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民宿

重新定義民宿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前言

人類原本不是生活在喧囂的城市裡,不應該每天困在屋裡,也不能由一張紙決定一生的成敗。我們的腳不是為了腳而設計,我們根本不應該穿鞋。我們是大自然的的孩子,我們都是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

然而我們穿上了鞋,也穿上了衣服。在自己親手打造的城市裡生活,每天在玻璃窗後的房間里辛苦工作,奮力向上。我們已經完全適應這種都市的生活方式了。

我們很好的適應了這個我們自己建造出來的都市生活方式,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那個真正的自己。有時,我們應該回去找回那個最本源的自己。赤裸裸的,回歸大自然,尋回自我。

一個留著歷史痕迹的老屋,沒有互聯時代的打擾;靜靜的欣賞著美景,慢慢的品嘗著老茶。

I. 民宿的兩極分化

民宿力求個性的遺世獨立,但又必須保持與外界的密切聯繫,也是民宿的糾結之處。

十一大民宿圈(港澳台除外):

國內目前形成的滇西北民宿群、川藏線民宿帶、湘黔桂民宿群、海南島民宿群、浙南閩北民宿群、徽文化圈民宿群、客家文化圈民宿群、京津毗連區民宿群、珠三角毗連區民宿群、長三角毗連區民宿群、浙閩粵海岸民宿帶。

如果細心的小夥伴就會發現以上十一個民宿圈(港澳台除外)都有兩個主要特點:

一、是依附景區。(例子見下,避免廣告嫌疑,自行腦補)

l 松贊綠谷

l 松贊奔子欄

l 松贊梅里

l 松贊茨中

l 松贊塔城

l 莫干山西坡

l 諾鄧大青樹

二、是依附城市,但又不融入景區與城市,而是與景區與城市保持一定的距離。(例子見下,避免廣告嫌疑,自行腦補)

l 樂在

l 壺廬

l 蘭花

l 3+1bedrooms

l 北平花園

l 崇德里

l 蜜桃小院

l 半野藝舍

l 飛鳥集

l 山舍

l 白格

l 樂言居

l 棲遲

l 可以住

l 無垠

l 良築

l 那廂

l 同里別院

l 玩味旅社

民宿必須講究兩個環境,一個是所處的鄉土環境,藉助傳統村落的風水與沉澱;一個是自我的建築環境,不同於其它民房的情調與特色。

幾千年承接下來的中國村落,既講究村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也追求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村落建築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人們的意識形態相適應,村落營造與建築空間不是封閉與斷層的,而是繼承與創造的產物,使其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充分和諧的理想生存環境。

民宿熱,是一場人與自然相互「回歸」的熱潮。

民宿是情懷與經濟的糾結體,體現在民宿與景區、與城市、與外界的若即若離。雖然民宿熱本質是社會現象,但落腳是經濟現象,脫離了市場經濟的民宿是難以長期存在的,也難以從小眾變成大眾,只有在滿足市場經濟下的情懷,才是有生命力的情懷、才是社會化的情感。

綜上所述,很有意思的又發現了一些現象;一,很多的「民宿」經過設計、包裝、講故事、講『情懷』等打造成了高端民宿。二,只要網上一搜,很多設計師抱著一個夢,找了一個老房子,就改改改。(此話說的很片面),靜心細想,倘若中國的民宿都按照此套路發展下去,若干年後,真正傳承下來的還有多少?

筆者在一個機緣巧合下,《土樓探秘》紀錄片中的《承啟樓》給了筆者深深的震撼,恰逢筆者的家鄉是客家圍屋坐落的城市,但每一次看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寫到這裡筆者愚昧的給名宿重新定義:取材於民、改建於民、傳承與民才能稱之為——民宿。「取材於民」,民宿的建築材料取材於當地盛產的建築材料(木、竹、水磚…);「改建於民」,若一間民宿的外觀裝修風格與當地村落的建築格格不入,那怎麼稱之為「民宿」呢;「傳承與民」,風土人情以及一些傳統的古法造紙,刺繡這類的手藝每天都在失傳,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下來的無形資產,或許到了某天都消失殆盡了,那是一件多麼痛心的事情。

較場尾位於深圳東部的大鵬半島,是依靠民宿集群崛起的新興旅遊目的地,有深圳「鼓浪嶼」之稱。與麗江、陽朔相似,較場尾的民宿大多由村民自建的樓房改造而成,樓上是客房、露台,樓下是會客廳、自助廚房及活動大院,出門就是大海。目前,較場尾民宿已經成為深圳人短途旅行、休閑娛樂、親朋好友聚會的「後花園」,人氣甚至要超過大小梅沙。

較場尾屬於深圳城中村式的建築形態,無田無院,建築密度高。350間民宿,風格各異,根據掌柜的喜好而設計,有地中海、日式、韓式鄉村、簡歐、後現代等多種風格。

《新周刊》雜誌曾經評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較場尾與台灣民宿最大的差距也是人。較場尾很多掌柜只顧利益一端,通常給人留下冷漠、坑人、不友好的印象,與大家心目中熱情好客期望相去甚遠。比如有遊客住店諮詢周邊哪家飯館的飯菜好吃,一個掌柜竟說出了不予推薦,怕客人吃壞了肚子找自己麻煩的推辭來。此外,部分掌柜將自己的生活與接待客廳完全融為一體,卻不注意整理,讓人感覺比較混亂,缺乏藝術感和情調。

周邊業態整合困難,無合作意識。民宿和海邊娛樂項目、周邊旅遊景區的聯繫幾乎沒有。

民宿這個載體所承載的正是一種張弛有度、自由獨立、魅力提升、內心呵護、心靈回歸、綠色健康、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在尋求心靈的棲息地,那麼 ,較尾場的民宿能否正真稱得上「民宿」?

躬耕書院的院長戴建軍是位儒商,杭州「龍井草堂」的老闆,國學修養很深。他見黃泥嶺村坐西朝東,三面環湖一面倚山,坐落在一個小山嶴里,像把太師椅。左前方的山像龜,象徵長壽,右側的山似象,意寓吉祥。村莊背山面水,寬闊的湖面水光瀲灧,遠處筆架山遙遙相對,正是讀書養性的絕妙處所。

戴建軍租地93畝創辦了這個古典園林式傳統農耕養生會所。歸真堂、躬耕堂,後山還有藏經樓,都是徽派建築。還有榨油坊、豆腐坊、豬舍……

戴建軍用傳統的方式種水稻、蔬菜,不用化肥和農藥;用最原始的方式養雞,不添加配合飼料。撒鋸末改善土壤透氣性,燒制草木灰加糞肥為底肥,茶餅為作追肥,用辣椒水治蟲,點黑光燈誘蛾。

躬耕書院這種做法,招致了不少人質疑,認為現在都用現代化科技發展農業,躬耕書院反而用《齊民要術》、《農政全書》這些老的農業經典,這是一種倒退!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戴建軍很喜歡布袋和尚的《插秧偈》。「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一種嘗試,我們想保留傳統躬耕的一個火種。」

在這裡,戴建軍還為山裡孩子免費舉辦夏令營。教授古琴的陳雷激,教授書法的宿悅,教授樂理的陳琳,教授國畫的張曉東,教授二胡的嚴潔敏,都是國內業界知名人士。這麼多名師集結,在大都市也罕見。

躬耕書院免費為孩子辦暑托班、夏令營和周末興趣班,並提供食宿。教授詩詞歌賦、千字文、補文化課,一期三四十位學生參加。

紅星坪村14歲曾佳慧,就是陳雷激、戴建軍在首期夏令營中發現,再資助她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插班的。經一年努力,她被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正式錄取。

黃泥嶺村140戶400多人,因地處偏僻,昔日種糧自給,經濟只能靠外出打工。現在他們把地租給書院,每年有土地租金收入,在自家門前種地由書院發給工資,農產品在家門口就能賣上好價錢。

在躬耕書院工齡最高的職工在交過養老保險之後,每個月有1800元工資。目前,已經有20多位村民在躬耕書院上班。黃泥嶺村在2007年人均收入僅有3289元,2010年為7736元,邁入遂昌縣的中上水平。

筆者是從內心十分敬佩戴院長,將「取材於民,改建於民,傳承與民」發揮到極致,可能躬耕書院就是筆者所認為的民宿。

II. 重新定義民宿概念

台灣的民宿業已有多年發展歷史和經驗,從南到北可住宿、受旅遊者歡迎的民宿多,也是很多大陸遊客去台灣旅遊的理由之一。正因珠玉在前,旅遊市場已經火熱的大陸市場上,民宿業也紛紛湧現,不管究竟做得怎麼樣,牌子倒都是先立了起來。而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也紛紛予以熱情擁抱。

根據「百度」詞條的釋義,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看起來,這和人們已經爛熟的「農家樂」沒有太多區別。

筆者對於民宿的定義是:「取材於民,改建於民,傳承與民」。

備註:躬耕書院段落引用「衢州新聞網-衢州日報」部分內容,向原著者表示敬意。

作/編:Choi-先生

本文首發於知乎平台,歡迎各路知乎大神給予指導,未經本人授權,任意平台不得轉載,對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追究到底。

推薦閱讀:

千島湖為啥沒有精品名宿只有酒店和農家樂?
民宿EMBA | 從日本民宿合法看中國民宿短租安全之路
【三間半·藝舍】一座湖畔的民宿, 美的可以讓時間停留
這是一個高顏值有馬甲線的老闆,在三亞開的衝浪客棧
途家日訂單再創新高,領先優勢繼續擴大

TAG:民宿 | 鄉村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