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鈔票越印越多,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
文/金匯盈
經濟學家創造出一個新的名詞,用來解釋物價上漲、貨幣貶值的現象——通貨膨脹。「通貨」當然就是指貨幣,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張一張的「毛爺爺」。為什麼「毛爺爺」會膨脹?換句話說,「錢」的供應量為什麼會大肆增加?
說清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只需要知道,這些「錢」是由誰製造出來的就行了。這就像警察如果要查一樁交通肇事案,只需要先找到肇事車輛的車主就可以了。而通貨膨脹的「肇事者」就是央行,「作案工具」就是印鈔機,經濟學家美其名曰「量化寬鬆」工具。
普通人很難理解這個所謂的「量化寬鬆」,只是通過切實的生活觀察發現,央行越「量化」,我們裝錢包的口袋就越「寬鬆」——我們的錢變得不值錢了。怎麼會這樣呢?量化寬鬆不是為了拉動經濟嗎?拉動經濟不應該是讓老百姓的口袋更充實、生活更幸福嗎?
其實我們如果想像一下,憑空多出來的新鈔票,是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流入市場的,你就會打消這種奢望。中央銀行一鍋新鮮的鈔票出爐後,首先會分給下面的商業銀行,再通過商業銀行投放到市場之中流通。
但是,能夠從商業銀行中借出錢來的,可想而知都是些什麼人。那都是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中小企業想要貸款都是困難重重,更不用說沒有什麼資產可以抵押的普通百姓。企業拿到貸款之後,或用於生產線的建設、原材料的購買,或用於房地產的開發,從而帶動了一批人就業。最終,貸款以工資的形式發到底層勞動者手中。
可見,這些錢每經過一層流通,下一個階層所得到的就越少。而且更重要的是,當新鈔票到企業手中,他們用來向上游企業下訂單時,市場還是保持原來的物價。但是隨著訂單的增加,商品就會變得供不應求,價格自然就會水漲船高。而當領到工資的工人們,把工資用於日常消費時,這時由於更多的貨幣流入市場,物價也會隨之提高,這也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
據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研究,在歐美等市場成熟的發達國家,鈔票數量的增加反映到物價上漲上面,時間大約會滯後12~24個月,對於市場不夠成熟的國家則會縮短很多。也就是說,央行每一次印鈔票之後,我們的消費物價就會面臨著一次上漲。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工資並沒有漲。
據央行發布的消息,2017年人民幣通脹率為7.5%。也就是說,對於那些相對於2016年,工資上漲不超過7.5%的人來說,他們的工資是負增長的。所以,每一次「量化寬鬆」,都讓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公眾號丨金匯盈財經(jhytcj)
推薦閱讀:
※美國非同尋常的經濟賭博:財政政策正在增加需求,甚至當經濟持續走強
※我只有半罐水,還在知乎寫財經類評論,為什麼?
※AI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理論
※研究七十年代工業生產的新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