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心戳心,美國的教育階層與中國

戳心戳心,美國的教育階層與中國

來自專欄 幼少青英語父母聯盟

教育階層

底層應試教育,中產素質教育,頂層精英教育, 美國教育的今天是中國教育的明天,通過分析美國教育的現狀,能大致預估中國教育的未來趨勢。家庭階層決定孩子接受的教育質量,教育消費反應家庭階層,在中國以學區房、學校家庭式面試、名校自主招生等形式展現,並從一線逐步開始蔓延。中高考口試機考進一步加高了本科入學門檻,英語口語從素質轉為必須後,其背後所折射的家庭對教育的購買力,是否會造成「寒門再難出貴子」,從進一步加劇中國階層的固化?

教育的內容,教育的目標,教育的使命,對各個社會階層是完全不一樣的:現代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改變底層人民的命運,把孩子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到了中產階級,「學校教育」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庭和學校聯手合作,才能讓這個孩子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來等待社會的挑選;而最頂層的精英教育,學校就是提供一個基本的環境,最終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觀念、社會階層和財富地位。

一、底層應試教育

美國社會底層接受的教育是典型的應試教育,目的不是在培養人才,是在打造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工具,讓孩子長大後能找到工作,正當生存下來。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是美國的特許學校集團,致力於提高貧困家庭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在入學之後,必須與家長和教師之間簽訂《為優異而奮鬥》(Commitment to Excellence)協議書,壓力帶來的動力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必要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擺脫貧困,上大學。

據KIPP官方網站的數據,超過85%的KIPP學生最終進入了大學,而在這些學生居住的社區,只有不到25%的人能夠上大學。成功的訣竅很簡單:就是跟中國一樣,做應試教育:不僅延長每日上學時間,周六和暑假也要上課並輔以大量的家庭作業,佔滿這些底層的孩子所有時間,強化知識和技能,讓孩子尤其是黑人,或者拉丁族裔的和他們原來的社區切割乾淨;學校同時對孩子進行行為上的軍事化管理,嚴格要求紀律,對於妨礙自己和同學學習的行為,採取「零容忍」政策,幫助孩子克服家庭帶來的不良習性,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格。

在中國,唯分數的「高考」是相對公平的選拔性考試,也是落後地區貧困家庭唯一的翻身希望和跨越階層之路,這也得益於中美截然不同的國情:從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來說,繁榮的中心城市和偏遠農村的學校都差不多,所以底層到中產的通路是相對開放的;同時,清北復交等名校對家庭出身或素質項並不過分看重;第三,國內頂尖的大學與普通大學之間,學費的差距是非常小的;最後,國內比較少有類似美國貧困區極端令人絕望的環境。

二、中產素質教育

中產素質教育基於美國的私立學校或優質的公立校。在中國,學校等級決定了周圍的房產價值;在美國正相反,由於學校資金來自於社區的房產稅收入,導致公立學校不水平參差不齊;因此「高檔社區」的學校,其校產,師資,教學水平等教育軟硬體的品質,要遠遠高於低收入普通社區的學校。所以貧民區的公立學校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這是設立KIPP的根本原因。

中國中產階級一直羨慕的美式素質教育,也是美國中產家庭要求學校極力培養的:體育特長、才藝和及獨立思考、口語表達、社會交往、組織人群、還有探索問題等各項能力。優質公立校老師要求非常高,不會像普通公立中學的老師滿嘴的「你真棒」,學習壓力和管理非常嚴格,學生作業、論文到凌晨都寫不完,不僅如此,他們和中國中產家庭一樣,會送孩子去優質的課後培優班(Enrichment Program),參與各類運動項目如游泳、網球、衝浪、劍術、跆拳道等,所以學生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

美國公立學校專門為一些「天才學生」提供了「天賦教育計劃」機會,被證明是最有潛力的學生將享受高級師資帶來的提高和挖掘思維潛力的教育,這和國內的尖子生尖子班是極其類似的。思維教育需要很細緻和耐心的磨練,還需要常常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在發現自己的思維漏洞和錯誤中前進。美國已經完成了教育分層,私立校或優質公立校培養的「思維教育」是管理者和精英階層的教育需要;普通的底層打工者只需要學習一些知識和技能,不需要學會動腦子和思考,享受被動惰性輸入就行了。

三、頂層精英教育

美國精英階層有一個重要共識,即留給子女的最好遺產不是金錢,而是精英教育。換言之,世襲政治的一個重要前提和原因,是精英教育的世襲。美國上流階級送子女去貴族私立學校的人比比皆是,但頂級精英學校不是有錢就能上,一般來說學校的Waiting list都很長,需要排很長的隊。

相比中產階級的私立校,頂級精英美國私立學校是考察家庭政治背景的,嚴格限制招生人數也不擴招,而父母的社會地位是學校考量孩子入學條件的第一要素。頂級精英教育核心只有一條,就是培養他們的決策能力。學校往往也不講究什麼紀律,他們的觀念是:你是你的船的主人,開快開慢你自己決定;我們要教你的就是:學會怎樣決策你的快慢。

舉個例子,在中產階級學校學歷史,老師布置的Project要求,是讓孩子學會呈現這段歷史事實,可以選擇拍電影、寫本子、拍畫面,各抒長才;而在私立學校,老師會引導孩子展開這樣的討論:在博羅奔尼撒戰爭期間,伯利克里他犯了什麼樣的錯誤,雅典公民有犯了什麼樣的錯誤,這樣的討論會持續一天,目的是使孩子學會怎樣選擇和改變世界。

我們往往會發現:有些美國人超級聰明,比如來自金融界和跨國企業的精英人士,幾乎站在世界頂層;而為數不少的美國普通民眾對事物認知偏頗,顯得沒有什麼見識也很脆弱。這是美國的教育分化的後果,在普通學校和老師刻意的無負面評價的保護下,和基於「政治立場正確」的無價值導向原則,普通學生得不到學業負面反饋也缺少人生成長方向,天天快樂地混日子,長大後難免無知無畏。

有許多觀點認為,今天的中國連社會分層還沒有最終形成,離教育分層還遠;現在是每一個人都能通過提升自我認知,而超越自己階層的時代。而其實,教育分層在北上廣深早已經展開,教育培訓行業由此繁榮並形成了三條路線明確的細分領域:底層家庭拚命補課提升高考成績,催生了K12學科輔導;中產家庭參加體育藝術英語等興趣班,催生了素質產業;而此時,頂層階級的孩子早早確定好了志向,只等年齡到位就奔赴前程,為高端留學移民諮詢機構提供了服務對象。

教育都遵循「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的原則,在美國最辛苦的是默默接受頂級精英教育且從不喊辛苦的上流家庭的孩子。國內媒體吹噓的「快樂教育」教不出國家的棟樑,也無法讓中國孩子帶領家庭跨越階層。教育是投資,投資需謹慎,更需要量力而行:在中國,底層跨越到中層甚至上層社會的路,基本都是靠考進名校打通的;家庭條件不錯的,在高考基礎上可以附加一些素質技能;上層社會的家庭可以自由選擇。


推薦閱讀:

貧富懸殊加劇,「快樂教育」的苦果正在分化美國社會
為什麼一定要去美國讀大學?北京四中父子吐露心聲

TAG:階層固化 | 教育 | 美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