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AI晶元競爭五大維度
來自專欄 半導體投資聯盟
集微網消息,下一波大趨勢和大紅利從互聯網+讓位於人工智慧+,已成業界共識。在AI的數據、演算法和晶元之三劍客中,考慮到AI演算法開源的發展趨勢,數據與晶元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作為AI發展支柱的晶元更是AI業的競爭「核心」。在圍繞AI晶元一系列跑馬圈地的「運動」中,已不是「單點作戰」的競爭,而是涉及路線、架構、應用、生態等全方位的維度。
路線之爭
可以說,晶元將決定新AI計算時代的基礎架構和未來生態。因此,谷歌、微軟、IBM、Facebook等美國巨頭都投巨資加速AI晶元的研發,旨在搶佔制高點,而國內AI晶元更是呈現出創新活躍、百花齊放的格局。
對於AI晶元廠商而言,首要任務是選好定位。從應用來看,AI晶元主要分為雲AI晶元和端AI晶元。雲AI晶元應用於雲端伺服器及數據中心;端AI晶元應用於智能設備、IoT端設備。從作用來說,訓練和推理需各成其就。
在雲端訓練中,多GPU並行架構是常用的基礎架構方案。而在雲端識別中,基於功耗與運算速度的考量,異構計算(CPU+GPU+FPGA/ASIC)是目前主流方案。而終端設備著重推斷。業內某IP公司負責人表示,雲端訓練和推理更追求性能,而不會過多考慮功耗、內存等因素。而在終端的訓練方面,既要求有大量的數據,又要求有大量的運算,很難滿足。對於AI晶元公司來說,未來的機會肯定是終端的推理。
廠商對未來的預判不盡相同,有的要在雲端做大晶元;有的面向終端,開發特定場景的晶元;有的則兩路並發。那究竟選擇何種路線?對GPU、FPGA、ASIC的「押注」誰將勝出?而無論是基於GPU、FPGA等通用晶元的半定製方案還是專用ASIC晶元,最終比拼的仍是性價比。
架構之爭
在AI晶元這一賽道上,既有谷歌、英特爾、英偉達等頂尖巨頭大手筆的投入,也有無數的中小創業企業在全力以赴,而路線之爭的背後其實是傳統與新型架構的爭奪。
ICCAD理事長、清華大學魏少軍教授稱,架構創新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目前各家使用的AI方案架構互不兼容,沒有支持的標準AI計算介面,是否會出現像當年CPU一樣的通用處理器來一統AI晶元天下?如果存在的話,架構是怎麼樣的?如果不存在,那目前以滿足特定應用的AI晶元一定只能以IP核的方式存在,最終被各種各樣的SoC所集成,如果真是這樣,那今天從事AI晶元開發的公司將何去何從?
AI晶元應該具備的基本要素在於:可編程性、架構的動態可變性、高計算效率、低成本、應用開發簡便等,目前的CPU+GPU、CPU+FPGA、CPU+ASIC等均不是理想架構。魏少軍教授認為,通用AI處理器的驅動力來自以下兩個方面:開發AI晶元硬體構架的代價非常高,不是所有廠家都能承受的;IP的可擴展性、架構的支持廣度、標準AI計算介面,對AI晶元的普及非常重要,而開發相關演算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寒武紀作為AI晶元賽道上的主要玩家之一,認為AI必然會出現一種重量級的應用,硬體就必然要標準化、通用化。而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則認為AI的應用在各個場景里千差萬別,更可能的情況是,在每一個細分領域會出現一個主導架構。未來的架構之爭還將持續。
陣營之爭
在AI這一巨大風口之下,老將新兵均蜂擁入場,以分享這一新興生態圈紅利,同時也將變數再次放大。
除新興的地平線、寒武紀、深鑒、比特大陸等這些廠商之外,我們看到,一方面,諸多老牌晶元企業正在積極擁抱AI,成為AI晶元產業中的重要力量,諸如中星微、北京君正、中天微、杭州國芯等傳統SoC處理器晶元或者多媒體晶元企業就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方面,切入AI晶元領域的演算法和系統公司逐漸增多,比如商湯、海康、大華、依圖、華為等,他們積極地通過自主研發與併購投資的方式加大對AI晶元的投入。
相比那些活躍的初創AI晶元新生力量,老牌企業具有更加完備的前後端設計、產品、驗證和測試團隊,具備打造一顆完整SoC晶元產品的工程化經驗。老牌晶元企業的入場競爭,和新生力量在人才、產品層面的角力,是未來AI產業值得關注的一大看點。而系統公司離場景最近,對場景真實需求的深刻了解,強大的軟硬體一體化產品能力、市場營銷渠道能力以及充足的資本儲備等,將使得它們在處理和眾多AI晶元初創企業的關係上始終處在一個更加主導的地位,更增加了產業格局的不確定性。
AI晶元的技術壁壘並不低,但只要行業集中度高,贏家就會選擇通吃。比如做手機的廠商,出貨量到了一個閥值,都有動力自己做晶元,如蘋果、三星、華為還有小米等都選擇了自己開發手機晶元。這對於高通、聯發科、展訊等手機晶元供應商來說也是一大衝擊。而這在AI領域也將上演同樣的故事。
應用之爭
商業應用是AI的關鍵因素之一,AI只有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才具有價值。AI晶元巨大的研發成本、流片成本、分銷成本都需要應用來「稀釋」。
但依據專家觀點,AI的關鍵性應用需要追求 99.9……% 後的多個 9,做不到就沒法商業化。比如自動駕駛,「關鍵性應用」的普遍特點就是這樣,項目通常很貴,研發周期巨長,需要技術大牛坐鎮以及持續的融資能力。而大部分是非關鍵性應用,比如人臉識別,通常比拼綜合實力,包括對行業的洞察理解力、產品和工程化能力、成本控制、供應鏈能力、營銷能力、迭代能力等等。
此外,不同行業有不同的「聚焦」。在汽車行業,安全性、實時性是最重要的問題。而在安防領域,AI+視頻監控最看重的是把被動監控變為主動分析與預警,對識別率、算力及成本有很高的要求。在消費電子領域,手機因為搭載麒麟970晶元的華為mate10手機與同樣嵌入AI晶元的iPhoneX帶領手機進入智能時代。另外,亞馬遜的Echo引爆了智能家居市場,對AI的訴求要解決功耗、安全隱私等問題。
要選擇哪個垂直領域,取決一些關鍵因素:市場空間夠不夠大?行業集中度如何?技術是改良還是革命?競爭對手的壁壘誰更高?顯然,在消費電子、安防、智能汽車等AI場景應用領域,仍然有諸多硬仗要打。
生態之爭
在AI的競爭維度上,生態絕對是關鍵一環。
在AI平台化的趨勢下,未來AI將呈現若干主導平台加廣泛場景應用的競爭格局,生態構建者將成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類模式。目前,科技巨頭都已在AI產業鏈的基礎技術層和應用層著手布局,比如Google推出了TensorFlow分散式學習框架,國內百度建立並開放了PaddlePaddle全開源深度學習平台,還推出了DuerOS和Apollo兩大AI操作系統。
對騰訊、阿里、百度這些巨頭來講,為維持自己的王者地位,必然也必須要構建出AI的生態系統。而在AI生態層面,值得關注的動向是:一是隨著生態的進化,很多領域都會有訓練好的模型可以用來參考,未來演算法的壁壘會越來越低,如果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是演算法,那將非常危險;二是AI晶元廠商不能僅考慮自己獨特的體系結構和軟體開發套件,在當前的情形下,要不就打造成包括硬體及軟體生態的全AI服務流程能力,要不就需要融入一個合適的生態圈,否則長遠的競爭力將難以保證。
伴隨AI的演變,算力的提升促進了演算法的發展,演算法的發展又對AI晶元提出了需求。「你在跑,本來的優勢者也在跑。」這句話適用於英偉達和英特爾的巨頭之爭,也適用於AI晶元公司。在全新的AI晶元領域,未來的版圖還有諸多想像空間,就看如何著墨了。
推薦閱讀:
※寫程序得女友——日本OJ Paiza Online Hackathon小遊戲"戀愛SLG"題解
※1-13 改行CS的常見問題討論
※隱式馬爾科夫鏈(HMM)學習筆記
※破解數據存儲難題,復旦學者開創第三類存儲技術 | 中國發現
※CS224N Lecture2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