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各國見面基本禮儀

     1、握手 通常年長(尊)者先伸手後,另一方及時呼應。來訪時、主人先伸手以表示歡迎。告辭時,待客人先伸手後,主人再相握。握手的力度以不握疼對方的手為限度。初次見面時,時間一般控制在3秒鐘內。

     2、介紹 介紹時應把身份、地位較為低的一方介紹給相對而言身份、地位較為尊貴的一方。介紹時陳述的時間宜短不宜長,內容宜簡不宜繁。同時避免給任何一方厚此薄彼的感覺。

     3、致意 表示問候之意。通常在各種場合用舉手、點頭、欠身、脫帽等方式向相識的人打招呼。

現在詳細介紹下:握手禮、名片禮、脫帽禮、擁抱禮、親吻禮等。

 

    名片禮:初次相識,往往要互呈名片。呈名片可在交流前或交流結束、臨別之際,可視具體情況而定。遞接名片時最好用雙手,名片的正面應朝著對方;接過對方的名片後應致謝。一般不要伸手向別人討名片,必須討名片時應以請求的口氣,如「您方便的話,請給我一張名片,以便日後聯繫。」

 

    脫帽禮:見面時男士應摘下帽子或舉一舉帽子,並向對方致意或問好;若與同一人在同一場合前後多次相遇,則不必反覆脫帽。進入主人房間時,客人必須脫帽。在莊重、正規的場合應自覺脫帽。

 

    擁抱禮和親吻禮流行於歐美國家。擁抱禮多用於官方、民間的迎送賓客或祝賀致謝等社交場合。兩人相對而立,上身稍稍前傾,各自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環擁對方左肩部位,左手環擁對方右腰部位,彼此頭部及上身向右相互擁抱,最後再向左擁抱一次。

 

    親吻禮:行親吻禮時,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擁抱,不同關係、不同身份的人,相互親吻的部位不盡相同。在公共場合和社交場合,關係親近的女子之間可以吻臉,男子之間是擁肩相抱,男女之間一般是貼面頰;晚輩對尊長是吻額頭;男子對尊貴的女賓可以吻手指或手背。在許多國家的迎賓場合,賓主往往以握手、擁抱、左右吻臉、貼面頰的連續動作,表示最真誠的熱情和敬意。

 

 

 各國初次見面的禮儀

 

澳洲

澳洲有碰鼻禮,而且碰的越多,說明關係越好

非洲

非洲~人見面都相互給對方1元~~表示祝對方財源滾滾。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Africa)的簡稱,位於東半球西南部,為世界第二大洲。非洲由於長期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奴役,經濟落後,來我國旅遊的人很少。非洲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禮儀比較複雜。非洲人喜歡自由活動,比較散漫,對女服務員有時態度放肆,也不善於整理房間。

在接待中要注意客人的國家原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譬如坦尚尼亞原是英國殖民地,所以客人除了本民族的習俗外,還帶有英國人的習俗。而阿爾及利亞、馬里等國家的客人則帶有法國人的習俗。非洲各地禮節不同,例如埃及人信奉伊斯蘭教,較有禮貌。中非部分黑人的見面禮節不是握手,而是自己的兩手互相握住,在臉前搖動,表示問候。

歐洲

歐洲各國則更喜歡擁抱的禮節,有時還伴以貼面和親吻。但要注意,不可吻出聲響。在商務活動中一般不行此禮,且中方人員不主動擁抱、親吻外賓。男士還有特別的脫帽禮和對女士的吻手禮。

德國

握手很正式並伴有幾乎感覺不到的鞠躬,除非對主人很了解,其他的接觸,例如擁抱和接吻面頰是不提倡的。

在德國送禮,對禮品是否適當、包裝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玫瑰是專送情人的,絕不可隨便送;德國人喜歡應邀郊遊,但主人在出發前需要做好細緻周到的安排。

英國

人們穿得很正式,最好不要有身體接觸。可以擁抱,但不能有其他身體接觸。

英國人講究外表,一般送禮都是送花費不多的東西,如高級巧克力,名酒和鮮花也是英國人收禮的最愛之物,合適的送禮時機應是晚餐後或看完戲之後。對標有公司標記的禮品,英國人普遍不欣賞。公司若送禮,最好以老闆和私人名義。

義大利

握手很重要,在業務活動中表示很正式的尊重。

法國

在法國送禮,一般選在重逢時。禮品選擇應表示出對法國主人的智慧的讚美,應邀去法國人家用餐時,應送幾枝不捆紮的鮮花。

荷蘭

在荷蘭,人們大多習慣吃生、冷食品,送禮忌送食品,且禮物要用紙製品包好。到荷蘭人家做客,切勿對女主人過於殷勤。在男女同上樓梯時,其禮節恰好與大多數國家相反:男士在前,女士在後。

俄羅斯

俄羅斯人送禮和收禮都極有講究。俄羅斯人忌諱別人送錢,認為送錢是一種對人格的侮辱。但他們很愛外國貨,外國的糖果、煙、酒、服飾都是很好的禮物。如果送花,要送單不送雙,在他們看來,雙數是不吉利的。

拉美

握手和擁抱很頻繁,說話時他們比美國人站得更近。向後站是不禮貌的。

在在拉丁美洲,不能送刀剪,否則被認為是友情的完結。手帕也不能作為禮品,因為它是和眼淚相聯繫的。拉丁美洲人喜歡美國生產的小型家用產品,比如廚房用具等。在拉美國家,徵稅很高的物品極受歡迎,最好不送奢侈品。

中亞

印度

印度是一個人口、民族眾多的國家,居民分別信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等。大部分印度人信奉婆羅門教,等級觀念極深。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此外還有烏爾都語、泰盧固語、孟加拉語等十多種主要語言。

牛在印度是神聖的,稱為"聖牛",牛奶更是聖潔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女人結婚後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呼名;女人通常則只稱呼名。印度人見面的禮節是雙手合十。對婦女不可主動握手。印度人交談中如同意對方的意見時,將頭向左搖動,不同意時則點頭。印度人以玫瑰花環獻給貴賓,賓主相互問好後將花環套在客人頸上。花環大小視客人的身份而異,獻給貴賓的花環很粗大,長度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則僅及胸前。

印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信奉各種宗教,因此習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裡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說來,等級越高,葷食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印度教徒一般都用右手吃飯,拿食物或敬茶,遞取別人東西時也忌用左手。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們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盤子里,用舌頭舔飲。

 

東亞

朝鮮

朝鮮人見面也行鞠躬禮,互相深深地鞠躬,表示尊敬和謝意。

日本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日本固有的宗教)和佛教。佛教徒遵守"過午不食"的教規。

日本人講話分敬體、簡體兩種語言,使用時要麼都用敬體,要麼都用簡體,二者不可混淆。但對客人、長者、上司講話都用敬語,否則便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方。

日本在見面時一般都互致問候,脫帽鞠躬,稍微低頭,眼睛向下,表示誠懇、可親。初次見面,互相鞠躬,互換名片,一般不握手。行禮時雙手平攤膝前,同時表示問候。沒有名片就自我介紹姓名、工作單位和職務。如是老朋友或比較熟悉,就主動握手,甚至擁抱。若遇女賓,女方主動伸手就可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遇到年長者亦然。日本人十分重視禮節,每日鞠躬無數次,特別是婦女,溫柔體貼,極守婦道,對男子很尊重。日本人平時見面最普通的語言是"您早"、"您好"、"再見"、"請休息"、"晚安"、"對不起"、"拜託您了"、"請多關照"、"失陪了"等等。

在日本。"先生"不是隨便稱呼的。就狹義而言,它是指教育者(教授、講師、教員、師傅)和醫生;就廣義而言,則是對年長者、國家與地方領導人及有特殊技術才能的尊稱。即使被稱為"先生",也應有受之有愧的表示,否則會給人傲慢的感覺。對於普通的人,一般都不稱"先生",只要在其姓名後加上職稱或"樣"(音Sama)或さん(音Sang)即可,等於我們通常稱呼"小張"或"老王"的意思。日本人吃飯使用筷子有許多講究,對於客房服務來說,要切忌為客人備餐時將筷子垂直插入米飯中,因為垂直插著筷子的米飯在日本是用來祭奉死者的。

日本人忌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的顏色;還忌諱荷花圖案;並認為梅花是不祥之花;贈送禮品忌諱"9"字。

眼睛的直接接觸和身體的直接接觸都不提倡,因為這代表傲慢,不要看他的眼睛,取而代之的是看他的領帶打結處,以表尊敬。在日本鞠躬要哈腰,頭要低到身體一半處,雙手放在一起。您見到的人的年紀越大、職位越高,您鞠躬應該越深。您的聲音和態度應該平靜,不要嘈雜。

日本人講究禮儀,有送禮的習俗。但一般送些對其本人沒啥用途的物品,收禮人可以再轉送。日本人喜歡中國的絲綢、名酒及中藥,對一些名牌貨也很喜歡,但對有狐獾圖案的東西則比較反感,因為狐狸是貪婪的象徵,獾則代表狡詐。到普通百姓家做客,送菊花只能15片花瓣,皇家徽章才有16瓣的菊花。

西亞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等西亞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禁忌豬肉類食品,也不使用豬皮製品。他們見面第一句話就是"真主保佑",以示祝福。告別時多講祝願的話,如"真主保佑你一路平安","真主保佑你全家團圓"等。伊斯蘭教徒每天做禮拜五次,禮拜五也不例外。禮節動作各地不一。例如一部分阿拉伯地區的人見面,一般以左手貼在胸前,右手舉在額前表示敬意。

阿拉伯和伊斯蘭

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在社交場合中握手後又在雙方臉頰上互吻,要同樣回敬。

阿拉伯人初次見面時不送禮,否則會被視為行賄。按阿拉伯習俗,用舊的物品和酒不能送人;特別不能送禮物給有商務往來的熟人的妻子。更不可詢問他們的家居情況。去阿拉伯人家參觀做客,千萬不能盯住一件東西看個不停,那樣阿拉伯主人一定會要你收下這件東西,否則心裡將鄙視你。

東南亞

泰國

泰國人見面時要各自在胸前合十相互致意,其法是雙掌連合,放在胸額之間,這是見面禮,相當於西方的握手,雙掌舉得越高,表示尊敬程度越深。平民百姓見國王雙手要舉過頭頂,小輩見長輩要雙手舉至前額,平輩相見舉到鼻子以下。長輩對小輩還禮舉到胸前,手部不應高過前胸。地位較低或年紀較輕者應先合十致意。

別人向你合十,你必須還禮,否則就是失禮。合十時要稍稍低頭,口說"薩瓦迪!"(Sawattdee,即"您好")。雙方合十致禮後就不必再握手,男女之間見面時不握手,俗人不能與僧侶握手。

與別人談話時不得戴墨鏡,手勢要適度,不許用手指著對方說話。從別人面前走過時(不管別人是坐著或站著),不能昂首挺胸,大搖大擺,必須躬著身子,表示不得已而為之的歉意。婦女從他人面前走過時,更應如此。學生從老師面前走過時,必須合十躬身。

泰國是個王國,泰國人民對王室很尊敬,身為遊客也應入鄉隨俗,對他們的國王、王后、太子、公主等表示敬意,在電影院內播放國歌或國王的肖像在銀幕上出現時,也應起立。凡遇盛大集會、宴會,乃至影劇院開始演出之前,都要先演奏或播放讚頌國王的"頌聖歌",這裡全場肅立,不得走動和說話,路上行人須就地站立,軍人、警察還要立正行軍禮,否則就會被認為對國王不敬。

在泰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此外,尚有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

泰國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通常在名字前加上一個稱呼。對成年男人,常加"乃",(意為"先生"),"乃"字是尊稱,也表示男性。而對成年婦女,名字前常加"娘"字(意即:"夫人"、"女士")。泰國人一般只簡稱名字,口頭稱呼時,不論男女,一般在名字前加"坤"字,表示親切。

泰國人見面時通常雙手合十於胸前,稍稍低頭,互致問候。合十分三種:小輩見長輩雙手舉得較高,一般到前額;平輩相見舉到鼻子高度;長輩對小輩還禮到胸前為止。雙手舉得越高,表示尊敬的程度越深。當別人向你合十致意,你要合十回敬,否則失禮。當然現在的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有時也握手問好,但男女之間見面是不握手的。

泰國人認為頭是人最神聖的部位,隨意摸別人的頭被視為莫大的無禮。小孩子的頭只讓國王、高僧和父母摸。別人坐時,切忌將物越過其頭頂。遞送東西給別人須用右手;正式場合雙手奉上。用左手則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不得已而使用左手時,要說一句"請原諒,左手"。小輩給長輩遞東西用雙手,長輩接東西時可用一隻手。他們認為,右手是清潔的,左手是骯髒的。至於拋東西給別人則更不允許。坐時翹腿被認為不禮貌,把鞋底對著別人,意即將別人踩在腳下,被認為是一種侮辱性舉止。婦女坐時要雙腿併攏,否則被認為缺乏教養。走過別人面前,必須躬著身子,以示歉意,婦女尤須這樣。就餐按輩份入座,長者在上首。喝酒吃菜都由長者先動手。

新加坡

新加坡華人多信奉佛教;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多信奉印度教;此外還有督教和天主教。在新加坡,社會開放,人們又嚴守本民族的禮儀,十分注重禮貌。禮節以握手為主。

新加坡人到中國來,一般都喜歡吃粵菜,而工程師、醫生等知識分子的早點則喜歡吃西餐。他們愛吃炒魚片、油炸魚、炒蝦仁,不信佛教的還愛吃咖喱牛肉。主食方面,愛吃米飯和包子,不吃饅頭。水果方面,愛吃桃子、荔枝、生梨等。下午希望有點心。

 

東南亞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的禮節

華僑多信佛教,每到宗教勝地,一般都捐獻香火。由於民族血緣關係,他們的禮節和國內差不多,一般行握手禮,但同婦女握手不宜過重。禮貌語言近似國內。在香港,春節重視互相拜年,喜歡講"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而不說"新年快樂"或"節日快樂"。因為香港人說的"快樂"和"快落"聽來相似,人們過年過節又特別忌諱"落"字,尤其是生意上和上了年紀的人,更是如此。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另外,在香港還有喜"八"與"發"諧音,而"四"與"死"同音,故人們避免用"四"做標誌,送朋友禮品,不送"四"個。非說不可時,則以"兩雙"或"兩個二"代替。此外,對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的稱謂語也與國內不同,男的稱"先生",女的稱"太太"或"小姐"。

佛教

對佛教國家的外賓要行合十禮;對軍人要等其行舉手注目禮後再行握手禮。

歐美國家

鞠躬禮

鞠躬禮系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禮時須脫帽,右手(如右手持物可用左手)握住帽前檐中央將帽取下。右手垂下後身體對正,用立正姿勢,雙目注視受禮者,身體上部向前傾斜約十五度,爾後恢復原狀。脫帽時所用之手和敬禮方向相反,即向左邊的人敬禮,以右手脫帽;向右邊的人敬禮,以左手脫帽。

點頭禮

點頭禮系同級或平輩間的禮節,也須脫帽。如在路上行走間相遇,可在行進中施禮;如在路上遇見長官或長者,則須立正行鞠躬禮,但長官對部下或長者對幼者的答禮,可在行走中點頭答之或伸右手或手觸帽檐答之。

舉手注目禮

舉手注目禮系軍人禮節。敬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並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微向外,上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對方,待對方答禮後方可將手放下,對長官或長者每次見面都應照常行禮。

握手禮

握手禮是歐美最常見的禮節,在世界許多國家都通行。行禮時距對方約一步,上身稍前傾,伸右手,四指並齊,拇指與之分開伸向受禮者。飯店客房服務中須注意,客人先伸手時,方能握之,切忌一腳門裡一腳門外與人握手,尤忌四人交叉握手。和初次見面的女人通常不握手,只行鞠躬禮。同男人握手越緊,表示友情越深,和女人握手則須輕些。

吻手禮

吻手禮是流行於歐美上層社會的一種禮節。和上流社會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若女方先伸出手做下垂式,則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女方如不伸手,則不吻。行吻手禮時,若女方身份地位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後,再握手吻之。此項禮節英法社會最重視。

接吻禮

接吻禮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輕吻一下。遇到高興的時候,或有喜事或悲傷的時候,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和慰問。

擁抱禮

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他們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美國

見面的禮儀。

美國人見面時,不一定會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而中國人則視握手為一個基本禮節。但在中國握手並沒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國人握手是有一定禮節的。例如男女之間,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由長輩先伸出手;上下級之間,由上級先伸出手;賓主之間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時應注視對方,並摘下手套,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在美國,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而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但在美國,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另外,在與人交談時,切不可談及個人的私事,諸如年齡、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別人買的東西不可問其價格;如果看到別人回來,也不能問他去哪兒了或者從哪裡來,否則就會遭人厭惡,美國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人的輕蔑。而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麼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國人與美國人打交道時,在中國人看來很普通地問對方一些家庭情況,美國人就很可能認為你侵犯了他的隱私,別有用心,一樁生意很可能就這樣泡湯了。

送禮、約會、作客的禮儀。

一般來說,美國人不隨便送禮,有的在接到禮物時常常顯得有些難為情。如果他們湊巧沒有東西回禮,就更是如此。但是逢節日、生日、婚禮或探視病人時,送禮還是免不了的。禮物通常不很貴重,只是些書籍、文具、巧克力糖之類的物品,在探病時則以送鮮花與盆景為主。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人以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只送三隻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國則講究成雙成對。美國人在收到禮物時,一定要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面欣賞或品嘗禮物,並立即道謝。另外,美國人的禮物重視包裝,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層外三層精美包裝的禮物,打開卻只能是幾顆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覺得失望,或者認為美國人小氣,相對於禮物的價值,美國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美國人最盛行在聖誕節互贈禮品。聖誕節時,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為收到各種新奇玩具而興高采烈,以為這是聖誕老人送給他們的禮物。大人們之間常送些書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禮物多用花紙包好,再繫上絲帶。按照美國傳統,聖誕節的前幾天還有個「白聖誕節」,屆時,人們用白紙包好禮物送給附近的窮人。

此外,美國人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只送三個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於中國人講究成雙成對。美國人收到禮物,一定要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面欣賞或品嘗禮物,並立即向送禮者道謝。禮物包裝都較講究,外表精美華麗,裡面卻不一定是太貴重的東西。有時打開里三層外三層的精美包裝,露出來的只是幾顆巧克力糖而已。

美國人辦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嚴格的計劃,因此去美國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預約,否則打亂了別人的計劃,就會被認為是不速之客,吃閉門羹。所以應該提前一兩天寫信或打電話預約。一旦約定,就要準時到達,不能遲到,也不要太早到,因為客來之前,主婦都要布置客廳準備茶點,如果去早了,主婦尚未準備好,又要接待你,就造成許多不便。而那些規模較大的正式場合,守時更為重要,萬一去早了,也應在外面等幾分鐘後再進去。

在進門之前,應該把鞋上的泥土擦乾淨,以免弄髒地板。進門後要摘帽。並把雨衣雨傘留在室外。然後先向女主人問好,再向男主人問好。若主人家賓朋滿座,只需與主人和相識者握手,對其他人點頭致意即可。如果主人請你坐,你就應該馬上坐下,不要推託不坐下,也不要隨意翻動主人的用品,更不可問用品的價格。作客時,不要輕易吸煙,如想吸時應問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並先向其他人敬煙。若主人向你敬煙,即使你自己有煙,也要接受主人的煙,這與中國人的習慣不同,中國人往往會因為客氣而有所推拒,但這在美國人眼裡,他就會認為你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間關係變壞。作客時間一般不宜過長,但飯後不要立即告辭,應再與主人攀談一會兒。若夫婦同去作客,應由妻子先起立告辭。如果你與主人不太熟,作客後應打電話或寫短柬以表謝意。這樣美國人會認為你很懂禮貌,從而留下一個好印象。

餐桌上的禮節。

在用餐時,應等到全體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後才開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國人往往習慣一邊上菜一邊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後開始坐下進餐的。在用餐時,始終保持沉默在美國是不太禮貌的,但咀嚼食物時也不要講話,講話時不應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著刀叉亂晃。在餐桌前不應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噴嚏或咳嗽也應向周圍的人道歉。取菜時,最好每樣都取一點,這樣會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畢後,女主人應先離座,客人再一起隨著離開,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來的樣子折起,除非主人請你留下吃下頓飯。

在席間,主人應使談話始終活潑而風趣,使每個客人都不受冷落。主人的吃飯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數人已吃完,而少數人尚未吃完,更應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間,客人將刀叉掉在地上,應禮貌地為其換一把。若客人不慎將盤碗打碎,女主人應鎮靜地收拾乾淨,安慰客人,絕不能顯出不悅之色。最後,主人絕不能在客人面前計算請客的花費。

服飾的禮儀

美國人的服裝以體現個性為主,很難從穿著上看出他們是富有還是貧窮,他們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一位穿著時髦筆挺西裝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闆,其實他可能是演藝界的藝員,甚至是一個美容美髮師。穿著牛仔褲運動鞋舊T恤的,看似流浪漢,其實卻可能是一位不修邊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國,萬萬不可先敬羅衣後敬人。曾經有美國外商來華,接待人員乍一見便以為那西裝筆挺的一定是老闆要員,而忽視了一行人中的大鬍子。雖然把熱情過多地傾瀉到了「西裝筆挺」上,還好,也沒冷落了「大鬍子」。稍後,一介紹身份,方知道誰是真正的老闆,而那個「西裝筆挺」不過是僱員。因此在美國,穿得好的不一定有錢,穿得不好的不一定沒錢。若簡單地以衣帽取人,不僅會主次不分,使自己陷入窘境,而且會讓美國人輕視。

雖然美國人穿著隨便,不像歐洲人這麼講究,但在美國的穿著可謂「不怕穿破,不許穿錯。」有許多場合,服飾有很嚴格的規定。例如,美國許多公司上班有專門設計訂做的制服,在律師樓和銀行上班的老闆和職員們天天都是西裝筆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換,若兩日相同,就容易被人誤會是個夜晚沒有回家更衣的人。再例如在美國舉辦各種宴會,往往在請柬上註明是否「黑領結」。如果註明了「黑領結」,男士則一定要穿無尾禮服,系黑色領結,女士必須穿晚禮服。這時,男士的長條領帶,女士的褲裝都上不了檯面。如果沒有註明「黑領結」,而表示是「正式穿著」,那麼西服就可以上場。如果寫的是「白領」,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領帶。因此什麼宴會穿什麼樣的衣服,是很有講究的。試想,如果在一個不怎麼正式的場合,每個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唯獨你一個人身著深黑筆挺的燕尾服;或者每一個都雲鬟高挽,長裙及地,唯獨你一人一襲T恤,這種巨大的不協調,你自己不覺得張狂,別人也會看著你在人堆里悠悠晃晃不像個東西。而且在美國,這是對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確表示,主人也會因此對你感到厭惡,從而與你斷絕來往,這會是你的一大損失。因此注意場合與服裝的搭配在美國尤為重要。

總之,美國與中國之間有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同樣其它的西方國家,也有各自的文化習慣,因此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到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自己帶來了便利,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以便在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並能取得良好的結果。

 


推薦閱讀:

鹽計劃裝腔指南|哪些餐桌細節會令人覺得「有教養」?
赴美生子簽證的禮儀
商務基本禮儀
形象禮儀
史上最全中國餐桌禮儀。一定要學一學!

TAG: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