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科普浪漫取向與酷兒柏拉圖

嘗試科普浪漫取向與酷兒柏拉圖

酷兒柏拉圖,queerplatonic ,傳統語境中沒有對應辭彙的情感關係,關係中的伴侶被稱為「西葫蘆 (zucchini) 」。Queer/酷兒,字面意思"奇怪",實際上與性少數群體密不可分。關於性少數群體,「同性戀」等性取向相關的辭彙已經有較高的普及程度,但在我試圖 queerplatonic 這個詞時發現有另一種其實也很重要的「取向」在國內尚未被大眾充分討論,那就是「浪漫取向」。

浪漫取向 (Romantic Orientation)

為什麼我覺得浪漫取向需要討論

(以及關於無性戀的分類)

在網路上會討論它的一些人叫它「浪漫傾向」,不過為了和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s) 相對應,我會叫它浪漫取向。當性取向是關於性吸引力 (sexual attraction) 時,浪漫取向討論的是浪漫吸引力 (romantic attraction) ,性吸引力與浪漫吸引力完全不同,這就是討論浪漫取向的重要性之一。當我們開始通過性取向相關辭彙定義自己與了解他人時,有一部分人仍然會感到非常困惑,因為性取向離不開性吸引力,如果有的人感受不到性吸引力呢?儘管也已經出現了"無性戀"這樣的辭彙,但使用起來仍然非常令人迷茫。這種迷茫至少有兩個原因:

  1. 「無性戀」可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中文對於「無性戀」的科普有時一上來過於粗暴。

    當我試圖理解「無性戀」時,我看到一些解釋是「感受不到任何性吸引力」、「從來都不會感受到性衝動」,像「任何」、「從來都不會」這樣的絕對性辭彙讓在考場縱橫多年的我無所適從。這些解釋可能也沒錯,但它描述的只是狹義的無性戀,而普通意義上的無性戀至少應該分為三類:

    ①狹義的無性戀;

    ②半無性戀/失性戀 (demi-asexual) ,大概是只有在某一個特別的人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聯繫後才有可能感受到性吸引力,所以平時對人類是無性戀狀態;

    ③灰色無性戀 (gray-asexual),和一般情況比起來,感受到性吸引力的情況比較少、比較輕微,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所以處在更加灰色的灰色地帶。

    狹義的無性戀在概念上較為極端所以比較難直接接受,但是在將無性戀(asexual) 區分為廣義和狹義並了解三種類型後,我覺得好懂多了。
  2. 「無性戀」的身份必須補充上「浪漫取向」才能完整。在不考慮浪漫取向的情況下討論無性戀,讓他人和無性戀者本人都會對「無性戀」感到困惑。

    對非無性戀的他人來說,本來就很難想像沒有性吸引力存在的世界、難以將性吸引力與感情分開,就更不明白無性戀有沒有、有怎樣的情感需求與情感關係。而對無性戀者來說,大概也會困惑自己對其他人產生的情感渴望究竟是怎麼回事。

甚至還有一些人,會感受到來自異性(或者同性)的性吸引力,卻對同性(或者異性)產生情感渴望。我看到網路上有些人有這樣的困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同性戀,會有網友提到同性戀必須對性有想法,否則就不是;我覺得這很可能是同性浪漫的情況,但在浪漫這一概念尚未普及的情況下,提問者與回答者其實都並不明白如何真正面對這個問題。所以對於這些情況以及無性戀,了解「浪漫吸引」的概念並區分出「浪漫取向」是很重要的。

浪漫吸引力

浪漫吸引力 (Romantic Orientation) 的吸引結果是使人渴望產生浪漫關係(romantic relationship)。浪漫關係又是什麼東西很難說清,可能是親親抱抱舉高高,可能是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但重點是,浪漫關係一般被認為是一系列和性並沒什麼關係的活動。(wiki.asexuality.org/Rom)

浪漫取向之於浪漫吸引力,正如性取向之於性吸引力,是關於會從什麼性別的對象那裡感受到吸引力。

所以浪漫取向和性取向的大致分類也相對應,分為同性浪漫、異性浪漫、雙性/泛性浪漫和無浪漫。性取向和浪漫取向是兩個屬性,例如,可以說一個人是雙性浪漫同性戀,即男性女性都會對這個人有浪漫吸引力,但只有同性之間會產生性吸引力。在對性取向和浪漫的概念有基礎了解之後,對於浪漫取向的這些分類也不難猜出大概意思了。不過其中最令人頭疼的,就還是無浪漫 (aromantic) 。無性戀(asexual)在廣義和狹義上分不清,無浪漫 (aromantic) 也有用於形容取向和形容情感關係兩種使用場景。當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有了無浪漫的內核,就相當難以脫離概念用直覺和經驗理解了...即使一個人是無浪漫的,這個人仍然可能會想與另一個人建立起更深的聯繫;而即使一個人是異性戀,也可能和同性建立起無浪漫的感情關係。對於這些錯綜複雜的狀況,我本人停留在用直覺與經驗理解起來含糊不清的狀況,在中文互聯網也很難直接找到對應的概念定義,但我發現在英文世界,人們已經在討論中「發明」了一些辭彙,有助於大家了解自己與他人的狀況,但也使得像我這樣非英語母語的外國人十分崩潰:概念的區分已經很微妙,還是我並不理解的微妙英文...


在討論西葫蘆 (zucchini) 和南瓜 (squash) 之前,可以先討論 crush 和 squish,並聲明我目前放棄研究 squash 和 squish 這個 a/i 究竟在意思上導致了什麼差別。

Crush 應該算是有一定英語水平的人有時會直接拿出來說的英文辭彙,就是那種用中文似乎怎麼都不傳神、又微妙到讓人想用的辭彙。豆瓣上有人說它是「短暫、熱烈、羞澀地喜歡」,就大概理解下吧。

Crush 是一種由浪漫吸引力導致的對浪漫關係的情感渴望,可能是暫時的、沒有採取行動的。而 squish 是一種無浪漫的 crush,強烈地渴望與某人建立柏拉圖式關係(無性、無浪漫)。(wiki.asexuality.org/Rom)

所以 squish 對象的性別和性取向、浪漫取向都無關了。無論雙方的性別、性取向、浪漫取向,人仍能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渴望,這可真是夠詭異的對吧...然而這種情況應該是(在小眾群體里?)廣泛存在的,了解術語有助於了解自身和他人,儘管這些術語目前比較令人困惑,但理論的空白更加可怕。

Crush 和 squish 的共同點是可能都包括持續思念、想和對象在一起、渴望身體接觸(不一定和性有關)。不過 Crush 還可能帶來嫉妒、對浪漫關係 戀愛 婚姻的渴望,而 squish 則因為無浪漫的特點沒有這些。包括 crush 在內的和浪漫有關渴望,渴望的是浪漫關係,而不浪漫的 squish 渴望的是柏拉圖關係 (platonic relationship),目的是了解與親近。(wiki.asexuality.org/Rom)

既然關係可以分為浪漫和柏拉圖,那麼令人頭疼的問題就會馬上出現:介於浪漫和柏拉圖之間的,既不怎麼浪漫、又不是完全不浪漫的關係,是什麼?


Queerplatonic ,如果我們選擇放棄信達雅,便可以將其稱為酷兒柏拉圖,是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柏拉圖。

對酷兒柏拉圖的定義似乎並不明確 (wiki.asexuality.org/Que),能肯定的是,它是一種比友情更親近、更緊密的、和性無關的情感關係 。酷兒柏拉圖與浪漫取向無關,但我的疑問點在於,酷兒柏拉圖究竟和浪漫的關聯是什麼?

如果說酷兒柏拉圖不浪漫,它與普通的不浪漫關係的差別在於,它所帶來的承諾水平和浪漫關係差不多。酷兒柏拉圖意味著強烈的紐帶、影響和情感承諾 (aromantic.wikia.com/wik) 。我想,也許這意味著,我從你身上感受不到性吸引力或浪漫吸引力,就像我和其他普通朋友的關係那樣,但是我願意向你承諾、也希望互相承諾一種特別的深情。

而且,和普通朋友不一樣的是,酷兒柏拉圖關係中會出現更為親密的身體接觸,但這些接觸卻不一定浪漫、不一定和性有關。

對於處在這種複雜關係中的人,當雙方需要給對方身份認同時,就會很頭疼,不知道到底該叫什麼,因為任何傳統關係的稱呼都不怎麼合適。國外網友們開了一個玩笑,最終為酷兒柏拉圖關係中的伴侶起了一個名字,叫:西葫蘆。

2010年,一位外國友人在性少數群體網站討論「主流話語中對介於友情和浪漫關係之間情感關係沒有對應詞語表達」這一令人受挫的情況時,另一位外國友人開玩笑地回復稱「我現在將這種關係稱為西葫蘆 (zucchini) ,官方名稱,就是這樣」。 (writingfromfactorx.wordpress.com)

上文提到的 squish,是單向的 crush 的柏拉圖版本,而西葫蘆是雙向的情感關係的柏拉圖版本。

Squash ,南瓜,意味不明。有人說 squash 是 squish 的一個版本,有人建議說 squish 是在無性吸引力層面而 squash 是在無浪漫層面,有人說 squash 是對包括酷兒柏拉圖在內這類介於浪漫關係和友情之間的奇怪關係的渴望。(asexuality.org/en/topic)

作為一個非英語母語者,我猜測,南瓜 squash 作為一種瓜,它對於 squish 這種情感應該是相當於西葫蘆對於酷兒柏拉圖。

我大概也就理解到這個地步,完。


原文發表在我的並沒有什麼東西的公眾號,為了適應我心目中的知乎風格進行了刪改。

柏拉圖與西葫蘆 - 友達以上、戀人未満?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雙性戀者(Bisexuality)是如何發現自己性取向的?
性取向正常的女孩被gay蜜從後環抱並抹胸是一種怎樣的想法和感受?
如何辨別身邊的好友是不是gay?
同事是偽娘是什麼樣的體驗?
淋語是低俗的嗎?

TAG:性取向 | LGBTQIA | 性少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