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一種色彩斑斕的純凈
來自專欄 小酌日曆
目前世界上關於伏特加的最早文字記錄,是一份1405年的波蘭文書。有意思的是,當時的波蘭人把伏特加叫做「gorza?ka」,意思是「燃燒」;而到了16世紀之後,伏特加在波蘭的名字變成了「wódka」,這個借自俄語「водка」的單詞則是「水」的意思。當時的人們認為酒精是農作物的靈魂,而越純淨的酒體越接近靈魂的原始樣貌。所以 「Spirit「(精神)才會被用來稱呼蒸餾烈酒。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烈酒之一,伏特加在俄羅斯、波蘭、北歐等許多國家廣受歡迎。在中國,也有很多人喜歡伏特加的純與烈。但是,中文網路上很少有人談論伏特加的釀造工藝。伏特加的原料有什麼要求,他是如何實現從澱粉到糖的轉化的,又是用了什麼樣的蒸餾器、如何獲得如此高純度的酒液,這是我今天想簡單說明的話題。
釀造伏特加的原料,最常見的是土豆、小麥、打麥以及黑麥。不同的原料會帶來不同的風味,土豆伏特加往往有一些奶油的質感;小麥伏特加口感比較圓潤,大麥伏特加則更清冽;而黑麥伏特加則在強勁的口感中帶著淡淡的香料味。
基本上只要有或澱粉的穀物、水果根莖類作物都可以作為伏特加的原料。各種水果曾經被拿來釀造伏特加,而葡萄也是其中的熱門。使用水果釀造的伏特加,酒體中也會更多一些清新的水果風格。而一款名為 Material 的伏特加甚至加入了大麻進行發酵。這種伏特加已經不含麻醉或違禁成分,我想也很難有什麼風味的影響,帶來的更多是營銷上的噱頭吧。
要發酵生成酒精,需要給酵母菌供給足夠的糖,那些含有澱粉的原材料先要經過一個「糖化」的步驟。像威士忌、啤酒一樣,伏特加釀酒原料的糖化也是由麥芽來完成的,只不過除了大麥芽,伏特加也會使用小麥芽。用土豆等作為主要原料時,為了讓澱粉酶更容易地完成糖化過程,常常要對其中的澱粉進行糊化。——簡答地說,就是將土豆進行加壓蒸煮。
經過發酵獲得的原酒,度數不高,需要引入蒸餾器中進行蒸餾,最後獲得的酒液的濃度達到95%以上。伏特加的蒸餾工藝沒有各種限制,蒸餾器也可以自由選擇。由於能夠生產出高純度的酒精,伏特加更多地由使用塔式蒸餾器來生產。但更加傳統的蒸餾器是壺式蒸餾器,夏朗德式、荷斯坦式也都可以在伏特加酒廠見到。壺式蒸餾器每一次投入酒業蒸餾完之後,都需要洗壺;由於一次蒸餾的效果有限,要獲得較高濃度的酒液就必須進行 2 次或 2 次以上獨立蒸餾。雖然如此,最近伏特加行業卻有一些復興壺式蒸餾器的趨勢。除了那些類似精釀啤酒的手工伏特加廠牌,連絕對伏特加也加入了壺式蒸餾運動之中。絕對伏特加在2004年推出了一個名為「Level Vodka」的子品牌,稱其實現了連續蒸餾(塔式蒸餾器)與批次蒸餾(壺式蒸餾器)的「完美平衡」。
蒸餾出的原酒流入收集器時,要經過樺木炭層的過濾。傳統上,每過濾一加侖的酒至少要用一磅半的木炭,連續過濾的時間不少於8小時。這些樺木炭在使用40小時後,要更新至少10%。經過活性炭的重重吸附過濾,獲得的酒液才能達到伏特加傳統的純凈要求。現在,過濾介質不再局限於樺木炭,膜過濾等新技術也被使用生產伏特加。隨著連續蒸餾設備的改進,現在甚至還出現了無需過濾的伏特加。
高濃度的酒液再加水稀釋到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之間,就是最終的伏特加成品。雖然40~60%都是被允許的,但有不少酒廠會遵循(傳說是)門捷列夫所確定的40%的比例。(實際上,門捷列夫當時是加入了一個為官方研究酒精比重計的委員會,並在一八六五年製造出無水酒精,進而測定了水與酒精混合液的比重。但是,在確定稅率用的比重表中,俄國稅務部門沒有採用門捷列夫的數據,而是採用了之前的德國學者特萊勒斯的……)
在傳統的原味純凈伏特加之外,添加各種原料進行調香/增香的伏特加也愈來越多。最早的時候,增味是為了掩蓋蒸餾技術不足帶來的種種風味缺陷,但現在,這更多地是適應不同消費需求的市場行為。伏特加的增味原料也很豐富。香草、樹莓、檸檬等各種口味都有。甚至還有經過橡木桶的伏特加,小酌日曆曾經推送的《Woodka? 過了桶的伏特加還是伏特加嗎?》一文有過詳述。
作者 / 編輯:白樺
?版權所有 轉載請聯繫 Jonathan@sexydrinkers.com
推薦閱讀:
※辦理挪威訂婚簽證的個人經驗分享!都是血和淚吖~
※浴+居 | VOLA北歐極簡主義的始祖
※純粹是一種家居設計風格,更是一種境界
※我在北歐那些年的經歷
※卜早裝修篇1 - 插座/開關 + 開放式廚房