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來說所謂「時尚」和「根」(三) ——兼論《財經國家周刊》「中國時尚的『根』和『魂』」是什麼?

我也來說所謂「時尚」和「根」(三) ——兼論《財經國家周刊》「中國時尚的『根』和『魂』」是什麼?

來自專欄 童話雲裳

三、「遠方」不是未來,而是一種回溯

王新元的說法,回溯到問題的源頭了。確實,作為服裝基礎理論研究,不回到源頭,其實是沒有學術可能的。中國設計所有問題之根本,就在於文明基礎的喪失,而嫁接於西方文明之上,喪失掉自己的文化主體性。

東西方文化從源頭開始的差異,到後來的發展過程,最終造成的,確實是生活方式的差異。但今天東西方生活方式,在物質層面,在技術文明時代已經高度趨同,只是日常生活表面,在其深層,有更為本質的能體現文化差異性的另外一種生活,那就是精神生活。事實上,我們要強調的,服裝設計所要表現的,就是這種精神生活的差異。

王新元說一種生活方式,會成為未來文明的參照,有點含混,當然也也可能是記者轉述,或者這樣的沙龍,並沒有讓論者充分展開的緣故。但我們還是需要探究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到底是古人的生活方式,還是今天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我猜想,可能指的是源於古代傳統,具有普遍性的文人性質的雅文化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精神生活。就我的理解,這也是對技術文明的一種突破,追求的更是一種超越技術文明的精神境界。如果這樣去認識定義這種生活,並把這視為設計的根本,那更和時尚無關,而和傳統有關了。

吳海燕眼中的中國式審美,她是用「詩和遠方」來表述。這句話,有點耳熟能詳,好像是網路上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於是就去查了百度,這說法的緣起可能是歌手高曉松。原意可能是,「詩和遠方」指理想的生活,出自高曉松的名句「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就是一種文青式的語言。應該說,這提法比較感性,但其中的關鍵詞,詩,可能接近中國文化的一種特性,那就是詩性的文化,而有別於西方文明軸心期發展起來的文化。如果我來理解,詩是方式,而遠方意味著彼岸,意味著尋找。彼岸,在西方基督教文化里,特指天堂;而中國式的彼岸,我更願意理解為返璞歸真,回到文化的源頭,思想的源頭。

吳海燕提到的中國式的營造方式,我感覺到的,更積極的意義,就是用營造來替代設計,這也是我一貫的主張。這不僅僅是一個概念一個命名,而是總體性的重構。中國式的繅絲織錦,刺繡,甚至老旗袍的一片式不收省的裁剪,都可以視為這種方式,但要說這些營造方式,是中國式審美的核心,在理論上是說不過去的。中國文化是一體性的,也就是它對世界的描述不是分離的,更直接一點說,就是「道」和「器」的合一,道並沒有成位經驗世界以外的獨立的超驗性的世界單獨存在,猶如西方本體論那樣。但道作為思想的表述,和實際的營造還是兩分的,只是在「行」的過程中,有「知」的顯現,它們是合一的。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為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紅樓工匠唐國明做了什麼
比起你們愛看的明星綜藝,中國非遺文化更走紅國際!
你講的越清楚,越失敗
外國人比我們更懂中國的文化,是我們的恥辱

TAG:時尚 | 中國文化 | 設計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