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Facebook 產品設計師姜羽揚:主動開闢,孜孜以求

對話 Facebook 產品設計師姜羽揚:主動開闢,孜孜以求

來自專欄 可能性 | 產品與大設計

姜羽揚:於美國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取得 Telecommunications 和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的雙碩士學位,於去年十一月加入了 Facebook 的產品設計團隊。

她是一個在學生時代就很會主動開闢的人,在職場中更是勇於嘗鮮,尋找最適合自己人生階段的環境。這篇採訪主要是為了解她在產品設計的成長道路上的故事與在交互行業方面的心得,以及加入 Facebook 以來工作的變化。

關於入行

Q:你在最初是怎麼發現自己對交互設計的興趣的?在你還是行業小白的時候,有沒有曾經搖擺過或者中間有沒有曲折的故事呢?後來又作出什麼努力來靠近你的目標?

A:我剛來美國的時候,設計對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也從來沒有想過會成為交互設計師。最開始接觸人機交互是在美國研究生的第一學期,我在一個 party 上和 HCI 專業的朋友們聊天,了解了他們的專業和日常,發現和自己的專業很不一樣。HCI 的學習多為做項目,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又看得見成果,讓我很心動。

之後在 HCI 修了幾門課程,也有糾結過萬一自己專業的課程修不完怎麼辦,但我當時的想法是,能多嘗試一些東西就多嘗試一些,萬一喜歡呢?所以我是從一開始覺得不太可能,到選了兩門課之後覺得有些喜歡,最後決定要把 HCI 的碩士學位也要修完,就在兩年半之內修完了兩個學位。

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校園

讀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困難,一開始還不知道各種設計工具怎麼用。到第二、三個學期的時候,同學們在說用一些特別基本的設計工具,但因為我沒有聽過,就覺得 「哇,好牛 x 啊」,這讓我感受到了差距。

所以在學校的時候,所有的設計工具都是自己學的,比如 photoshop,學校是不會教的。我激勵自己學東西的途徑就是參加比賽,或者是主動和老師說我要用這個工具去做一個項目並且希望做出哪些交付產品。其實說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怎麼用這個工具,但我會強迫自己去用一個星期上手這個工具。

開始找工作之後,非科班出身給了我一個比較大的優勢,別人會覺得你的背景很有趣,心態上也讓我更主動一些,主動去接觸別人、主動去社交。

在學校的時候,我會主動去參加各種在業界有名的大會,例如 IxDA 在都柏林和多倫多開的兩次會議都是我自己去的,我覺得是很好的社交機會。所以我現在在行業內的人脈都是從當時那些會議開始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參加大會的時候也會提前和想要談的人聯繫,看看對方會不會參加。奇妙的是我是通過在都柏林的會議認識了第一份在美國實習的老闆。

IxDA 會議圖片

關於面試

Q:那你在去年年底加入了 Facebook,當時的面試經歷了哪幾步?過程中有什麼挑戰或有趣的事呢?

A:Facebook 基本上會有三輪面試,第一輪是 HR 面,這個 HR 我已經認識了兩三年了,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找我聊聊看我有沒有在找新的工作機會。基本上 HR 面的時候他們會先介紹一下整個面試流程、這個公司、這個職位的情況,有時候也會讓你講一下你的作品集。

第二輪 Facebook 會安排你和兩個設計師做一個視頻面試,其中一個設計師會需要你詳細介紹作品集中的一兩個項目 (walk through portfolio)。另外一個設計師會讓你分析一個 app,這就是 Facebook 和其它公司不太一樣的地方,他會讓你說一個最近常用的 app 或直接讓你打開手機里的某個 app,讓你講一下這個 app 的優劣勢,或者就它的流程來說你會做一個怎樣的優化提高。

第三輪就是現場面試了,可能會是一個面對 5、6 個面試官的群面。這裡會分為三部分,首先也還是會展示和介紹作品集。第二部分就會有一個白板考察,會給你出一個設計的題目看你怎麼現場解題和你整個細化的過程是怎麼樣的。第三部分還會再做一個不同於上一次的 app 分析,或者他們會給你指定一個 app 來讓你評價。

最後會有一個和設計師一對一聊聊天的部分,可能會問一些行為類面試題,或者針對你作品集中某個他最感興趣的部分再繼續問,又或者是針對你過去某一個經歷來提問,這就會是一個比較開放和依靠臨場發揮的部分了。這部分基本上會有很多常見的面試題,例如你問什麼選擇 Facebook 等等,只要你能把過去的點都連接起來,交流自然就可以了。

我當時面試的時候突然整個區域停電了,整個樓都黑了然後大家也都慌了,而且我本來是跟其中一個面試官去吃飯,發現飯都被搶光了(笑)。吃完飯之後要做白板考察,但是因為停電了又沒有 WiFi 他們就找不到會議房間了,最後讓我在 12 分鐘之內解題,我覺得也挺有挑戰性的。

其它面試的部分我覺得 Facebook 都是蠻中規中矩的,大家也很友善,不會給你出特別刁鑽的題。但我覺得面試簡單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在前面做了比較充足的準備,然後把它的現場面試放到了最後。

Q:那你是因為最想要去的公司是 Facebook 所以把面試安排在了最後?

A: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我當時還不確定要不要去大公司,而我之前對初創公司又比較感興趣就去面試了很多初創公司,所以我對初創公司還蠻抱有希望的。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 Facebook 的面試過程可以根據你的需要而調整得很快很緊湊,例如可以三天完成三輪的面試,而我又希望把各種面試的時間線整理好,以確保我能同時拿到不同的 offer,讓我最後談薪酬的時候會比較有競爭力,所以我把它放到了最後。

關於 Facebook

Q:你現在在 Facebook 負責的是哪款產品呢?工作任務主要有哪一些?在工作過程中會跟著整個項目走還是就負責某一個非常專精的部分呢?

A:我現在在做的是 Messenger 這款產品,我個人負責的是商務和平台,促進 Facebook 跟各種中小商家交流。

Messenger 產品界面

工作範圍其實也是我加入前的一個顧慮,例如我聽說有人專門負責做某一個按鈕,就在一周內整整把這個按鈕移動了 10px。我會擔心在這麼大的一個公司工作,我的工作範圍會不會特別小呢?

但其實最後這個情況在我身上並沒有發生,我目前的工作範圍和視野還是蠻大的,我對於如何跟進整個項目有很大的控制權,例如早期的調研我可以選擇和調研人員合作,也可以針對某個我自己感興趣的點自己做。

我覺得在這方面 Facebook 的設計師還是有非常大的話語權的,並不是產品經理讓你做什麼你就只能做什麼。其他工程師也是一樣,比如有人想自己做一個功能,他可以提出來然後和大家討論一下這個功能的重要性,之後他就可以放手去做了。

Q:據我所知 ios 和 andoird 都有他們系統統 一的一個交互規則,Airbnb 也有他們內部的一套設計系統和風格指南,像他們會創建公共的控制項庫,下面的產品團隊都可以拿去用,不知 Facebook 裡面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系統?

A:Facebook 有一個很強大的叫 Design Pack 的系統,安裝上去之後你可以預覽各種功能,例如可以把整個 Facebook 頁面或者導航欄等等拖到 sketch 裡面,然后里面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可以編輯的。我們的交互規則也非常詳細。

Q:在加入 Facebook 之前你是在 Medium 工作的,在別的訪談中你也有提到過 Medium 的工作環境非常注重多元化,對女性極為友好,有很多女性工程師,大部分人性格較為內斂,並不是一個 「聲音越大」 就越能爭取話語權的公司,那請問 facebook 的公司文化和工作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這幾個月以來是怎麼適應新環境,或者有什麼挑戰?

A:Medium 的話我感覺大家都是比較內斂的,而 Facebook 是一個很開放很透明的環境,大家會鼓勵你有什麼說什麼,所以這個還蠻不同的。在多元化方面,其實 Facebook 也很強調這一點,但可能因為我也還處在剛剛加入的適應期,目前還沒有那麼直觀的了解。

比較之下我覺得現在的公司會更主動地去接觸別人,因為本身這個環境就是提倡你去和別人進行一個比較坦誠的對話,所以這一點我會做的跟之前不太一樣。環境和公司文化的話,我覺得到目前為止都還挺好的,大家都特別友善。

關於團隊

Q:另外我們也很想了解不對行業和不同類型公司的看法,你在過去的經歷中有呆過創業公司,例如 Intercom,也有中型公司例如 Medium,甚至到現在的大公司 Facebook ,有呆過甲方公司,實習時也有呆過 agency,最喜歡哪個類型或哪種規模的公司?

A:我在不同階段喜歡的公司有些不太一樣。因為這幾種公司,每個都有不一樣的優劣勢。首先乙方公司的優勢就是你可以短時間內接觸不同的客戶和方案,劣勢就是你的客戶不見得會採用你的策略,而且乙方公司不一定會向客戶主動推進很多策略和要改的地方,更多的只是用一個建議的方式。

初創公司的話,好的地方是你的團隊很小,如果到了一個合適的團隊,你可以找到一幫和你特別志同道合的人,然後產生非常緊密的關係。就比如我當時 Intercom 的同事,經常在一起玩,大家關係特別好,而且會和他們一起成長。還有一個是初創公司會更要求你成為一個全才。比如說今天我們市場部缺一個人,也許你就要幫我們做一個著陸頁,或者說我們這個項目沒有項目經理,那你可能要暫時充當一個項目經理。

你會要有準備地去應對不同工作的要求,但像大公司就基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他不會抓你一個產品設計師去做市場營銷或者寫代碼,但這在創業公司,是非常普遍的。而創業公司的劣勢呢就是你可能會需要擔心這個公司過一段時間後是否還存在。這個公司可能會和你說,我們的錢還夠燒兩年,會有一種不穩定的情況。而且如果一旦這個公司發展方向跟你想像的不太合適,那你基本就需要去另外找工作了,因為內部是很難找到一個解決辦法的。

因為一個公司本來就小,沒有那麼多的機會。還有就是我覺得在初創公司里時間永遠都是不夠的,這種情況下怎樣保證你 「活好」 且 「手快」 是很重要的。但實際上這種工作方式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方式,因為這樣可以比較快地實現設計,所以我一直都比較享受這種感覺。在 Medium 工作的時候,整個公司的工作節奏會比較慢,那個時候反而會讓我覺得很不適應,有一種不知道在幹什麼的感覺。

大公司的話,又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環境。你如果不喜歡 Messenger,那你可以去做 Instagram,你可以去做廣告,可以去做 VR,Facebook 的內部會有很多的解決方式。但是大公司的話,你的合作方式又會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小公司的團隊里可能有十幾個人、幾十個人,抬頭不見低頭見,但是大公司的話,幾萬個人,如果想要跨團隊合作,一個項目本身的溝通問題和之前完全是不在一個層級上的。另外在大公司,你做的事情肯定是要比之前專精的。

所以,我並不是就只喜歡大公司或小公司,不是這樣的。我在剛畢業的時候很喜歡乙方公司,但是現在我覺得大公司能提供給我這麼大一個平台和非常非常多的學習資源,還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職業發展的路線,我覺得這更適合現階段的我。

Q:你認為一個多人的設計團隊如何為 一款從 0 到 1 的產品制定和統一設計規則呢? 應該是邊做邊設定,還是最好在初級階段就有一個規則來指引大家設計,在項目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呢?

A:在我之前的公司,比如 Medium,去年做了一個很大的改版, 但在這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沒有規則。但我認為當你要做新設計的時候,你就要出一版新的設計規則了,在這個時間點之後,你再來做新版的設計;而另外一家公司 Intercom,我加入的時候也是沒有什麼規則的,但後來出了一個非常粗糙的版本,比如按鈕顏色是怎樣,字體是怎樣,就是這樣一個特別基本的規則,後來再被慢慢地擴展和完善,所以這兩種情況都有。

主要是整個團隊應該有一個大體的準則,大家會來想這個項目在視覺上或交互上會有怎樣的感覺,不能這個設計師在做這一塊,另一個設計師做另一個方向。但我剛舉的例子是兩個比較小的公司,也就是規模在 100-200 人的一個情況。

而像 Facebook 這種大公司里有幾百個設計師,你不可能完全了解另外一個團隊的人在做什麼。但只要有了統一的設計規則,即使兩個不同團隊的設計師也能做出風格統一的東西。

關於建議

Q:在我們這個知群裡面,有很多還在互聯網行業里探索的小夥伴,你對他們在求職互聯網行業 & 選擇公司有什麼建議?

A:盡量地主動。也許你認為自己已經夠主動了,但是其實還沒有。我經常會接到很多的人的問題說,我今天投了 20 份的簡歷,還沒有回復我怎麼辦。但是我覺得你只投了 20 封而已,你投了 200 封以後再問我這個問題吧哈哈。

關注「知群X可能性與大設計」公眾號,回復關鍵詞「人物訪談」,可以查看往期人物訪談精彩內容!

【知群】的「人物專訪」希望幫助更多中國的優秀設計師、產品經理髮聲,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讓更多的人得以受益。目前【人物專訪】已經採訪了金蝶大數據首席體驗師劉雲天、ARK 創新諮詢公司 CEO 滕磊、淘票票產品經理黨韜、映客產品總監張濤、小米產品總監李創奇等眾多國內資深設計師和產品人,如果你還有更多的推薦採訪對象和問題,歡迎留言。


推薦閱讀:

接私單,是設計師自我提升的途徑
新中式 南美胡桃木大板簡約現代風格

TAG:產品設計師 | 交互設計 | 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