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一隻長期不賣的股是什麼體驗?
如果時間是十年,那麼有些長了,這中間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選擇長期持有的股票,最好是在自身能力圈範圍內,比如你對醫學有一定研究,非常看好一家醫藥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就可以一直持有,「待價高沽」。不但省心省力,不用每天盯盤,頻繁換倉,還能以時間換空間,追求複利,獲取利益最大化。
其實現在是資訊泛濫的年代,很難做到堅定一個選擇不改變,能做到的不是被套了,就是真正的有膽識!
一、價值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需要魄力
設定一個目標值,底部加倉,堅定持有,直到達成。
以貴州茅台(600519.SH)為例,過去四年,股價漲了9倍。
但再往前一年,2013年,由於塑化劑風波、限制三公消費等影響,茅台股價是大跌的,最高從270,跌到130。但依然很多茅粉堅持看好,並持有。
私募大佬但斌和董寶珍就是其中的兩位狂熱分子,不斷抄底、加倉,事實證明,他們成了笑到最後的人。
董寶珍認為:茅台的估值目前是嚴重錯誤的,才9倍的市盈率,而國外的同樣的酒類公司帝亞吉歐有20倍的市盈率。消費品公司一般都應該有20倍的市盈率,茅台現在是被過度妖魔化了。
時過境遷,茅台國酒地位日漸鞏固,如今市盈率已經31倍了。
想想,如果在2013年底部就放棄的話,而拿去買房,雖說也翻倍了,但跟茅台這四年9倍收益比起來,還是毛毛雨啊!
這體驗,必須爽歪歪,但是一般投資者沒有這個魄力,也很難精準篩選到這麼牛的股。
二、被套後的「被動」長期持有,太煎熬!
很多散戶都是這種情況,但這種被動持有,居然也有翻身的時候。
一個朋友,對股市也不了解,在2014~2015年牛市那波,趕了末班車,跟風買入了一隻白馬股,剛開始浮盈,他也沒上心,結果到2015年股災來臨,虧損不少。
他不忍割肉,就一直放在那兒。結果2017年看到一則新聞,說「xx只股票股價漲回股災前」,點開一看,居然有他當年持有的股票。連資金密碼都忘了的他,還是打客服電話才登錄上了,一看果然收益紅了,果斷清倉。
這個持有了2年,不算特別長,但這筆資金如果有效利用起來,總比被套了好。
畢竟,絕大多數人被套後內心很煎熬!
那麼大家是怎麼看?
推薦閱讀:
※翟山鷹:中國特色的金融體系
※辛亥革命、大清危機與金融之關係 三方妥協的革命模式 1910年上海橡膠股災引發保路運動 湖北的軍隊入川
※淺析商業銀行業務渠道的客戶服務能力
※Apple Pay 能給銀行帶來什麼利益?
※地方政府債務是否會成為中國金融體系中最大的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