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一二三

道德一二三

觀乎天文,成乎人文,省應時變。

老子在兩千多年觀天人運化著《道德經》,而今日世界更富繁華,科技深入解析現實,比以往變化甚巨,而古今根本不離,《道德經》有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以為道德經第一句最妙。此間有「道」,遙不可及且時不可離,可以被描述可以被思考,卻一定是一說就錯一想就偏。不明白的人覺得莫名其妙,但這就是老子對其提出的「道」的首要態度。若以他山之石攻玉,可以勉強註解為蘇格拉底說的「我唯一知道的東西,就是我不知道」,佛家所說的「知見障」,用現在的話說是「人可以定義真實,卻被定義的真實阻礙了更進一步更全面真實」,也是語言等表達和接受信息的感官本身的局限。「道」,由老子見悟天地汲納前賢妙理而發,周納萬有,言其難以名狀是因為老子深知終究無法盡知天地全貌,故要先明白人的無能為力,但老子察覺萬物皆同根性,可執之為人處世,故強名為「道」。

老子為何以「道」強名?道者路也,可供人行走,我們若想上路追尋,其言可供啟發。行此路,可見天地眾生與自己,行此路,不重終點。但這樣理解「道」,還是錯,人因天地生,既不盡知天地,其所言行必然不知天高地厚,該錯至少意味著這不是最準確全面的答案。然轉念一想,「道」的遙不可及之中卻蘊含無限可能和無窮妙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當然不僅是數字上的遞進,還是由「道」而出生生造化的天人交互法門。此法首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欲知道,先有「空」。

「道生一」,老子其時,物質知識匱乏,人對天地認識有限。故老子觀天地,去枝節,指根本。要以道德經為今世之用,當從根本到枝節步步走實走穩,滋蔓必繁,當時刻上溯下導、反覆調修乃至推倒重來。不然雖有一時之效,終歸是誤解亂用。道生之一何指?老子言一僅次於道,衍生二三乃至萬物,最具根本。宗教中,「一」或可理解為神靈,是阿拉基督之流。科學中,「一」或是構成萬物的最基本單位,亦或是科學家們苦苦追求的最簡明的萬物理論方程式。老子的學問歸為哲學為宜,那在哲學中「一」是什麼?哲學是抽象的學問,從萬物具象中抽離出共性,故「一」指最根本的所有事物的共性。我認為一是存在,次於存在的共性是相對,相對可以用聯繫和結構來輔助理解。

「一生二」,普遍認為「二」指代陰陽,我將「二」理解為相對。用相對可以更好解釋陰陽,陰陽是純粹概念上的對立轉化,故現實性弱。現實中很難找到存粹的陰陽,如水火的對立轉化僅在有限的條件下成立。而相對不局限於一一對應或針鋒相對,能顧及到現實的複雜相差,更加靈活廣遠。將相對放在聯繫中理解,可知所有事物都彼此、內外聯繫,相互摩挲運化,故要觀物觀人要考慮眾多聯繫,把握從細微到宏大的不同層次,從先到後的遞進順序,從一到多的細密連接,求全之餘還有掌其關鍵。將相對放在結構中理解,可知事物都有結構(除了可能的理論上的物質最基本單位外,僅其本身當不成結構,聯繫亦然),所有結構都依序鑲嵌在天地大構架中。相對的事物是大體相同而關鍵處不同。如社會主義制度之於資本主義制度,有相似的國家和立法、司法、行政、檢察機關與政黨等機構,但關鍵處又有一黨執政多黨輪替、民主集中三權分立、改革開放民主自由等機制理念差別,而關鍵處的不同可憑其核心位置使整體結構走向差異化。再者,一生二也指「一體兩面」,二者本來一體,如時空一體、聯繫結構不過是觀測角度不同,恰如「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冷熱濃淡等看似差異大,卻都是一個程度的變化。

「二生三」,我的理解是二加一,多了人,人是很珍貴的,但對這份判斷講道理不能講太深,不然就像剝洋蔥,但不以這一點為基礎的話,動蕩太大。人可以理解成一個由無數聯繫交織而成的結點,像在虛空中無數流轉的絲線偶然間打了個結,從此天地運行就多出人這一個環節。人似有自我意識能自主行動,但廣義上看人和人性仍由自然生化,實際還是客觀且自然的,不過小範圍看人的運動確實是「表面上」脫離了天地看似死板、無目的的運行狀態,變得更加靈動。人本身也可以看成一個小結構,人與人的聯繫可以構成社會結構,而最終嵌入天地的大結構。聯繫有雙向性,人與他人,我與非我也是雙向運動,能去改變和被改變,故要知「反省」,我觀察他人、社會、天地,從中得到信息,整理出標準反饋自身,促成自身或有意或無意的「墮落」「升華」、「適」或「不適」。切記於反省中內心應永保一份空無,這是對「道」的謙卑,就可永遠有餘地修改和接納,不然會被成見滯塞,再難進益。若將人定義為一,那麼「一生二」人性也可以兩分,我將人性兩分為思考和感受,但尚未深想。

「三生萬物」,為什麼沒有四呢?已經足夠了,至此天人交互的法門已經建好。再具言天人如何交互?天應「合」,人要近天地自然悟其理,人應「和」,人和人和眾生之間要之間要依天理成道德和諧相處,於行止間不斷反省修正。

在浩渺天地中行道,由一致於萬物,由萬物致於一,可願?


推薦閱讀:

陳立夫:儒家倫理道德的時代意義
西班牙流感與電車悖論
道德偏見——記同情的啟蒙
性倫理
元倫理漫談:先秦道德的優雅

TAG:倫理道德 | 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