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小河的夏天》:人這一生,活的不過是幾個瞬間
來自專欄 句單單看電影
蘇聯詩人帕斯捷爾納克曾說過:「人不是活一輩子,也不是活幾年幾月幾天,而是活那麼幾個瞬間。」看完電影《西小河的夏天》便想起了這句話,因為電影主角,少年顧曉陽便是在這人生中的某一個瞬間轟然長大的。不是突然,是轟然,只因那一瞬間對於主人翁顧曉陽來說是猛烈的。
有些人早熟,有些人晚熟,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成長的夏天。夏天,似乎特別容易發生故事的季節,夏天,也是最有詩意的季節。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江南水鄉紹興,因為導演正是紹興人,所以影片整體獨具江南韻味和東方意境。夏天的蟬叫、夏天的寧靜、夏天的雷雨、夏天的爬山虎……影色聲像在周全導演的鏡頭之下,將觀眾拉回到了1998年,台門口的一條西小河緩緩的流動,不知不覺。
瞬間1:少年的孤獨
對於80後來說,成長於90年代的他們,他們十來歲時的夏天可能只有雪糕、球賽,以及孤獨。那一年,皮耶羅決戰世界盃,十來歲的顧曉陽也想像他一樣。少年時的夢想總是荒唐而又富有詩意的。80後的那一代人,父母的陪伴其實是不夠的,小男孩的夢想自然不會有人支持。爸爸在學校當老師、媽媽是越劇演員忙於演出,真正陪伴顧曉陽的是隔壁的怪爺爺,怪爺爺陪曉陽踢球、郊遊,也陪他一起長大。
影片《西小河的夏天》運用兒童視角來講述江南水鄉三代人的生活與成長,細膩的構思能從故事內容、影像鏡頭等多處可見。作為80後新銳導演,周全導演的這部處女作有著濃重的個人色彩。一個小男孩在一個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促成了他與周遭環境的一個故事、一種格局。作為80後的觀眾可能會有極深的代入感,正因為沒有人的成長不是伴隨著孤獨的,那種記憶之中深層次的孤獨,正是每一個人成長的養分。
當然,人生的殘忍之處也正在於此。人會長大,長大意味著更堅強,但也意味著失去。正如西小河一般,緩緩地流動,不知不覺,不經意的失去。
瞬間2:中年的倉惶
「無仇不成父子,無怨不成夫妻」想必對於中年男人來說,對這句話格外有感觸。顧曉陽的父親顧建華,中年面前他的意亂情迷,竟被兒子曉陽撞見,致使父子之間的矛盾衝突更凸顯。顧建華扮演者張頌文的表演可圈可點,將一位步入中年的嚴厲父親刻畫得惟妙惟肖。孩子顧曉陽的視角可以看到一個家庭,而顧曉陽的成長,可以窺探到一個時代。
妻子發現了顧建華對學校新來的年輕漂亮的英語老師心生愛慕,唱越劇的妻子徑直走到鏡頭前,一句「常言道結髮夫妻到白頭,看來你我今生無緣配」看得觀眾十足心碎。周全導演的剋制與詩意也正在於此,他的鏡頭之下,有著中年人的倉惶,但卻沒有中年人的一地雞毛。顧曉陽母親的扮演者譚卓雖是東北人,卻在《西小河的夏天》中演出了江南女人的市井與優雅,將一位外柔內剛的江南女人演得淋漓盡致。
瞬間3:老年的自處
至於爺爺的扮演者,台灣演員顧寶明原籍江蘇,於是他在《西小河的夏天》中演出的角色完全沒有違和感。其實有時候老年人的孤獨是比少年更苦悶的,少年即便是孤獨,然而對於孤獨是陌生的,老年人的孤獨,是即便有所防備也無法阻擋的。明明知道自己人生走到了下半場,逃也逃不掉的悲苦,什麼都無法再擁有,一眼望去,眼裡只有慢慢的失去。十足像是流動的西小河,靜謐卻又無人阻擋。
相較於如今缺乏陪伴的老年人來說,電影《西小河的夏天》中爺爺的生活更加悲苦,因為他連老年人最後的希望也早已失去。這種孤獨並不像是普通戲劇中的激烈的矛盾衝突,更是一種藏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名狀的悲苦。看到老人嘗盡了此種悲苦,電影的故事就像溫柔一刀,緩慢地插進觀眾的心膛。
伴隨著顧曉陽童年的夏天,1998年的世界到2018年的世界盃,已是足足過去二十年。觀眾可以看到《西小河的夏天》里少年、中年、老年,人活的幾個瞬間。時代變遷,生活之中的愛、理解、釋懷、無奈一一被展現出來。雖只是幾個瞬間,但又格外有力度,電影乍看之下是柔和的,觀看過後卻感覺是深沉的。生活本身是平靜而美好的,但其實也是無奈與破碎的。時間猶如西小河一般,涓涓流淌,人們一邊長大,一邊失去。回頭望,人這一生活的不過是幾個瞬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