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個體化:群體中的個體失去自我感

去個體化:群體中的個體失去自我感

群體可以引發人們的喚醒狀態,同時也會分散責任。一旦喚醒和責任分散結合到一起,常規的約束就會變小,後果令人震驚。從輕微的失態,到衝動型的自我滿足,甚至具有破壞性的社會暴力,人們都能幹的出來。

英國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馬倫指出,在使用私刑的暴徒身上發現,暴徒團伙的規模越大,成員越有可能失去較多的自我意識,他們就更樂於去實施諸如縱火、砍人、肢解等暴行。

群體使得人們的身份模糊化。經過對21起人群圍觀跳樓或者跳橋事件的分析,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列昂曼發現,如果人群規模小且曝光於公眾目光下,人么通常不會誘勸當事者往下跳,但如果人群規模龐大或者夜幕遮蔽了人們的身份,使其獲得了匿名感,那麼人群中的大多數人會誘勸當事者往下跳並加以冷嘲熱諷。

匿名性是群體對群內成員造成的最大影響,很多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互聯網也提供了類似的匿名性,在網路上敵對而激進的行為比面對面交談要多得多。

統一著裝也會有類似的效果,為了準備作戰,一些部落鬥士會用油彩或者面具裝扮自己的身體和臉孔,使自己失去個性化。心理學教授沃森的研究表明,那些去個性化的部落鬥士都會對敵人施以暴行。

身體匿名是否總能引起人們釋放惡行呢?答案是否定的。有部分實驗情景中,人們顯然是對一些反社會的暗示線索做出了反應。在喬治亞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要求女參與者再決定給別人施加多大程度點擊之前穿上護士服。在實施電擊時,這些穿護士服的參與者,並不比他們說出自己名字和身份時強,按前面推測的結論來推測的話,身著護士服他們應該有更高的匿名性,施加的電擊更強才對,但是結果沒有。最終結論是:匿名性使人們的自我意識減弱,群體意識增強,更容易對情景線索做出回應,無論這條線索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比如身穿護士服是積極的情景,我們就更容易做出積極的反應;如果我們接觸到消極的情境,那麼我們可能會做出消極的行為。

另外,在一個弱化自我意識的群體中,似乎會導致自我觀察弱化,而自我觀察有一些積極的作用,他會讓我們更加的自控、行為能清晰的反應我們的態度,因此當我們自我觀察不足時,會導致我們更難自控,難以自律,可能會毫不顧忌自己的價值觀就採取行動,對情景的反應也會更強烈。

我們可以將這些研究成果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喝酒之類的情境會降低個體的自我覺察,從而增強個體的去個性化。而能夠增強自我覺察的情境,比如:鏡子和相機,小城鎮的居住環境,明亮的光線,醒目的姓名標籤,凝神靜思,個性化的著裝和房屋等情景都會減弱去個性化。時刻保持自我覺察,保持自己的獨立個性,這似乎很重要,總之要小心去個體化。

嗯,好了,本文到這裡就結束了,本文主要介紹的是去個體化可能會導致我們做一些出格的行為。這種影響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群體給我們一種法不責眾的感覺,同時也有群體帶給我們更高匿名性的原因。當然了匿名性導致的並不總是惡性,如果接觸到的是積極正面的情境,我們也會做出積極正面的回應。另外群體對我們自我觀察的弱化也導致了我們難以自控。

知易行難,實踐一些東西是很困難的,如果我們可以知道了解這些知識,在我們的潛意識中種下這些知識的種子,這是否是一個更容易實踐這些知識的方式呢?

小編在下一篇等候列位…^_^

本文由小編整理編輯,主要內容來自《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著 第11版

推薦閱讀:

做腦殘粉,降智商
獸性本能,你展現了多少?(上)
《烏合之眾》群體的心理呈現極端積極和極端消極

TAG:群體 | 群體心理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