有一、二套禮服就夠了。由於在北美定做禮服十分昂貴,所以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從國內帶一,二套衣服備用。當然,既然是禮服,雖不要求必須穿名牌,但最好能盡量地合身挺括,抓住本來就不多的機會,將中國人的風采展露一番。切記不能像在國內時的近似於便服的穿戴。西服套裝雖不長穿,但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些工作會要求經常穿西裝。

  加拿大大多數地方的人士對名牌的追求沒有國內熱衷,各種傳媒的名牌時裝廣告也不多。除了少數富人聚集的地方外,商店大多以減價來招攬生意。追求名牌的加拿大人中,大多為青少年。除了因對一些球星崇拜而愛烏及烏,和對一些體育用品如NIKE等有普遍的偏好以外,對在歐亞各地流行的許多名牌知之甚少。

  國內有種說法,稱從國外回去的人有「三氣」,即「說話洋氣,花錢小氣,穿著土氣」。這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加國的服裝文化。 

NO.12 不可不知的海外禮儀:喝咖啡的禮節

怎樣拿咖啡杯

  在餐後飲用的咖啡,一般都是用袖珍型的杯子盛出。這種杯子的杯耳較小,手指無法穿出去。但即使用較大的杯子,也不要用手指穿過杯耳端杯子。正確的拿法應是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把兒再將杯子端起。

  怎樣給咖啡加糖

  給咖啡加糖時,砂糖可用咖啡匙舀取,直接加入杯內;也可先用糖夾子把方糖夾在咖啡碟的近身一側,再用咖啡匙把方糖加在杯子里。如果直接用糖夾子或手把方糖放入杯內,有時可能會使咖啡濺出,從而弄髒衣服或檯布。

  怎樣用咖啡匙

  咖啡匙是專門用來攪咖啡的,飲用咖啡時應當把它取出來。不要用咖啡匙舀著咖啡一匙一匙地慢慢喝,也不要用咖啡匙來搗碎杯中的方糖。

  咖啡太熱怎麼辦

  剛剛煮好的咖啡太熱,可以用咖啡匙在杯中輕輕攪拌使之冷卻,或者等自然冷卻後再飲用。用嘴試圖去把咖啡吹涼,是很不文雅的動作。

杯碟的使用

  盛放咖啡的杯碟都是特製的。它們應當放在飲用者的正面或右側,杯耳應指向右方。喝咖啡時,可以用右手拿著咖啡的杯耳,左手輕輕托著咖啡碟,慢慢地移向嘴邊輕啜。不要滿把握杯、大口吞咽,也不要俯首去就咖啡杯。喝咖啡時,不要發出聲響。添加咖啡時,不要把咖啡杯從咖啡碟中拿起來。

  喝咖啡與用點心

  有時和咖啡可以吃一些點心,但不要一手端著咖啡杯,一手拿著點心,吃一口喝一口地交替進行。飲咖啡時應當放下點心,吃點心時則放下咖啡杯。

 

NO.13 不可不知的國外禮節:稱呼的藝術

稱呼他人為一門極為重要的事情,若稱呼的不妥當則很容易讓他人產生立即的反感,甚至嫉恨在心久久無法釋懷。

  認識之人:

  對於自己已經認識的人多以Mr. Ms.或Mrs.等加在姓氏之前稱呼,如Mr. Chang, Ms. Tsing, Mrs. Huang等,千萬不可以用名代姓.

  例如說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人們一定稱之為華盛頓總統、華盛頓先生,因為這是他的姓,如果稱他為喬治先生,保證震驚全場,因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會如此稱呼主人的,此點國人都常常弄不清楚,所以也讓別人驚異連連。

  重要人士:

  對於重要人物最好加上他的頭銜,如校長、大使、參議員、教授…等,以示尊重,當然也如前述是以頭銜之後加上其人之全名或姓氏稱呼之,千萬也別接上名字。

  一般而言有三種人在名片上和頭銜上是終身適用的,這三種人是:

  大使Ambassador、博士Doctor以及公侯伯子男皇室貴族爵位。在稱呼他們時一定要加頭銜,否則表示十分不敬,甚至視為羞辱,務必謹慎小心。

  不認識之人:

  可以Mr. Madam稱呼之,國人有不少一見外國人就稱為"Sir",這是不對的,只有對看起來明顯十分年長者或是雖不知其姓名但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適用之,當然面對正在執行公務的官員、警員等也可以Sir稱呼以表尊敬。而相對於女士則一律以Madam稱呼之,不論她是否已婚。

  對於年青人:

  可以稱之為Young man,年青女孩則稱為Young Lady,小孩子可以匿稱為Kid(s),較禮貌地稱之為Young Master,在此Master並非主人之意,有點類似國語的『小王子』之類的稱呼法。

 

NO.14 不可不知的國外禮儀:歐洲國家禁忌

歐洲國家有關於數字、顏色、花卉及動物的許多忌諱。西方人普遍忌諱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於基督教傳說;西方許多國家都把黑色作為葬禮的表示;在國際場合,忌用菊花、杜鵑花、石竹花,黃色的花獻給客人,已成為慣例;另外,在我國分被認為代表吉祥、喜慶、長壽的大象、孔雀、仙鶴等動物圖案在一些西方國家也被列於忌用之列,被分別視為蠢笨(英國)、淫婦(英、法國)和蠢漢(法國)的代稱。

  由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歐洲各國都擁有許多各自的特點。以下是歐洲國家的一些風俗習慣:

  法國:在博物館和教堂不要用帶有閃光燈的相機拍照。女士優先的禮儀起源於法國,旅行中要注意為女性讓道、開門、讓座,上下車讓女性先行。巴黎女子很少穿牛仔褲,大多數巴黎女郎的上班褲裝都是寬鬆有致的,她們排斥緊繃在腿上的褲子,認為破壞秀腿那純潔細膩的美。

  德國:在德國用餐,不要用吃魚的刀叉來吃肉。如果同時要飲用啤酒和葡萄酒,宜先飲啤酒,後飲葡萄酒。在自助餐的發明國里吃自助,尤其注意不要在食盤中堆積過多的食物。德國人守紀律,講整潔;守時間,喜清靜;待人誠懇,注重禮儀。

  瑞士:與瑞士人共餐,通常在開始時互相敬酒一次,之後則不需頻頻敬酒,各自隨意飲用即可。用餐過程中,不宜直接用嘴去吹涼過熱、過燙的菜肴或湯,更不能在咀嚼食物、使用餐具時發出聲。

  英國:英國人最忌諱別人談論男人的工資和女人的年齡,就連他家的傢具值多少錢也不該問的,這些都是他個人生活的秘密,決不允許別人過問。在英國,請千萬記住不能像國內一樣,問人家「你去哪兒」,「吃飯了嗎?」等問題,他們討厭別人過問他們的個人生活。並且英國人,凡事都須循規蹈矩,他們的汽車行使方向和歐洲其他國家正好相反。在英國旅遊,切記不要當眾打噴嚏,翹二郎腿;不要從梯子下面走過,或在屋子裡撐傘。在談話時,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為笑料。

  西班牙: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環,若沒有戴耳環,則就像一個正常人沒有穿衣服一樣,被人笑話。西班牙人強調個人信譽,寧願受點損失也不願公開承認失誤。如果無意中幫助了他們而使他們免受損失,那麼你便永久地贏得了友誼和信任。

 匈牙利:不論住店還是用餐,千萬別弄碎玻璃器皿,否則,就會被人認為是交逆運的先兆,將成不受歡迎的人。匈牙利人,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許擺放禽類製成的菜肴,認為那樣的話,好運會隨禽類飛走。

  荷蘭:荷蘭人,曾是歐洲最正統的民族,愛清潔、講秩序、做生意時希望你在到達荷蘭前就事先約定。性格坦率,開誠布公。爬樓梯或搭升降電扶梯的時候,女性通常跟在男性的後面。

  俄羅斯:在俄羅斯,被視為光明象徵的向日葵最受人們喜愛,她被稱為太陽花,並被定為國花,拜訪俄羅斯人時,送給女士的鮮花宜為單數。在數目方面,俄羅斯人最偏愛7 ,認為它是成功、美滿的預兆。對於13 與星期五,他們則十分忌諱。俄羅斯人非常崇拜鹽和馬,主張「左主凶,右主吉」。

  葡萄牙:葡萄牙人重視禮節,通常在禮貌性寒暄之後都會互相交換名片,但不太守時. 與葡萄牙人洽談生意,勿讓葡萄牙友人有被推銷產品的壓力。通常葡萄牙人喜歡在舊式、氣氛莊嚴、親切的咖啡屋洽談生意,花費不多但效果好。葡萄牙人,很像希臘人,隨和,喜歡社交。儘管天氣熱也穿著西裝,和他們談判時,應上衣整潔,並在工作和社交場合戴上領帶。

  比利時:比利時人愛把做生意和娛樂結合在一起,喜歡招待別人,也喜歡被別人招待。注重外表,注重生意夥伴的頭銜。

  丹麥:丹麥人,喜歡桑拿浴和飲酒,且酒較昂貴。商務活動中倘若招待一場桑拿浴或多帶幾瓶蘇格蘭威士忌酒,便可增加談資和作為最佳饋贈。

  挪威:挪威人,講究守時及與人談話保持一定距離,拜訪或出席家宴,要準備花或糖果等禮物送給女主人,出外郊遊不要驚嚇河鳥(挪威國鳥),普遍視紅色為流行色。 希臘:希臘人,愛午睡,為亞熱帶氣候所致。說午安時可包括深更半夜,最後分別才道晚安。希臘人做生意方法比較傳統,討價還價到處可見。如招手一類友好的手勢,在希臘卻意味著「下地獄」,希臘人表示告別,是把手背朝向對方招手。

  奧地利:奧地利人,不喜歡在新年期間食用蝦類。因為蝦會倒著行走,象徵不吉利,若吃了蝦,新的一年生意就難以進取。

  愛爾蘭:愛爾蘭人,忌用紅、白、藍色組(英國國旗色),這是由於政治、歷史原因所致。另外愛爾蘭的法律禁止愛爾蘭人離婚。

  義大利:義大利人,比德國人少一些刻板,比法國人多一些熱情。但在處理商務時通常不動感情。做出決策較慢,並不是為了同同事商量,而是不願倉促表態。

  盧森堡:盧森堡人,日爾曼人的後裔。由於國家小,多數人中午駕車回家吃飯,午間不辦公。

NO.15 不可不知的海外禮儀:喜愛宴請的荷蘭

荷蘭王國(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 lands),簡稱荷蘭(Nether land)。位於歐洲西部。面積40884平方公里。人口1414萬。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1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但是荷蘭王國的議會、政府機構都設在海牙,就連荷蘭的首相府、中央政府各部,以及各國駐荷蘭使館,也都設在海牙。只有君主登基儀式或重大慶典才在阿姆斯特丹舉行,僅有象徵意義。

  荷蘭15世紀建國。1581年獨立。17世紀未成為世界最大的海上殖民帝國。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1795年法軍入侵,1806年在法國統治下成立荷蘭王國。1815年同比利時成立聯合王國。1830年同比利時脫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德國佔領,戰後恢復獨立。現為君主立憲,責任內閣。內閣掌行政權,直接向國會負責。國會分兩院:第一院(first chamber)議員由省議會選出,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第二院(second chamber)議員民選,任期4年。國王有權同時解散或分別解散兩院。王位的繼承採取世襲,由長子繼承王位,無子時由長女繼承。現任國王為碧麗克絲女王。荷蘭於1945年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7年成為歐美共同體成員國。

  荷蘭雖然地處北緯50-53度之間,但冬天並不冷,夏天也不熱。然面,溫帶的海洋氣候卻使這裡陽光不足,陰雨連綿,一年中只有65天的光照時間。

  荷蘭的名字Netherlands ,在荷蘭語里就是「低洼的陸地」的意思,全國有一半以上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境內絕大部分為平原,60%的人集中在西部的低洼地帶,最低處竟比海平面低 6.7米.因此,當你乘飛機在著陸的瞬間,你會發現大海的深處坐飛機。在乘船時,你會覺得離河不遠的街道上的汽車比船低。

商務活動,宜穿保守式樣西裝。公私單位往訪前均務必訂約。荷蘭商人尤其愛旅行,千萬先約好才前往荷蘭。雖然不象法國、德國商人那樣愛握手,荷蘭人也較正式、保守。訪談涉及對方私生活。大工業常有「後備訂單」對象。所以切記直接拿出您最好的談判條件,以免生意飛了。

  荷蘭商人喜愛相互招待宴請,往往早餐豐富,上午10時休息吃茶點,中午大吃一頓,下午四時又休息吃茶點,晚上7時正式吃晚餐,睡前還有一次宵夜。所以,切記帶著你的腸胃藥。如果荷蘭人邀請你至他家坐坐,大多隻請你喝幾杯酒,然後出去上飯館吃飯,記得帶花送給他太太——務必是單數,5朵或7朵最好,別對別人的太太過份。荷蘭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漢學)知之頗深,不妨談談中國也孟哲學——他也懂。荷蘭人在食上習慣吃西餐,但對中餐也頗興趣。在荷蘭,據說中國菜之多居歐洲之首位。每逢假日,荷蘭人常愛全家到中國菜吃中餐,品嘗中國的菜肴。

  牛奶是其日常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料,喝奶尤如我國喝茶一般。荷蘭人倒咖啡有特別的講究,只能倒到杯子的三分之二處。倒滿是失禮的插為,被視為乏教養。食習慣早餐吃乳酪、火腿、香腸、果醬。相處之道,不要提起納粹,及其在亞受日本人迫富的事情。上樓梯時,男士在前。一般而言,男女爬樓梯的時候,女性在前,男性在後,這是一咱禮貌。而荷蘭這處國家卻與此相反。

  荷蘭人把胡蘿蔔、土豆和洋蔥混和烹調而成的菜叫「國菜」,每年的10月3日,家家戶戶都要吃這種「國菜」,他們很吃柑桔類水果,其他水果則吃得不多。荷蘭人的早餐多為冷餐,一般是麵包奶油或奶酩。荷蘭人不太喜歡茶。受到荷蘭法律保護的琵鷺為國鳥,而「鮮花之國里最多的花卉——鬱金香,已成為荷蘭的象徵,因此被譽為「國花」。荷蘭人以愛花和擅長種花聞名遐爾,因而荷蘭素有「歐洲花園」的美譽。

  荷蘭是個缺山少林的國家。他們通常駐對山、林有特異之感受。荷蘭人多少世紀以來有養花植樹草的習慣。在荷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要在住房前後種些花草,點綴環境。中國人講究盆景,而荷蘭人都喜愛「窗景」,他們往往習慣在窗台上擺設或窗口上懸掛著各種奇花異草,恰與兩旁的垂簾相映成趣,自成一景。此外,荷蘭人一般都比較講究清潔、整齊,

  習慣在每天早晨須將住房打掃收拾乾淨,甚至一個村子裡擦地板的老婦人,隨身帶的清潔工具有毛刷、硬帚、垃圾鉤、擦鋼粉、鋼砂紙之類不下一二十種。

  3-5月、9-11有最宜往訪。6、7、8月,荷蘭人多去渡假。荷蘭緯度已甚高,夏天的晚上9點仍然明亮。飲水處處均安全,味道清純。瓶裝礦水也佳。 V 荷蘭出租汽車司機不收小費。

  荷蘭人的傢具、室內裝飾聞名於世,所以荷蘭人喜歡別人恭維他們的傢具、藝術品、地毯和家中擺設。談話時避免談論美國政治、錢和物價,比較受歡迎的談話內容包括政治、旅行和體育。荷蘭人時間觀念強,講究準時。 

NO.16 進入上流社會必備:西方宴會禮儀 

無論您是出國旅遊還是出差,如果有人邀請您參加正式宴會,那麼您需要了解一些西方社交場所的基本禮儀。

  到達:你最好按時到達,遲到四五分鐘也行,但千萬不能遲到一刻鐘以上,否則到時為難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如果去的是富裕而講究的人家,你進大門時遇到的第一個人可能是個男當差,負責幫你掛衣服或者是給你帶路的,所以你先別急著跟他握手,觀察一下再決定。

  準備:進了客廳,你不要著急找位子坐。西方人在這種場合一般都要各處周旋,待主人為自己介紹其它客人。你可以從侍者送來的酒和其它飲料裡面選一杯合適的邊喝邊和其它人聊天。等到飯廳的門打開了,男主人和女主賓會帶著大家走進飯廳,女主人和男主賓應該走在最後,但如果男主賓是某位大人物,女主人和他也許會走在最前面。

  入席:西餐入席的規矩十分講究,席位一般早已安排好,這時,和你同來的先生或女士絕不會被安排坐在你身邊。歐美人認為熟人聊天的機會多得很,要趁此機會多交朋友。男女主人分別坐在長方形桌子的上、下方,女主人的右邊是男主賓,男主人的右邊是女主賓。其它客人的坐法是男女相間。男士在上桌之前要幫右邊的女士拉開椅子,待女士坐穩後自己再入座。

  大家落座之後,主人拿餐巾,你就跟著拿餐巾。記住:不管這時出現什麼情況(如主人有飯前禱告的習慣),主人沒拿餐巾之前你不能拿餐巾。

  用餐:一般的菜譜是三至五道菜,前三道菜應該是冷盤、湯、魚,後兩道菜是主菜(肉或海鮮加蔬菜)、甜品或水果,最後是咖啡及小點心。吃飯的時候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胃的享受上,要多和左右的人交談。甜品用完之後,如果咖啡沒有出現,那可能是等會兒請你去客廳喝。總之,看到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站起來後,你就可以放下餐巾離開座位。這時,懂禮貌的男士又要站起幫女士拉開椅子,受照顧的女士不必對這一前一後的殷勤有特別的想法,這是他應該的。

  告別:如果你不想太引人注目,你最好不要第一個告辭,也不要最後一個離開,在這其間你什麼時候告辭都可以,只是一旦告辭就應該爽快地離開。

 

NO.17 留學海外一定要注意的各類禮節

(1)女士優先 (2)在升降梯上應把左側讓給有急事的人 (3)進入教堂等地方,穿著避免暴露 (4)飲酒適量,切勿酒後吵鬧 (5)不要在馬路、走廊上數人並排行走 (6)開閉門時,如後面還有人,應按住門等候 (7)勿隨便露出令人誤解的微笑

  到外國人辦公室或住所,均應預先約定、通知,並按時抵達。如無人迎候,進門先按鈴或敲門,經主人應允後方得進入。如無人應聲,可稍等片刻後再次按鈴或敲門(但按鈴時間不要過長)。無人或未經主人允許,則不得擅自進入。

  因事急或事先並無約定,但又須前往時,則應盡量避免在深夜打攪對方;如萬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時間約見對方時,則應見到約見人後立即先致歉意,說「對不起,打攪了」,並說明打攪的原因。

  經主人允許或應主人邀請,可進入室內。儘管有時洽談的事情所需時間很短,也應進入室內,不要站在門口進行談話。有時,主人未邀請進入室內,則可退到門外,在室外進行談話。

  進入室內,如說話所需時間較短,則可不必坐下,事畢也不要逗留;如所需時間較長,則要在主人邀請之下方可入座。在預先並沒有約定的情況下,談話的時間盡量不要過長。

  應邀到外國人家裡拜訪、作客,應按主人提議或同意的時間抵達,早到或遲到都是不禮貌的。如發生遲到的情況,應致歉意。進行拜訪,一般安排在上午十時或下午四時左右。西方習慣備有小吃和飲料招待,客人不要拒絕,應品嘗一下,接受的飲料應喝掉(但實在不習慣時,也不必勉強)。

  不經主人的邀請或沒有獲得主人的同意,不得要求參觀主人的庭院和住房。在主人的帶領下可參觀住宅,但即使是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觸動除書籍、花草以外的個人物品和室內的陳設。

  對主人家中的人都應問候,尤其應問候夫人(丈夫)和子女。有小孩在場,應主動與孩子握手、親抱表示喜歡。家中養有貓狗的,不應表示出害怕、討厭,不要去踢它轟它。

  離開時,應有禮貌地向主人告別,感謝主人的接待。

此外還有關於外國領導之間的見面應該注意的:

  在西方國家首腦會晤的一些場合,往往會看到他們之間擁抱親臉的鏡頭。但是,他們並不是隨便跟誰都擁抱親臉,也不是想怎麼來就怎麼來,而是按習俗和禮儀來進行的。

  英國式的禮節

  英國首相布萊爾很少跟人擁抱,即使是在峰會上,他的舉止也相當矜持,通常是握握手而已。當時還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在對英國作最後一次訪問時,受到了布萊爾的最高禮遇:主人不僅握了這位來自大洋彼岸的老朋友的手,還當眾拍了拍他的肩膀。

  巴黎式的禮節

  這種禮節絕不等同於法國的男女間的接吻。法國總統希拉克經常向貴賓展示巴黎式的禮節:兩次碰碰臉頰,與此同時象徵性地在對方耳朵邊巴嗒一下嘴。這是巴黎人相互表達情感的方式。

  東方式的禮節

  日本首相同貴賓也不喜歡在眾目睽睽之下親臉,該國的傳統不主張這種感情的公然表露。他們只能用手掌稍稍扶著膝蓋鞠上一躬,以表盛情。但是,在普京訪問日本期間,日本首相森喜朗還是超出了常規。他親自趕到機場迎接普京,並把普京夫婦送到下榻的國賓館。這種熱情同熱烈的親臉等也相差無幾了。

  有保留的禮節

  卡斯特羅迎接普京時,普京恪守其慣常的矜持,只用力地握了握卡斯特羅伸過來的手,然後用左手去攙扶他,抑制住對方的衝動。

  要對付阿拉法特可就難得多。他個子矮,說話聲音又細,跟他說話通常都得俯下身去,這樣臉頰就很容易碰著這位巴勒斯坦領導人的嘴唇。即使如此,普京還是想出了辦法:在俯下身去的時候,他把臉轉向左邊,同時兩手緊緊地抱住客人的肩部,結果兩人之間的距離正好相當於俄參與調停中東矛盾的立場。 外國禮儀禁忌

  尼泊爾尼泊爾的問候語是「那馬斯特(namaste)」,相應動作是雙手合十;進入尼泊爾寺廟、住宅之前要脫掉鞋子;注意不要用自己使用過的刀、叉、勺子或用手去接觸別人的食品或餐具;不要用腳去碰尼泊爾人的物品,這被認為是一種不嚴肅的冒犯行為;注重著裝,尤其是女性旅行者不要穿著暴露;進入印度教寺廟前務必徵得同意,因為寺廟是不向非教徒開放的;皮毛物品嚴禁帶入寺廟範圍內;圍繞寺廟或佛塔行走應依順時針方向;照相(無論是為人還是物品)之前應經許可;男女之間的公開親昵行為是不被喜歡的。

  埃及通常在埃及人面前盡量不要打哈欠或打噴嚏,如果實在控制不住,應轉臉捂嘴,並說聲「對不起」。埃及人討厭打哈欠,認為哈欠是魔鬼在作祟。一個人打哈欠,如同犯罪似的急忙說:「請真主寬恕。」而打噴嚏認為不一定是壞事,一個人如果在眾人前打噴嚏,則說:「我作證:一切非主,惟有真主。」而旁邊的人說:「真主憐愛你」。他接著說:「真主寬恕我和大家。」

  巴西巴西的風俗習慣與歐洲差不多。巴西人有時較拘禮,有時又十分隨和。初見面時,人們以握手為禮,然而親戚朋友彼此問候,也習慣擁抱、親頰。不僅如此,就是對完全不相識的陌生人也可以擁抱、親頰。「社交」禮儀的親頰,是在兩頰各親一下。男女彼此親頰問候,女人與女人也習慣如此,然而在大多數社交圈中,黑人彼此不興這一套,而習慣握手,同時用左手在對方肩上拍一拍。比較親近的男士彼此習慣擁抱,在對方背上重重拍打。不過,由於社會地位有高低,究竟誰該親誰,其中有微妙的區別。 食用熱水要說Boiled water,如說Hotwater,則會送溫開水進來。

  進門後由領座員引導入座。

  高檔餐廳,較大物品應放在寄存處,離開時應付些許小費。

  試飲葡萄酒時,先端起酒杯,如味道極差,可拒絕試飲。在飲料送來前將餐巾置於大腿。

  將餐單從頭看一遍再點菜,可先叫飲料,再慢慢看。

  食用麵包時,應用手指每次撕一小塊。

  從外至里依次使用排好的刀叉。

  如有出納處,將小費放在桌上即可持帳單離開。

  如帳單上含服務費,就不必付小費。

  吃東西時切勿發出聲音。

  閉著嘴咀嚼食物,勿使食物露出。

  調味品離自己較遠時,應請鄰座的人代勞,並說「請……」。

  甜點之前,切勿吸煙。

  如果是自助餐,請「量力而行」。

  吃有骨頭的肉時,可以用手拿著吃。若想吃得更優雅,還是用刀較好。用叉子將整片肉固定(可將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壓住肉),再用刀沿骨頭插人,把肉切開。最好是邊切邊吃。必須用手吃時,會附上洗手水。當洗手水和帶骨頭的肉一起端上來時,意味著"請用手吃"。用手指拿東西吃後,將手指放在裝洗手水的碗里洗凈。吃一般的菜時,如果把手指弄髒,也可請侍者端洗手水來,注意洗手時要輕輕地洗。

  吃麵包可蘸調味汁,吃到連調味汁都不剩,是對廚師的禮貌。注意不要把麵包盤子「舔」得很乾凈,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麵包,再蘸一點調味汁來吃,是雅觀的作法。

  弄髒嘴巴時,一定要用餐巾擦拭,避免用自己的手帕。用餐反摺的內側來擦,而不是弄髒其正面。手指洗過後也是用餐巾擦的。若餐巾髒得厲害,請侍者重新更換一條。

  在一流餐廳里,客人除了吃以外,諸如倒酒、整理餐具、撿起掉在地上的刀叉等事,都應讓侍者去做。在國外,進餐時侍者會來問:「How is everything?」如果沒有問題,可用「Good」來表達滿意。

  在餐廳吃飯時就要享受美食和社交的樂趣,沉默地各吃各的會很奇怪。但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也是極失禮的行為。音量要小心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別影響到鄰桌。

  中途離席時將餐巾放在椅子上萬不得已要中途離席時,最好在上菜的空檔,向同桌的人打聲招呼,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再走,別打亂了整個吃飯的程序和氣氛。吃完飯後,只要將餐巾隨意放在餐桌即可,不必特意疊整齊。

  上甜點之前,會送上一個大托盤,擺滿數種乳酪、餅乾和水果,挑多少種都可以,但以吃得下的範圍為準。用叉子和湯匙吃甜點上甜點時大都會附上湯匙和叉子。冰淇淋之類的甜點容易滑動,可用叉子固定並集中,再放到湯匙里吃。大塊的水果可以切成一口的大小,再用叉子叉來吃。

  侍者會經常注意客人的需要。若需要服務,可用眼神向他示意或微微把手抬高,侍者會馬上過來。如果對服務滿意,想付小費時,可用簽帳卡支付,即在帳單上寫下含小費在內的總額再簽名。最後別忘記口頭致謝。 

NO.18 留學軟充電:形形色色的外國禮儀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由於自然環境、經濟狀況和文化傳統各異,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地區和民族具有千差萬別的風土人情,因此,形成了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奇風異俗。不同的國家或民族也由於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因而在禮儀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德國,人們見面或者離開的時候握手,但是在英國,通常只有在初次遇見某人時才握握手。在馬來西亞、緬甸和非洲的一些地方,忌用左手與別人握手,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低下的、不潔凈的。在美國,即使第一次與某人見面,也不一定要與他握手,可以笑一笑,說一聲「Hi!」或「Hello!」即可。然而在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人們初次見面的禮節是擁抱而不是握手。一般來講,婦女在與他人相遇而握手時不必把手套脫掉。

  在中東,人們初次見面時,給人送禮可能會被視為行賄,而且切忌把舊的物品和酒作為禮品送給別人。贈送禮品也必須在公共場合進行,以證明那不是賄賂,但是在亞洲,私下送禮是一種好方式。在拉丁美洲,不要送刀具,因為這會暗示你想要和人斷絕關係。在沙烏地阿拉伯,不要贈送食品或者飲料,因為這會暗示你認為主人沒有提供足夠的食物和飲品。在中國,不要贈送鐘錶,因為漢語中的「鍾」字與表示葬禮及不愉快事情的「終」字諧音。

  在印度,「隨時來」意即「我希望你拜訪我」。如果你不立即提出時間安排一次拜訪,人家就會認為你拒絕邀請。但是,如果一個英國人說「隨時來」,而如果你開始安排拜訪日期,他們會認為你不禮貌。

  在歐洲的瑞典、挪威、丹麥和英國,和對方談話時,相互間的距離應保持在一米左右,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同樣是在歐洲,義大利人在與對方談話時幾乎是靠在一起的,彼此之間的距離僅30-40厘米。美國人在談話時,喜歡做手勢,談話雙方的理想距離大約是五十厘米。若兩個人靠得太近,心裡就會覺得不舒服。

  美國人點頭表示「是」,英國人點頭則可能僅僅表示「我明白」,而亞洲人點頭也可能僅僅是表示「感興趣」。在保加利亞、希臘、土耳其、伊朗和孟加拉國,搖頭則表示「是」。

  印度人認為在社交場合談論商務是很不禮貌的。

  在英國的酒吧,大家輪流請客,輪到你時,你必須為你所有在場的同伴買飲料。

  世界各國的禮儀既有很多的共同點,又有諸多差異。中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同時,還要注重了解和學習各國有關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以提高和增強自己對所學外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NO.19 不可不知的國外禮儀:法國其實很保守

 禮節禮儀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慣以握手為禮,少女向婦女也常施屈膝禮。他們的男女之間,女子之間的見面時,還常以親面頰或巾面頰來代替相互間的握手。法國人還有男性互吻的習俗,兩位大男人見面,一般要當眾在對方的臉頰上分別親一下。在法國一定的社會階層中「吻手禮」也頗為流行。不過施吻手禮時,嘴不應接觸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場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一般禮儀

  法國商人往往相當拘禮和保守。

  法國當地人對其他任何人——包括其他地方的一些法國人——說法語的方式都感到走樣,聽不入耳。

  稱謂與問侯

  輕輕握手是通常的問侯方式,但客人對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不應主動伸手。

  約會與準時

  事先約會是慣例。準時赴約是禮貌的標誌。

  款待與饋贈

  被邀請到某人家裡作客是難得的,即使已相識很久。不過,若有這類邀請的話,給女主人送上鮮花(不要送玫瑰花或菊花)或巧克力之類小禮品將是受歡迎的法國人注重烹調藝術,因此中午和晚上的兩餐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忽視。

  能激起人們思維和美感的禮物特別受歡迎。不要送印有你公司名稱的顯眼大標誌的禮品。

 交談

  要迴避個人問題、政治和金錢之類的話題。

  社交習俗

  法國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法國友人很直爽,性格大多較開朗;

  談吐幽默又風趣,特別善於搞交往;

  「女士優先」成風氣,良好傳統大發揚;

  忌諱詢問個人事,秘密從不對人講;

  注重禮節和禮儀,樂於助人講風尚。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法國人最愛美,這是舉世公認的,尤其婦女,稱得上為世界上最愛打扮的人。就連他們國家的老年婦女也是如此,每天全都離不開化妝和美容,為的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年輕些。他們一般都把對女子秀示謙恭禮貌當作生活中教養好壞的標準。「女士第一」在法國極為盛行。他們時間概念很強。他們無論出席什麼集會,都習慣準時到達,從不拖拉遲到,不願聽到那些蹩腳的發音。

  法國女賓由於有化妝的習慣,所以一般都不歡迎服務員為她們遞送香巾。法國人在同客人談話時,總喜歡相互站得近一些。他們認為這樣顯得更為親迫。他們偏愛公雞。認為它既有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司晨報曉的特殊本領,把它看作為「光明」的象徵,並視其為國鳥。他們非常昵愛鳶尾花。認為它是自己民族的驕傲,是權力的象徵,國家的標誌,並敬其為國花。法國是個盛產鮮花的國家,人們愛花成癖。他們視秋海棠為「熱忱的友誼」;把蘭花表示「虔誠」把丁香表示「純潔」,把大麗花表示「感謝」,把玫瑰表示「愛情」之意等等。他們對藍色偏愛,並把藍色看成是「寧靜」和「忠誠」的色彩;對粉紅色也較為喜歡,認為粉紅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色彩,給人以喜悅之感。他們談話習慣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但他們的手勢和我們的習慣有所不同。如:我們用姆指和食指分開表示「八」,他們則表示「二」;我們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表示「是我」,但他們的手指指自己的胸膛才表示「是我」;他們還把姆指朝下表示,「壞」和「差」的意思。

  儀態禮儀

  法國人談吐文雅,熱情幽默,他們有聳肩膀表示高興的習慣。他們在同人交談時,喜歡相互站得近一些,認為這樣顯得親切。談話過程中經常用手勢來表達某種意思,但有的手勢和我們的習慣不同。法國人特別愛侃,並善侃。但從不涉及粗俗話題,對庸俗下流的舉止極為鄙視。 相見禮儀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大都以握手為禮。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少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少女通常是向婦女施屈膝禮。當地人還有男性互吻臉頰的習慣。男子戴禮帽時,還可施脫帽禮。

  商務禮儀

  與法國人會面,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自我介紹。自我介紹應講清姓名,身份或將自己的名片主動送給對方。法國人很重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一般情況下,未成朋友前,是不會跟你做大宗生意的。和法國人談生意,一定要守時,否則不會被原諒。和法國人談生意,要避開商業淡季。每年8月份由於天氣較熱,幾乎全國放假。

  旅遊禮儀

  法國堪稱旅遊者的樂園,購物者的天堂。商業網點遍布全國,購物中心比比皆是。巴黎的各主要街道,現有一種會說話的地圖,即在一張信息網路板里置放一台電腦,儲存市區有關資料,行人只需按一下地圖上自己要去的地址,這裡的車子都是靠右行,坐車很方便。在這裡付小費的項目很多,一般均付帳面費用的15%。法國人還習慣在新年到來之際,給終年為自己服務的人一筆年終賞金。 

NO.20 不可不知的外國禮儀:澳大利亞禁忌

 服飾禮儀

  男子多穿西服,打領帶,在正式場合打黑色領結,達爾文服是流行於達爾文市的的一種簡便服裝。婦女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穿裙子,在社交場合則套上西裝上衣。無論男女都喜歡穿牛仔褲,他們認為穿牛仔褲方便,自如。土著居民往往赤身裸體,或在腰間扎一條圍巾,有些地方的土著人講究些,披在身上。他們的裝飾品豐富多彩。

  儀態禮儀

  這裡的男人們相處,感情不能過於外露,大多數男人不喜歡緊緊擁抱或握住雙肩之類的動作。在社交場合,忌諱打哈欠,伸懶腰等小動作。

  相見禮儀

  澳大利亞人見面習慣於握手,不過有些女子之間不握手,女友相逢時常親吻對方的臉。澳大利亞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後。稱呼別人先說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類。熟人之間可稱小名。

  餐飲禮儀

  澳大利亞人在飲食上以吃英式西菜為主,其口味清淡,不喜油膩。澳大利亞的食品素以豐盛和量大而著稱,尤其對動物蛋白質的需要量更大。他們愛喝牛奶,喜食牛肉,豬肉等。他們喜喝啤酒,對咖啡很感興趣。

喜喪禮儀

  在澳大利亞,男女婚前一般要先訂婚,由女方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婚禮後通常要舉行宴會。澳大利亞人的葬禮,先在教堂內舉行,由牧師主持追思禮,他們還保存著寡婦沉默的古俗。有趣的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其聖誕節和元旦節不是在寒冷的冬季,而是在火熱的夏季。

  商務禮儀

  到澳大利亞進行商務活動的最佳月份是3-11月。澳大利亞是一個講求平等的社會,不喜歡以命令的口氣指使別人。他們把公和私分得很清楚,所以不要以為一起進過餐,生意就好做了。

  旅遊禮儀

  澳大利亞不流行小費,但服務人員如果為你提供了額外的服務,可給適當的小費,數目不宜多。到商店裡買東西不要討價還價。坐車不系安全帶是違法的,小孩也要系安全帶。大部分旅館的電話撥0是外線,撥9是旅館總機。

  主要禁忌

  澳大利亞人對兔子特別忌諱,認為兔子是一種不吉利的動物,人們看到它都會感到倒霉。與他們交談時,多談旅行,體育運動及到澳大利亞的見聞。       
推薦閱讀:

論儀式化的意義
史上最全中國餐桌禮儀。一定要學一學!
機關會議、宴請座位安排的「潛規則」,你知道嗎??
基本禮儀,受用終身
【引用】 商務禮儀須知

TAG: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