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紫禁城通勤一族去哪兒吃早點?

話說,紫禁城通勤一族去哪兒吃早點?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第12集中,有一個橋段:翁同穌、慶親王等大臣,上班前在宮裡吃早點攤兒。

就聊聊這大臣們,到底在官里怎麼吃早點吧。

《走向共和》里這些大臣吃早點,是在故宮實景拍攝,地點是在景運門外。景運門和與之對稱的隆宗門之間這個區域,叫「天街」,這個天街把皇宮分成了外朝和內廷(也就是後宮),這兩門也就成了後官的禁門。大臣們上班前的準備工作當然就要在這兩座門外搞定了。

景運門

有位舉人壽森壽逸庵,在步軍統領衙門供職,進宮公幹,就在隆宗門外吃過早點。這位壽爺不光吃,還給記下來了,寫了首《望江南》:「前朝憶,憶得出隆宗。蘇造肉香麻餅熱,炒肝腸爛杏茶濃。鋪猷日初紅。」

他自己還有個註:「乾清門外東曰曰景運,西曰隆宗。隆宗門外罩壁後,於黎明時,有蘇拉戴紅帽賣食物,為奔走小吏調飢之所,各種食物之美,至今人稱道不衰,殆飢者甘食也。」

隆宗門

壽爺這資料太棒了,連菜單都給了:蘇造肉、芝麻燒餅、炒肝、杏仁茶。

蘇造肉是太監們很拿得出手的佳肴!這與南府太監有很大的關係,自康熙後,宮裡接收了很多蘇州一帶戲曲藝人進南府供職,他們帶來了很多南邊小食的做法,蘇造肉也是其中之一。

上面這條史料應當就是《走向共和》這個橋段的直接來源。只是把隆宗門換成了景運門,為什麼呢?《走向共和》這個電視劇是2001年到2002年拍的,那個時候隆宗門外的區域還沒有對外開放。當然現在隆宗門外慈寧宮南至冰窖、斷魂橋、武英殿已經完全開放了。

武英殿

有人問了,那官里還能私自擺攤賣早點?能啊!別說早點雄兒了,還有正經飯館呢!曾經的東長房,現在是「故官文創館」,賣點這個那個什麼的。據昇平署(前身即為南府)太監耿進喜講,前清的時候,這就有倆飯館,一個叫四合義,一個叫六合義,大約是內務府借職務之便開到宮裡的。

顧客全是內務府的和宮裡太監,經營模式和外頭一樣。另外一位慈禧太后跟前的司房太監「神仙張」則講:四合義是在官內西河沿,現在這裡是「文物醫院」,故宮的專家們就是在這裡修文物。四合義的掌柜姓王,專營「豬羊二葷、大餅炒菜」,內務府工匠可以來吃,太監也可以來點醬肉卷餅外加碗豆兒粥解饞,甚至后妃等也派太監來買。

仿木紋釉碗

敢情這官里的大鍋飯是一直都不好吃,要不那個著名的賣饅頭的小販也不能有市場(成豐年間有個賣慢頭的小販撿了別人丟的腰牌,就混進官里大街小巷地賣饅頭,混了小三年,大概生意還不錯……後來有一次賣到這個隆宗門外,被護軍給逮了)

當然,也有在宮外邊吃早點的。

齊如山在回憶北平的小文中曾提到:「各官員到東華門外,都要吃一點東西,因為都是一點多鐘就起床,匆匆出門,自己家中預備吃者很少,所以在此都要吃點。中下級的官員,都在大街飯推上吃,無非是餛飩、老豆腐、大米粥等等。

東華門

堂官則在小飯鋪中,也無非是吃些甜漿粥、小油炸果等等。我隨先君(註:齊如山之父齊令辰,翁同穌門生)上朝過兩次,都是在大街上吃的,一次吃的格豆,乃用綠豆面所制,亦頗適口,此食只北平有之:一次吃的燒餅餛飩。」格豆今日在河北尚可吃到,多用白薯面做。

這樣的情景在20世紀70年代的電影《傾國燒傾城》中可以看到。

朱家溍先生曾為這部片子寫過影評。朱先生說「一群朝珠補褂,頂翝輝煌的人」在街

上吃豆腐腦,這算「有失官體」。

齊二爺倒是也提到了這一點:「請問穿戴著頂子、花翎、蟒袍、補褂、朝珠珠等等,蹲在大街上吃東西,這像一件事情嗎。然而有清二百多年,永遠如此,這已經夠腐敗的了。」

朝珠

那麼古代單位就不給預備飯嗎?也不是。

前清吏部主事何德剛寫了本《春明夢錄》,裡邊寫道「余每到軍機處啟事,其廊下必排燒餅油扎果(註:就是油炸果、油條啊)數盤,為備樞臣召見下時作點心也。古人宰相堂餐,斷不如是之節儉。當日樞臣,似尚有羔羊素絲之遺意也。」別管他後面那一大堆,那是誇「柩臣」節儉的,反正節儉不節儉,也不用自己花錢,也就是說進軍機處的大臣早飯公家能給報銷啦!

其實明朝皇上就管過大臣們的飯。明朝朱國楨《涌幢小品》載:明太祖洪武爺(那時候京城在南京)上朝,在奉天門(相當於北京故官的太和門)或華蓋殿(相當於北京故官的中和殿)或武英殿,大臣們奏完事,按級別順序排好磕頭、吃飯、再磕頭、走人…就這麼吃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禮部說皇上咱現在人忒多,吃不起啦,別讓他們吃啦,皇上說好,這事就算完了……


推薦閱讀:

故宮的城牆到底有多高
為什麼故宮樹少御花園還那麼小? 其實不是古人不懂綠化, 是設計師有意而為
戲說乾隆是在故宮拍的嗎?是實景嗎?
老翡翠長啥樣?看故宮博物館的藏品,著實開了眼
全球排名第一的編鐘 高38米重十七噸 藏身故宮旁

TAG:故宮 | 北京故宮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