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的一部分:國科大&國科大精神
受到 @王小七 知乎er的鼓勵,第二篇文章就要橫空出世。
在此,先感謝一下 @王小七 同志。
少數關注我的知乎er都知道,我的父親在國科大工作。
但令我想不通的是:為什麼別人一聽到」國科大「這三個字,就會聯想到中國科技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這兩個學校。
我第一次來到國科大時,這所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的學校還不叫中國科學院大學,而是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那時,我對研究生院的印象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培養了我國的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前國家主席江澤民1998年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建院二十周年題詞「科教興國 人才為本」,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為研究生院題寫校訓「博學篤志 格物明德」。截至2004年,研究生院已培養出5萬餘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近2萬名。
眾所周知,我從小就參加各種飯局。
例如我爸老師生日的飯局、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們的聚會、教授大伯們的聚會······
我從小就了解啥叫「中國式飯局」,為什麼飯局都是次仙人跳了。
國科大,這所神奇的學校使我獲得了一些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例如:提交材料要在截止日期前提交。
自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有了電腦和系統之後,提交報銷信息就要提前弄。
例如:經常看新聞。
研究生院招本科生、校長由丁仲禮換成了李樹深等等都是從CCTV-13得知的。
至於為什麼都要從新聞里得知這些消息呢?
呵呵,我也不知道,其保密程度應能於雙魚玉佩相比。
國科大的師生都知道八個字的校訓:博學篤志 格物明德
「博學」源自《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首句,是希望我們的學生通過刻苦學習和實踐,獲得廣博的知識,不僅懂得自己攻讀的專業,也能跨越學科的邊界涉足其它的領域;不僅有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訓練,還要有一定的社會、歷史、人文、藝術的修養;不僅要有較全面又相對合理的知識結 構,還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廣博的胸懷,面向社會,看待人生,走向未來,在生命途中永無止息地學習和充實自己。
「篤志」源自a href="https://www.baidu.com/s?wd=%E3%80%8A%E8%8D%80%E5%AD%90%C2%B7%E4%BF%AE%E8%BA%AB%E3%80%8B&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荀子·修身》中「篤志而體,君子也。」意思是具有堅定意志並能付諸實踐的人,才是君子。其實路院長重視的「篤志」是有新意的,他曾講過:「在發展我國科學技術,振興中華的偉大實踐中要努力向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錢三強、吳文俊、彭加木、蔣祝英和蔣新松那樣的傑出科學家學習。因為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對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堅定信仰和對科學事業執著追求的完美統一。他們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是全中國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引自路甬祥在中科院紀念建黨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路院長還說:「我們要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對青年骨幹進行理想信念和優良傳統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儘快成長成才」。(引自路甬祥《為知識創新工程提供組織保證和精神動力》)所以,以崇高的理想及對科學事業心的不懈追求,投身於振興中華的偉大實踐而忘我地工作,就是今天「篤志」的含意。
「格物明德」都源自《禮記·大學》。宋代朱熹以後,《大學》已被公認為儒家的主要經典之一,它所提倡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自漢唐以來歷代士人畢生追求的理想,對當代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同樣有深刻的啟示。
「格物」是《大學》中八條目的首目,也是八條目的基礎。它是說要想達到「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做的是仔細研究探察天下的萬事萬物,推究它們存在變化的真實道理,只有懂得其中的「理」,才能獲得豐富的知識,這樣才有智慧,從而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心志端正,不受外物誘惑而達修身。因而能治理好家庭,進而才有可能步入治國、平天下的境界。所以「格物」也就是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與博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德」是《大學》中三綱要之首綱,也是三綱要的核心和根本。它是說大學之中最高的為學之道,是要教導學生能夠彰顯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時常想到上天所賦予你的天良,這樣才能使人革舊從新,身體力行,處於內心清明的最高的、善的境界上。這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這裡「明德」與「篤志」亦有從善如流的相似含意。
上面一段就是國科大的校訓。
國科大精神在時刻激勵著我。經過我在國科大的12年半,國科大精神已經融入我的身體里,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也要不忘初心,成為一名優秀的、合格的小學畢業生,讓國科大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西電通迅工程專業怎麼樣?
※階層固化與教育投資
※民辦幼兒園如何突出重圍 做大做強?
※在家裡蹲大學就讀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到底是去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