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Project》「傳教」的昨天、今天、明天 | 徵文
來自專欄 本初之火,可以燎原
封面圖出處:講座同人徵集投稿/yahoon(亞弘)
感謝投稿作者:Sycle
導語
如果你來到了講座,或許還記得震蕩於會場內魔性的「バ~カ!バ~カ!」聲,或許也對於神主在談到東方愛好者時所說的「信者」深有體會,那麼你是否想過東方這樣一個亞文化現象是怎麼和宗教、「傳教」這樣的詞聯繫在一起的呢?一篇從語詞能指切入粉絲文化的文章,簡單的分析,但有趣的視角,希望能為大家帶來更多思考。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的某位朋友了解到了《東方Project》(以下簡稱東方)這部作品。他表示東方獨特的世界觀引起了他的興趣,並希望我能夠向他關於東方這一作品作進一步的介紹,但因為欣喜而得意忘形的我並沒有耐心地向他講解,而是一味的向他灌輸自己的愛好。在這次失敗的「傳教」後我不得不反省並思考:由於思考模式的不同,已經對東方有深刻了解的愛好者要向一個對其一無所知的人系統而詳盡地介紹東方這一系列——在亞文化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印跡的,由FTG與STG構建的同人遊戲為主幹,由無數相關作品及其二次創作構成枝葉的龐然巨物——是極其困難的;另外,科普、介紹東方並使接受者初步了解的這一過程,長遠來看是在普通地提高它作為ACG亞文化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的影響力,還是為它大眾化後潛在的低俗化、惡俗化的雪崩蓋上一片雪花?最根本的,「傳教」這一帶有濃烈宗教意味的辭彙,是如何與東方乃至整個亞文化圈內的交流行為聯繫起來的?
一、追本溯源,何為「傳教」?
傳教,特指傳播基督信仰的行為,亦稱傳福音、傳道、講道等等,其字源來自耶穌在世時的通用語——希臘語的「ε?αγγ?λιον」,意即「帶來好消息」。後羅馬將其意譯為bona adnuntiatio(好消息)。基督教傳入英國後,將其意譯為古英語單詞godspel,後省去中間的「d」變為現今所用的「gospel」,意即「福音,真理,信條」。而在東方圈中,「傳教」這一行為指東方愛好者們通過一對一(面談、網路聯繫等)或一對多(舞台表演、視頻製作等)的方式,以遊戲,繪畫,文字,視頻等載體,向不了解東方相關文化的接受者傳播東方相關的認識(價值觀、人物的人格魅力等),最終目的是讓接受者也成為東方愛好者之一。
在當下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種文化的愛好者們在傳播他們喜愛的文化時會經常地使用「安利」這個詞語。作為著名的直銷品牌,安利在中國的銷售方法「不厭其煩」的特點在數年間使得「安利」從表示公司名稱的名詞轉移為表示「推薦、分享」的動詞,某種程度上在輿論中洗脫了這一辭彙偏貶義的形象。在這一例詞義的擴展中,互聯網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類似的,19世紀末歐美醫學界才開始破除對「鴉片治百病」神話的迷信,因而馬克思關於宗教最著名的論斷「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中的「鴉片」在當時的語境下很可能是僅代指針對病痛的麻醉劑,「像喝酒或抽煙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實際上,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報告顯示,「無宗教人士」在美國的比例已從數年前的16%躍升至22.8%;馬薩諸塞州美國工程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Allen Downey經過調查,表示宗教信仰顯著下降的重要原因無疑是過去二十年互聯網使用量的增加。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宗教是人類滿足自身慾望的工具:無論是希冀活得救贖,還是企圖驅散對未知的恐懼,這種功能自古到今從未改變——但在科技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發展的今天,這種慾望可以在更多的途徑上被滿足,其結果就是削弱了宗教在普羅大眾中的神聖性。而在亞文化愛好者中,「傳教」這一辭彙的神聖性也在被第一次「拉下神壇」用以代指亞文化的「推薦」意義時,開始減弱。
而若將這兩個在現在指代意思相近的詞語作對比的話,「傳教」一詞所表示的「推薦」意義強度仍然遠遠大於「安利」一詞。究其原因,是因為「傳教」一詞在文化傳播中依然保存著無法剝離的宗教性,這一性質讓我們不得不將這個在愛好者文化中流行的辭彙與宗教的特徵聯合起來進行分析。
廣義的宗教一般包括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體制和宗教行為四個基本要素,這不僅是一個宗教之所以成為一個宗教的原因,同時也是判斷以某個客體為核心形成的社群是否擁有宗教性時的依據。相對於大眾文化來說受眾較部落化、原子化、行動力強的亞文化,往往擁有著「被建構的」,具有針對性的文化內容(觀念);被針對的,每個愛好者獨特而強烈的個人感受(體驗);物以類聚,對同一件事物的熱愛形成的社群(體制);在社群內圍繞被熱愛的事物產生的一切實踐與非實踐活動(行為)。因此,儘管文化內容的不同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相互存在的差異、儘管並沒有提供解決現實問題或通向救贖的方法論,但亞文化確確實實具備著宗教的特徵。或許我們可以叫它「與舊宗教相對的,不同於新興宗教的,包羅萬象的現代宗教」。
總的來說,宗教消減的神聖性與亞文化不可忽視的宗教性在歷史層面上是「傳教」一詞日後被廣泛應用的必然因素。
同時,想要探究「傳教」這一辭彙應用於東方相關文化傳播領域的原因,也不得不結合當時各方面的具體事件進行分析。以2003年問世,內容針對性最強的「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區」百度貼吧為例,使用谷歌搜索「傳教」關鍵詞,限定時間為2007.1.1至2008.1.1,限定站點為百度貼吧,可搜索出178條內容,大多是對於歷史與遊戲中傳教士的討論,無一條與亞文化傳播有關。而限定時間為2008年內查找時,可以發現在這約180條的內容中出現了最早的一個帖子「ACFUN掛了,作為傳教者我把我自己的SINA播客公開把」提到了東方的「傳教」。並且,從2009年開始,百度貼吧內以「傳教」為名進行作品傳播的帖子出現了爆發性增長,在這一年裡貼吧內僅關於東方的「傳教」就出現了約130條內容,介紹其它作品的更是數不勝數。
此處分三個角度列出可能對「傳教」這一辭彙的應用產生影響的事件:
①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中國互聯網在2008年獲得快速發展,網民數量超過2.5億人,躍居世界第一。國內家庭用網路帶寬提升至2M左右,基本可以滿足各大網站視頻觀看需求;移動端方面,2009年初我國3G網路全面普及大大提高了手機社區的交流體驗;同時2008年5月汶川地震與8月北京奧運會等重大社會事件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網民的網路交流參與度。從國際角度來看,2008年7月第22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寫出,中國的國際出口帶寬達493,729Mbps,年增長率達到58.1%,為近年最高。總的來說,2008年是我國互聯網大發展的一年。
②日本東方相關創作蓬勃生長:2007年8月17日,ZUN在Comic Market
72上正式發售了《東方Project》的第十作《東方風神錄》,此作作為今後8年東方Project「宗教戰爭」這一主題的開端,具有濃厚的日本神話與傳統宗教的文化色彩,其中ZUN塑造的以泄矢諏訪子為代表的具有鮮明性格的角色們博得了中國愛好者的一致好評。在之後的兩年中,東方同人圈中湧現了以同人動畫《夢想夏鄉》與影繪《BAD APPLE!!》為代表的優秀二次創作作品,開啟了東方同人創作的黃金時代。③中國東方圈的萌芽與成長:分別成立於2007年6月與2009年6月的ACFUN與BILIBILI無疑是中國ACG這一亞文化圈的開闢者,兩站建站初期均有數量不俗的東方相關同人作品搬運與投稿;2007年11月,東方愛好者們成功奪取被別吧吧友佔據的東方吧,這裡也是日後中國東方愛好者們最大的根據地;2009年3月於上海成功舉行的上海Touhou
Only~東方櫻神月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個Touhou Only展會,為之後幾年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發展起來的THO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於是,在網路帶寬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這新一批接受到東方文化的愛好者們幸福地發現自己對於東方的渴求似乎可以被無限制地滿足——與90年代受到主流文化打壓與否定的搖滾愛好、新世紀初期被痛批為「電子海洛因」的遊戲愛好不同,新興的ACG文化在受到注意之前已經乘著網路的東風迅速生長。這些優渥的條件構成了「傳教」一詞被廣泛應用的土壤。
而在這片土壤中,使東方不同於其他亞文化,乃至於成長為一門「現代宗教」的兩個關鍵因素,一是ZUN先生一手包辦了其所有同人遊戲的程序,美術,音樂與世界觀的製作,二是對於同人創作的極大自由度與對商業化的審慎——這是所有亞文化作品,甚至歷代「三大同人奇蹟」(這個說法不甚準確)中的另兩個都不同時具有的特性。
宗教這一組織缺少創始人,或者說「教主」的情況是較為少見的,例如印度教與東方愛好者們熟悉的日本神道教等,它們多為產生於自然崇拜的多神教。一般認為,多神教的神靈多是與人類共同生活的,功能性的,強弱不等的存在,這些神靈作為自然力量的投射,作為對世界思考的表象,幾乎不能被作為教義進行傳播。而隨著人們對世界的思考與認識的深入,早期人類「淺薄的」由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認識論轉變為從思想、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認識論,進而產生了便於解釋、便於進行抽象化與哲學化思考的一神論。一神論作為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典型創造,在探求真理與進行傳播的場合相比多神論代表的多元論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與此相似的,ZUN被粉絲們尊稱為「神主」。儘管「神主」這一辭彙僅指神職者,但公認的,ZUN作為東方相關文化的締造者在愛好者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另外,東方所具有的區別於其他「粉絲參與型」作品並使之跳脫出作品商品化現象的重要因素,就是ZUN極少被東方的同人創作所反過來影響(我其實不怎麼看二次創作,因為我不想受它們影響。——ZUN.2013,亞特蘭大座談會)這一點。按自我的喜好而非大眾的喜好進行創作這一特質與「粉絲完全建構明星」的資本主義文化商品截然不同。這一特質與ZUN放開同人創作的方針使二次創作者可以在消費環節極大地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以「為我所用」的方式而非敬畏的態度對原作進行二次創作,甚至在某些方面「喧賓奪主」。在這一點上,東方這部作品更偏向於表現出傳統文化而非亞文化的性質。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受到東方的宗教與神話色彩感染但大多不實際信仰宗教的中國東方愛好者們試圖解釋東方的魅力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會如此聯想:在這兩個因素中,ZUN先生如同一神論中的一位「至高的神明」;因後者產生的大量優秀同人社團與同人作者則對於普通愛好者們起多神論諸神的作用;他們帶來的似乎無窮無盡的優秀作品正如神明降下恩惠之雨。「傳教」在東方相關領域的廣泛使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洞若觀火,因何「傳教」?
埃弗雷特·羅傑斯(Everett M. Rogers)提出的「新事物發展S曲線理論」(圖1)中,
幾乎大部分新事物的創新擴散的傳播過程呈「S」形曲線。開頭人數很少,擴散的進程很慢,當人數增加到某一程度時會突然加快,曲線呈迅速上升趨勢,而在接近於最大飽和點時再次慢下來。有目共睹的,至今在中國經歷了的十數年發展的東方已經進入了S曲線的後期,發展逐漸緩慢,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開始漸漸衰退。而東方愛好者們對於「傳教」這一行為的態度也經歷了熱情高漲到逐漸消退,甚至主動告誡他人不要輕易「傳教」的過程。例如知乎問題「想問一下各位對於東方project傳教行為的態度?」中,可以看見大多數回答者持「不搞批判」,「理性傳教」,「不要強求」等觀點。基於中國東方圈的現狀,我們應該討論一下「傳教」在當下的必要性。
最根本的,「是否有資本支持」這一點,就是東方與其他作品最大的區別,也是「傳教」必要性的重要支持。2015年左右網路流行的打油詩「國之將亡,遍地艦娘。惑音靡靡,學園偶像。浮世難濟,東方大法。唯有○○,興國安邦」中,以詼諧的口吻調侃了時稱「三大邪教」的東方,《艦隊Collection》(以下簡稱艦隊),《LoveLive! School idol
project》(以下簡稱LL),下圖(圖2)展示了2015.5~2018.5期間,這三部作品的全球谷歌搜索趨勢圖,這張圖可以精確地反映這三部作品的熱度在某個特定時間段的變化情況。圖中黃線代表的艦隊每三個月便會出現一次峰值,通過比對可以確定這是艦隊Collection一年四次的遊戲內活動所激起的熱度,其熱度達到頂峰後會以一個較快的速度下降,在大約一個月後進入持續到下一個活動的緩降期。圖中藍線代表的LL於2015年6月中旬、2016年4月初與2016年7月初出現了三次峰值,通過查詢年表易知這三個時間點分別是LL的劇場版動畫於日本的上映時間、最終演唱會《μs Final LoveLive!》的舉辦時間與作品新企劃《LoveLive!Sunshine!!》的電視動畫播出時間。
儘管都是主要由資本支持的作品,但艦隊與LL的具體發展策略與發展方式也不盡相同。艦隊作為同人社團開發運營、角川集團投資的網頁遊戲,在跨媒體作品上使足了力氣,推出了街機版本、官方漫畫與小說、TV動畫與劇場版等等,而遊戲舉辦的活動本身作為熱度提高的第一推動力。LL則是以九人偶像為核心,包括音樂作品、電視和廣播節目、書籍與漫畫、動畫、遊戲的讀者參與型混合媒體企劃,很明顯最能掀起熱度的仍然是偶像們本身。由此可見,官方的刺激與推動,例如舉辦具有高吸引力獎勵的活動等,這種精確地針對愛好者需求進行傳播的做法對於作品熱度的推動效果是極其顯著的。
反觀代表東方Project的紅線,搜索熱度僅會在CM與例大祭期間、新作與新CD的公布與發售時小幅度上揚,並且在近三年內總體呈緩慢下降趨勢。這種鮮明的對比不僅說明了東方的熱度正在漸漸冷卻的事實,某一方面也是對商業化的審慎所造成的必然後果。但這種審慎並非無的放矢,稍遠一些的過去有角川禁止《東方三月精》二次創作事件,稍近一點則是震驚中外的《獸娘動物園》監督たつき被角川調離動畫組事件,這些惡性事件充分體現了資本的貪婪本性,與同人的精神背道而馳。而在ZUN「即使沒人支持了,我也會很開心,因為這是我自己想做的遊戲」的想法下,在他無意調動資本,藉助媒介進行立體宣傳的狀況之下,愛好者們出於自身的愛與驕傲自發進行的「傳教」行為就會成為關乎作品存續的一股重要力量。
三、實事求是,何以「傳教」?
許多人擔心「傳教」行為會為東方愛好者群體的形象帶來負面的影響,這種影響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傳教」者在過程中的疏忽大意與接受者對東方一知半解而做出的不當言行。為了消減、排除這種負面影響,「傳教」者應當對自己的目的與策略進行嚴格的審視。
保羅·多伊奇提出了一種傳播情況的分類法(圖3),此圖主要描述了傳播渠道與具體的傳播途徑,具體內容根據東方的主要傳播方法進行了小幅度修改。這五種具體的「傳教」情形彼此相似卻又截然不同,以非公開面對面情形(一對一)與公開非集合中介情形(一對多)為主要情形。以下我將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對這兩種主要情形進行一些分析,希望可以起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是非公開面對面情形(一對一):「傳教」者與他的朋友面對面聊天,並向他們介紹東方。在談話中,兩方可以同時聽到自己的談話,並且「傳教」者可以從對方的表情,小動作上判斷自己講得如何、對方對這些講演是否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傳教」者會獲得最強的,最全方面的反饋,以便調整自己的說話方法與姿態。
至於具體策略與方法,「傳教」者對對方的了解程度必然是話題進行下去的關鍵。第一點,接受者對東方或者ACG亞文化的了解程度與態度如何?當對方對這些持有明顯的厭惡感,抑或是更壞的情況,對方是「東方黑」時,「傳教」者就應當果斷放棄。而當對方對亞文化持中立,至少是不厭惡的態度時,「傳教」者就可以謹慎地通過一些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引起對方的興趣,例如分享一些優秀的畫作或者優美的音樂。但重要的是,「傳教」者應當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最大的剋制:「我們談論關於自已的事情時必須有所節制。我們不能指望,我們的同伴對所有這些事物很感興趣就像我們自已一樣。人類交往中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很很多人缺乏這種節制。」這樣下來,如果對方成功的對東方產生了興趣,「傳教」者就可以根據對接受者喜好的了解,從浩如煙海的,覆蓋遊戲、動畫、漫畫、音樂、文學等諸多領域的作品二次創作中投其所好。但要注意,「傳教」者的工作並不是把優秀的作品全盤托出地塞給別人就完成了。為了防止接受者對東方一知半解而做出傷害同人創作的不當言行,一次成功的「傳教」必然是接受者旺盛的好奇心與「傳教」者的謹慎與負責組成的。
二是公開非集合中介情形(一對多):社團創作者與自媒體創作者通過二次創作作品與自媒體同接受者進行一對多的交流。此處的作品指門檻較低,從而使不了解東方的接受者也能獨立地,通過自身經驗與工具理解的作品,例如同人PV,舞蹈MMD,新人入門介紹視頻等。這種方式借互聯網的東風,影響到的接受者數量比起非公開的情形多出了數百數千倍,但相對來說傳達的信息量也極其有限,無法針對每個接受者的喜好進行精確傳播,並且得到的反饋在所有情形中也是最少的:「傳教」者得到的評論、轉發或彈幕是接受者經過一段或短或長的無法得知的時間所做出的反饋,更不用說這些反饋僅僅是觀看過作品的極小一部分人所作出的——冰山有十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而於各種渠道對作品作出評論的人往往會不到百分之一。這些因素迫使「傳教」者盡最大努力製作內容以爭取到接受者的青睞,有效地提高了作品的質量,但過於追求大眾化的努力也會導致作品扁平化、失去辨識度,從而矯枉過正。
另外,一些對於「傳教」行為的保守甚至消極的態度也應當被重視。這種態度從長遠來看對東方的存續與路人的口碑毫無裨益,甚至是有害的。例如各論壇或者Bilibili視頻站的討論中提到東方時,常常會產生「過氣車萬」(車萬:愛好者對東方的愛稱)、「這是什麼動漫」等等評論。這些毫無自覺的自嘲遠遠不只是幾句「自我調侃」,它不僅可能對不了解東方的新人造成誤導,久而久之也會漸漸地影響、劣化東方愛好者們的潛意識。同理,在網友們分享自己的「傳教」經驗或向他人請教「傳教」方法時,無條件勸說對面放棄絕不是最正確的選擇。
「傳教」看重「緣分」,這一點是得到東方愛好者們普遍認同的。但我們也應當明白「緣分」換個說法便是「事物的偶然性」,必然性才是產生於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我們也許應當放棄消極的「守株待兔」想法,試著在「傳教」時結合雙方的物質條件與客觀規律,發揮主觀的能動作用,積極地發現必然性以求達到目標。
四、結語
我們首先要承認的是,「傳教」這種行為必然是自私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對對方的給予。這並不可恥,且正如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所言,「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是為了什麼?……歸根結底,是為了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同。」東方愛好者的「傳教」行為往往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同伴,分享自己的世界,實在是典型的利己主義。我想,只要手握真理,認清現實,找准方法,絕不越界,今宵做一個飄逸的利己主義者也未嘗不可。
後記
在獲悉這次講座徵文活動後,欣喜之餘我也立刻決定了要為此寫一篇文章。作為一個沒有多少寫作基礎的工科生,經歷了選題方向的一改再改,寫作初期的束手無策,臨近截稿的無能狂怒(?)後,這篇文章終於得以成型,在此感謝原火編輯部對這篇文章的選取和寶貴的修改意見。
讓我們在下一個幻想中再次相見吧。
文/Sycle
編/青石
參考文獻
[1] 錢博士英語.英語詞源故事——gospel(福音):極好的消息[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8776d0102w8wp.html.
[2] 騰訊新聞.中國互聯網20年發展報告:網民規模全球第一[EB/OL],https://news.qq.com/a/20151216/004926.htm.
[3] 祝華新,單學剛,胡江春.2008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EB/OL],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100922.htm.
[4] 埃弗雷特·羅傑斯.創新的擴散[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6-1.
[5] 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06.
[6] 謝明.當代中國基督教傳播方式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
[7]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09.
[8] THBWiki,https://thwiki.cc/
[9]Ben Kerns.How the Internet Is Killing Religion[EB/OL],https://www.highspeedinternet.com/resources/the-internet-is-killing-religion/
[10]孫尚揚.宗教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
[11]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0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