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寫在博士生涯的開端
謹以此文,記錄此時此刻的心境。
希望未來五年之中,如有迷茫之時,能重讀此文,不忘初心。
0 序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將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看完了《無問西東》,被好幾次戳中淚點。上一次有這樣震撼的觸動的時候,還是在《肖申克的救贖》結尾的那封信上: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人世間的情感到了極致,都有著殊途同歸的永恆。
最大的感受,如果用一句以前聽過的話來說就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縱使今天的我們已不再為吃飽穿暖而擔憂,但那種立德立言、能容天下之大的大愛,依然有著亘古不變的、穿透時代和人心的力量。
想到張載的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那又是怎樣的一種世道人心,才驅使他寫下這樣的使命與擔當。
《無問西東》片尾的大師們,無一不是秉承著這種為國為民的大愛,在他們那個時代竭盡所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有時候也是時代的驅使,使得沈光耀不忍心看著昔日好友血肉模糊的身軀,報國從軍。人性的美好與脆弱,在各個故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1 思考
想必每個人都曾經思考過自己存在的意義吧。
回想我的童年時光,沒有太多複雜的情感,簡單而天真。到了中學時才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學習,面對考試升學的壓力才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那時的初中班主任說我學習沒有責任感,只顧挑著自己喜歡的學。然而在中考和高考兩座大山面前,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只在低頭匆匆趕路,而來不及思索這條路究竟通向何方。縱然時時會因此陷入迷茫,想停下來休息和思考,但卻因為找不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而不得不繼續趕路。
到了大學,這種迷茫依然存在,但在探索中變得逐漸清晰起來。這四年的時光重新塑造了我,讓我有機會去回望中學時代給我留下的精神力量,去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後幫助我完成這個思考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到底要不要讀博?
和高中的摯友討論這個問題時,他把對我的印象,同時也是他覺得我適合做學術研究的特質,總結成兩點:
一是旺盛的好奇心,和對知識本身的純粹渴望與熱愛;
二是想要對人類文明和世界發展做出貢獻/改變世界的信仰。
認真想過後,發現很是準確。能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必然是真心熱愛的。
2 熱愛
自擺脫了高考的束縛之後,不以考試為目的的無用之學常常是我的最愛。旺盛的好奇心似脫韁野馬,野蠻生長,想要觸及所有人類智慧的結晶,蔓延到許多專業方向以外的領域。哲學作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融和極致,是其中最吸引我的一部分。
大一大二時,每學期期末考試前的複習周,是我最享受的一段時光。沒有繁雜的班級事務纏身,也可以拋開競賽項目的叨擾,專心沉浸於對知識本身的思考所帶給我的驚喜。有時常常會想,如果沒有了期末考試的壓迫,是不是這樣的寧靜而美好又可以延長一些日子。即便如此,每次也都選擇了先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到最後一刻鐘再去應付考試。
還記得當年學複變函數的時候曾和老師討論:既然我們已經有了二維平面,為什麼還要引入複數呢?老師說:因為它在工程上很好用。然而這樣的答案並不能滿足我,最初的困惑依然存在。從我的角度來看,對複數的引入一定是遇到了一些普通平面無法解決的問題,只可惜無法與當年的先哲們面對面交流,去見證這個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
當我沉浸在思考之中時,有時就會感嘆,生而為人是怎樣的一種幸運,可以體會到這樣複雜的理性和情感。一直一直,都有一個很大的夢想,那就是想走遍世界各地的每個角落,去和當地的人對話,看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想法,去親眼所見那些無以言說的壯麗,去觸摸磚瓦石牆的溫度,去重溫歷史中的人和事,想像著他們那個時代的此情此景。
我們每個個體來到這個世間都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旅行;我們試圖去理解這個世界,試圖去理解我們自己,試圖去找尋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人類文明的每個時期都不曾放棄過對這些問題的追尋,人們不斷地在試圖拓展自己所能認識的世界,不斷地因為好奇心,因為熱愛,在不知不覺間推動著文明的發展,才讓今天的我們能夠這樣輕易地感受到世界的無限美好。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人生中能有五年的時間,無需為其他生活瑣事擔憂,能夠心無雜念,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探索人類智慧的邊界,為改變世界做出一點點貢獻,是多麼大的幸福。
3 信仰
初中時喜歡在小雨的夜晚,窗戶微開,聽著雨聲淅瀝(這也是昵稱的由來),有時就會沉浸其中,思考人生的意義。那時還很害怕死亡,害怕失去;有些不知道為何要學習,為什麼要奮鬥。也不知道是何時,給自己想出了一個答案:為了在歲月中留下淡淡的一痕而奮鬥。
今日再看當時的文字,雖然心境已然不同了,但仍能感受到那時的決心。希望多年以後,無論自己變得多麼世故成熟,再來讀今天的文字,還能感受到這樣的真心。如果讓今天的我再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會借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經典名言:
當我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希望在我就要接近人生的終點時,能夠平靜而安詳地回顧這一生,能夠感受到內心的充實和滿足,能夠感受到此生無憾的精彩。這便是我一生所要追尋的了。
高中時代的二十四中人宣言(源自美國企業家宣言),是我第二次感受到這種信仰的力量。
我是不會選擇做一個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夠做到的話,我有權成為一位不尋常的人。我尋找機會,但我不尋求安穩,我不希望在國家的照顧下,成為一名有保障的國民,那將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義的冒險,我要夢想,我要創造,我要失敗,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驕傲而無所畏懼。 ……
高中時和好友討論這段宣言,還有些不以為然,我說這可能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沒想到多年以後,這段文字已經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里,成為我精神支柱的一部分。
想起也曾和父母討論過類似的問題,他們惋惜喬布斯的英年早逝。我說他的人生其實很精彩,雖只是一剎那的花火,卻也足夠明亮。那種可望不可及的高度,是許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達到的。有人喜歡夜空中的流星,雖只有一瞬間,卻照亮了整個星空;也有人更欣賞細水長流,來日方長。人生價值觀的選擇並沒有對錯,每種都很精彩。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散發的光芒並不能照亮整個星空,但即便如此,我也願做那流星,哪怕只在夜空中留下淡淡的一痕。
大學時代信仰的重要來源,可能就是《源泉》這本書了,此處還得感謝一位高中同學。大二的暑假剛讀完時還未曾有何深入體會,但細細想來,它在我的內心從迷茫走向強大的路上,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那種對個人理性的至高信仰和執著,讓我看到了人類的無限潛能。
4 意義
對人生意義的追求,看似偉大,其實也很平凡。
如果是馬斯洛在這裡,一定會拿出他的需求層次理論,說,這不過是在滿足了生理、安全、愛與尊重的需求後,一種再普通不過的對自我實現的需求罷了。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我們的所思所想,是人類作為生物的基本天性和需求,還是真的源自我們自己的獨立思考?我們真的可以「獨立」思考嗎?是不是所有的過往「經驗」透過因果律直接決定了我們此刻的思想呢?我們真的有可靠的「經驗」嗎?還是只是在摩耶之幕中被投射的幻術呢?我們真的存在過嗎?「我思」真的能推出「我在」嗎?因果律就一定成立嗎?……
對宿命論的爭論,從未停止過。時間和空間,以及因果律,作為人類對世界的基本感知工具,加工了我們所有接觸到的世界,讓我們無法去判斷那最本質的「真實的本體」在哪裡。我對自由意志的最後一道防線,可能就是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所闡述的不確定性了吧。
如果馬克思在這裡,一定會說出他的經典名言: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你們這個時代的人啊,如此幸運,還有時間去想這些無用之學。
歷史上人類文明中精神世界的巔峰,都有著繁榮與安定的社會基礎。很慶幸自己存在於這樣一個時代,能夠見證人類文明的指數級繁榮發展,希望自己的努力也能為其貢獻一份力量。永遠不能忘記,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健康和幸福,是昔日多少人都夢寐以求的明天。
5 尾
想引用兩位我很喜歡的計算機科學家的文字作結尾。
其一是李開復在他的自傳《世界因你不同》中初見導師時的一段話:
尼科·海博曼教授不假思索地否定了我。他告訴我,「讀博士,就是挑選一個狹窄並重要的領域作研究,畢業的時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畢業論文,成為這個領域裡世界首屈一指的專家。任何人提到這個領域的時候,都會想起你的名字。」
……他又說:「不對,你從學校帶走最有價值的不是這份論文,而是你分析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發現真理的經驗,還有科學家的胸懷。當你某一天不再研究這個領域的時候,你依然能在任一個新的領域做到最好。」
現在的我已經記不清書中的許多細節,只記得中學時的我,讀到了這本書就像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可能更多的是埋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吧。
其二是不久前讀到的,吳軍在《大學之路》中分享他自己的求學經歷的一段話:
1995年,當我再次決定到美國留學深造時,我的目的和幾年前已經完全不同了,和當時大部分想出國的學生為了出國而出國也完全不同。我這時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在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讀一個高水平的博士,然後成為這個領域的世界級專家。
這時的吳軍對他的人生目標已經十分明確了,這種堅定不移的方向感,也是一種博士生涯中所必需的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過好人生中的這五年。
2018年5月22日
澈雨
推薦閱讀:
※博士招生帖-中佛羅里達大學-CE2018fall
※國外名牌大學 PhD 的學習工作強度有多大?
※博士找工作主要看什麼?
※讀研或讀博中你所遇到過哪些彎路?
※男友因出國暫時不順心情壓抑,我應該怎麼幫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