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想通了丹田內轉的方法,謝謝各位了
丹田平圈:,內氣在丹作水平轉圈。左轉,右轉,都要轉用雲手配合進行。丹田側立圈所謂側立圈就是人體正面成九十度角運轉正好與任督兩脈轉法一樣,但可正轉反轉。動作配合:如命君學過楊式太極拳就簡單了,就是楊式太極拳的起式手綳起和履下的動作,但注意要劃成圈。反轉就是先履後綳,但有些變形有點象楊式太極拳里的按,也注意要劃成圈;丹田正立圈就是與人體在同個平面,也可正轉反轉動作配合用纏絲單手但不是正宗的纏絲單手胯作立式圓形運動沒有平運動這一點十分重要,手劃立圈。轉右圈用右手式;轉左圈用左手式。丹田
斜圈有兩個,兩個圈之間呈90度與側立圈45度。動作配合用背折靠。正轉反轉自由進行都要練。老師就是這樣教我的,我原封不動轉送給你。目標是練出混元力。好象前幾年有一本武術雜誌也介紹過的,只是說法稍有不同,動作好象沒有。練成過後,就是丹田氣練成球形後,運用到拳路中去,然後再運用到推手中,再到爛採花中,用於實戰。不知道講清楚沒。
那個圈的造形就象化學分子的造形的意思。
一個圈一個圈的練,先立圈,後平圈,最後才是斜圈。練成球的動作配合也是用雲手,但是這個雲手的勢道就有升降開合了。和練平圈的雲手作平面運動不同。
丹田內轉就是河圖洛書中的中為五的數,屬中土黃庭,四正,四偶與其相和成八卦,各成十五之數。並與自然界風,火,雷,澤相喻合,以至無極。這大概是人和自然界的大周天和小周天的關係。我也不一定說得對,大家看陳鑫拳論就是。
阿丙兄!我早就發現你是高手了吧!再次謝過. "丹田內轉"練起來真的很複雜,就是有師傅手把手地教都不容易掌握,這必須要有"悟性".我很早就知道"丹田內轉"這種內功術,練陳拳不懂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相結合,與練楊拳也就僅僅形式區別而已,好象練新架尤其如此,我師傅講過胸腰摺疊就是"丹田內轉"之外形表現,但當初以保健為主還真沒認真地去學.可見明師之重要啊!.
哦!用圖形畫出來平面圖就是一個圓圈中間一個米字,立體圖就象一個圓球中間橢圓雙線米字形立體圖是不是這樣的呀?
ok,完全正確,不過我絕對不是高手,只是不太保守而已。
手指向前轉法象車輪向前滾,向後滾的,人體不可左右晃。總而言之,手所劃的圈與所練的丹田圈是一樣的。這也是以手領臂,以臂領身的練法。
這就是黃庭經的作用。如命君不仿研究一下黃庭經自有好處,我最近就在研讀該經典。陳氏小架網上有可供下載。
還有如命君儘可能每天站無極樁或混元樁,站樁的時候不要過份去意守丹田易遺精,以數息為好比較安全。一定要做收功就練拳的收勢動作抖動全身。這樣使內氣充足。轉圈的時候不要意念太重,否則易氣漲,萬一出現氣漲不要急,按摩腹部往下推直至放屁。
一個螺絲釘朝右轉便降下去,朝左轉便升起來,這就是左起右落。螺絲釘為什麼要做成這個樣子呢?因為一般人做事都用右手,而右手這樣轉時,便覺順遂得力。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很多人會以為這不過是習慣,假如從小左手用慣了,還不是一樣嗎?實際上,也確有少數人從小就用左手拿筷子的、甚至還有用左腳踢球的呢。其實這不完全是屬於習慣,這主要是人身內的中氣向左或向右旋轉時,有著不同的效果所致。男的右轉時為開為蓄、左轉時為合為發,女人則反之。使用左手左腳到底還是少數。這種規律,每個人都可簡單地試驗來證明,除了轉螺絲之外,也可以用左手或右手,反覆地抽回來打出去,就可以明白哪只手比較得勁了。這就是中氣轉動方向,對於用勁的性質有著絕對的決定作用,也就是左右對起落有個絕對的關係,而不是相對關係。但是一般人也許還感覺不到中氣的活動,也就一時難以理解。從中國古代有關醫療或氣功的書籍中,便可見到「男左女右」「男則左轉、女則右旋」等等的說法。這個規律雖然早被發現,且又記載得如此明確,但由於只有極少數人留意到它,而且,也只有更少數的人能夠從自己的身上求得證實,所以它幾乎一直是默默無聞的。如要教人承認這個規律,最好請他自己練功夫,練到某個程度,自然就心領神會,而不需任何解釋了。正因為一般人都易於把左右的活動看成是完全相對的,所以這個規律在練功夫方面就顯得特別重要,必須把其搞清楚。 中氣在丹田內做向左或向右的旋轉時,它為什麼會表現出不同的效果來呢?這就是由於主宰一身左右之陰陽硚脈的作用。硚脈之所以稱為躋脈,因為它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例如中氣向前轉,會對前面的任脈起推動作用;中氣向後轉,對後面的督脈起作用。但對硚脈來說,情況就不同了。對男人來說,中氣向右轉時,並不是對右邊的陰陽躋脈都有推動力,而是根據中氣本身左起右落的自然規律,以及硚脈陰昇陽降的特點,只對其中的陽硚有所推動;而且還不是只對右邊的陽躋有推動力,對左邊的陽硚也有推動力。同樣,中氣向左轉時,不僅對左邊陰躋有所推動,同時對右邊的陰躋也有推動力(以上情況只在練拳到高級階段時才能自覺地完全如此;在初步時,中氣在丹田內還不能有意識地進行轉動,即使有點作用,也只和一般人一樣是屬於自發性的;在中層開始時,中氣只是晃動,一邊實,一邊空虛,即有一邊空虛,也就談不到任何作用了)。對陽硚的推動效果,就使得手足陽脈變實,陰脈變虛,而成為開或蓄的過程;對陰脈的推動就使得陰脈變實,陽脈變虛,而成為合或發的過程。練拳的同時,當然還有任督二脈開合的作用。至於和躋脈近於並行的維脈的作用,在此可以稍微說明一下。維者,維持調和之意。例如練螺旋勁的鬆緊,在一個開或合的過程中,往往有兩三個轉換或波動。由於維脈天生有一種「阻尼」作用,在「氣壓」激增時,起一種節製作用,而在其衰退時,則起一種遲滯作用,這就使它可以拉平波動,而使用勁平衡起來,很像電氣迴路中濾波器電容的作用。中氣雖然對維脈也有直接聯繫,但是維脈還是作為躋脈的助手而進行工作的。氣的開合情況很像一個氣球,開時「支撐八面」如球的鼓起,對外有吸收的作用;合時「專主一方」如氣球之放氣,對外有衝擊的作用,這便是武術上「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原理。
在練拳中應如何逐步配合利用這個「左起右落」的規律呢?在這個規律的配合中,主要有一個問題,就是在架子的動作上所有的左右虛實,對於蓄髮的關係往往不得不和這個規律相矛盾;另一方面,由於練氣程度的限制,要有意識地利用這個規律,也必須等到最後「丹田氣轉」的階段才行,而要充分發揮這個規律,則須等到躋脈打通循環以後才行。我們仍舊按練氣的三個程序來討論這個配合的問題。 第一步,「練精化氣」的階段。在氣的方面,所練的是任脈的上、下提放,這和丹田旋轉的距離不遠,還談不上由丹田發動硚脈的問題。在虛實方面,這時主要是重心的轉移問題。重心轉移只能根據架子的需要,不能根據「左右起落」的規律,若是一定要根據「左起右落」的規律來練,有時就不能利用重心的轉移來變化虛實了。 第二步,「練氣化神」的階段。在氣的方面,所練的是任督脈的循環和丹田的晃動。其中丹田的左右晃動對硚脈是會有較大推動作用的,但這種作用只能為打通硚、維脈打下基礎,還不能使硚脈發揮正常的作用。比如中氣右晃時,其效果和右轉而開是顯然不同的。右晃時,右實左空,右邊的陰陽硚脈便會全都充實起來,而左邊全都成為虛空,這顯然就不能達到開的效果。在虛實方面,主要就要靠這種氣的晃動來分,其對「左起右落」的規律所造成的矛盾,也和第一階段相似。假如一邊全實,一邊全空,並且是百分之百的晃動性質,那麼在左右轉變時,可以說是毫無開合作用的。實際上當不至此。在第二步向第三步過渡時,丹田氣便能轉了,這就開始要打通硚脈的循環,發揮出它的「陰上陽下」的特點,以便主要依靠躋脈,進行以氣運身,可逐步地由開合造成左右、前後的活動,而不再是由左右、前後的活動來造成開合。從而,也就可在虛實變化中保證不偏不倚了。 第三步,「練神還虛」的階段。在氣的方面,各路氣脈,包括硚脈在內,都逐步走成循環,丹田氣也能逐步轉成了立體的太極圖路線。在這個階段里,丹田氣向右、向下、向後轉時,對於也向下走的陽躋脈有助長作用。同時,向後面轉時,雖然有向下的趨勢,但因尾間不通,加以吸提的作用,反而向上時督脈起推動作用,於是全身就造成了開。丹田氣向左、向上、向前轉時,對於邊向上走的陽躋有助長作用,同時向前面轉時,雖有向上的趨勢,但因手足發勁,氣都上走陰躋,加以呼吸的作用,故任脈氣仍降至丹田,全身就造成了合。此外,丹田氣本身也有個「右開左合」的特性,便也成為推動督脈而吸引任脈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上是王培生關於太極用意不用力的論述裡面關於丹田內轉的精闢部分,好多地方與阿炳兄不謀而合,不過論述更為精闢,境界更為高深而已。 在初步時,中氣在丹田內還不能有意識地進行轉動,即使有點作用,也只和一般人一樣是屬於自發性的;在中層開始時,中氣只是晃動,一邊實,一邊空虛,即有一邊空虛,也就談不到任何作用了)。
我也是剛剛看到王培生大師的這篇帖子的裡面好多論述令人拍案叫絕 http://www.chenjiagou.net/bbs/dispbbs.asp?boardid=2&rootid=20753&id=20753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5-12-30 21:11:02編輯過]
終於想通了丹田內轉的方法,謝謝各位了。
既然內與外合,怎麼轉就從外想。「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沒有名師,只能從外在的規定中去思考、感受體會內中的要求。另纏絲勁的練習錄像,從中直指丹田內轉的規則相信也能探索出來。推薦閱讀:
※貨運代理技巧心得-尋找好貨代的方法詳解
※如何將晚睡晚起的生物鐘科學扳正?
※官話套話應對地方輿情該歇歇了
※看完這兩本書才知道賺錢也是有方法的
※姜的病蟲害及防治方法有哪些?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