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海 | 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不是扁鵲
來自專欄 蘭海說成長
看了一個關於神醫扁鵲的故事,根據典記,魏文王曾求教於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魏王不解地說:「請你介紹的詳細些。」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癥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魏王大悟。同樣的現象在二千年後的今天,也是常態。我們對於「能人」的識別,和我們對於「病」的認知仍然沒有改變。當「病」沒有被看見的時候,引起大家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所以防患於未然的醫生的價值也沒有被大眾認可,只有當病狀發生到一定程度,顯示出來被看見之後才會重視才會傾盡全力去治療,這個時候出現的醫生就像站在舞台上的明星,一旦治癒了病人,就會變得無比耀眼。如果我們能夠提前聽取醫生的建議,讓病灶還沒有出現之前就修復它,我們就不需要扁鵲了。但遺憾的是,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會重視那些「看得見」的病,而忽視了那些早就潛伏在生活中的隱患。
幾年前,一次聚會上我遇到了這樣的一對母子,媽媽知道我的職業之後就開始談論起孩子的教育,各種數學、英語的補習班,學校成績很好,媽媽說的眉飛色舞,孩子在一旁低眉順眼的點頭,一臉乖巧。我偶爾問幾個孩子的問題,都被媽媽搶答了,孩子笑容有些尷尬但是一閃而過。因為是自助餐,媽媽離開去取菜,小朋友立刻把餐具一扔,身體往後面一靠,嘆著氣,皺著眉,不說話。我正要和他聊聊,孩子媽媽就回來了。孩子瞬間又一臉乖巧的笑容,這一次我開始問了一些除了學校學習以外的話題,比如社會上的新聞、運動、遊戲和娛樂八卦。孩子一臉茫然但又有些好奇,媽媽敷衍的應付了我幾句,問我「蘭海,原來你的學生都要關心這些事啊,他們都不認真學習嗎?我家小虎可不一樣,哪有時間去管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對吧?」孩子積極的回應,最後臉上的笑容有一絲的無奈和好奇。回家的路上,我感概這個孩子對於生活了解的空白,在媽媽面前對於自己需求的隱瞞,情緒的壓抑的他,就快要進入青春期的他,會怎麼度過呢?如果在青春期他開始反抗,也許會帶來家庭的巨變,如果他沒有反抗,那麼成年人後的他會用哪種方式來表達自己長年被壓抑的內心呢?我想了想,還是給組織聚會的朋友發了一條簡訊,表達了我的擔憂。朋友回復了我一句話:職業病。然後就沒有回應了。
今年年初,我收到了微信加為好友的提醒,上面寫「幾年前,我們在一起自助餐聚會」。我突然反應過來就是那個媽媽。剛剛通過好友申請,就收到十幾條語音。大概情況就是現在十五歲的小虎沉迷於遊戲,根本不學習,結交社會上的小混混,泡網吧,為了玩遊戲撒謊拿家裡的錢曠課,現在宣布不上學了。被反覆提到的就是「小時候那麼乖巧聽話的孩子,怎麼現在成這樣了。我要是幾年前聽下你的建議,重視一下,就好了。」我和小虎的媽媽通了一個電話,媽媽一接電話就說「蘭海老師,你說要我們怎麼做,我們花多少錢,多少精力都可以配合,只要孩子能好。」「不是錢的問題,是需要時間,需要你們改變,才能是孩子的改變。」我簡單的回答。「需要多長時間啊,他馬上要中考了,需要立刻回學校學習啊。我們改,我們立刻改。」
「如果你們的目的是讓他中考,我認為這個是不現實的,我們需要幫他回到生活的正軌。你們一家都需要很長時間來調整,最少一年吧。」「一年,太長了。我們等不到啊。有沒有什麼方法是立刻就能有效果的,蘭海老師,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可惜,我不是扁鵲,沒有藥到病除的妙方。這樣的事例不是少數,《超級育兒師》讓我參與了很多家庭的生活,問題在這些家庭中已經暴露出來,父母無法接受現狀開始四處求助。我到達的每個家庭,我都會告訴他們,這是一個長期改變的過程,我在的時候能有改變,我離開之後父母需要堅持,才能有持續的效果。我陪伴他們的時間,希望他們能夠慢下來,聽進去,反覆理解。
想要幫助一個孩子,不僅僅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更重要的重新塑造他的環境。父母就是孩子成長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有多少父母是真正想要自己的改變呢?我們都希望別人改變,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樣。我們渴望孩子改變,卻不想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要求孩子努力,卻不想自己付出時間。我們譴責孩子不專註,我們又何嘗能投入到學習中呢?在我們生活中,總有一些孩子健康的成長,看上去他們的父母沒有做什麼,孩子也沒有出現過什麼棘手的問題。如果你深入了解下,這些父母都是」扁鵲的哥哥「,他們是真正的高手,他們隨時學習,在用自己的智慧 「防患於未然」。看上去沒有太費神的事,但實際上每一刻都在幫助孩子成長。只是他們不是扁鵲,不是我們通常認知的「神醫」。我們需要幫助父母解決孩子已經出現的問題,我們也需要幫助父母更遠的看到問題,防患於未然。於是在「蘭海說成長」的APP上有了「應對型問題」和「發展型問題」。年初在APP的框架設計時,我告訴團隊,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數據,父母在學習「發展型問題」課程的數字超過學習「應對型問題」課程的數字,那我就開心了。這說明父母們更願意防患於未然,而不是只能亡羊補牢了。作為教育者,我希望同行中有更多的「扁鵲的哥哥們」,這樣的教育者需要社會的認知,更需要社會的賞識。在過去的雙十一,大眾的消費升級了,我想,比起消費,還是讓我們的「認知」升級更有價值吧。蘭海:兒童心理學專家,《蘭海說成長》APP創始人,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衛計委嬰幼兒發展引導員職業標準修訂特邀顧問,《超級育兒師》特邀專家,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碩士,十五年一線實踐經驗,擅長教育規劃及家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她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專業,帶領上瀕教育團隊創立了完整的「成長教育」模式,以私人化「成長顧問」服務支持中國青少年的成長。在《超級育兒師》節目中擔任超級育兒師。
素材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本文為蘭海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
推薦閱讀:
※還在談屏幕色變?看看谷歌、蘋果等巨頭公司,用什麼方法解決兒童屏幕成癮的問題
※兒童閱讀書籍推薦:護林員鮑勃大叔/開心的米莉茉莉
※教育的分類
※家庭教育:建立寶貝成長檔案
※你長大了想成為什麼? 答: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