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的錢都花哪了?
來自專欄 鍊金術
蹲坑時,刷到一篇最近國外的10W+爆文。
這篇題為《炫耀性消費已終結,現在是無形消費時代》的文章,作者提了這麼個事兒,美國的精英階層們已經不用奢侈品炫富了,他們有了更高級的方式。
驚嘆之餘,我就琢磨國內中產階級的錢都花哪了。
誰才是中產階級
《福布斯》雜誌給中產的定義:生活在城裡,25到45歲間,有大學學歷,專業人士和企業家,年入1-6萬美元。然鵝,大部分網友覺得,中產階級的年收入是20萬元以上。
相比與《福布斯》,百科上的定義較為優雅。
它給的定義是人們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且中等層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較好滿足,但不到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階級。
有多少人屬於「中產階級」
在北京,大約有229萬的人屬於中產階級;
在上海,大約有221萬的人屬於中產階級;
在全國,大約有1.09億的人處於這個階層。
比美國多了1700萬,比日本多了4700萬。
或許,正在閱讀的你就是這一億分之一。其實,官方定義的廣義中產階級人群規模已達到3.85億,只是很多人不想要這個「稱號」。
他們怎麼花錢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里,將1912年以來的世界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解決溫飽;第二個發展階段是強調物質的貴重性;第三個階段是心理上的滿足感;第四個階段強調的是精神上的富裕。
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我們的消費主要是為了解決第一層需求。從前日子過得慢,紅燒肉+大米飯生活美滋滋。如今,這份簡單的幸福不見了。
物質豐富的時代,消費也跟著升級。中產階級是消費升級的中流砥柱。
有人說,中產階級和低收入人口之間,隔的不過一堵矮矮的籬笆牆。日料、鋼琴、全麥麵包、海外旅行、學區房、雙語幼兒園、985名校,都是這堵籬笆牆的構成元素。
這個世界看起來像是一場盛大的博弈,你的背包是LV或者開著梅賽德斯-賓士,你在這場遊戲中就越是贏家。
經濟學家Veblen對炫耀性消費的解讀——人們將物質消費當作衡量地位與身份的標準。對中產來說,通過奢侈品消費可以獲得超生存消費的優越感,這是他們地位與身份的重要來源。
當年客廳里的銀器,如今衣帽間里的Gucci,車庫裡的s600,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我是有錢人。它們都屬於Veblen理論中的炫耀性消費。
在喜馬拉雅的付費頻道中,《一波邀你加入首富朋友圈》、《孫雨晨:財富自由革命之路》等課程的收聽量達到500萬,而吳曉波的《新銳中產實用技能課》上線3天之內就完成了100萬的銷售額。
文化資本上的消費能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好的社交網路圈。正因如此,中產們是知識付費的忠實粉絲。作為回報,這可以幫助他們獲得精英群體的工作機會,取得並擴大社交精英群體和專業領域的關係。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在《資本的形式》中說:文化資本是一種通過教育洗禮,歷練而成的個人優勢,與生活品味息息相關。建設文化資本就是美國精英階層們鞏固地位,封殺其他階層上升的新手段。
中產們將這個手段用在了子女身上,逐年增加的教育投資是最好的說明。
陳先生,生活在新一線城市杭州,孩子小九今年上小學,學費是每個學期30000元,外加上樂高、英語等一些興趣班,每年在孩子教育上大概需要花費10萬元。
在文章《中產階級鄙視鏈: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讀幼兒園》中,小朋友們無意識以有沒有英文名字作為劃分朋友圈的標準,甚至還列出了動畫片、家庭旅遊地、興趣班、幼兒園、早教機構等多方面的鄙視鏈。
童言無忌,但這其中透露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點。
布爾迪厄在《差別》中說:階層的不同導致消費和興趣不同。其實,消費和興趣的個性化與圈層化也在自動將人群從一個整個大眾群體分割成為不同的子群體。
來自杭州的梁先生,每年的暑期都會安排家人出去度假。而今年的計劃取消了,原因很簡單:為了孩子上學,他新買了一套學區房,貸了接近400萬。
對於這個年收入30萬的標準中產而言,學區房是必要品。梁先生說:他每個月都要拿出大半的工資用來還房貸。
相信在大部分中產身上都發生著這樣的事情。房貸,依舊佔據了大部分中產的消費。
中產們的焦慮
焦慮是一種令人?的擔憂感,它的對象模糊的、未被認識的威脅和困難,這些威脅和困難讓人感覺到存在於將來的某個時間。
中產階級是一群勤奮的又焦慮的人,他們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生活,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幫助他們離開了生活的小地方。所以,他們會竭盡所能地讓下一代接受好的教育,讓孩子接過自己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往前跑。
一套房消滅一個中產,一場大病將一個中產打回原形。各種不可預期的意外事件,總是讓中產有一種「人生隨時可以被歸零」的壓迫感。
仔細梳理中產的群體性焦慮,我們發現中產焦慮實質上是對其「中產地位的身份威脅(『被下流』的風險)」的反應。
購房、子女教育、醫療和養老,這些壓力表面看來是一種經濟壓力,其實質並非如此。事實上,中產們早已解決購房、子女教育、醫療和養老的基本需求,但他們不滿足於基本需求。
為了與中產階級身份相匹配,達到他們所期望的中產階級生活狀態,他們需要居住在寬敞舒適的房子里,他們的子女要上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每個人都應該追求更好的生活,每個人應該去力爭上遊。
在杭州打拚7年的老李,最近在焦慮的是新房裝修和孩子入學。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賣掉了原來的那套小戶型,買了一套學區房。
一邊是住的問題,一邊是子女教育問題,這讓同事眼中精明能幹的她陷入了狼狽。她大概算了一下,新房裝修目前已經花掉了30萬,但還不見雛形。
剩下的還需要花多少錢,她搖了搖頭。孩子的入學,學費一年就得7萬,外加上每年2次出國遊學,這就10萬多了。
錢不夠花,也讓中產們內心充滿焦慮。
中產的焦慮變成了一門生意
不久前,一篇名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作家&導演韓寒在微博說:它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作恐慌。
2017年,羅振宇的「邏輯思維」團隊,出了一本書叫《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賣得還不錯。
同年,自謀體大V咪蒙推出自己的線上課程——《咪蒙教你月薪5萬》。課程學費99元,為期三年。上線四天,就賣出去了近10萬多筆。
咪蒙承諾,學完課程之後如果還沒能月薪五萬,她願意退化一半學費。3年的期限,這個年限設置的尤為巧妙。
為什麼說中產階級焦慮是門好生意呢?因為焦慮是一個利於商業化的情緒。
焦慮情緒正在整個社會中被喚起,「焦慮點」越來越成為一門生意的入口。
在傳播心理學上,所有這些被濫用過或即將被濫用的「點」,如「痛點」「癢點」「興奮點」「焦慮點」,其實都是以產品或服務為媒介,利用消費者的各種情緒來找到與其溝通,產生理解共鳴的一個接觸點和情緒出口。
你看到的是焦慮,別人看到是生意。
最後說一句:實在焦慮的話,朋友,理財了解一下?
-------
從被物化的人回歸人性本身,新消費時代的每個個體,都更加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堅持自己所堅持那些人生價值。
微信號:煉金教授
推薦閱讀:
※台階
※寒門,你已經夠好了,不要太累了
※高房價「助凶」階層固化
※你因出身決定了階層,又因愚孝禁錮了階層,終而一生失落潦倒
※AI來了之後,沒有階層,只有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