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像敬禮在十世紀以後是如何發展的?在西歐和拜占庭,這種現象相對於中世紀早期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

萌新只記得拜拜歷史上有個「破壞聖像運動」,在該運動之後,聖像敬禮這種被正統基督信仰所認可的行為,在西歐和拜占庭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謝 @Gespenst 邀。

先說說題主問題描述里提出的問題:

在破壞聖像運動之後,這種「瀆神」行為在西歐和拜占庭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這個問題分兩部分討論:拜占庭破壞聖象運動(Ε?κονομαχ?α),與西歐宗教改革時期爆發的對各類天主教形象標誌物的破壞(德語稱Bildersturm,荷蘭語稱Beeldenstorm)。

在拜占庭,由皇帝支持的大規模破壞聖像運動前後發生過兩次,又兩次被代幼帝臨朝攝政的女皇所終結:第一次被伊琳娜女皇在787年通過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終止,第二次則被狄奧多拉皇后於843年親自下令廢止。其中第二次破壞聖象運動被全面廢止,聖象崇拜被全面恢復的日子,在後來成為了東正教會與東儀天主教會(也稱拜占庭儀天主教會)禮儀年中的「正信凱旋主日」(Feast of Orthodoxy或Triumph of Orthodoxy),時間定為大齋節(Great Lent, Μεγ?λη Τεσσαρακοστ? 「盛大的四十天」)期間的第一個禮拜天。基本上自此以後,聖象破壞運動再也不曾在拜占庭帝國重新抬頭;雖然反對聖象崇拜的思想始終存在,但失去了官方的支持與保護,這一運動在9世紀下半葉後日趨衰微隱匿,不再對政局產生任何決定性影響。

在西歐,兩次拜占庭破壞聖象高潮並未能在當地生根發芽,反倒進一步加劇了東西教會之間的矛盾並徹底終結了君士坦丁堡對羅馬教宗的提名權這一悠久的歷史傳統,實際上終結了拜占庭對羅馬教廷的控制,為日後神聖羅馬帝國的誕生與東西教會的正式分裂提前埋下伏筆。

西歐真正可稱得上「破壞聖像運動」的大規模宗教思潮要一直等到16世紀。新教改革引發了大量皈依新教的基督教徒對天主教傳統的反對、批判乃至仇恨;早在1520年代,瑞士和德國南部就已開始出現零星的破壞教堂、砸毀聖象、焚燒繪畫與十字架等破壞聖象行為,這一風氣在1560年代隨著改革思潮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尤其是加爾文宗一脈思想的出現與流行而達到了高潮——僅1566年8月爆發在尼德蘭的大規模破壞聖象運動,就直接導致根特、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馬斯特里赫特等幾十座城市裡的四百多座教堂與修道院遭到破壞。相比之下,法國的情況更為嚴重;尼德蘭的破壞聖象者對教堂里的天主教神父、牧師與修士往往不會多加迫害,但在法國,大量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在這場運動中被屠戮,由此引發的打擊與報復亦使來自各個教派的新教徒損失慘重。1562年爆發的胡格諾戰爭,則如同這場矛盾在更大舞台上的實景再現。類似的場景在16世紀下半葉的西歐各國(篤信天主教並堅定反對新教改革的西班牙算得上是一個例外)都有上演,儘管程度輕重有所不同,直接達成的結果卻是類似的:大量天主教教堂與修道院遭到破壞,教會財產遭到掠奪,因此造成的文物與古迹損毀則更是不計其數。西歐的反對(天主教)偶像主義在16世紀後雖有所減弱,但依舊以多種形式延續了數個世紀,例如在17世紀上半葉的三十年戰爭中我們依舊可以看到不少破壞聖象運動的影子。

———————

從以上兩段不難看出,無論是拜占庭帝國二起二落的破幻聖象運動,還是16世紀下半葉席捲西歐的針對天主教的「瀆神」運動,都可說是基督教以聖象崇拜為主旋律的漫長歷史中偶然浮現的幾股逆流——雖然醒目,但卻註定會被主流湮沒。這在素有聖人崇拜(Cult of Saints)歷史的小亞細亞與精湛造像藝術的希臘體現得尤為明顯。

回到拜占庭帝國,自843年第二次破幻聖象運動結束後,其鑄幣又再度恢復了正面皇帝肖像、反面宗教聖象(通常為耶穌像)的規制;各式各樣的東正教聖象也得以重新出現在遍布帝國境內的修道院、教堂與主教堂的牆壁間、穹頂里、扶檐上。

與東正教對聖象崇拜的態度頻受拜占庭皇帝主觀影響的局面不同,不受世俗君主約束的羅馬天主教廷對聖象崇拜的態度自額我略一世(Gregory I,590-604年在位)時期就已基本定型,用一個簡單的短句總結:Biblia Pauperum,「貧窮者的聖經」,可見從始至終天主教廷對聖象崇拜都保持了包容乃至鼓勵的態度。

新教改革後誕生的幾個新教派對聖象崇拜的態度各有不同。以16世紀時曾大規模參與破壞天主教聖象的路德宗為例,在經歷了最初一兩百年草創階段期間的尖銳矛盾與鬥爭後,該教派逐漸走上了與羅馬天主教求同存異的道路,一方面對16世紀新教徒的破壞聖象行為持否定態度,另一方面卻也不接受787年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亦稱第七次大公會議)對破壞聖象運動的批判,可以說在與過去撇清關係的同時也堅持突出自身的與眾不同。總體而言,新教各教派對聖象這一原本即出自東正教系統的傳統並不多感興趣;16世紀針對天主教目標的一系列瀆神運動,無論是動機還是目標都與拜占庭帝國的破幻聖象運動有著根本不同,它的根源往往並不來自對教義里關於偶像崇拜內容的探討與辯論,而僅僅是一種與代表舊秩序和舊傳統的天主教劃清界限的極端表達方式,故而當最初的宗教狂熱散去後,這一輪破壞聖象運動也不出意外地悄然褪去。


推薦閱讀:

經常閱讀聖經,但無法建立關於道成肉身,末世審判,死後復活等基督教整體教義的信仰,怎麼能有所突破呢?
關於同性戀的思考——參加教會婚禮有感
為什麼說耶穌基督的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石?
創欄記

TAG:基督教 | 東正教 | 天主教 | 歐洲歷史 | 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