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詞鑒賞】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寶貝 媽媽 張靚穎 - 寶貝 媽媽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是永恆的主題,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讚頌母愛的優秀詩歌,請跟隨中國好詩詞一起領略哪濃濃的母愛!

詩經·邶風·凱風

先秦-佚名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註:《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凱風》,《詩經·邶風》的一篇。先秦時代邶地漢族民歌。全詩四章,每章四句。七子對母親撫育勞苦的詠嘆。

豫章行

唐-李白

胡風吹代馬,北擁魯陽關。

吳兵照海雪,西討何時還。

半渡上遼津,黃雲慘無顏。

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

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

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為休明人,斬虜素不閑。

豈惜戰鬥死,為君掃凶頑。

精感石沒羽,豈雲憚險艱。

樓船若鯨飛,波盪落星灣。

此曲不可奏,三軍鬢成斑。

註:《豫章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親眼目睹了新徵士兵出征前妻兒老小呼天搶地的悲愴場面後,借樂府舊題寫下的詩篇。此詩一方面對出征的戰士以及百姓的苦難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鼓勵徵人顧全大局,支持平叛戰爭,英勇作戰。這種矛盾心情構成了全詩凄慘與慷慨,沉痛與激昂交織在一起的格調。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千古流傳不衰。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送母回鄉

唐-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慈烏夜啼

唐-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 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 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 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 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 爾獨哀怨深。

應是母慈重, 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 母歿喪不臨。

嗟哉斯徒輩, 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 鳥中之曾參。

註:白詩借物言志,以鳥喻人借慈烏鳥表達自己的愧恨和哀傷。又運用典故借吳起、曾參事,從反、正兩個方面點明詩歌的情感。孟詩運用細節描寫,用「臨行密密逢」的動作描寫與「意恐遲遲歸」的心理描寫,描摹出母親的慈愛,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兩句,用比喻直抒胸臆,表達遊子回報母愛的決心。

誰氏子

唐-韓愈

非痴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雲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雲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聖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

嗚呼余心誠豈弟,願往教誨究終始。

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

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遣興

唐-杜甫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

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

西上辭母墳

唐-陳去疾

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獨立宿禽稀。

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

註:唐陳去疾[唐](約公元八三五年前後在世)字文醫,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末前後在世。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舉進士及第。歷官邕管副使。去疾所作詩,今存十三首。(見《全唐詩》)

將歸舊山留別孟郊

唐-鮑溶

擇木無利刃,羨魚無巧綸。

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貧。

前者不厭耕,一日不離親。

今來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悠悠慈母心,惟願才如人。

蠶桑能幾許,衣服常著新。

一飯吐尺絲,誰見此殷勤。

別君歸耕去,持火燒車輪。

註:鮑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貫不詳,元和四年進士,是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

讚美母親象春蠶吐絲那樣,為子女殷勤操勞。做兒女的應該侍奉膝下,不應和母親遠遠的離開。

烏夜號

唐-李群玉

層波隔夢渚,一望青楓林。

有鳥在其間,達曉自悲吟。

是時月黑天,四野煙雨深。

如聞生離哭,其聲痛人心。

悄悄夜正長,空山響哀音。

遠客不可聽,坐愁華髮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四子各分散,母聲猶至今。

註: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極有詩才,「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全唐詩·李群玉小傳》載,早年杜牧游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群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讚「所進詩歌,異常高雅」,並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回歸故里,死後追賜進士及第。

思母

-輿恭

霜隕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註:輿恭的這首思念亡母的詩,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詩人回憶:去年五月黃梅時節,家中糧斷,白髮老娘倚門翹首,盼兒歸來,望眼欲穿!自己是出家人,身無長物,只好典當袈裟,糴米回家,奉養老母。當時的境況雖然清苦,但畢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可現在,母親已經去世,柴扉冷落,已無親人倚門。霜打蘆花,淚濕衣衫,詩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慟。

讀這首詩,令人悲從中來,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動。詩中寫梅雨季節,白頭倚門,典當袈裟,負米歸來等景象,樸素真實,直抒胸臆。句句在敘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寫景,句句蘊至誠。莊子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這是開啟心靈的奧秘,這是感人肺腑的奧秘。這是作詩的真諦,這是做人的真諦。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忘我的感情。「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清人倪瑞璿《憶母》中的這兩句詩,總算懂得了母親的心腸,這是對母親有孝心的理解。所以,做兒女的,領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強烈,報答多殷切,正是人品的折射。孟郊的《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比喻真切,語出肺腑,所以能真摯感人,流傳千古。

輿恭的《思母》所以格外動人,更因為詩是出家人寫的,是一位出家人不解的塵緣和難捨的親情。其實,母愛的崇尚和感戴,與出家宗旨並不相悖。《楞嚴經》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這就是說,十方諸佛,憐憫憶念一切眾生,好像母親憶念親生兒子一樣。在佛經中,母親的愛憐和佛祖的慈悲是同位的。僧人輿恭的感情所以美好,正因為在他的詩中,充滿了世俗的人情。

十五

-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註:這是一首描寫母愛的古詩,大意是母親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 

邗溝應該是地名,是聯繫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是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

別老母

-黃景仁

搴幃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註:別老母是清代詩人黃景仁所做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天賦極高,十六歲時應府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中秀才,但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和母親一起過著孤苦的生活。加之考舉人不中,仕途無望,所以在二十三歲時,不得不外出遊幕謀生,《別老母》詩,就是在這種境遇下寫的。

歲暮到家

-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 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 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 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嘆風塵。

註:《歲暮到家》一詩用樸素的語言,細膩地刻畫了久別回家後母子相見時真摯而複雜的感情。神情話語,如見如聞,遊子歸家,為母的定然高興,「愛子心無盡」,數句雖然直白,卻意蘊深重。「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體現母親對自己的十分關切、愛護。「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二句,把母親對愛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寫得多麼真實、生動,情深意重,讓所有遊子讀後熱淚盈眶。最後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嘆風塵」是寫作者自己心態的。「低回」,迂迴曲折的意思。這裡寫出了自己出外謀生,沒有成就,慚愧沒有盡到兒子照應母親和安慰母親的責任。不敢直率訴說在外風塵之苦,而是婉轉回答母親的問話,以免老人家聽了難受。

全詩質樸無華,沒有一點矯飾,卻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回味。

憶母

-倪瑞璿

河廣難航莫我過,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時滴思親淚, 只恐思兒淚更多!

註:倪瑞璿(1702——1731),浙江宿遷人,女詩人。

溫馨提示 中國好詩詞


推薦閱讀:

怎樣改掉說話口齒不清的毛病?
活在人生的低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人生路上去哪裡重要還是和誰重要?
為什麼說『蠢即是惡』?
友誼是否存在?存在在哪裡?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