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含義?及與《道德經》道學的關聯?


我們現在解決問題,或者思考什麼,除了最基本的吃喝——餓了直接拿東西吃,渴了直接端水喝——其它方面都很難跳出後天「人為,甚至是我以為」的思維了——意思是,都很「自然」的以「人為(比如各種文化、時代標準等)」的角度出發。這種意識活動,我們的思維是「自動化的」,已經很難察覺,在心理學上,大體上屬於「潛意識」的部分了。所以不自覺的,以「人為」為天性,認假為真。不清楚並剔除這個狀態,去理解先秦典籍,基本就是「自說自話」。

什麼是「人為」?就是喝水前要加上一段「思考」——這個隆重的場合該不該喝水?大口喝還是小口?喝水的姿勢是否優雅?哎呀他那樣喝水我尷尬癌都犯了。。。

所謂的天命天性,是天然賦予的部分,這個意義,就是《道德經》的「赤子之心」、「朴」;所謂率性,是不假思索的天性直接行為,比如"渴了直接喝水」。這就是《道德經》中的「無為」。所謂「率」,順應的意思。「率性之謂道」,就是「無為之謂道」。

所以,什麼是「天命之謂性」——人先天具備的,沒有人為因素的部分。同時,也說明什麼是「率性之謂道」——依據天性直接行事,就是道。

而「修道之謂教」,「教」,是什麼?不是後來意義的教化、宗教。遠古時候,父母對子女的分工:母養父教。所以《道德經》中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強梁者」,人為也。怎麼教?以道為標準來教。剔除人為因素,教之以復歸本性,「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因此,儒家的基礎,其實和道家一體。但是後來儒教徒,不能解決自身的「人為」、甚至「人慾」問題,才導致儒家思想的解讀,越來越和道家分道揚鑣。而孔夫子也太重視「言教」,甚至教條化的「以禮教之」,與老子的「聖人行不言之教」相悖。


另外,單獨說下「教」。早期的教,是父教,教育子女順應自然以及生存能力——成為自然社會中的強者;後來的教,是母教,教之以禮——多數成為社會適應不良的「獃子」。

具體的,略吧,呵呵。


所謂天命者,大勢所在也,

所謂率性者,順勢而為也;

所謂修道者,把握自身變化迎合大勢變化;

這也就是我們古文化的命運,而命運前進的方向又關鍵在於時機把握;所謂古人又說:時也,命也;機也,運也。

自然萬物一天地,

人文社會一天地,

人身又是一天地;

三重天地,各有各的命運時機;但道理都是一樣的,能把我人身時機就是把握造化;借人身造化玄機溝通天地造化玄機,從而所謂天地在手,萬化在心,這也就是所謂的借假修真;


兩者說的範圍含義不同。

中庸的道,說得是人對本體的把握和起用過程

道德經的道,說的是本體本身,而不是起用過程。道德經中說的起用過程,老子用「德」來稱呼

也就是說,這兩本書中的「道」,含義是不一樣的,不能混為一談


大腦有三個層次,依次是爬行腦,情緒腦,理性腦。

爬行腦主管呼吸,心跳,身體的自然反應;情緒腦,主要是高興,悲傷等人的情緒;理性腦主要就是智商的問題了,還有邏輯思考類型大腦的應用。

所謂天命之謂性,是指生命的基礎,人的潛意識運行,各種機能組成的生命體,率性則是指統率潛意識運行的行為,這個是指情緒腦率領爬行腦,暗合道家的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的三個層次中的煉精化氣,其中精氣神對應的就是爬行腦,情緒腦,理性腦。

率性之謂道是指按人的本性行為這是自然的規律,修道之謂教,修道就是指更正人行為中某些任由自己性格而去做的事,而人人都這樣去做了就是教,說有教養,說有規矩都行,也可以說教的存在是為了修身養性,簡單來說。性是指脾氣,秉性。

道德經,是指德行方面的經書,而德也是精氣神中的氣,也就是說人的情緒腦,道德經不是一些提高智慧方面的書,說什麼大腦怎麼用啊,怎麼增加記憶力啊,而是指心胸啊,脾氣啊,情緒啊,精氣神中的氣也即時情緒腦,中庸也是。

寫到這的時候突然停電了,思路斷了,不過這些也夠了,大概意思已經說清楚 了。


這個問題主題是性和道,道是宇宙本源,性是靈魂特徵,一人一性情。悟道先由觀性而起。而後結緣,具體緣份,因人而異。


推薦閱讀:

何所言:立學?外人初探
何所言:莊子《胠篋》,其反非反,而在以反警人於防
北海疑雲
驚天大陰謀

TAG:中庸 | 道學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